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 >

第111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1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离,以一片真诚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你就对了。诚诚恳恳处事待人接物,首先做到不自欺、不妄语。司马光一生的成就,人家问他,你怎么成就的?他告诉人,一生不妄语,这是我们应当学的。我们还有事情不敢告诉别人,不敢告诉别人一定不是好事,这就是过失。起心动念、造作行为没有不能告人的事,心地正大光明,我们才能成就,才能提升自己,不至於堕落!
  学佛同修都知道三界六道十法界,我们只希望自己不断向上提升,不可以堕落,不能向上提升就错了。所以我们希望这五十个人都是立定志愿,不断向上提升自己的灵性,有缘就帮助一切苦难众生。帮助众生的目标是帮助他破迷开悟,唯有破迷开悟才能真正达到离苦得乐,永离犯戒,永离过失,这就对了,这离垢地。现在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四一卷)  2006/10/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4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贤首品第十二」,十地位里面第三个小段,十地位。
  【若能舍离有为过。则离憍慢及放逸。若离憍慢及放逸。则能兼利一切众。】
  我们把清凉大师的注解念一遍。「三一颂」,就是一首偈四句,刚才我们念的。「离慢等,是三四二地」,就是第三地,发光地;第四地,焰慧地,这二地。「以三地於禅不著故无慢,又以求法不懈,亦名离慢;第四地得出世间道品,故云无放逸。然不舍摄生,故云兼利」。清凉大师注的并不多,但是也说得很精彩。这是十信位里面有十地菩萨行,并不是真的到达十地,我们要知道这是十信,第十信。《华严》是圆融的法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要说是到第十信,就是初信也圆满含摄一切地位。就是初信位里面有十信、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十地、到等觉也没有离开初信、二信、三信,所以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说烦恼习气确实都断了,只有微细的无明习气还在,所以初住以上还有四十一个阶位,这我们一定要明了、要清楚。这个阶位是习气,不是真有这些烦恼。这个地方烦恼习气都不包含在其中,纵有烦恼也非常微细,因为他才能舍,他舍了之后才真正得初住位,那就离开十法界到华藏世界去。现在是将证未证,在这个边缘的地区,就是十信跟初住的当中说这个状况。前面在二地菩萨,我们读过了,他能够「舍离有为过」,这就是二地菩萨所修的。你看十信位菩萨也修,那个功夫浅深另当别论,人家真干。
  第三地,这首偈前面两句是三地,后面两句是四地。『若能舍离有为过,则离憍慢及放逸』,这也是俱生烦恼,不是你这一生学的。你在六道里面投胎,你是带来的,也就是过去生中的烦恼习气带到这一生来,我们佛门称之为叫俱生烦恼,你到这来投胎就带来了。所以是先天的,不是后天你所修的,先天的。哪些?贪瞋痴慢四大烦恼。这个四大烦恼跟著你太久,时间太长,从你开始迷它就跟著你。什么时候迷的?前面我们读过,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来成佛。这个开示你要懂得,你本来是佛,你现在搞成这个样子,能不惭愧?
  什么时候迷?佛在大乘教上常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为什么会一念不觉?几时一念不觉的?佛在楞严会上讲得很清楚。向佛提问的是富楼那尊者,这个真叫做根本大问。世世代代学佛的同学都有这个疑问,有人能问得出来,有人问不出来,不会问。虽然不会问,这个问题他存在,不是没有。而佛答覆的真正是善巧,佛讲「知见立知,是无明本」,那就是一念不觉。《华严》告诉我们,这三大类的烦恼,在大乘教里面通常讲是见思、尘沙、无明;《华严》没有用这个说法,《华严》是另一个讲法,妄想、分别、执著。我们就晓得,妄想就是无明烦恼,分别就是尘沙烦恼,执著就是见思烦恼,这一对照就明白。什么叫妄想?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一念不觉。
  於是我们就明白,明心见性的菩萨,在华严会上初住以上,一般大乘教里面是初地以上,在这个位次里面,他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就叫破无明,话说得很容易,真难!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眼见色、耳闻声,能不动心、能不起念吗?不知不觉他就起心动念,这就叫一念不觉而有无明,知见立知,这无明本。这一念起来之后,麻烦就起来,把自己的自性(真如本性)转变成八识。所以八识是自性在迷的状况下,八识觉悟了,就恢复自性,这是事实真相。从阿赖耶衍生出末那,阿赖耶是迷,末那是执著,意识是分别,从迷衍生出来的。
  执著,法相宗里面的经典告诉我们,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四大烦恼里面第一个「我见」,起了一个什么念头?起了我的念头。诸位要晓得,无我,无我里头有了个我的念头,认为什么是我?认为身是我,严重的执著。这就是所有一切迷惑颠倒的根源,你起了身见。有了身见,有了我见,接著一定是有「我爱」,我爱就是贪,我贪;有「我痴」,痴就是愚痴;有「我慢」,慢是傲慢,慢是瞋恚,你看看贪瞋痴起来了。我爱是贪,我痴是愚痴,我慢是瞋恚,贪瞋痴,叫三毒烦恼。只要一有我,一定就起这三个烦恼,叫常相随;你没有办法去断它,叫俱生烦恼。不过在阿赖耶识里面,虽有并不很严重。好像一棵树一样,这树苗没有长成大树。逐渐的让它发展,在六道里头轮回,不断的轮回,愈长愈大,这贪瞋痴就太严重,贪瞋痴就变成三恶道。饿鬼道从哪来的?贪心变出来的;地狱,瞋恚变出来的;畜生,愚痴变出来的,你说麻不麻烦!
  这些都是事实真相,诸法实相,不能不知道,害得我们自己无法回归自性。回归自性就是成佛。我们今天在六道里头流浪生死,回不去了,愈迷愈深,愈轮回就愈痛苦。佛菩萨看到了,「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油然而生,应化在六道、在十法界帮助我们,成就我们。
  我们今天正好念到这段经文,经文前后都是贯穿的,都有关系的,前因后果。在二地,你离犯戒了,再不会犯戒,再不会有有为的过失了。这个诸位要明白,前面都讲得很清楚,初信位的菩萨就不犯戒,为什么到十地位还讲离犯戒?初信位的菩萨说离犯戒是事相,这个地方讲离犯戒是讲习气。到这个地方,犯戒这个习气、意念断掉,没有了。所有一切不善就是有为过,不善的意念,这些就如同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讲的「十恶八邪」。他略略的举一举就说出十几条习气,这是我们同学们都读过、都熟知,所有一切不善习气。这些习气就是此地所讲的「有为过」,统统没有了。
  由此可知,贤首菩萨是代表第十信,十信圆满。这个位次在四圣法界里面的佛法界,再往上去就突破,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离开十法界,往生华藏世界,叫一真法界。那是真正的成佛,宗门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应当知道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一切时、一切处要「舍离有为过」,不要犯过失。为什么?自性里头没有过失,小小过失,极其微细的过失,都是违背了自性。自性是什么样子?我们常讲,纯净纯善,没有丝毫染污,没有丝毫不善,那是自性。我们每个人都一样,世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纯净纯善。
  修到纯净纯善,这个时候「憍慢及放逸」微细的习气也离了,也没有了。由此可知,憍慢不容易离,憍是骄傲,慢也是傲慢,与生俱来的烦恼。佛法是教你要了生死出三界,这要断。儒家是世间法,没有讲到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儒家对这个慢限制。你看《礼记》上教我们,「傲不可长」,所以孔子,中国古圣先贤知道,人都有傲慢的习气,希望傲慢能控制住,不要再增长;「欲不可纵」,都知道你有这些习气。换句话说,你要有一种功夫克制自己、限制自己,不能过分。所以儒家讲礼节,礼是让你放纵,但是放纵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能超越这个限度,所以叫节,节度。佛法不行,佛法教你见性,恢复自性,你自性里头本来没有,所以你要把它断得干干净净你才能见性。从这个地方你就了解,儒家的教学是佛法的初方便,而《弟子规》则是佛法里头最初方便,你从这入门,你用这个方法来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务必要百分之百的把它做到。
  昨天我们在这个地方向同学们做了一个宣布,我们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这次庆祝卫塞节,也是联合国第一次用这个题目来办这个活动,这个会议相当成功。我参与这个会议就是为了说两句话,今天全世界人人都担心这个社会动乱不安,所以都在想著,希望化解冲突,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我先后总共参加国际和平会议九次,九次里面有六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每次我都把我们中国老祖宗的方法介绍给大家,那就是「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把释迦牟尼佛的方法搬出来,释迦牟尼佛用什么方法?「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这两句话,不学佛的人不太容易听懂,所以我就改变语气来讲,我说办班三百多次,教学四十九年,这大家就容易懂。
  释迦牟尼佛确实是办班教学,一生干这个事情,收到很好的效果,确实把所有冲突化解。从自己内心对人、对事、对物对立矛盾化解,从这里起,从我心做起,从这里化解起;然后推出来,化解了家庭的冲突,化解了社会的冲突,化解了国家跟国家的冲突,也化解了整个世界冲突,再推广化解到十法界的冲突。社会安定、世界和平做到了。我们讲这些话没有人相信,人家都说:法师,这是理想,这是古人书里面经典记载的,这不是事实,现在做不到。所以我们才不得已,在我的家乡,就是中国汤池小镇做个试验,我们就用办班教学来试试看能不能落实化解冲突?没想到,不到半年效果卓著,让我们的信心大幅度的增长。
  所以我说我一定要把这个理念、方法、效果介绍给联合国,介绍给世界上许许多多从事於和平工作的这些志士仁人。没想到今年十月,联合国办这个活动,让我们藉这个机会把这两桩事情推出去;就是一个是介绍宗教团结,一个介绍人民是可以教得好的。这两桩事情介绍出去之后,我对於和平工作可以说就告一段落,以后这个会议不再参加,专心讲经要紧。
  当然讲经,还要教学,这是我们本分之内的事情。这就是我们要培养下一代的弘法人才,这是我们本分的事情。我准备办个学校,找志同道合,我们大家在一起学习。人数,我想不超过五十人;在常住上做义工,就是照顾我们生活的也不超过五十人,这就是我们这个小道场住众一百人。我也想到这个道场要是找到了,同参道友找到了,我们在一起学习,希望尽形寿不离开道场。像当年我们净土宗的初祖,慧远大师在庐山办莲社,东林念佛堂,祖师那个时候有一百二十三个人,各个成就,希有的因缘,我们后人非常向往、非常羡慕。当然在一起修行的一百二十三个人,常住一定有护法,有工作的人员。所以我们现在求的是五十个人,希望能有五十个人。那义工五十个人,义工可以来去自由,他可以上山,随时可以下山。但是我们在里面修行的人,我们不下山,你心才定,你才会有成就。
  今天上午我接到一个电话,有同修想来报名,也是很熟的同修,问我可不可以?我说昨天我们提了条件,这个条件,第一个要发心。譬如我们到那里去,我们尽形寿,上山之后就不再下山,你要发这个心。不能说我常常想家,想回去看看,这不可以。真的是万缘放下,这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基本的德行,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感应篇》、佛家的《十善业道》,这三门东西百分之百的落实。他想了有五、六分钟,做不到!我说做不到就没有法子,一定要做到。做不到,不行,要就是要求百分之百的做到。
  我跟他说:你试试看,我们要开这个班至少得一年以后,现在有一年的时间,你可以学《弟子规》,三个月学《弟子规》,三个月学《感应篇》,三个月学十善业。不是说三个月《弟子规》学了之后,我学十善、学《感应篇》,就不学《弟子规》,不是这样的。《弟子规》是基础,学三个月之后,再加第二门功课,就是加《感应篇》;再过三个月,再加十善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