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她的眼晴作者:刘慈欣 连续工作了两个多月,我实在累了,便请求主任给我两天假,出去短暂旅游一下散散心。主任答应了,条件是我再带一双眼睛去,我也答应了,于是他带我去拿眼睛。 眼睛放在控制中心走廊尽头的一个小房间里,现在还剩下十几双。 主任递给我一双眼睛,指指前面的大屏幕,把眼睛的主人介绍给我,是一个好象刚毕业的小姑娘,呆呆地看着我。在肥大的太空服中,她更显得娇小,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显然刚刚体会到太空不是她在大学图书馆中想象的浪漫天堂,某些方面可能比地狱还稍差些。 “麻烦您了,真不好意思。她连连向我鞠躬,这是我听到过的最轻柔的声音,我想象着这声音从外太空飘来,象一阵微风吹过轨道上那些庞大粗陋的钢结构,使它们立刻变得象橡皮泥一样软。...
军历2552年9月13日0530时(修正后的日期)跃迁断层空间中,俘获的圣约人部队运兵船上。运兵船翻滚、颠倒、旋转着脱离了控制。它跌跌撞撞地往前冲,一块在船体上焊接得很结卖的工字钢架弯曲着“噼啪”一声断裂了。蓝队的斯巴达战士都被可速解安全带固定在船体上。然而,他们没有一个想到去按胸部中央那个红色速解按钮。为了保存性命,他们就这样坚持着。前面的监视器是黑屏,因为在跃迁断层空间他们没什么可看的。运兵船内惟一的光亮来自于他们出发前被扔进来的化学荧光棒。那些塑料棒已经破裂,它们的发光物质在零重力下形成了上百万颗细微的球状液滴。尽管雷神锤盔甲里的减震凝胶已经增压到最大安全值,约翰还是感觉到骨头都快要被摇散架了。...
1997 第12期 - 科幻影视史画连载王荣生科幻影视走红60年代。其时,德国的《马布斯博士的一千双眼睛》(1960)复兴了马布斯系列刺激片,墨西哥的《夜半哭声》(1962)则催生出拉丁美洲具有医学色彩的科幻恐怖片。将科幻要素移植到其它电影形式的经典例子当推英国的詹姆斯·邦德侦探惊险系列片,这种系列以《东方博士》(1962)为滥觞,走俏影坛,模仿者甚众,虽然试图革新,但万变不离邦德模式。不过,《太空人》(1960)在意大利的问世,标志着具有强烈视觉冲击效应的主流科幻片在欧洲影坛登上大雅之堂,并在世界影坛流行。在日本,一度简单的被核爆炸唤醒的怪兽片发展到60年代末期,成了反映战后日本政治变迁的一面镜子。...
□ 童恩正1988年10月5日,中国四川兴汉县七星岗。 位于邛蛛山脉东部的七星岗,愿来是一座远离城市的荒凉的小山岗,草木丛生,人迹罕至。可是今天,这里却聚集了一大群科学家和文物部门的行政官员。在山岗的顶部,一个5米见方的探坑已经挖到了3米的深度。几座帐篷搭在离探坑不远的地方,帐篷里设置着几台精密的仪器。仪表板上红绿指示灯在闪烁,打印机不停地向外吐着印有一行行数字的资料。"20厘米以下有异物。" "地磁异常。" "土壤电阻异常。"全部探测结果都送到了守侯在探坑边上的欧阳去非手上。欧阳去非,这个近年来声誉鹊起、蜚声国内外的考古学家,今年才35岁。他的身材很高,但是体格匀称,筋肉强健,浓眉薄唇,充满男性的刚毅之气。...
目 录 第一章 非凡的演员第二章 不受气第三章 宣战第四章 瓦格纳教授力挽狂澜第五章 林作为人已不复存在第六章 猩猩的足球第七章 看不见的套索第八章 “大象伏特加”第九章 林变成大象第十章 四条腿和两条腿的敌人第十一章 在象群中第十二章 给偷猎者效力第十三章 特兰普捣乱第十四章 四具死尸和象牙第十五章 妙计成功第一章 非凡的演员 柏林布莎大马戏院里,观众场场爆满。一层层宽敞的楼座上,堂倌们像一只只蝙蝠,无声无息地倏忽而来,倏忽而去,给看客们送上啤酒。他们接过一只只掀开盖子表示没有喝够的杯子,给换上满的,而空杯子则干脆就往地上一放,然后急忙朝着其他要酒解渴的客人奔去。一位位领着待字闺中老姑娘的大块头妈妈们,打开了一个个油纸包,拿出夹肉面包,嘴里大嚼着血肠或小灌肠,而眼睛则始终聚精会神地盯着表演场上。...
一切都从兔子开始。 那时我坐在那间冷清乏味的大房间里,陪我的只有一张方桌和墙壁上的拱形大镜子。我看看镜子里自己的形象:高、瘦,略显苍白,分外隆起的鼻子,黑色人造蛛丝衬衫,手腕上的天球表,手指上戴的微型远程电话和定时激素注射器。典型的金星移民的形象。众所周知,经过十几代的繁衍,金星移民与地球祖先在外貌上已有了一些不同。但很多金星人心里,还是铭刻着永远无法磨灭的地球情结。 就像我,为了重新移居地球,返回故乡,已经通过了数次考试。那些考试,有的纯粹是无理取闹。 “戴上头盔。”一个声音说。 我举目四顾,发现身边并没有人。那声音又重复了一遍,我才明白过来。桌上确实有个头盔,连接着一些导线。我把它拿起来,稍稍研究了一会儿就弄清了用法。戴上之后,没有什么不适感。透过眼镜还能清楚地看到房间中的一切。...
1997 第2期 - 人物专访杨潇说到弗里斯特·阿克曼(Forrest Ackerman),中国的SF Fan并不陌生,我刊就曾登载过介绍阿克曼先生的《Mr.SF(科幻先生)》短文(见《科幻世界》94.9期)。作为那篇文章的译者,我知道阿克曼9岁时就被《惊奇故事》俘获,变成了科幻迷;我知道他13岁开始写科幻故事,1934年就成为国际科幻联盟的第一名荣誉会员,1941年他被选为世界上头号科幻迷,1953年他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雨果奖;他出席过五十多次世界科幻大会,是传播媒介的新闻人物,数百次上过电视……可是,当我走进好莱坞区坡地他的家中,才真正理解到科幻先生的含义。我揿响了一幢小楼的门铃,主人的声音从门边一个小喇叭响起:“谁啊?”我和翻译还没回答,喇叭里就传出了主人愉快的声音:“啊哈,中国客人来了,欢迎,欢迎!”门自动开了,我走进院里寻找主人,发现他显然已透过什么机关看到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