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前汉纪(汉)荀悦 >

第1章

前汉纪(汉)荀悦-第1章

小说: 前汉纪(汉)荀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祖一第一 
沛公元年
沛公二年
沛公三年
高祖二第二 
元年
二年
三年
高祖三第三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高祖四第四 
八年
九年
十年
十一年
十二年
赞曰
孝惠第五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赞曰
高后第六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赞曰
孝文上第七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孝文下第八 
十年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后元年
后二年 
后三年
后四年
后五年
后六年
后七年
赞曰
孝景第九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中元元年
中元二年
中元三年 
中元四年
中元五年
中元六年
后元元年
后元二年
后元三年
赞曰
孝武一第十 
建元元年
建元二年
建元三年
建元四年
建元五年
建元六年
孝武二第十一 
元光元年
元光二年
元光三年
元光四年
元光五年
孝武三第十二 
元光六年
元朔元年
元朔二年
元朔三年
元朔四年
元朔五年
元朔六年 
元狩元年
孝武四第十三 
元狩二年
元狩三年
元狩四年
元狩五年
元狩六年
元鼎元年
元鼎二年
元鼎三年 
元鼎四年
孝武五第十四 
元鼎五年
元鼎六年
元封元年
元封二年
元封三年
元封四年
元封五年
元封六年 
太初元年
太初二年
太初三年
太初四年
天汉元年
天汉二年
天汉三年 
天汉四年
孝武六第十五 
太始元年
太始二年
太始三年
太始四年
征和元年
征和二年
征和三年
征和四年 
后元元年
后元二年
赞曰
孝昭第十六 
始元元年
始元二年
始元三年
始元四年
始元五年
始元六年
元凤元年
元凤二年 
元凤三年
元凤四年
元凤五年
元凤六年
元平元年
赞曰
孝宣一第十七 
本始元年
本始二年
本始三年
本始四年
地节元年
地节二年
地节三年
孝宣二第十八 
地节四年
元康元年
元康二年
元康三年
元康四年
孝宣三第十九 
神雀元年
神雀二年
神雀三年
神雀四年
孝宣四第二十 
五凤元年
五凤二年
五凤三年
五凤四年
甘露元年
甘露二年
甘露三年
甘露四年 
黄龙元年
赞曰
孝元上第二十一 
初元元年
初元二年
初元三年
初元四年
初元五年
孝元中第二十二 
永光元年
永光二年
永光三年
永光四年
永光五年
建昭元年
孝元下第二十三 
建昭二年
建昭三年
建昭四年
建昭五年
竟宁元年
赞曰
孝成一第二十四 
建始元年
建始二年
建始三年
建始四年
河平元年
河平二年
孝成二第二十五 
河平三年
河平四年
阳朔元年
阳朔二年
阳朔三年
阳朔四年
鸿嘉元年
鸿嘉二年 
鸿嘉三年
孝成三第二十六 
鸿嘉四年
永始元年
永始二年
永始三年
永始四年
孝成四第二十七 
元延元年
元延二年
元延三年
元延四年
绥和元年
绥和三年
赞曰
孝哀上第二十八 
建平元年
建平二年
建平三年
孝哀下第二十九 
建平四年
元寿元年
元寿二年
赞曰
孝平第三十 
元始元年
元始二年
元始三年
元始四年
元始五年
赞曰
居摄元年
居摄二年 
居摄三年
 
  
  

凡汉纪十二世十一帝。通王莽二百四十二年。一祖三宗。高祖定天下。孝惠高后。值国家无事。百姓安集。太宗升平。世宗建功。中宗治平。昭景称治。元成哀平。历世陵迟。莽何篡国也。凡祥瑞。黄龙见。凤皇集。麒麟臻。神马出。神鸟翔。神雀集。白虎仁兽获。宝鼎升。宝磬神光见。山称万岁。甘露降。芝草生。嘉禾茂。玄稷降。醴泉涌。木连理。凡灾异。大者日蚀五十六。地震十六。天开地裂。五星集于东井各一。太白再经天。星孛二十四。山崩三十四。陨石十一。星陨如雨二。星昼见三。火灾二十四。河汉水大泛溢为人害十。河泛一。冬雷五。夏雪三。冬无冰二。天雨血雨草雨鱼。死人复生。男子化为女子。嫁为人妇生子。枯木更生。大石自立。建安元年。上巡省。幸许昌。以镇万国。外命亢辅征讨不庭。内齐七政。允亮圣业。综练典籍。兼览传记。其三年诏给事中秘书监荀悦钞撰汉书。略举其要。假以不直。尚书给纸笔。虎贲给书吏。悦于是约集旧书。撮序表志。总为帝纪。通比其事。例系年月。其祖宗功勋。先帝事业。国家纲纪。天地灾异。功臣名贤。奇●善言。殊德异行。法式之典。凡在汉书者。本末体殊。大略粗举。其经传所遗阙者差少。而求志势有所不能尽繁重之语。凡所行之事。出入省要删略其文。凡为三十卷。数十余万言。作为帝纪。省约易习。无妨本书。有便于用。其旨云尔。会悦迁为侍中。其五年书成。乃奏记云。四百有一十六载。谓书奏之岁。岁在庚辰。昔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虞夏商周之书。其揆一也。皆古之令典。立之则成其法。弃之则坠于地。瞻之则存。忽焉则废。故君子重之。汉书纪其义同矣。凡汉纪有法式焉。有监戒焉。有废乱焉。有持平焉。有兵略焉。有政化焉有休祥焉。有灾异焉。有华夏之事焉。有四夷之事焉。有常道焉。有权变焉。有策谋焉。有诡说焉有术艺焉。有文章焉。斯皆明主贤臣命世立业。群后之盛勋。髦俊之遗事。是故质之事实而不诬。通之万方而不泥。可以兴。可以治。可以动。可以静。可以言。可以行。惩恶而劝善。奖成而惧败。兹亦有国之常训。典籍之渊林。虽云撰之者陋浅。而本末存焉尔。故君子可观之矣。
  
  
  
前汉高祖皇帝纪卷第一
  东汉 荀悦撰
昔在上圣。唯建皇极。经纬天地。观象立法。乃作书契以通宇宙。扬于王庭。厥用大焉。先王以光演大业。肆于时夏。亦唯翼翼。以监厥后。永世作典。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着功勋。五曰表贤能。于是天人之际。事物之宜。粲然显著。罔不能备矣。世济其轨。不殒其业。损益盈虚。与时消息。虽臧否不同。其揆一也。是以圣上穆然。惟文之恤。瞻前顾后。是绍是维。臣悦职监秘书。摄官承乏。祗奉明诏。窃惟其宜。谨约撰旧书。通而叙之。总为帝纪。列其年月。比其时事。撮要举凡。存其大体。旨少所缺。务从省约。以副本书。以为要纪。未克厥中。亦各其志。如其得失。以俟君子焉。 
汉兴继尧之胄。承周之运。接秦之弊。汉祖初定天下。则从火德。斩蛇着符。旗帜尚赤。自然之应。得天统矣。其后张苍谓汉为水德。而贾谊公孙弘以为土德。及至刘向父子。乃推五行之运。以子承母。始自伏羲。以迄于汉。宜为火德。其序之也。以为易称帝出乎震。故太皞始出于震。为木德。号曰伏羲氏。共工氏因之为水德。居水火之间。霸而不王。非其序也。炎帝承木生火。固为火德。号曰神农氏。黄帝承之。火生土。故为土德。号曰轩辕氏。帝少昊灭。帝挚承之。土生金。故为金德。号曰金天氏。帝颛顼承之。金生水。故为水德。号曰高阳氏。帝喾承之。水生木。故为木德。号曰高辛氏。帝尧始封于唐。高辛氏衰而天下归之。号曰陶唐氏。故为火德。即位九十载。禅位于帝舜。号曰有虞氏。故为土德。即位五十载。禅位于伯禹。号曰夏后氏。故为金德。四百四十二年。汤伐桀。王天下。号曰殷为水德。六百二十九年。武王灭纣。王天下。号曰周为木德。七百六十七年。秦昭王始灭周。而诸侯未尽从。至昭王之曾孙政。遂并天下。是为始皇帝。有天下十四年。犹共工氏焉。非其序也。自周之灭。及秦之亡。凡四十九年。而汉祖灭秦。号曰汉。故为火德矣。在昔陶唐之后。有刘累者。以御龙事孔甲。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其适晋国者为范氏。别处秦者为刘氏。当战国时。刘氏徙于魏。迁于沛之丰邑。处中阳里。而高祖兴焉。 

汉高祖讳邦。字季。初昭灵后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上皇视之。见蛟龙临之。遂有娠而生高祖。隆准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宽仁爱人。有大智度。曾为泗水亭长。尝从王媪武负贳酒。每饮醉留寝其家。上尝见光怪。负等异之。辄折契弃券而不责。单父人吕公好相人。有女以为贵。避雠于沛。沛令求其女不与。及见高祖状貌。公奇之。因以女妻焉。是为吕后。生孝惠鲁元公主。尝有老父过乞浆。相吕后孝惠鲁元公主皆大贵也。及见高祖。乃大喜曰。夫人儿子。蒙君之力也。君贵不可言也。遂去不复见。高祖以亭长送徒骊山。夜行经丰西泽中。有蛇当道。拔剑斩之。遂过。后人至者。见一老妪哭蛇曰。此白帝子也。向赤帝子遇而杀之。妪因忽然不见。高祖亡避吏于山泽中。吕后常知其处。云高祖所在。上有赤色云气。占气者山东有天子气。秦始皇帝乃东游。欲以厌之。秦二世胡亥元年秋七月。发闾左屯渔阳。阳城人陈胜。字涉。阳夏人吴广。字叔。皆为屯长。行至蕲。会天大雨。度已失期。失期法当斩。遂因天下之怨谋叛。陈胜以缯为书。置鱼腹中。曰陈胜王。令人卖之。士卒得鱼者。故已怪之矣。又令吴广夜于丛祠中构火作狐鸣。曰大楚兴。陈胜王。众乃大惊。遂杀其将尉。号令徒属。称大楚。胜为大将军。广为都尉。攻掠城邑。至陈。众数万人。胜自立为楚王。大梁人张耳陈余谏曰。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贼。今始至陈为王。是示天下私也。不如立六国后。自为树党。进师而西。则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安据咸阳。以令诸侯。天下可图也。胜不听。以陈人武臣为将军。耳余为校尉。北徇赵地。当此之时。楚将徇地者甚众。楚兵数千。聚党者不可胜数。以吴广为假王。监诸将。以周文为将军。众十余万。西至戏水。盖百二十万矣。秦令将军章邯。赦骊山作徒七十万人以击之。是时吴广别围荥阳。不能下。将军田臧等谋曰。假王骄。不可与计谋。乃矫陈王命诛吴广。进兵而西。是岁太曰再经天。占曰法为大兵。天下易王。九月沛人杀其令。高祖为沛公。萧何为丞相。曹参周勃以中涓从。夏侯婴樊哙为舍人。萧何即沛主狱吏。曹参沛狱掾。婴沛●驺。勃以织簿为产。哙以屠狗为事。皆公之旧也。是时沛公在外黄。兵众数百人。萧何等欲应陈胜。故召沛公立之。收沛子弟得三千人。而项籍亦起兵会稽。籍字羽。故楚将项燕之孙也。羽初起时。年二十四。身长八尺二寸。目重瞳子。力能扛鼎。与季父项梁避雠于吴。梁好为辩说。阴有大志。吴中贤士大夫皆出梁下。梁乃与籍杀会稽太守殷通。佩其印绶。自号为会稽将。籍为裨将。徇下邳县。张耳陈余既至赵。说豪杰曰。秦为乱政虐刑。残贼天下。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内外搔动。百姓罢弊。财匮力尽。重以苛法。使天下父子不相聊生。陈王奋臂为天下唱始。莫不响应。于此时不成封侯之业者。非人豪也。因天下之力。诛无道之秦。报父兄之雠。而成大业者。此壮士之一时也。皆然其言。乃收兵数万人。遂下赵十余城。武臣自号为武信君。进军围范阳。范阳人蒯通为其令徐公说武信君曰。范阳令欲以其城先下君。而君不利之。则诸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君计莫若以黄屋朱轮以迎范阳令。使驰鹜乎燕赵之郊。则边城皆喜。相率而降。此由以下阪而走丸也。武信君乃以侯迎徐公。燕赵闻之。降者三十余城。耳余闻诸将徇地者多畏以谗得罪。又怨陈王。不以己为将军。陈王欲诛其家。柱国房君赐谏王曰。秦王未亡而诛赵王家。是复生一秦也。不如因贺之。令进兵击秦。胜从之。耳余与赵王谋曰。王王赵非楚意也。楚已诛秦。必加兵于赵。不如北徇燕地以自广。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不敢制赵。若不胜秦。必重赵。赵承秦楚之弊。可以得志于天下。乃使韩广北徇燕地。燕人欲立广。广曰。母在赵不可也。燕人曰。夫以楚之强不敢害赵。赵独安敢害将军之家。广乃自立为王。而赵亦归其家。赵王略地燕界。间行为燕军所得。囚之以求割地。赵使请王。燕辄杀之。有厮养卒请使燕军。说燕将曰。夫张耳陈余与武臣俱。杖马策下赵数十城。岂乐为人臣哉。顾其势初定。且以长幼相次。先立武臣以持赵心。今赵地已服。此二人名为求王。实欲令燕杀之。而分王其地。夫以一赵尚陵少燕。今以两贤王立。左提右挈。而齎直义。破燕必矣。燕乃遣赵王。厮养卒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