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01-1880集-第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亲尊师,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这个道理、事实我们不能不知道。你要不知道,你自己学佛不得利益,你想弘护正法,你也做不到。你要懂得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很认真努力弘护正法,才会有成就。所以,儒释道这三个根比什么都重要,无论如何你都要扎下这三个根,然后像《金刚经》,你学《金刚经》、学般若,行,你真能看破,真能放下,哪有不成就的!这三个根重要。
我们今天在大乘教里面,确实明白了许多事实真相,为什么还是放不下?为什么还是很容易受外面的诱惑?没有根,原因统统在此地。如果有根、有基础,就不会出现这个现象。像古来祖师大德,你细心去看他们的传记,都是根底非常好。蕅益大师、印光大师,年轻的时候都不相信佛,都对於佛法有严厉的批评,不能接受。儒的基础打得好,先入为主,崇尚儒家,受儒家的影响,不接触,那个批评当然是错误的。到以后一接触之后,不能不修忏悔。怎么样忏罪?出家,当了法师,专门来弘法利生,忏罪、报恩,真干了。这是真正得利益,真的明白过来了。明白过来之后,儒释道是一,不是二。儒跟道的确是佛的基础,从这个基础上来,稳稳当当。没有这个基础,那就得听佛的话,一定从小乘奠定基础才能入大乘。小乘基础是做人,怎么做个好人!确实在这方面,伦理道德因果,中国儒道讲得比小乘还要圆满,内容还要丰富。所以取代小乘,直接入大乘,这大乘在中国有这么好的成就,我们一定要知道。
怎样能够赶上古人,不落在古人之后,我们能做到,不是做不到。你只要把现在的衰,衰的原因找到,真正把它改过来就行了。我们今天要想扎这三个根,还是《金刚经》上教诲的纲领,一个要修布施,一个要学忍辱。《金刚经》上虽然讲六波罗蜜,这两条讲得最多,讲得最详细。布施是放下,放下要不能忍,不能成就,你所修的是有漏福报,不能成就无漏的功德。所以布施要加忍辱才圆满。忍辱不肯布施,不行,你没有办法修福慧,那很容易变成小乘,变成外道。所以一定要抓住《金刚经》上这几句非常重要的教诲。忍辱现在有这个《忍经》、《百忍箴言》,我们知道在哪里下手。《百忍箴言》是讲一百桩事情,你要忍,穿衣要忍,吃饭要忍,工作要忍,待人接物要忍,没有一样不要忍。真是《金刚经》上的一句话,「一切法得成於忍」。将来再印的时候,《金刚经》这句话应该印在前面,佛说的「一切法得成於忍」。
十方世界那么样的美好,这里总结一句,『住此三昧威神力』,这个「三昧」就是主伴严丽,主伴严丽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多元文化。我们这几年,在国际上团结宗教、团结族群,主伴严丽。我们去参访其他宗教,到人家教堂,人家教堂是主,我们是伴。我们见到它的神像,我们要顶礼、要膜拜,见到他们的经典,我们要恭恭敬敬的学习,他是主,我们是伴。我这次听说新加坡的教师团到汤池去访问,锡克教的、回教的,他们这些教徒见到孔子他都三鞠躬,这个难得。这就跟我们一样,我到锡克教,拜他们的经典,锡克教没有神像,主伴严丽。这一段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二九卷) 2007/9/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2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用无方第十段,最后一个大段,「寂用无涯三昧门」。这一段总有三十四颂半,「明寂用无涯三昧门」。清凉大师说,「约处,名为方网,约相,是谓寂用,亦总显上来动寂无二故」。这是先把这个题目,这是一段的题目,在佛家术语里面讲科题,就是这一段的题目「寂用无涯」做个简单的介绍。寂是性体,用是它起作用。所以,经文里面讲正定,讲入定、讲出定;入定是寂,出定就起作用。这个起作用,前面所说的全都是,都是讲的自性的体用。
从处,就处来讲,叫做方网。方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空间,网是讲现相,用比喻来说,十法界依正庄严就像大梵天王的罗网一样,网张著一样。我们现在许多同学都乘过飞机,飞机飞到高空,看到地面上的都市,那叫方网,这个比喻你就很了解,你看到底下的都市真的像网一样。诸佛菩萨在有感的时候,有感他就有应,应他就现身,他看十法界,他看诸佛刹土,就像我们在空中看地面上的都市、看地面上的村镇一样。我们飞得不高,看的面不大,他们站在高处,遍法界虚空界他都看到了。所以用网来形容。
约相,是谓寂用。从现相上来说,前面是讲方所,从方所上来讲称方网,从现相上来讲是寂用。寂是性,用就是能大师所说的「能生万法」,用能生万法,本自具足,能生万法,就这个意思。所以一切的用,这里头意思很深,要注意到,唯有寂才产生作用。我们凡夫,我们凡夫不是寂,凡夫是动,动所起的作用就把作用扭曲了。如果我们心地清净寂灭,这个作用是什么?一真法界,是华藏世界,是极乐世界,就是你从清净心起的作用。清净心起的作用,就跟惠能大师开悟所说的二十个字完全相应,起的这个用多殊胜、多圆满。
我们凡夫确实一念不觉。诸位要知道,一念是真,一念是寂。不觉,不觉是动相,觉心不动,觉心是真心、一心,不动,叫寂灭相。不觉,不觉就动了,一念不觉就动。动就是迷了,迷了,这一念真心就叫它做阿赖耶,阿赖耶是妄心。可是要晓得,妄没有离开真,离开真,哪来的妄?所以妄,佛法里讲得好,真妄和合,怎么样?体是真的,相是妄的。不觉才会现十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从不觉里头现的,觉里头没有,觉后空空无大千,没有六道,没有十法界。现相,要记住,一念顿现,一时顿现,这是真的,这个意思很深,我们要很细心去体会。你能够体会得,你才能作如是观,这是世尊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的。
《金刚经》上讲的比喻,那个相很粗,但是我们要知道,在世尊那个时代,这个世间还没有科学,所用的比喻全是用大自然。自然界里面,时间极其短暂的,闪电,一亮就没有了,所以佛用「如露亦如电」。露是露水,早晨露水,太阳一出来,露水就没有了,都是说的时间很短。佛用露水这个比喻,比喻我们人生这一段时期从生到死,就像露水一样。这是什么?相续相,相续的妄相,不是真的,人生像朝露一样,无常。给你讲真相,真相是一刹那,像闪电一样。我们现在晓得,一念比闪电短得太多,闪电实在讲太长了。我们冷静的观察思惟,譬如我们看电影,我们在电影银幕上看到这个现相。那个一闪是一秒钟的二十四分之一,二十四分之一秒,比闪电的时间短。闪电,那一闪我们很清楚,二十四分之一秒这个速度,我们也会有个印象,比闪电还短。可是事实真相,那太快了,不是闪电能比喻的。因此我们要懂得,佛在经上所说一切比喻,都是比喻个彷佛,怎么比也不能比到事实真相,这是一定要懂得的。可是佛用这个方法,让我们从比喻里面去悟入实相,用意在此地,所以比喻是个很好的教学方法。
不觉就是一念,觉也是一念,所以大乘教里面讲迷悟不二,那是真的。如果相续的,第一念不觉,第二念还不觉,这个事情就麻烦了,这就出事情了。第一念的不觉是业相,阿赖耶的无明业相,动了,怎么突然动了一下,非常的微弱,时间非常的短。第二念也不觉,二念不觉,就变成见分,转相,我们今天讲的精神世界。第三念再不觉,就变成境界相,就是物质出现了。这一念、二念、三念,我们凡夫没有办法晓得。佛在经上讲,谁能看到?八地菩萨。八地菩萨能看到阿赖耶的现相,七地菩萨还不行。就是说心静,静到像八地菩萨那种程度,极其微弱的波动他感觉到。七地以下的定功还不行,还没有发现到。这桩事情我们能够理解,因为我们自己心静下来,谈不上定,心地在静跟不静,这个我们有感觉。
你学佛之后懂得这个道理了,虽然我们没有得禅定,我们在六道,处理事情应该怎么做?要清净心,你的事情才处理得很恰当,才不会产生副作用。你看古人教诫我们,话说得很有道理,当你在发怒,你在发脾气,情绪很不好的时候,不能处理任何事情,这个时候处理事情很容易出差错,这个话是至理、是名言。所以要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定把心定下来。我也常常举出章嘉大师,我跟他老人家相处三年,每个星期都见一次面,这个老人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我们以后学佛,看到大乘经说「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我就想起大师,他真的是无有不定时。走路很慢,言语也很慢,生活的步骤不是像现在讲究这么快速,他非常缓慢,你看他就像在定中一样。我向他老人家请教,我那个心要没有完全定下来,通常他都不说话,一定要等我完全定下来,他看著我整个情绪定下来,他才教你。以后我们明白了,心浮气躁,别说佛法,世间法都学不到。
所以,印光大师讲的话就相应了。有人向他老人家请教,他的回答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诚敬是定。诚是一念不生,妄念没有,暂时放下了,敬是恭敬。没有恭敬心不得受用,没有清净心也不得受用,所以他说得好,十分诚敬你就得十分受用。在什么地方会很明显的看出来?在上课。我是跟章嘉大师三年,才亲近李老师,所以李老师上课的时候我聚精会神,没有妄念,专心听讲,恭恭敬敬,这个老师知道。老师上课,学生哪个得利益,哪个懂得了,他很清楚。我在台中,那个时候做居士,没出家,听李老师讲《阿弥陀经》。听完之后,老师跟我们这一班同学讲,这堂经,(我俗家姓徐),他说徐某人得受用了。他在台上,我在台下,能看到。如果你听经的时候你心不定,你会东张西望,到处看看,那就晓得你没有听进去。聚精会神,你才真正契入境界,真得受用。
你对老师不相信、不恭敬,你对他有怀疑,你得不到受用。同学当中对老师有没有怀疑?有,还不少数。老师不在的时候,同学在一块聊天,有的时候就讲到老师,「老师,真有这个本事吗?他没有讲错吗?」不管他错不错,不管他有没有本事,你恭敬你得到了。老师是个凡夫,你听经成了圣人,这是真的,自古以来这种例子很多。佛经里头有个故事,这是从前老和尚讲给我们听的,我们受戒期间好像是道源老和尚讲的,他是戒和尚。他讲这么个故事,佛家叫公案,这还是在印度的时候。有个出家人,没有什么道行,居然有个人来参学,跟他学习。他就开玩笑:「好,你来,我教你。」他拿了个球,叫他蹲在墙角上,这个房间四个角,蹲在墙角上,把那个球打他一下,「你证须陀洹果了」。他磕个头说「证得了」。再换一边,再打一下,「你证得斯陀含果了」,二果。再换一边,阿那含果。再换一边,阿罗汉果。打完之后,他跟法师磕头。「我给你开玩笑的」,「我真证得阿罗汉了」。这就是说,他是开玩笑;他真诚,至诚恭敬,他真得到了。
所以中国有个谚语说,三家村的穷秀才在教书,有状元的学生,没有听说有状元的老师。状元谁教出来的?那个秀才教出来的。你才晓得,古人讲的尊师重道这个多么重要。谁懂得尊师?太稀有了。这句话会说的人很多,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懂得的人不多。他懂得,他就会做到。他做不到,他做不到他不了解,这四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不透彻,含糊其词,人云亦云,他怎么会有成就!所以,一切法无不是从诚敬当中得来。你要问为什么?诚敬是性德,是自性里头本有的德行,佛法是明心见性的事情,唯有用性德才能开发自性,不是性德你就没有办法见性。真与真相应,妄跟真不相应,所以我们如果不是把内心里的虚妄淘汰干净,没有办法契入自性,佛门是自性。这个要懂得。
这「寂用」两个字非常的深广,它有浅深不同。在佛法里,那是深度的,我们凡夫日常生活当中,这是浅的,浅有浅的受用。情绪起来的时候,你很欢喜、很烦恼的时候,都不可以做任何决定。很欢喜的时候,你随便做决定,会被别人利用;发脾气的时候,会做错事情。所以要喜怒哀乐都平静下来,你的理智才现前,就不是感情用事,这个道理就不难懂。我们自己冷静思惟观察,看自己,看周边的人他们的处事,你就很清楚,才知道「寂用」这两个字好!
佛心永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