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庄周的欢乐生活禅:人间庄子 >

第3章

庄周的欢乐生活禅:人间庄子-第3章

小说: 庄周的欢乐生活禅:人间庄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不会明白〃大年〃所面对的苦恼,所以它们之间的比较毫无意义,庄子思想中所体现的正是对这种比较的拒绝,而不是对它们存在价值的忽视。
  无论〃大年〃还是〃小年〃,它们都息息相关,构成世界。于是庄子提出了〃养生〃一说。所谓养生,简单点说,就是让生命良好地延续下去,精神饱满地行使世间职责。为了〃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提出了〃决绝〃之道。
  首先是对无尽欲望的决绝。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在很多版本的译文里,此句的翻译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怎么能不窘困呢?如果已经窘困了,还要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是十分危险的! 初读此文,对庄子的话很疑惑,看了好几个版本的翻译之后,更疑惑了。我一直坚信庄子不会消极地劝说别人不去求知,历来对他如此理解是有误的。于是,我试着对这段原文重新理解。〃知〃在古文里是知识、才智的意思,这么来看,原版本的翻译仿佛无可厚非,但这真的是庄子本意吗? 如果〃知〃指的是才智,有才智的人理应受人尊敬,那么,〃知〃是否可以理解成功名或者知名度?这样一来,这句话就应理解成: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名度(功名)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功名,怎么能不窘困呢?乍一看,这般翻译还行,至少不消极了,但仔细推敲,还是欠妥。

  第7节:安时处顺不为哀乐所困(2)

  我一直斟酌开篇首句的意思,想过无数个解释方法,一个个都被自己推翻了。我应该更谨慎点,因为一个好的解释不仅是为了给庄子平反,更重要的是,要让现代人获得真正有价值的教诲。《养生主》的内核是〃顺应自然〃,那么这个〃知〃是否指的是人的盲点呢?也就是先天缺乏却又为人苦苦追求的那部分才能?这么一来,这句话就可理解成:人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个人本身欠缺的才华。细细分析后发现还是不对。
  时隔两年,在我不知第几次重读《养生主》开篇后,我终于得到了更为恰当的解释。〃知〃在此处依然指的是知识,才智,但在翻译时这个〃知〃被引申了,它不是指知识本身,而是指人对知识的欲望。
  所以,《养生主》首句最精确的理解应该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欲望,怎么会不窘困呢?如果已经感觉窘困了,还要继续沉迷,那是相当危险的。也正因为〃欲望〃的驱使,人的行为越来越不受控制,欲念是产生怨恨的根源。庄子赶紧敲了警钟:〃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如果不注意控制欲望,做了善事就贪图赞赏,那么,做了恶事就必定要面对刑戮了。人应该跟欲望保持距离,要谨慎小心,从个人原则上不犯错误,保卫自身,保全天性,赡养父母(原译:不给父母留下忧患),终享天年。
  拒绝了自身的欲望后,有长远目光的庄子又提出了对人间险恶的决绝。有时候你本人不犯错,但难免碰到天灾人祸,防犯之心不可无。寓言家庄子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
  〃庖丁解牛〃这个典故已被后人广为流传,但由于人们对庄子思想的误解与对其哲学价值的忽视,其意义至今还停留在很大众的解释中,更多人看到的是其中〃熟能生巧〃的含义,但如果你只知此含义,那就大错特错了! 真正的〃庖丁解牛〃是这样的:优秀的厨师为了把肉从牛身上割下来,一年换一把刀;普通的厨师为了把牛的骨肉分离,死命地砍骨头,他们一月换一把刀;而一个姓丁的厨师,他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但他的刀依然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刀保护得好,只因他会钻空子,他的刀在骨节间的空隙处落手,尽可能少地与牛骨硬碰硬。
  由此可见,同样的刀在不同厨师手中的寿命是不同。庖丁解牛不是为了告诉我们如何熟练去操作某件事,而是为了指明一个道理:人在社会中就跟刀一样,而那些社会上的是非、那些故意伤害你的阴谋诡计就是牛骨,你冷静沉着的心智就是掌刀的厨师。
  庄子对人间险恶的估算是精确的,所谓决绝不是叫你做鸵鸟自欺欺人,而是告诉你要灵活地跟身边的人玩游戏。敌暗我明,不要正面冲突,要学会适当的躲避,并能恰如其分地攻击敌人。
  庄子最后的决绝是对生命所获、所失的决绝,是对生与死的决绝。
  相信生活会有最好的给予,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从小就只有一只脚的右师大,并不自卑难过,他很坦然地对公文轩说:〃这就是老天爷给我的,我不怨别人。〃接受上天的给予,无论好坏美丑,都应该感谢。庄子在这里写到了接受的快感。
  接受上天的赠予是快乐的。面对上天给予你的本能、秉性,你要好好享受。珍惜现在,努力生活,远比什么都不做、怨天尤人、做一个个白日梦要好。对于已经失去的也不要太怜惜了,这对继续生活的人没有任何价值。右师大不会盼望上天重新送他一只新脚,也不会牵挂还没出现就已失去的空脚。这个例子庄子用得很精准,若是换成曾经双脚健全的人现在只剩一只脚,那么关于得失的决绝庄子怎么说都是理亏的。庄子要把〃失〃写成彻头彻尾的〃失〃,从一开始就没有过的〃失〃。
  失去身上某样东西不算什么,为了把决绝推向另一个极致,庄子说到了对死者的决绝。死去的人跟逝去的爱情一般,曾经甜蜜的恋人如今已没感觉,不会为对方开心而喜,也不会为对方难过而悲。所以对于死去的人也别哭了。

  第8节:行器物之用必遭损杀(1)

  从这一点看,我们不难发现庄子的养生思想与老子不同。老子求长生,庄子求忘死。老子以谷神(元气)迟迟挥之不去为生,而庄子则以自然而生。在庄子的眼中,死应包含在生的过程里,是生命的最后一段旅途;生、老、病、死,这是上天的公平给予,正是这四个环节构成了伟大的生命。
  因此,在我们暮年之际看看周围的世界,总有依恋不舍,总有很多想做的事没做,很多心愿没完成。我们是如此悲凉,如此可怜。然而,想想我们身边的那些树吧,因为不曾拥有,所以欲望空空、毫无不舍。那一棵棵绿得发亮的树从没有过爱情,从没感受过人间欢喜,所以面对死亡时它们如此安分,无声无息。
  在心灵进化的来世,我愿做一棵冷暖自知的树。
  第四讲 行器物之用必遭损杀 《庄子o内篇o人间世》解读
  挑灯夜读《人间世》,宛如喝了杯烈酒,心是空的,听什么音乐都很绝望。在我看来,这是庄子写得最为游离的文字,他抽身离开,与文章里提到的三类人物隔得远远的。
  社会,简单地看,就是一种秩序,它映射在你内心的形象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你的心灵直觉、你自身的领悟能力,二是世界到底进入你内心多少。庄子看到的世界被抹了层灰,这样的灰不是某个国家特有的,而是很多个国家共有的,庄子看到的社会宽阔而深刻。
  在人间世,在每一个国度,都在上演着这样的悲剧。当〃君臣之义,父子之亲〃之类的词语被用来修饰人与社会的默契,庄子却退缩了,他并没有马上表明立场,旗帜并不鲜明。他只用白描,冷静地记录下入世、处世、出世的三个状态,把判断的权力交给了我们。
  最先出场的是颜回,一个千方百计要入世的人。他要前往卫国的时候被人拦住了,孔子问:〃颜回啊,你去卫国做什么呢?〃颜回说:〃我听说卫国的国君还很年轻,办事专断,政事轻率随意而无所顾忌,役使百姓使死人遍及全国不可胜数,就像大泽中的草芥一样,百姓都失去了可以归往的地方。〃
  看到孔子在静静聆听,热血青年颜回说得更带劲了:〃我曾经听老师说,已经被人治理好了的国家,你可以离开它,目前依然没有得到很好治理的国家,你可要去帮助它,医生门前病人多嘛。我想,如果我去帮帮卫国的话,它也许还有救吧。〃
  〃嘻!〃听完颜回的话,孔子纵情一笑。〃嘻〃字用得甚好,只凭一字,平日以儒雅形象示人的孔子顿时活泛起来了。
  笑罢,孔子说:〃颜回啊,你去了卫国恐怕凶多吉少。古代的圣人先正己后正人。如今你尚未立正,又怎么纠正暴君的行为呢?因为追求名利,所以道德丧失。为争夺好处,人人勾心斗角,名利和智巧都是凶器。人世间,大部分人都在争名夺利。你德性淳良,但别人不一定了解你;你不追求功名,别人也不一定会同情你。你贸然去卫国进言,枪打出头鸟,卫君必然以为你拿他的短处来炫耀自己,这么一来,你可就遭殃了!况且,假如说卫君喜好贤能的话,哪里还用得着等你进言才有所改变呢?即使你要真去了卫国也不可能进言,因为卫君一有机会就会抓住你的漏洞跟你争辩,当你眼花缭乱、六神无主、谈吐毫无逻辑时,你没准就赞同卫君了。这就好比拿火救火、借水灭水,你这样做压根就是帮凶的行为!一旦依顺他的旨意,之后你就只能没完没了地顺从了;要是你在没取得他的信任之前进言,那你必然死在他跟前。〃
  这就是庄子给我们展现的世间苍凉:暴君无仁,天下无道,从夏桀杀害关龙逢,到商纣王杀害比干,再到今天的卫君。从这点看,〃无道〃一直遗传下来了。
  颜回说:〃那我端庄而谦和、勤勉而专一就好了。〃孔子又笑了:〃这怎么可以呢?卫君骄气十足,喜怒无常,人人都不敢违背他,他借此压抑人们的真实感受和不同观点,放纵自己的欲望。用最简单的道理都说服不了他,更何况你是试图用德行去感化他呢?这样做是没有结果的!卫君就算表面赞同,内心也不会有什么改变,这是行不通的。〃

  第9节:行器物之用必遭损杀(2)

  可见,社会的无道,不仅是遗传的,更是循环的,因无法进言,且进言无用,故而形成恶性循环。
  初生牛犊不怕虎,急于入世的颜回又辩驳说:〃那我内心秉正诚直,外表俯首曲就,进言时拿古人去感化卫君,他应该就不会刁难我了吧?〃颜回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出发点也是好的,然而他所谓的进言方法跟孔子说的一样,是治标而不治本的。于是,面对不知所措的颜回,孔子说要治本就只有〃心斋〃:〃关键你要摒除杂念,专一心思,即使身处追名逐利的环境中却能不为名利地位所动,或许,卫君就能采纳你的提议,让你阐明观点。要是他不能采纳你的提议,你就不要再说下去了,不要再去寻找仕途的门径。不向世人提示共同索求的目标对象,只是集中思想全无杂念,把自己寄托于无可奈何的境域,这样就差不多符合'心斋'的要求了。〃
  对于一个非要入世的人,孔子是阻挡不了的,只能提点建议。对颜回之举,庄子也很犹豫,没有直接抹杀颜回的积极性。颜回入世了吗?入了。那颜回进见卫君成功了吗?不得而知。庄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这是庄子在本文的第一个犹疑。
  与颜回入世不同的另一拨人早就跨入圈子里了,例如叶公子高和颜阖,使者、太傅的身份说明他们已置身政治权力和秩序当中了,我姑且称这种角色为〃处世中的人〃。
  如果说入世是对世界存在幻想的话,那么处世者的难以抉择说的则是这世界不存在幻想。看上去很美,一进去才知道处处雷池,阵阵危机。
  伴君如伴虎,饲养老虎的人不敢拿活物喂虎,怕的就是激起它的本性,更不敢拿整个动物去喂它,怕诱发它的凶残怒气。爱马人用精美的竹筐去装马粪,用珍贵的蛤壳去接马尿。刚巧这时一只牛虻落在马身上,爱马人出于爱惜随手拍击,没想到马儿却因此受惊而咬断勒口,挣断辔头,弄坏胸络。我们听到庄子大声疾呼:〃处世的人要谨慎呐!一不留神,轻则失马,重则羊入虎口。〃
  处于政治权力和秩序中的人是卑微而软弱的。螳臂挡车的故事正是出自于此。处世的人力气是微薄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处世的人地位也是尴尬的,就跟在两国的国君之间传话的使者一样。两国国君如果开心的话,那么一方必定给另一方过多的赞美;两国国君如果愤怒的话,那么一方给另一方的憎恨也多带了几分。就算传话者如实转述,不添加自己的感情色彩,但对于使者那些本来就包含了过分赞美或过分憎恨的话,对方的国君都会怀疑使者是否在其中添油加醋。因为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