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他说-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来看讨论同样的问题的第二本书,如果作者持着相反的意见,便认为不对,认为是谬论,死心眼地执著第一本书的看法,这不很可怜吗?却不晓得研究中国文化的图书,几千年下来,连篇累牍,不可胜数。光是一部《四库全书》就堆积如山,而《老子》一书的注解,可说汗牛充栋,各家有各家的说法。有人读到焦头烂额,无法分清哪一种说法合理,只好想一套说词,自圆其说。最后又再三推敲,自己又怀疑起来。因此,我们最好还是读《老子》的原文,从原文中去找答案,去发现老子自己的注解。
前文提到“浑兮其著浊”,用来说明修道之士的“微妙玄通”,接着几句形容词,都是这个“通”字的解说。也就是从哪一方面来讲,都没有障碍。像个虚体的圆球,没有轮廓,却是面面俱到,相互涵摄。彻底而言,即是佛家所言“圆融无碍”。成了道的人,自然圆满融会,贯通一切,四通八达,了无障碍。而其外相正是“混兮其苦浊”,和我们这个混浊的世界上一群浑浑噩噩的人们,并无两样。
这不就说完了吗?不就已透露出“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所隐含的消息吗?现在更进一步,解释修道的程序与方法,作为更详细的说明。人的学问修养、身心状况,如何才能达到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境界呢?只有一个办法,好好在混浊动乱的状态下平静下来,慢慢稳定下来,使之臻于纯粹清明的地步。以后世佛道合流的话来说,就是“圆同大虚纤尘不染”,不但一点尘埃都没有,即便连“金屑”,黄金的粉末也都找不着,务必使之纯清绝顶。
同时,我们还要认清一个观念。什么叫“浊”呢?佛学在《阿弥陀经》上有“五浊恶世”之说。因此,我们古代的文字,也常描写这个世界为“浊世”。例如形容一个年轻人很英俊潇洒,就说他是“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相当现在穿牛仔裤的年轻小伙子,长发披头,眼睛乌溜溜,东膘西膘,女孩子暗地里叫声“好帅”一样。
生长在世局纷乱,动荡不安的时代里,我们静的修养怎样能够做到呢?这相当困难,尤其现代人,身处二十世纪末叶,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的时代。人类内在思想的紊乱,和外在环境的乱七八糟,形成正比例的相互影响,早已不是“浊世”一词便能交待了事了。什么“交通污染”、“噪音污染”、“工业污染”、“环境污染”等等后患无穷的公害,又有谁能受得了?
因此,“孰能浊以静之徐清”,谁却能够在浊世中慢慢修习到身心清静?这在道家有一套经过确实验证的方法与功夫。譬如,一杯混浊的水,放着不动,这样长久平静下来,混浊的泥渣自然沉淀,终至转浊为清,成为一杯清水,这是一个方法。然而,由浊到静,由静到清,这只是修道的前三个阶段,还不行。更要进一步,“孰能安以”,也就同佛家所讲的修止修观,或修定的功夫,久而安于本位,直到超越时间空间的范围,然后才谈得上得道。
这等于儒家的曾子所著的《大学》注重修身养性的程序,“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同一个路线,只是表达不同而已。如果我们站在道家的立场,看儒道两家的文化,可套句老子的话作结论:“此二者同出而异名”。
动的哲学
然而,由浊起修,由静而清,由清而安,这还只是修道的一半,另一半“动之徐生”,才是更重要的。否则,那只不过是小乘的境界罢了。只管自己,未能积极济世,自己一个人躲到山上静坐一万年,那又与庞大的人群有何相干?因此,还得“安以动之徐生”,由道体上起种种妙用。
此处的“动”,不是盲从乱动,不是浊世中人随波逐流的动,不是“举世多从忙里错”的乱动。世上许多人钻营忙碌了一辈子,究竟为谁辛苦为谁忙?到头来自己都搞不清楚。真正的动,是明明白白而又充满意义的“动之徐生”,心平气和,生生不息。我们也可以说一句俏皮话,这就是老子的秘密法宝吧!老子把做工夫的方法,修养的程序与层次都说了,告诉你在静到极点后,要能起用、起动。动以后,则是生生不息,永远长生。佛家说“无生”,道家标榜“长生”,耶稣基督则用“永生”,但都是形容生命另一重意义的生生不已。只是在老子,他却用了一个“徐生”来表达。
“徐生”的涵义,也可说是生生不息的长生妙用,它是慢慢地用。这个观念很重要。等于能源一样,慢慢地用,俭省地用,虽说能源充满宇宙,永远存在,若是不加节制,乱用一通,那只是自我糟蹋而已。“动之徐生”,也是我们作人做事的法则。道家要人做一切事不暴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悠然“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冶然自得,千万不要气急败坏,自乱阵脚。这也是修道的秘诀,不一定只说盘腿打坐才是。作人做事,且慢一拍,就是道理。不过,太懒散的人不可以慢,应快两拍,否则本来已是拖拖拉拉要死不活,为了修道,再慢一拍,那就完了,永远赶不上时代,和社会脱了节。
“徐生”是针对普通一般人而言,尤其这个时代,更为需要。社会上,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天天分秒必争,忙忙碌碌,事事穷紧张,不知是为了什么,好像疯狂大赛车一样,在拼命玩命。所以更要“动之徐生”。如果作生意的话,便是“动之徐赚”。慢慢地赚,细水长流,钱永远有你的份;一下赚饱了,成了暴发户,下次没得赚,这个生意就不好玩了。“动之徐生”,所可阐述的意义很多,可以多方面去运用。浅显而言,什么是“动之徐生”的修道功夫?“从容”便是。
生命的原则若是合乎“动之徐生”,那将很好。任何事情,任何行为,能慢一步蛮好的。我们的寿命,欲想保持长久,在年纪大的人来说,就不能过“盈”过“满”。对那些年老的朋友,我常告诉他们,应该少讲究一点营养,“保此道者不欲盈”,凡事做到九分半就已差不多了。该适可而止,非要百分之百,或者过了头,那么保证你适得其反。
比方年轻人谈恋爱,应该懂得恋爱的哲学。凡是最可爱的,就是爱得死去活来爱不到的。且看古今中外那些缠绵徘侧的恋爱小说,描写到感情深切处,可以为他殉情自杀,可以为他痛哭流涕。但是,真在一起了,算算他们你依我依的美满时间,又能有多久?即便是《红楼梦》,也不到几年之间就完了,比较长一点的《浮生六记》,也难逃先甜后惨的结局。所以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不欲盈”。虽然有那永远追求不到的事,却同李商隐的名诗所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岂非值得永远闭上眼睛,在虚无飘渺的境界中,回味那似有若无之间,该多有余味呢!不然,睁着一双大眼睛,气得死去活来,这两句诗所说的人生情味,就没啥味道了。
中国文化同一根源,儒家道理也一样。《书经》也说:“谦受益,满招损”。“谦”字亦可解释为“欠”。万事欠一点,如喝酒一样,欠一杯就蛮好,不醉了,还能惺惺寂寂,脑子清醒。如果再加一杯,那就非丑态毕露,丢人现眼不可——“满招损”。又如一杯茶,八分满就差不多了,再加满十分,一定非溢出来不可。
大家千万注意老子的话,吉事怎样方得长久?有财富如何保持财富?有权利如何保持权利?这就要做到“不欲盈”。曾有一位朋友谈到人之求名,他说有名有姓就好了,不要再求了,再求也不过一个名,总共两个字或三个字,没有什么道理。
有一次,从台北坐火车旅行,与我坐在同一个双人座的旅客,正在看我写的一本书,差不多快到台南站,见他一直看得津津有味。后来两人交谈起来,谈话中他告诉我说:“这本书是南某人作的。”我说:“你认识他吗?”他答:“不认识啊,这个人写了很多书,都写得很好。”我说:“你既然这样介绍,下了车我也去买一本来看。”我们的谈话到此打住,这蛮好。当时我如果说:“我就是南某人。”他一定回答说:“久仰,久仰。”然后来一番当然的恭维,这一俗套,就没有意思了。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惆然”,名利如此,权势也如此。即使家庭父子、兄弟、夫妻之间,也要留一点缺陷,才会有美感。例如文艺作品的爱情小说而言,情节中留一点缺陷,如前面所说的《红楼梦》、《浮生六记》等,总是美的。又如一件古董,有了一丝裂痕,摆在那里,绝对心痛得很。若是完好无缺的东西摆在那里,那也只是看看而已,绝不心痛。可是人们总觉得心痛才有价值,意味才更深长,你说是吗?
因为能不盈不满,所以才能“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蔽”,就是保护很好的旧东西,由于东西永远是旧的,是原来的样子,一直小心使用,并没有坏。因此,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便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长生之道。所以最难还是在能否做到“不欲盈”。其实,现在修道作功夫的人很多,为什么大家功夫都不上路,就因为违反了“不欲盈”的原则,而都在求盈。打坐时,境界稍好一点,下意识便希求更好,拼命执著这个境界,这样“欲盈”的结果,功夫反而不上路。如果了解“保此道者不欲盈”,把这做功夫的原则把握住了,自然受益无穷。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骂。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义。没身不殆。
静的妙用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这是道家修道的原则和方法,离开此原则都不对。有些人想修道、学静坐,那便应该读懂此文,彻底了解真正的方法。其实,只要有个方法在,已不叫求静,而是求动。既然要放心打坐,那么你还再加个什么方法,那岂不更乱更忙吗?
《老子》及一切道家学神仙丹道的经论,合成《道藏》,有八千余卷之多,《老子》只是其中一卷,看是看不完的。你若读完,准有发疯的可能。但我全读完了,却没有发疯。看过以后,我明白了这一卷所谓的“那个”,就是那一卷所说的“这个”,自然而然加以融会贯通。大概地说,八千多卷的《道藏》,根本离不开老子的六个字:“致虚极,守静笃。”“虚”差不多等于佛家的“空”,有些道家丹经上干脆也用空,那是唐、宋以后丹书受了佛家影响的原故。
以往的道家只有“清”与“虚”两个字。“清”是形容那个境界,而“虚”则是象征那个境界的空灵,二者其实是一回事。“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致虚极”,要你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任何染污。至于空到极点是个什么样子呢?若还有个样子就不叫空了。空没得个相貌可寻。
而“守静笃”讲的是功夫、作用,硬要你专一坚持地守住。且用禅宗黄龙南排师的几句形容词:“如灵猫捕鼠,目睛不瞬,四足据地,诸根顺向,首尾直立,拟无不中。”一只精灵异常的猫,等着要抓老鼠,四只脚蹲在地上,头端正,尾巴直竖起来,两只锐利的眼珠直盯即将到手的猎物,聚精会神,动也不动,随时伺机一跃,给予致命的一击。这是形容一个参禅的人,参话头,作功夫,精神集中,心无旁骛的情况。不如此,道功无法成就。
神宗大师们另外还有个比喻:“如鸡之孵卵”。这就不像猫捕老鼠,瞪眼张爪,蓄势待发了。而是闭着眼睛,迷迷糊糊,天塌下来都不管,你踢他一脚,他叫也不叫,理也不理,只是死心眼直守着那个心肝宝贝的鸡蛋。这样也是一种修定的功夫,也是形容虚到极点,静到极点,如同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这六字真言。这六字,已经把所有修道作功夫的方法,与修道的境界、层次,都说完了。世界上各宗各派、各式各样的修道方式,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下面接着加以说明理由。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作”是形容词,宇宙万物,山河大地,无时无刻不在变动,永无止境地发展创化。一直在动中,并没有静过,宇宙的表现,是一个动态的世界。每一个人都在不停地忙碌,每一根草都在生生不息地成长,这是一种道的作用状况。所有生命都在生化中,这是合理的;生化到了尽头,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