作者:梁遇春 “每门学问的天生仇敌是那门的教授。” ——威廉·詹姆士 知识贩卖所的伙计大约可分三种:第一种是著书立说,多半不大甘心于老在这个没有多大出息的店里混饭,想到衙门中显显身手的大学教授;第二种是安分守己,一声不则,随缘消岁月的中学教员;第三种是整天在店里当苦工,每月十几块工钱有时还要给教育厅长先挪去,用做招待星期讲演的学者(那就是比他们高两级的著书立说的教授,)的小学教员。他们的苦乐虽也各各不同,他们却带有个共同的色彩。好像钱庄里的伙计总是现出一副势利面孔,旅馆里的茶房没有一个不是带有不道德的神气,理发匠老是爱修饰,做了下流社会里的花花公子,以及个个汽车夫都使我们感到他们家里必定有个姘头。同样地,教书匠具有一种独有的色彩,那正同杀手脸上的横肉一样,做了他们终身的烙印。...
连载:菊花香终结篇 作者:金河仁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这个……送给您。” 说话的女郎双眸如水,嘴角浅浅的微笑好似梨花绽放,边说边把一个包装精美的长方形礼盒轻轻放在承宇面前,礼盒包装纸的质地和花纹看上去非常独特。 这是在汉城江南区清潭洞画廊街尽头处的咖啡馆RIN。2003年4月23日,大理石墙面上的挂钟,红色的时针刚好越过数字“8”。 “一件礼物?哦,怪不得你坚持要在这儿见面呢。庆恩,非常感谢!可是,今天怎么想起送我礼物了?又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 承宇惊讶地看看礼盒,又看看庆恩。 “打开看看嘛!” 承宇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装,礼盒里静静地躺着一瓶标签金光灿烂的葡萄酒,从产地和年份看,这瓶酒相当珍贵。...
(净白)覆夫人:胜花娘子病得利害,服药一似水泼石口,汤浇雪上。似病非病,如醉如痴。气长长价吁,泪泠泠价落。饭又不吃,睡又不着。扶将出来,消遣那情怀歇子。(后作病人立)(外)孩儿,你且放下心,依妈妈劝则个。(后唱)【雁过沙】那一日过丝鞭,道十分是好姻缘。前遮后拥一少年,绿袍掩映桃花脸,把奴家只苦成抛闪。(后低声)被人笑嫁不得一状元。(合)被人笑嫁不得一状元。(外)【同前】大凡事是姻缘,我孩儿莫忧煎。侯门相府知有万千,读书人怕没为姻眷,料它每福缘浅。(后低声)被人笑嫁不得一状元。(合)被人笑嫁不得一状元。(净)【同前】请娘子看看,请娘子笑一面。休得要两眉蹙远山,吃些个饭食浑莫管,好姻缘怕没为方便。...
与布和同窗共读的三年中,我几乎每天都在宿舍走廊和食堂里看见他,一个脸色黑红体型瘦长的蒙族男孩,沉默寡言,注视人的目光温和而善良,总是穿着黄绿色的步兵服或者黄绿色的棉大衣,走路时步态呈现外八字型。肩膀向左侧微微倾斜,我知道他来自北方的锡林郭勒草原,秋季开学时总是用大网线袋背着一只沉甸甸的纸箱,从他的草原家乡回到学校来。关于布和的奇闻轶事曾经在同学中广泛流传,布和的知名度因此常常是高于学生会主席或漂亮女生、体育明星这类人的。布和不会正步走,这个毛病是在上体育课时暴露的。体育教师在进行队列训练时,突然把布和从队伍中拖出来,你怎么走的?体育教师似笑非笑地说,你走给大家看看。布和的表情显得很茫然,他说,我会走路,我怎么会不会走路呢?然后布和随着体育教师的哨声走起来,他的左脚迈出去时左手也很用力地摆,右脚和右手也一样,其他人几乎同时哄笑起来。布和猛地回过头,目光一下变得...
回到“侏罗纪公园”,心里贼敞亮。侏罗纪公园其实就是我的寝室啦。想当年上大一时,元旦搞联欢,各个寝室都张灯结彩的,我们也不落后,就写了一幅对联贴在了寝室门框上,上联“卧虎藏龙英雄地”,下联“沉鱼落雁温柔乡”,横批乃“侏罗纪公园”也。我们姐儿四个长得都特牛逼,用时下较流行的一个词儿来形容就是“很恐龙”。这年头生的漂亮不容易,生的丑点就更不容易了。为了这份更不容易,发誓得好好活着,但好好活着就得偶尔郁闷一下,我最大的郁闷就是为什么自己长成这样都不郁闷。我想谈恋爱,可是没有“公的”配,想做整容,可是没有钞票协助。呵呵,其实我是想把自己整得再丑点,丑的一鸣惊人、一塌糊涂,让人看了不想上吊也想割腕。到时候,我烦谁就往谁面前这么一站。...
阴历二月间①,原野开始脱去枯黄的外套,各种植物从冬眠中苏醒过来,极力地钻出解冻了的地面,吐出绿色的嫩芽。对春意反应最敏锐的,是沿河两岸堤坝上的杨柳。那一溜溜随风摆荡的枝条,露着淡绿,变得柔韧了。在这三面环海的胶东半岛的初春,虽然仍受着海风带来的寒冷的侵袭,夜间还有冷露往下洒,但是,已经获得了新生的植物并不怕它们了,反而把海风当做动力,把寒露当做乳汁般的养分,加快了新生的速度。于是,春野里到处都散发着被那雪水沤烂了的枯草败叶的霉味,融混着麦苗、树木、野草发出来的清香。一九四七年清明节的前夜,从黄垒河北岸走来一个人。他走得很急,脚步却放得极轻,并时时前后左右地顾盼着。此人来到河边,脱下鞋袜,挽起裤腿,轻轻地划着深及膝盖的河水,到了南岸。...
乾隆丁亥(1)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2),而奠(3)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4),而葬于斯(5),离吾乡(6)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7)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8)? 汝以一念之贞(9),遇人仳离(10),致孤危托落(11),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12);然而累(13)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14)也。予幼从先生授经(15),汝差肩而坐(16),爱听古人节义事(17);一旦长成,遽躬蹈之(18)。呜呼!使汝不识《诗》、《书》(19),或未必艰贞若是(20)。 予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21);岁寒虫僵,同临其穴(22)。今予殓(23)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24)。予九岁,憩书斋(25),汝梳双髻(26),披单缣(27)来,温《缁衣》一章(28);适先生奓户(29)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30),不觉莞尔(31),连呼“则则”(32),此七月望日(33)事也。汝在九原(34),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