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周的欢乐生活禅:人间庄子-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初时认为是对的,到了年终时又转而认为是错的;不知道现今所认为是对的,后来还会不会认为是错的。用肉眼去看万物,能感觉到它们的产生却看不见它的本根,能感觉它们在世界上出现却寻不见它的门径。人们常常尊崇自己的才智所能了解的知识,却不懂得凭借自己的才智起初不知而后才知,这不是人生的最大疑惑吗? 《则阳》中通过柏矩游齐之所见,批评当世君主为政的虚伪和对人民的愚弄。柏矩向老子求学,说:〃我希望能去天下游历。〃老子说:〃算了吧,我告诉你,游历天下跟呆在这里一样,没什么区别。〃柏矩再次请求,老子问:〃那你打算先去哪里?〃柏矩想了想,说:〃我想先到齐国。〃
柏矩到了齐国,看见一个犯人正被拉着抛尸示众。柏矩推推尸体,把他摆正,再解下朝服覆盖在尸体上,接着他嚎啕大哭起来:〃你呀你!天下出现如此大的灾祸,偏偏被你先碰上了。天天说,不要做强盗,不要杀人。世间一旦有了荣辱的区别,天下各种弊端就显示出来了;财货日渐聚积,然后各种争斗也就表露出来。如今树立那些人们所诟病的,聚积着人们所争夺的,使得人疲于奔命,想要不出现这样的际遇又怎么可能呢?古代人君,把功劳归于百姓,把过失归咎于自己。所以,那时候的社会,只要有一个人受到损害,君主便责备自己。如今却不是这样的,君主隐匿着真相而责备人们不能了解,制造种种困难却归罪于百姓不能克服,增加过多负担却指责别人不能胜任,把路途安排得遥远却谴责人们不能达到。百姓耗尽了智慧和力量,实在没有办法了,就用虚假来应付。盗窃那样的行为,要是真要怪罪的话,最应该责怪的人是谁呢?〃 从这段对话看,仁义是一种评判好坏是非的标准,没有仁义之前世间也是如此运转。一个社会的原生态不会因为一个制度的出现而改变。有了仁义,人们知道了什么是罪恶,看到了世界是如此罪恶。以前大家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不会推卸责任,君王也会从自身分析失败的原因;有了仁义后,君王们推卸责任就容易多了。
第四部分
第61节:庄稼会报复种田人(3)
在之后关于宇宙观的言论里,庄子对〃社会契约〃的形成进行了分析。少知向大公调求教,问:〃什么是丘里之言?〃大公调说:〃所谓丘里,就是当你聚合十个姓上百个人而逐渐形成的共同习俗,结合差异形成混同的整体,离散整体而又划为不同的个体。如今指称马的上百个部位都不能获得马的整体,而把马拴缚在眼前,大家就一目了然。所以说,山丘要积聚卑小的土石才能成就其高,江河汇聚细小的流水才能成就其大,伟大的人物并合了众多的意见才能成就其公。所以,从外界反映到内心的东西,自己虽有定见而不执著;由内心向外表达的东西,即使是正确的也不故意跟他人抬杠。四季具有不同的气候,大自然并没有对某一节令给予特别的恩赐,这样年岁的序列得以形成。各种官吏有不同的职能,国君没有偏私,这样国家得以治理;文臣武将具有各不相同的本事,国君没有偏爱,因而他们各自德行完备。万物具有各不相同的规律,大道对它们也都没有偏爱,不去授予名称以示区别;没有称谓因而也就没有特定强求的作为,没有作为因而也就无所不为。时间顺序有终有始,世代有变化。祸福在不停地流转,出现违逆的一面,同时也就存在相宜的一面;各自追逐其不同的,有所端正的同时也就有所偏差的。就拿山泽来说,生长出的各种材质都有用途;再看大山,树木与石块处在同一块地方。〃
庄子借丘里之言说道,我们在此却看到了他对社会契约的定义:一定数量的人群,经历很长一段时间形成的为所有成员都接受的一些准则。例如马的形象、马的特性,其实都在大家脑海里有印象,只有被大家共同认识才能互相交流。
接下来,庄子将道的概念延续,探讨了世界,这和《齐物论》里有关物种起源的一些观点很接近。
少知听完对丘里之言的解释,问:〃既然如此,我把丘里之言直接当成道,可以吗?〃大公调说:〃不可以的。倘若我们现在计算物的种数,肯定不止一万,而我们只有把它称作万物,用数目字最多的词语来称述它。天和地是形体中最大的,阴与阳是元气中最大的,而大道却能把天地与阴阳相贯通。因为它大就用'道'来称述它,已经有了'道'的名称,还能够用什么来与它相提并论呢?假如用这样的观点来寻求区别,就好比狗与马,其间的差别也就太大了!所以说道不能只用丘里之言的概念去解释。〃
少知又问:〃四境之内,宇宙之间,万物的产生是从哪里开始的呢?〃大公调说:〃阴阳相应、相消相长,四季更替,相生相衰。欲念、憎恶、离弃、靠拢,接连兴起,雌雄性交合亦是常有。安全与危难相互变易,灾祸与幸福相互产生,生死聚散因此形成。从这些现象的名称与实际都能理出端绪和其精细微妙之处。随物变化的次序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轨迹,有了终结就有开始,这是万物所共有的规律。言语所能致意的,智巧所能达到的,只限于人们所熟悉的少数事物罢了,这样的描述还超脱不了人的局限。而体察大道的人,不追逐事物的消亡,不探究事物的源起,因为这是语言没有办法归纳和修饰的。〃
少知又问:〃季真所说的'莫为',接子所说的'或使',这两家的议论哪一个最合乎事物的真情,哪一个又是偏离了客观规律?〃大公调说:〃鸡鸣狗叫,这是大家都能看到的现象;可即使具有超人的才智,也不能用言语来解释它们为什么会叫,同样也不能臆断它们以后将会怎样。我们用这样的道理来加以推论和分析,其精妙无以伦比,浩大不可围量,无论是'或使'事物的产生有所支持,还是'莫为'事物出生于虚无,两种看法各持一端,均不能避免为物所拘滞,因而最终都只是过而不当。'或使'的主张过于执滞,'莫为'的观点过于虚空。有名有实,这就构成物的具体形象;无名无实,事物的存在也就不可靠。可以言谈也可以测度,越是言谈距离事物的真实也就越疏远。没有产生的不能禁止其产生,已经死亡的不能阻挡其死亡。死与生相距并不远,其中的规律却是常人所不易察见的。事物的产生有所支使,还是事物的产生全都出于虚无?两者都是因为疑惑而借生出的偏执之见。我观察事物的原本,事物的过去没有穷尽;我寻找事物的末绪,事物的将来不可限止。没有穷尽又没有限止,言语的表达不能做到,许多物象具有同一的规律。而'或使'、'莫为'的主张用言谈各持一端,又跟物象一样终始。道不可以用有形来表达,也不可以用无形来描述。大道之所以称为'道',只不过是借用了'道'的名称。'或使'和'莫为'的主张,各自偏执于事物的一端,怎么能称述于大道呢?言语圆满周全,那么整天说话也能符合于道;言语不能圆满周全,那么整天说话也都滞碍于物。道是阐释万物的最高原理,言语和缄默都不足以称述;既不说话也不缄默,评议有极限而大道却是没有极限的。〃
第62节:聪明总被聪明误(1)
历代学者对这一段的翻译有些含糊,这里我们来归纳出几个要点: 一、认识上要包容。如果我们要吸纳别人的意见,就要有自己的主见而不能有固执的成见;如果是自己感悟到的观念,就算是正确的,也不能因此而拒绝别人的意见。二、大道是抽象的,是最高的抽象,没有一般名词所具有的确定称谓。宇宙是运动的,安危相互转换,祸福相互转化,缓急有韵律,聚散有定。这就是名与实之间的纲纪,也是对精微世界实体的一种标记方式,道存在于运动当中。三、我们可以用语言指称和意会事物,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某个人创造和驱使的,就会得到实质性的观念;认为天地万物是自然而然,从来如此,没有造物主在背后遥控的,就能得到抽象的观念。这两种观念没有对错之分。万物本原是无限深邃的,万物的未来也无法预计,都是追不到尽头的。
《则阳》中的世界观、宇宙观在当时是一种进步。正因为这样,我们明白了生命中的轻不一定就是轻,重也不一定就是重;有不能承受的轻,也有无法抓住的重。人生苦短,万事不必太执著,苦苦相逼不如相忘江湖。
第二十六讲 聪明总被聪明误 《庄子o杂篇o外物》解读
〃外物〃,顾名思义即身外之物,是你所不能控制的客观事物。整篇《外物》里探讨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钱塘江龙王酒醉闹事,大发洪水,祸害百姓。玉皇大帝要严惩龙王,株连九族,龙王的三个儿女也在其内。首先是龙王的小女儿,父亲受惩后她就化做一尾鲤鱼。鲤鱼在钱塘江里游来游去,虽然已不是龙体,但能有自由还是不错的。小鲤鱼游着游着,到了东海,没想到一个波涛打过来,鲤鱼被卷到了岸上。她从岸边的泥潭里挣扎出来,寻找水源,不知不觉游到了路边。这时有人从她身边路过。小鲤鱼在积水的车辙中使劲叫喊,终于发出点细微的声音。这人听见脚下车辙中的叫喊,就蹲下身,好奇地问:〃小鲤鱼,你在这里干什么呢?〃鲤鱼说:〃我是东海水族,你能帮我找来斗升之水吗?这样我就能活下来了。〃那人想了想,说:〃好呀,我马上要去南方,你等着吧,等我到达南方后游说吴王越王,让他们引西江之水来迎候你,好吗?〃鲤鱼听完,生气了:〃我失去日常生活的环境,没有安身之处,眼下能得到斗升的水就能活下来,你竟说出这样的话,那还不如早点到干鱼店里找我呢!〃说完,她就死了,与其说她是渴死的,不如说是被活活气死的。
龙王的二儿子在父王受难后也失去了龙体,成了一条大鱼,号称鱼中之王。吃惯了山珍海味美酒佳肴的他怎么肯吃江湖里的杂草?二王子游啊游,饿了好几天。恰巧有个任公子喜欢钓鱼,他只喜欢钓大鱼,习惯用那种镰刀般大的鱼钩,鱼钩上绑着拳头粗的黑麻绳,再让随从宰杀了五十头牛,自己则蹲在会稽山上,把钓竿投向东海。他一直就这样钓鱼,但从来没有鱼肯上钩。此时,游出东海的二王子看到那五十头牛的牛肉鲜红肥美,心想,世人如此愚蠢而眼光短浅,他们钓小鱼怎么会用如此奢侈的鱼饵呢?肥牛可是美食呀!于是他一头扑过去大吃特吃。看到水面有情况,任公子立即用力一扯,鱼钩紧紧地扣在二王子的鳃上。众人只见大鱼一阵舞动盘旋,突然急速沉没海底,又再次翻上水面乱跳,掀起如山的白浪,剧烈震荡,声震千里之外。任公子沉着冷静,借会稽山之地势困住大鱼,大鱼终于无法动弹。
任公子钓得大鱼后,将它剖开制成鱼干;从浙江以东到苍梧以北,没有谁不饱饱地吃过这条鱼的。从此以后,那些浅薄之人和喜好品评议论之人,奔走相告。
最后再说说龙太子的遭遇。父王受惩后龙太子只有低调做人了,他已有了点年纪,就变成一只白龟,为河伯效命,不料有一天他被一个叫余且的渔夫捉住了。渔夫打算过几天杀了它,放点红枣、党参、枸杞,炖成乌龟汤补补身体。白龟很着急,一想,这里是宋云君的领地,何不求助于他呢?没准他识英雄做英雄,能救了我。宋元君夜里梦见有人披散头发在侧门旁窥视,说:〃我来自名叫宰路的深渊,我作为清江的使者出使河伯的居所。渔夫余且捕捉了我。我是龙王太子。〃宋元君醒来,派人占卜,回禀:〃这是一只神龟。〃宋元君问:〃渔夫中有名叫余且的吗?〃左右侍臣答:〃有。〃于是宋元君就叫人唤来余且。宋元君问:〃近日你捕捞到什么了?〃余且答:〃我捕到一只白龟,周长五尺。〃宋元让余且献出白龟。白龟送到,宋元君一会儿想杀,一会儿又想养,正犯疑惑,就卜问吉凶,说:〃杀掉白龟用来占卜,一定大吉。〃于是让人把白龟剖开挖空,用这龟板占卜数十次也没有一点失误。
第63节:聪明总被聪明误(2)
这便是龙王三个儿女的下场,我要借这个故事讲讲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小鲤鱼死在无奈,是对外物的无奈,远水解不了近渴,她只要斗升之水却不能得到,活活被气死;二王子死在自己的预估出错,一子错,全盘皆败;至于龙太子则死在自作聪明上,能够预见一而不能预见二,提前把自己逼上了绝境。
《外物》的思想主旨其实就是一句话:外在事物不可能有客观确定的标准。现实与理想始终有差距:一是客观事物本身是不确定的,人的活动受客观条件制约;二是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