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

第395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395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佛,你看看多慈悲,教我们在这种环境当中不要责怪这些人。他没有受到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又受外面环境染污,自自然然形成现前的现象,所以我们要修忍辱波罗蜜。会修的,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自己勉励自己,也勉励同学们,宗门的大德常讲「会么?」如果会,对自己来讲是大幅度的向上提升。在从前,要是遇到这样没有礼貌、这样傲慢、嫉妒,老师早就离开,他不教你!很耐心教你,一句也没听进去,连孔子都说「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孔子都不愿意教你,为什么?太笨了,今天真的是这个现象。为什么听不进去?那个原因就是心浮气躁,他心里妄念太多,自以为是,看什么都看不顺眼、都看不惯。时时刻刻都是责备人,他没有想到自己,没有回头看看自己,所以只见别人过,不见自己过。殊不知见别人过那就是自己最大的过失,古圣先贤给我们说得很多,佛菩萨也讲得很多。所以,六祖能大师在《坛经》里头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为什么?真正修道人,自己改过都来不及,哪有功夫看别人过失。见到自己的过失是智慧、是开悟,把自己过失改过来,叫真修行、真忏悔。
  我今天说这句话,是十无碍第三「寂用无碍」,是从这个名称上使我们有很深的感触。你看看,佛菩萨为什么无碍?寂用。我们今天为什么处处是障碍?我们寂没有,寂就是清净心。我们的心是动的,就是念头、妄念念念不止,念念当中都不知道自己过失,你所看的、所听的、所接触的都是别人过失,都是别人不对。这就是自己真的错了,错在哪里?寂丢掉了。寂是自己的真心,就是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他老人家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寂是清净。《无量寿经》上教给我们修行总的纲领,是「清净、平等、觉」,这三个是什么?这三个就是三宝,就是三学。三宝是佛法僧三宝,清净是僧宝,平等是法宝,觉是佛宝,这是自性的三宝,你有,你怎么会都丢掉?三学是戒定慧,清净是戒,平等是定,觉是慧。都是自性里面的三宝、三学,现在我们想想,我们三宝不见了,三学也没有了,你是怎么搞的?佛祖给我们说,你迷了自性。迷了自性,智慧变成烦恼,平等变成傲慢,觉变成迷惑,不是不起用,还是起作用,起相反的作用,念念都在造业,形之於外他怎么会不造口业?口业就是批评人。自以为是,三业都不善,造成这个世间混乱的现象。我们不能说现在这个社会我们没有责任,那你是推卸责任,谁造的?自己有一分在里头。谁不造?佛说过「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个人没有造,今天社会这个乱象他没有责任,他没造业。如果念念是贪瞋痴,身三口四,他对这个社会的乱象,他就不能够推卸责任,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学佛确实是世出世间第一等好事,为什么你天天听,一句也没听懂?他为什么没听懂?听懂了就变化气质,这听懂了;他还没有改变他的毛病习气,他一句都没听懂,这就说明他心浮气躁。所以真正听懂要心平气和,才能接受圣贤教诲,为什么?因为圣贤教诲是性德,性德是称性而谈的,性是清净的。所以清净心自然就能听得进去,听了之后法喜充满,心开意解,那不一样,真的是习气改变。天天受圣教的薰陶,薰陶久了不知不觉凡夫成佛。然后你才晓得,《无量寿经》经题上这个提示太重要!「清净、平等、觉」,你就会听得懂。你染污、浮躁、迷惑颠倒,诸佛菩萨来给你讲经,你天天来听你一句也没听懂,道理就在此地。所以我总是常常想起,我这一生当中头一次见出家人章嘉大师,我第一次跟出家人见面,向他请教,提出一个问题。他老人家看著我,看了半个小时,说了一个字然后又不说话了,又等了六、七分钟才给我讲了几句话,确实影响了我一生。但是他这种教学的方法,我不懂,我也粗心大意也没问。
  十几年之后我才明白,我提出问题他为什么不答我?心浮气躁,答覆我是耳边风,这耳进去那个耳朵出去,不会记在心里的。半个小时,他看我整个浮躁之气放下,心定下来他才给你讲。讲一个有,我们好像精神提起来,注意听了,这个气就又浮动。浮动怎么样?不说了,等到你再定下来,然后才给你说,十几年之后我才体会到。这就是此地讲「寂用无碍」,你心不清净你还有妄念,你精神不集中,讲了没用处。那看看我们讲堂的听众,有几个是清净心?有几个没有心浮气躁?太难、太少了。为什么还要讲?有,有真正有清净心的,在哪里?在电视机的面前,在电脑屏幕的面前,有真正心地清净的人得受用。《华严》十种当机的,心地清净真正在听得受用的,这就是当机者。心浮气躁也在听还很多,这是旁听的,旁听有没有好处?也有好处,不能说没有好处,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你跟大乘结了缘,你跟《华严》结了缘。这一生虽然不能成就,来生后世再遇到缘,这个种子不断的去薰修,将来一定会有成就。也就是说成就不在眼前,这是种了个好因,因此闻到佛法,纵然心浮气躁闻到佛法,都有好处。
  我们开始来学这一条,「谓佛常住三昧,为寂无妨利物,为用即定即用,无碍自在」。我们要记住,你看佛,他跟别人不一样,佛常住三昧。三昧是什么?这个名词是梵语,印度的梵文音译的,它有很多意思,所以才用音译。最常用的就是禅定,也翻作正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我们现在的享受不正常,为什么?我们的享受,佛说五种受,苦乐忧喜舍。我们的身有苦乐的感受,我们的心有忧喜,当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叫舍受。舍受很好,但是它时间太短,六根接触外面很容易就又生起苦乐忧喜,所以叫舍;如果永远舍那就叫三昧,永远舍了,他心就不动!可是佛真的是永远把苦乐忧喜舍掉,这我们在《妄尽还源观》里面学过。学了就要会用,那你是真学会。在《还源观》里面我们体会到,你看起心动念依正庄严就现前。中国圣人也讲过这个道理,但是没有佛法讲那么清楚,中国圣人讲什么?讲宇宙的起源,他讲「太极生两仪」,太极是清净的,「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你想想看这味道,太极生两仪。佛法给我们讲,一念不觉那就是动,立刻就生二用,二用是依报跟正报,依报、正报这是两仪。两仪不止生四象,两仪生出什么?生出八识五十一心所,佛家讲得详细,很接近。所以这些大圣大贤不是普通人,不能小看他,我们细心去观察,那都是明心见性,都是佛菩萨再来的。我也曾经就这桩事情请教李老师,中国古圣先贤是不是佛菩萨应化到中国来?老师说得很好,从理上讲可能,但事上讲没有证据。这说得好,事上他们没有露痕迹,他没有说他是什么人再来的,从理上讲是讲得通的。
  从二用里面,佛给我们讲出三遍,这不可思议,这是一般真的是没有能说得这么清楚。「周遍法界、出生无尽、含容空有」,这个说得太好,说出整个宇宙跟我们的关系。这是佛法里的伦理,伦理就是讲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如果不是清净心,他怎么能照见?这不是想出来的,这是照见。接著给我们讲四德,这是自性里面的四德,我们处事待人接物那就要用四德。所以四德是利物,利益十法界有情众生,这是即定即用,所以无碍自在。第一个「随缘妙用」,我们随缘恒顺众生,但是我们的用不妙,我们在造业,凡夫随缘造业,造业里面就有善恶、就有染净。十法界都叫有情众生,四圣法界他也造业,没有我们这么严重,为什么?他只有染净,没有善恶;六道里面众生不但有染净,他还有善恶,善恶都是染污。心行善,合乎伦理道德,果报在人天;心行不善,贪瞋痴慢、嫉妒、障碍,果报在地狱、饿鬼、畜生。所以,六道怎么来的,十法界怎么来的,我们现在可以说是相当清楚,没有疑惑,这在佛法叫解悟。解悟是明白,得不得受用?得受用不多,不能说不得受用,得受用不多,总得要证!
  怎么证法?那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他们贪瞋痴把它放下,把自性里面的戒定慧找回来。实在讲,贪瞋痴放下,戒定慧就现前;只要有贪瞋痴,戒定慧就没有。戒是什么?就是四德里面「威仪有则德」,是戒律。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给社会大众做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榜样,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慈悲。古人有问,什么是佛法?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来答覆,什么是佛法?「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就是佛法。慈悲是什么?慈悲是爱心,我们中国古圣先贤讲「父子有亲」,那种亲爱是自性的。这些年来我们常说「爱心遍法界,善意满人间」,这叫学佛。众生造作许多罪业,你还爱他吗?要爱他。为什么?他本性本善,他造作那些恶业是习性不是本性,习性是他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没有接触到佛菩萨的教诲。虽然天天接触,他不懂,一句没听进去,这你要怜悯他,你不要责怪他。刚才说天天听为什么听不懂?他心浮气躁,这就是佛法讲的业障,他的业障太重!一句都没听进去。听到怎么样?他也记得,他也会说,他决定做不到,这是业障太重。业障太重实际上就是心浮气躁,心浮气躁就是业障很重;业障要是不重,他心清净,他对人慈悲,绝对不会有凶巴巴的样子、有很难听的言语。你要晓得,那他业障现前,我们看到怎么样?看到合掌阿弥陀佛,帮他消业障,不要跟他争,恭恭敬敬的。他讲我们听,他骂我也听,我合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看我多自在。我在这里念佛,他在那里骂人,骂一个钟点骂得累死了,我也没听进去,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一句也没听进去,这对了,这消他的业障,我们没有染污,这就叫寂用无碍,所以学了才管用。
  大师引用经文,这里的「经云」全是《华严经》上所说的,「如来境界不可量,寂而能演遍十方,是为寂用无碍」。如来是自性,自性境界没有数量,我们现在学的偈颂,下面一首就讲到这个事情,没有数量的,没有数量就没有生灭。寂而能演遍十方,这个寂非常重要,就是寂用是无量的,也没有数量。动用,我们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种作用是有限量的,怎么知道?大乘教里面佛常讲,第六意识的作用最大。第六意识是什么?是分别,分别的能力很强,对外它能够缘遍法界虚空界,对内它能够缘到阿赖耶识,你说这个能力多大!但是它缘不到自性。所以用这种心成不了佛,可以成阿罗汉,可以成菩萨,成不了佛。成不了佛,在《华严经》上要记住,他不能够证初住的果位,初住明心见性,真佛。他那个作佛只能作十法界里面的佛,相似即佛,他不是真佛,没见性,见性才算是真佛。他为什么不能见性?他用的心是意识心,缘不到自性,只能缘到阿赖耶,道理在此地。那要什么?寂就好了,寂用就行。寂是什么?寂是自性、是清净心。你看能大师跟世尊都给我们显示出来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清净心是寂,它能缘法性,法性里面的智慧德相统统现前,这个才叫真正的圣人。
  四圣法界里面的声闻、缘觉、菩萨、佛,称小圣,不是大圣,称小圣。为什么?比起六道凡夫高明太多,为什么?他不造业,他善恶二边都不造,不造业,所以他没有六道轮回,那叫小圣;明心见性这叫大圣,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大圣。所以我们要学用清净心,尽量把心浮气躁放下,所以学佛先决条件是修根本法,这是修心。修行是两桩事情,修心还要修行,行是行为,行为是外面的,心是里面的。当然里面好,外面肯定好;里面不好,外面好,外面能影响里面。修外面怎么修法?就修戒律,戒律是修正我们身口的行为,经论是修正我们思想、见解的行为,是修心的,修行这样讲就详细。修心是什么?心是清净平等觉。修外表,外表你一定从《弟子规》下手,《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沙弥律仪》,你总得把四个根扎稳,这是修外面的行为,身口的行为。修正我们心的行为怎么办?这比较麻烦,不像修正外面这么容易,那个方法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我们现在一般知识分子多,释迦牟尼佛就示现知识分子,怎么修法?我说出来了。昨天是好日子,实际禅寺有不少新出家人,我相信这些出家人里面可能有佛菩萨在其中,这个很难讲的,他们真修行将来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