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贞观之治 >

第11章

唐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贞观之治-第11章

小说: 唐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贞观之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岂不太过冒进?”高甑生道。
  李靖扫一眼众将领,坚决道:“李道宗将军所言甚是,不宜徘徊延误!”
  众将一时安静下来。李靖下令道:“李道宗听令!率偏师一支,尽去辎重,轻装疾进,追击伏允。”
  “是!”李道宗领命,即刻出发。
  李道宗日夜兼程,在库山(今青海西宁西)追及伏允。交兵,激战。伏允恃险死搏,道宗人多气壮。刀枪相击,剑戟争鸣,吐谷浑渐渐不支。
  交战几日,李靖领第二支军队亦追上来。李靖以他的丰富经验,先勘地形,再观战势。最后,他到李道宗处,下令道:“吐谷浑所坚守者,前面险峰而已。将军领千余精锐骑兵,绕险峰背后,靖率军在前猛打,我等前后夹击,定败伏允。”
  必胜之计!伏允不意腹背受敌,大溃而走。
  “追!”李靖一声令下。追兵如箭,冲突山野。
  突然前方火光起。时值四月,春草未生,隔年的枯草,漫山遍野之间,毕毕剥剥,火趁风势,转瞬间延及数里,不一时都成死灰。
  “马无草,疲瘦,不可以深入。”诸将纷纷道。
  “吐谷浑遭今一败,君臣失散,父子分离,不及侦察。此时攻取,如拾草芥。今日不取,他日恢复,后悔莫及。”目睹了库山之战的侯君集争辩道。
  李靖起身道:“侯君集、李道宗听令!你二人率众从南面进击。”又朝薛万均、李大亮道:“薛万均、李大亮听令!随我由北道进击。”
  李靖素来善追穷寇。
  高原之上,历尽艰苦。大唐的军队凭顽强的毅力急追。闰四月中旬,李靖部将薛孤儿在曼头山(今青海兴海)追及伏允残部,一战破之,斩其名王,获杂畜。五天后,李靖率轻骑在牛心堆(今青海湖东北)吃掉伏允一支偏师。月末,赤水源大战。吐谷浑人多势众,又占地利,迅速包围唐军,从高处轮番冲向唐军。铺天盖地。

  大战吐谷浑的前后(4)

  八月,庚辰,房玄龄来访。“皇上判高甑生发配边疆。李大人可知?”
  “不知!”李靖摇头道。于是房玄龄将昨日经过略为讲述:皇上判高甑生发配边疆。当时有朝臣为高甑生求情:“高甑生是秦府功臣,希望陛下宽恕他的罪过。”皇上意志坚决:“高甑生违背李靖号令,又诬蔑李靖谋反,这样的人还可以宽恕,国家的法令还怎么行使!并且国家自起兵晋阳,功臣那么多,若赦免高甑生的罪,其他功臣犯法,将何以禁止!我对旧勋,未尝忘怀,正因为这样,才不能随意纵容,正因为这样,无论如何不能赦免高甑生。”
  在旁的李夫人松一口气,几乎倒下。
  “唔!”李靖只是平静,“谢皇上圣明。”
  “皇上知道大人不反,只是为了堵住奸人之口,所以派人调查。皇上希望大人不要介怀。皇上圣明,绝不疑大人。”
  李靖朗然笑:“李靖知皇上圣贤,所以从容!”
  房玄龄心下舒一口气。替皇上?也许是吧。
  李靖自是闭门杜绝宾客,虽亲戚朋友,不轻易接见。
  太宗未尝不知道李靖不会反。他处理得很高明,坚持严惩高甑生,既告诫旧功臣不可以恃功放纵,又安抚了李靖。
  而李靖,他懂得太宗,也很明智地收敛自己。
  贞观十一年(637),改封李靖为卫国公。

  一生功业凌烟阁(1)

  贞观十七年(643)二月,太宗命图画功臣赵公长孙无忌、赵郡元王李孝恭、莱成公杜如晦、郑文贞公魏徵、梁公房玄龄、申公高士廉、鄂公尉迟敬德、卫公李靖、宋公萧、褒忠壮公段志玄、夔公刘弘基、蒋忠公屈突通、郧节公殷开山、谯襄公柴绍、邳襄公长孙顺德、郧公张亮、陈公侯君集、郯襄公张公谨、卢公程知节、永兴文懿公虞世南、渝襄公刘政会、莒公唐俭、英公李世、胡壮公秦叔宝等于凌烟阁。(此处去逝者皆加谥号)是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这是一组功臣群像,是太宗对贞观众功臣的定位,也是太宗对自己的定位和总结,更是大唐基业的宏大画卷。
  赵国公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长孙皇后之兄。与太宗自幼友善,太原起兵后,秦王征讨四方时的重要谋臣,玄武门夺嫡的主要决策者之一,太宗托孤的顾命大臣之一。
  河间王李孝恭,高祖堂侄,李唐建国功臣之一。曾参与平萧铣,平辅公,领导了平定江南至岭南地区的战争。
  莱国公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西安东南)人。李唐定鼎长安后,到秦王府中效力。随秦王征薛仁果、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出谋划策于帷幄之中。太宗即位后,与房玄龄共掌朝政,时称“房谋杜断”。
  郑国公魏徵,字玄成。河北钜鹿(今属河北)人。来自瓦岗寨,投唐后入太子府。太宗政变成功后引为朝臣,以敢言直谏为太宗所重。称为“太宗的镜子”。
  梁国公房玄龄,名乔,以字行。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唐入关中,房玄龄谒于军门,从此效力于秦王府,为秦王收罗人才,在南征北战中运筹帷幄,玄武门政变中参与机密。太宗即位后掌朝政,太宗治国的重要助手。
  鄂国公尉迟敬德,名恭,以字行。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县)人。武德三年(620)投唐,跟随秦王讨伐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多次在危急时刻救李世民。玄武门政变的功臣。
  陈国公侯君集,豳州三水(今山西旬邑)人。早年投入李世民军中,参与太原起兵,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玄武门政变的谋臣之一。贞观年间曾西讨吐谷浑、征讨高昌。后来因牵扯太子承乾谋反被杀。
  郯国公张公谨,字弘慎。魏州繁水(今河北大名附近)人。初事王世充住洧州长史。武德元年(618)归唐。后被李世民引入幕府。玄武门政变时,支持秦王发动政变,并在政变中起了重要作用。贞观三年(629)上疏论突厥可取之状,命其随李靖打突厥,破定襄,败颉利,进封邹国公。十三年(639),改封郯国公。
  卢国公程知节,本名咬金。济州东阿(今属山东)人。先在瓦岗寨,后投王世充,又叛王世充投唐。随李世民讨宋金刚、窦建德,冲锋陷阵,多立战功。高宗显庆二年(657)还以六十岁高龄征讨西突厥贺鲁部。
  莒国公唐俭,字茂约。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李渊为太原留守时即多次劝李世民起兵。贞观年间进讨突厥时,曾受命前往突厥牙帐招降,颉利放松警惕的同时李靖大军趁机掩杀,全歼突厥。
  英国公李世,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东南)人。本姓徐,赐国姓李。先投翟让,后跟李密。武德三年(620)投唐,跟随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圆朗等。武德八年(625)率兵在河东抵挡突厥。贞观三年(629),同李靖一起讨伐突厥。贞观十五年(641),击败薛延陀。贞观十七年,太宗将太子相托。贞观十八年随太宗征高丽,再立奇功。
  胡国公秦叔宝,名琼,以字行。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从瓦岗寨起家,转投王世充。不久投唐,跟随李世民征讨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骁勇无比,多立战功。
  不必尽列,已可明了。李靖生活在一个崇尚军功、崇重功臣、崇重“当朝冠冕”的时代。这种崇尚军功的时代风尚缘起于西魏北周,宇文泰的关中本位政策凝聚了一支鲜卑和汉族联合的府兵队伍,培养出了一个崇尚军功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这种尚武力、尚英雄的风尚延续至隋唐。


  肆 千古公案祸起萧墙

  太宗的恶梦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朝堂下群臣叩首膜拜,声音响彻整个太极殿。
  太宗志得意满地坐在宝座之上,看着他的臣子们。突然,所有的人都消失不见了,大殿之上一片寂静。太宗不由得惊了,站起来叫道:“人呢?人都去哪里了?我的大臣呢?”随即踉踉跄跄走下皇位,四处寻找。
  “你根本就不配称作皇上!”一个声音响起。
  太宗一回头,只见一个人缓缓走来,定睛一看,却是自己的大哥李建成。
  “这皇位是我的,你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你耍阴谋把它夺了去。”李建成恶狠狠地说,并一步步走近。
  “还我们的命来!”李元吉突然也出现了。
  太宗害怕地后退了两步,但又反驳说:“可,可这天下朕治理得很好啊,我没有辜负天下苍生,也没有辜负这皇位啊!”
  建成哈哈大笑,“那又如何?你这杀兄夺位的污名是永远去不掉的了。你这心里的鬼是永远去不掉的了。想名留青史,也不看看你手上沾满的鲜血。”
  太宗低头一看,真的是满手是血,不由“啊”的大叫一声。
  “啊!”熟睡中的太宗突然坐了起来,一身冷汗。他不自觉地看看自己的双手,一切正常。原来是一场梦。
  再躺下之后,太宗怎么也睡不着。自己梦见大哥和四弟不是一次两次了,但最近这些年来却不像早先那么多。治国的成就和压力已经慢慢冲淡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玄武门这个名字也渐渐陌生了,可为何偏偏今晚……
  太宗辗转反侧,难道自己真的就去不掉这个污名吗?千古之后自己还是一个篡位者?到底怎么才能改变这一切?他不甘心,不甘心自己在做了那么多的努力,在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蒸蒸日上之后,还要背负这个骂名。他要一个完美。
  第二天一早,房玄龄被宣来面圣。
  “参见皇上!”房玄龄不知此来所为何事。
  “爱卿,朕要一观国史。”
  房玄龄心中一惊,皇上还是不放心啊!尽管他已经让自己监修国史。
  本朝制度:门下省的起居郎记事,典礼文物,迁拜旌赏,诛伐黜免,都按年月日的顺序加以记录,季终编为起居注。中书省的起居舍人记言,皇帝的制、诰、德音,也按年月日的顺序加以记录,季终编为时政记。起居注和时政记都要送交史馆,由史馆编为实录,最后按纪传体编为国史。编修国史,本来是秘书省著作局的工作。贞观三年(629),太宗在门下省另置史馆,专门负责撰写国史,并以宰相房玄龄监修国史。不仅将史馆移至禁中,更开启了唐代以宰相监修国史的先河。
  房玄龄在贞观三年(629)接受任命的时候就明白,太宗之所以这么重视国史的编纂,还让他亲自领衔,其实就是要让他掩盖玄武门那场事变的真相。如今十四年过去了,是太宗来验收成果的时候了。尽管房玄龄知道,按照惯例,皇上是不能够看史官所记本朝史事的,这也算是一种弹性的监督吧。因为皇帝本来已经是至高无上的了,如果连对其身后评价的监督都失去了,那皇权可就是不受到任何哪怕是道义上的约束了。但是,房玄龄不是一般的中立的史官,他是太宗可以商量一切机密的大管家,也是一切都需听命的大管家。如果说,以谏议大夫兼知起居注的褚遂良早先对太宗自观国史要求的拒绝,还可以让太宗表面容忍,那么,这次太宗对自己再次提出这个要求,是无论如何也搪塞不过去了。
  “臣遵旨!”房玄龄明白怎么也无法阻挡太宗这一愿望。
  隔日,房玄龄将一部分《高祖实录》和《今上实录》呈给太宗御览。太宗看罢之后,意味深长地对房玄龄说:“爱卿,当年六月四日的那场事变,为何要写得这么隐晦呢?昔日周公杀管叔、蔡叔,是为了安定国家不得已而为之,朕也是一样啊。你们只要照直写就好了,不用遮掩。”
  房玄龄听后,终于明白了太宗的意图。他不是要掩盖这段历史,他是要将之合理化,仿佛一切都是顺理成章。唉!玄龄在心中感叹,皇上功业越大就越要追求完美啊。也许,太宗那挥之不去的恶梦,只有通过自己在国史上如实把他当年杀了兄弟的事情记载下来,才能有个尽头。毕竟,玄武门喋血的事实是无法掩盖的。事情过去了十几年,国家治理得非常有成效。房玄龄领会到,太宗对自己的身后评价,已经建立起了充分的自信。发生了的事情不必说得那么曲折隐晦,至于兄弟之间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到底是谁对谁错,那就只有留待后人去评说了。

  太子喉中一根刺(1)

  武德四年(621),李世民率军击破窦建德和王世充。不仅一举消灭了唐王朝最大的两个敌人,更将东都洛阳收入囊中。一时间,天下震动,李世民的名字响彻海内。消息传到长安,满朝欢腾,但有一人却是喜忧参半,他就是太子李建成。
  “平了王世充、窦建德,确实是为国家立了一大功啊,二弟用兵之术越来越高明了。可是二弟功劳日盛,又得父皇喜爱,我这太子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