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4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个月,门都不出去。最后传法传给他,为什么?他开悟了。凭什么开悟的?凭放下开悟的。就是说他能够把分别执著、起心动念一下放下,这一放下就回归自性,宗门的术语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五祖衣钵就传给他。我们要知道他才二十四岁,很年轻。这个境界叫转凡成圣,一念之间转凡成圣,问题真解决了。我们现在对这些道理、方法可以说相当清楚,问题在哪里?问题是我们放不下,问题在这里。为什么放不下?我们用佛的话来安慰自己,业障、习气太重。而佛在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业障、习气是假的不是真的。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告诉我们,「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两句话给我们一个启示,本有的决定可以恢复,本无的肯定可以放下,是鼓励我们立刻放下,放下就成就了。
所以,我们要有这个勇气、有这个信心、有这个智慧,真干。不要再拖泥带水,不要再有牵肠挂肚的,要晓得什么都是假的,尤其弥勒菩萨给我们说得那么清楚、那么明白。给我们说明宇宙、生命的缘起,佛法里面讲的法界,无量无边的法界依正庄严,正报是自己,环境是依报,从哪里来的?从妄念生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妄念极其微细,微细到什么程度?我们概略的计算了一下,现在人讲话都是用秒为单位,我们就用秒做单位,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你看看这个速度。那么短暂的时间里,那一个念头,有念头就有物质现象,有物质现象就有精神现象,精神现象跟物质现象是同时发生的,没有先后。我们现在感官的这个世界,就是这种念头念念的相似相续相,为什么说相似?因为前念不是后念,后念不是前念,念念是独立的,念念前后不相干。就像电影胶卷一样,一格一格的,格格都不一样、不同。相似相续相,我们被这个幻相欺骗,以为是真的。常常能作如是观,人会开智慧,你心会清净,你能够跟菩萨无量三昧起相应的作用。虽然你还不能证得,你走的方向是正确的。
特别严重的是七情五欲,我们放下从哪里放起?就从七情五欲下手,首先把这个东西淡化,不可以过分的执著。一年比一年淡薄,一月比一月淡薄,我们的功夫就进步,这叫真修行。修行不是一天念多少声佛,也不是一天念多少部经,那些念佛、诵经都是增上缘,都是帮助你的。真正功夫是你把七情五欲淡化,那叫真功夫,烦恼轻、智慧长,这是效应。烦恼重不长智慧,如果我们学佛我们很精进,每天念佛、诵经、学教都不中断,但是我们烦恼、分别执著一年比一年严重,那完全叫白学了,学错了。想想惠能大师,一天也没学,人家居然在《金刚经》一句经文之下彻底放下,五祖给他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放下了。他没有通过转恶为善,也没有通过转迷为悟,他直截了当就转凡成圣,这是真正了不起,真正令人佩服到五体投地,没有话说,没有阶级的。所以佛加,我们知道,佛慈悲,无时无刻不在加持我们。我们为什么感受不到?这是烦恼习气严重,念念想七情五欲,念念想自私自利,念念想贪瞋痴慢,那没法子,虽有加,加不上。如果我们肯接受,虚心的接受,那就是对佛菩萨真诚恭敬,这个加持你会感觉得到。因为佛菩萨是平等的,因为他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像阳光普照一样。
最后一条「成轨仪故」,轨是规矩,仪是仪式。教学得有教学的规矩,有个教学的程序,这句经文列在此地就是教学的规矩、教学的程序,不能少的,这个程序不能省略的。这说明为什么入定,入定有这六个意思在。「余如玄说」,玄是玄义,其他的清凉大师在玄义里面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比这里说得更详细。
下面说「文有三别」,文就是这一段经文、这一行字,从尔时到方便三昧,这段文里面有三种意思,这里三种差别。第一个是「入定人」,法慧,「法慧入者,是众首故,余入则乱,乱起则不调伏故,显十住法慧能说故」,没有智慧不能讲这个十住法门。这是第一个,讲人的差别,是法慧入。法慧是十住菩萨里面的代表,是众首故,这个众统统是十住菩萨,首就好比是班长,这个班他是班长,班长代表这一班的同学。所以由他来做代表,而不说别人。说别人,别人太多,那秩序就乱了,秩序乱就不调伏,不调伏就是没有秩序。像大会里面,人再多,人人守秩序,这个会就显得庄严,能看出会议的气氛。同时就显出十住法,智慧才能够宣说,代表大众来做报告。这是入定的人。
第二个「入定依,谓承佛力推功化主,表无慢故」,这个非常重要。入定,依什么入定?实在讲是依自己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你入定,你才得到菩萨无量三昧。他不说自己,我放下了、我得定了,他说我之所以能够这样修学,是老师教的,总不能把老师忘掉。老师是谁?诸佛如来,所以是承佛威力,念念不忘老师,没有老师我们哪有这个缘分?实实在在的,我这一生要没有遇到方东美先生,哪里会知道佛教!年轻的时候总以为佛教是宗教、是迷信,不愿意接触,这个误会就很深,现在社会上像我这种误会的人太多了。我们这一生学了佛法,在佛法上得受用,怎能不感激老师?念念不忘老师。佛法上无论有多大的成就,老师给的,老师不把我引到这条路上,就不可能有这种认识,不可能有这个成就,不能忘老师恩。人生在世两个大恩人,父母、老师,不可以忘本。所以,佛在《观经》上净业三福教导我们,第一句话就是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这是佛教我们的。我们的身体得自於父母,我们的智慧得自於老师,没有父母、没有老师我们怎么会有成就?所以,念念不忘父母恩,念念不忘老师恩德。推功化主,化主是教化主,教化主在我们这个世间是释迦牟尼佛,在华严会上是毗卢遮那佛。表无慢,没有傲慢,一切的成就是佛力加持、是老师的教导,这就对了,这是自己性德的流露,而是真正给社会大众做出最好的榜样。特别在现在社会,年轻人知道父母恩的人少了,不孝父母,能够知道尊重老师的人就更少,所以老师现在教不出学生。我在国外,好几个大学请我做教授,我不愿意跟学生上课,我愿意跟教授们开座谈会。什么原因?现在年轻人心浮气躁,没有耐心,他怎么能学到东西?尤其是这么深的经义,时间短了他听不懂,时间长了没有耐心,这就难了。所以,观机审法那就不能不有权巧方便,对年轻人深的东西不讲,讲他喜欢的东西,告诉他怎样才能得到,他才能接受。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四二卷) 2009/9/24 台湾高雄 档名:12…17…204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十住品第十五》,从「三昧分」看起,我们先将经文念一段:
【尔时法慧菩萨。承佛威力。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品经从上次讲完之后到今天,当中我们可以说是夹杂在这里面,学了一部贤首国师的《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国师这篇论文,我们用了二百一十六个小时学习圆满。在这个时候我们插这部论文在其中,用意也很深,那就是《华严经》学到此地,我们也学了很长的时间,四千多个小时,如何能契入华严境界,我相信这都是我们每个同学非常关心的事情,而《妄尽还源观》就是帮助我们契入华严境界。华严境界也就是十住菩萨所契入的。怎么样才能契入?一定要妄尽。妄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在大乘经里面,世尊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够把世出世间的一切法都能放下,不再执著,你就证阿罗汉果,就超越六道轮回,六道里面这些灾难你再也不会受了,六道里面这些苦也不会受,真的离苦得乐。你看看,只要把执著放下,不再执著。执著里头总不外乎自私自利,这是头一条,再就是与人对立,与一切万物对立,从对立自然就产生控制的念头、支配的念头、占有的念头。这些都是贪瞋痴慢在作祟。贪瞋痴慢在造什么?诸位一定要知道,那是在制造三恶道,饿鬼、地狱、畜生。这些东西不能放下,你将来必定生三途。为什么?天天在造,虽然学习大乘也是枉然,学《华严经》也帮不上你忙,你每天所想的、所念的、所做的、所为的,全是在造三途业,这我们不能不警惕。佛告诉我们,如果你再能把分别放下,不但不执著,分别念头都没有,你就是菩萨,你升级了。如果再放下妄想,那你就入华严境界。妄想是什么?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你就到毗卢遮那佛的实报庄严土,十法界没有了,这个时候就是契入华严境界。《妄尽还源观》里面给我们讲这个道理、讲事实真相、讲方法,那就是凡夫成佛的方法。
如果我们想想,业障太重,很想放下偏偏放不下。不能彻底放下也得要放下几分,我们把它算成一百分,你能放下一分、二分也不错,总得要放。放下一、二分也有希望入华严境界,那不是根据《华严经》的理论方法修学,而是什么?而是用念佛的方法,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你能够生极乐世界,生极乐世界就是生华藏世界。真的吗?真的。为什么?《华严经》到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去读一读就明白了。五十三参提出了念佛法门,你看第一位德云比丘,善财童子参访的第一个善知识,他修般舟三昧,就是念佛三昧,给善财童子讲开示,讲二十一种念佛法门。这二十一种可以说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一切经都归纳到念佛法门。《华严经》上讲「一即一切」,一是什么?一就是念佛法门。一切是什么?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无量法门,最后统统归念佛法门,这不可思议。到第五十三参,普贤菩萨为会主,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看看五十三参,一个开始,一个总结,彻始彻终就是念佛往生净土,华严法门!
清朝干隆时代的彭际清居士,这是我们净宗的大德,他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他讲的有没有道理?非常有道理!你们展开《无量寿经》看,《无量寿经》在序品里面,第二品,夏莲居的会集本,「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诉你,极乐世界那些大众修什么法门?修普贤法门,个个都是修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在我们近代,我想很多学佛的同修都知道弘一大师,这人了不起!他的早晚课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他念得很熟,能够全部背诵。我们从他的著述里面看到,那个时候亲近他老人家的知识分子非常多,高等知识分子,许多都是大学毕业生。他给他们介绍,最重要读诵的经典就是《华严经疏钞》,清凉大师的《疏钞》,广泛极力的推荐。弘一大师念佛往生的,这是近代人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而彭际清居士依《华严经》也做了一篇论,《华严念佛三昧论》,近代的黄念祖老居士有讲记流通,这就知道《华严经》跟净土的关系非常密切!《华严经》就是细说极乐世界,而《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纲领、纲要,我们要了解这个关系。那我们学《华严》,目的无非是对西方极乐世界多了解,增长我们的信心,加强我们的愿力,我们的功夫都要用在念佛上,不听讲、不读经的时候,心里这一句六字洪名不能间断。
这个世间灾难很多,活得很辛苦!前几天我在香港,有个同学告诉我,新闻报导香港有几个自杀的,有个很年轻的人自杀,他留了个遗言,他说人活得太辛苦,不想再活下去。自杀能解决问题吗?佛告诉我们,自杀不能解决问题。你活得很辛苦,你自杀之后更辛苦,到中阴身之后你后悔莫及,你回不了头。日子怎么过法?佛给我们讲,我们人到这个世间来为的是什么?佛在经上给我们说了一句话,四个字,要记住,「人生酬业」。你必得来,你不来不行。为什么?过去生中造的业,你自己造的你自己得受。过去生中造善业,你这一生到人间来享福,你要是造不善的业,那你得受苦。善、不善是因,苦乐是果报,你造的是什么样的因,你得要受什么样的果报。这是大自然的法则,这与性德相应,你怎么能逃避?哪有这种道理!不可能逃避。所以佛才常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造业的时候他忘掉了,果报现前他害怕,来不及了。菩萨明白,菩萨了解因果,所以菩萨重视因,也就是说菩萨绝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