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张文木: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的选择 >

第3章

张文木: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的选择-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墙锌赡艹晌匾允值墓抑狻C髦问逼谌毡揪撕驼渭乙惨馐兜秸狻∫坏恪H毡厩看蠛螅日剂斐剩俅虬苤泄投砉�20世纪40年代初,日本 已将整个中国东部地区肢解为以日本为中心的若干个“卫星国”。富裕且军事强 大的国家,地理版图越小,其外围缓冲区的需求就越大——这是国际政治的铁律。 
… Page 13…

英国人和日本人都明白,由于没有得以迂回的纵深地带,像它们那样版图小而国 力强的国家,如没有相应的外围地区,就难以确保自己的边界安全。美国人对林 肯那么敬仰,这不仅仅是由于他解放了奴隶,而是由于他为美国争回了大国必须 拥有的起码的地理版图。这对美国未来的强大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没有美国的南 北统一,可以想像今天的美洲将是什么样子。所以肢解或变相肢解对手国家是西 方政客常用的手段,这是一个理论视角。由此观之,毛泽东统一中国大陆及将来 中国政府统一台湾等岛屿的努力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意义,怎样估计都不 为过。      由此引出一个小故事,1803年杰斐逊总统以1500万美元从拿破仑手里“购 得”路易斯安那,这片从密西西比河直达洛矶山的广大平原,相当于当时美国版 图的一倍。人们不理解拿破仑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人说拿破仑当时如何困难,如 何需要钱,但是最关键的是拿破仑要在英国的西翼,为英国制造一个强大的对手, 以减轻英国对法国的战略压力。这是一着既睿智又深远的布局。所以今天的美国 真要感谢的不光是林肯,还应当有拿破仑。后来事实证明,美国的崛起对英国的 未来是灾难性的事件。英国西东两边受制于美国与法国,这足以分散英国的力量, 减轻法国的压力。19世纪80年代后,美国迅速崛起,并在20世纪成为资本全 球化的主角。     如果我们从这个视角反视今日欧洲大陆人的国际观,就会认识到,今日欧洲 大陆人也是用当时对待英国和美国的态度对待今日的美国和中国:利用中国制衡 美国以减轻欧洲的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对于英国开辟的经济全球化历史运 动而言,拿破仑则开辟了政治多极化的历史运动。因此说,拿破仑的意义不仅是 历史性的,它更是世界性的。 
… Page 14…

五、英国人是美国人的先生,早期的美国人是今日中国人的先                                      生     对于居于资本外围并受资本全球化冲击的南方国家而言,在从自然经济向市 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社会动荡。在古代我们曾经也辉煌过,当时世 界只有四大文明古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的文化。但是风水轮流转,到近代 转到英国那边了,之后又转到美国那边了。      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也没有经历自然经济发展阶段,它一开始就是建 立在市场经济之上。只要国家经济以资本为发展的动力,国内就必然要出现生产 与消费的两极分化。资本的一方要降低工人的工资,一方面要压低消费,以获取 高利润率。这造成美国在19世纪70、80年代的严重的社会动荡。那时美国工 人的罢工、游行是非常厉害的。我们今天享受的“五一”国际劳动节、“三八” 妇女节,都是美国工人争取出来的。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美国政府是个严峻的 考验。历史把美国推到十字路口:是走后来的拉美道路,当英国资本的附庸;还 是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美国从英国的历史经验中知道,解决国内社会问题不 仅仅是一个体制问题,它更需要大量的国际资源向美国回流,以建立有效的社会 保障。     今天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南方国家也有同类问题。西方人说是南方国家法制 不健全、社会保障不完善,这是不负责的话——你没资源又怎能使它完善。中国 法律明明写着“人人都有受教育权利”,山沟里的孩子也有这个权利但没能力享 受。为什么?没有钱。钱是资源的占有形式。中国有限的资源不足以支持全面小 康的消费水平,远远不够。怎么办?只有强行参与大国间的国际资源分配,这就 要求我们必须走向世界。英国就是这样,英国是美国的老师——美国学它的老师, 
… Page 15…

反对英国霸权,向世界要资源。昨天的美国也是今日中国的老师,我们也要向美 国学习:反对美国的霸权,要求平等地参与国际资源分配。      前面讲了,国家间财富的转移本质上是靠暴力而非交换实现的。美国在十九 世纪末期,也面临着英国的霸权压力,国内又有问题。美国要走出去、要和世界 交往,但是如果对海洋没有控制、没有海权,其海外利益就没有保证。英国早期 海军是跟着贸易走的,是保护商船用的。英国早期海军将领多是海盗出身。一般 来说,一个历史运动在其初创阶段往往是一些泥腿子粗人发动的。后来英国在海 上打败了西班牙,成了海上的霸主。控制了大海,也就控制了世界财富的转移通 道。在当时,西方海军对于东方国家的威胁是非常大的。在西方海军的舰炮下, 东方的财富迅速流向西方。      19世纪40年代,英国出现了工人宪章运动,英国政府并没有对之实行血腥 镇压,而是利用自己强大的制海权在东方发动了“鸦片战争”。打赢中国,白花 花的银子就流回了英国。当时中国可算得上世界首富,可是经历了40和50年 代两次鸦片战争以及90年代的甲午战争,半个世纪间,中国一下子成了穷国。 财富到哪去了呢,流到西方去了。所以七十年代英国出现一种叫“工人阶级贵族 化”的现象。当贵族是要有钱的,钱从哪来,从东方来。19世纪40至70年代, 西方国家在东方发动许多战争,目的都是掠夺东方的财富。与西班牙、葡萄牙掠 夺拉丁美洲财富的后果不同,19世纪西方从东方掠夺的财富都转化成了工业资 本,而非商业或高利贷资本,这奠定了今天英美国家主导全球化的物质基础。      英国人是美国人的先生。19世纪末,美国政府开始大力发展制海权。这时 期中国人的心思用于什么呢?用于建颐和园。人家有钱则用于造海军、造军舰, 到19世纪末期,美国海军的吨位排到世界前列。1898年,美国一举拿掉了夏 威夷、古巴、菲律宾和关岛等;1900年,它全面进入远东地区,参与西方对中 
… Page 16…

国的掠夺。这是在干嘛呢?在向西班牙挑战、向英国挑战。如果仅从地理位臵而 不从主权归属上看,将夏威夷比作我们中国的台湾,美国一年内就将它拿下了, 而我们统一台湾的口号却喊了50多年而不见结果!学者们研究呀研究,说台湾 是否独立“还得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居然“有三种可能性”。现在“台独势力”  日益坐大,时间已不容我们回避挑战。在重大的历史关头,19世纪下半叶的美 国人的确是我们的先生。               六、落井下石,是霸权政治不言的通则      国际斗争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国际斗争绝对不能靠想像力说话。我有和平愿 望,说和平发展是人类共同愿望,但人类战争从原始社会就开始了。所以不能一 厢情愿地想问题——愿望归愿望,解决问题还是要现实些。我们现在生活得很好, 但生活得再好,总还要吃粮食而不能吃空气和阳光,这是最基本的。所以一个国 家判断问题总要从现实出发,实事求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现实问题是什么呢?是 资源。中国已从最开始的产品短缺、之后的市场短缺升级为现在的资源短缺。上 世纪初美国冲破英国霸权走向东方,为什么呢?为抢占世界市场和资源。      落井下石,是霸权政治不言的通则。中国十九世纪末垮下去后,八国联军开 进北京,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很可能中国在那个时候就被肢解 分割了。     二十世纪初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美国和中国都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后,中国衰落到即将被肢解的边缘。但天不亡我中华:1914 年欧洲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占领中国的洋人都回去了,顾不上这边了。中国的 民族主义经济与政治力量迅速上升,出现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国民党。说到 这里,也应感谢曾国藩。有人说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但事实上也是他用清王 
… Page 17…

朝的资源培养了清王朝的掘墓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如果没有民族资产阶 级就没有后来的国民党;如果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不会有后来中国的北伐及 统一。所以说有时候保守也是革命的一种形式——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都在 某些方面都作了历史进步的不自觉的工具。      民国成立到1933年,中国经济又迎来了一个发展较快的时期。但日本人可 不高兴,他们不愿让中国崛起。日本人一直想肢解中国,引诱中国发生内战。张 国焘在其回忆录中说,从俄国回中国进入东北时,他知道有日本人一路跟踪,但  日本人不抓他。他分析可能日本人就是要挑拨国共两党内斗、以便坐收渔利。日 本人发动对华全面战争为什么在1937年?这是由于1936年“双十二事变”后, 国共开始合作。中国人开始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日本人分裂中国、挑拨中国内乱 的企图破灭了。图穷匕见,日本最终向中国全面开战。      1937年,中国进入全民抗战。当时日本有两派:一派认为打到上海就行了, 不要再往南走了。这是近卫内阁的观点。他们答应汪精卫,等过去后,逐渐退出 并还政于汪。但另一派——日本军人不满足,后东条英机组阁、近卫下台,日本 军人的疯狂便一发不可收拾。1940年,日本袭击珍珠港,日美开战,这一下蒋 介石高兴了。      当时斯大林主张“一切从苏联的国家利益出发”,面临希特勒在欧洲的攻势, 他与日本签订了中立条约。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后,斯大林一直想将日本的祸水南 引。国联为“9 〃18事件”派了个李顿调查团,结果也是不了了之。当时美国也 实际上默认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接下来,在日本的扶持下,华北、 华南纷纷成立傀儡政府。今天李登辉所梦寐以求的也就是当时汪精卫的地盘。汪 精卫当时的想法也跟今天某些对日关系的理论视角很相似:什么“不能与日本人 打”呀,什么 “日本先进,与日改善关系有利于牵制美国,对中国有好处”呀。 
… Page 18…

可以假设,当时如果日本打到上海就停止不再南下到英美的势力范围,那英美有 可能牺牲中国的利益与日妥协。果真如此,那今日中国就很可能是一个四分五裂 的局面。但日本军人余勇可嘉,一气打过北纬30度、偷袭了珍珠港,迫使美国 参战。日本战败后,其版图又回到明治时期,中国崛起遂成了日本永远的痛。与 美国比,日本更希望中国分裂。     有人说经济联系必然造成和平。但是大家知道,日本和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之 前,其经济利益依存度远比中美之间高。据美国学者孔华润提供的数据表明, 1940年美国对中国及日本的出口分别占美国出口总额1。9%和5。6%,这么看 美国一直跟日本关系不错。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华北时,美国还卖给日本石油呢。 当日本打过了上海,影响了英美国家的海外利益时,美国就不干了。跟美国资本 崛起并由此与英国冲突的原因一样,日本资本的兴起也必然需要海外能源、市场 和金融资源。这样必然要在太平洋跟美国发生冲突。美国开始的时候想通过牺牲 中国利益来与日本妥协,日本不满足,攻击了美国珍珠港,这使得美国最终反与 没有多少经济联系的中国结盟。由此可见,经济联系与政治联系有许多时候是分 离的。这也不奇怪:经济联系多了,矛盾也就多,经济矛盾集中激化就转为政治 矛盾。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就搭上了英美反法西斯的顺车,参加了 “开罗会 议”。也因此,我们最终成了战胜国之一,并且台湾等岛屿的主权在战后都回归 中国。              七、政治家的胆识在关键时刻能扭转乾坤      二战以后,各殖民地纷纷独立,印度是1947年独立的。这时候我们中国国 共打得很厉害,印度则在闹分裂。1948年印巴分裂,尼赫鲁在这些关键问题上 简直是书呆子,有点像戈尔巴乔夫。当时他打的是西方民主牌,天真地认为分裂 出去的巴基斯坦迟早会回来。但巴国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不仅回不来, 
… Page 19…

而且印巴一打就是五十多年。现在有些中国人对台湾也持这种看法:认为台湾如 分裂出去,如果我们搞好了,到时候它自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