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解脱。解脱什么?六道里面这种见思烦恼的苦他没有了,大乘教里面常讲,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这个没有了。
我们修行从哪里著手,不也很清楚的告诉你了吗?从我们自己内心深处把跟人对立这个念头消除掉,把跟事、跟一切万物对立把它化解,从这里下手,你是真学佛。要化解对立,在我们学习课堂里面,不要执著言说相、不要执著名字相、不要执著心缘相,化解对立从这里开始,在课堂里头。学随喜功德、学随缘不攀缘,你当下就得自在,轻安自在你当下就得到,烦恼轻、智慧长。所以第一句话很重要,你要有这个认识,你没有这个认识你放不下,这就说到哲学上的一句话,「知难行易」。怎么知道行易?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行易。在中国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试验,也是示范,他不认识字,他也没学过经教,佛门里面什么仪规他也没学过,黄梅住了八个月,在碓房里面做义工,每天干活,舂米破柴,他就干这个。在五祖方丈室里面,半夜三更,这《坛经》里面记载诸位都熟悉。五祖给他讲《金刚经》大意,我相信没有经本,因为惠能不认识字,可以说没有经本。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彻悟了,为什么?放下了,放下就是!这一放下,他说出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是什么?二十个字说明他见性了。性是什么样子?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五祖一听,行了,不必再说了,衣钵就给他了,叫他赶快走,怕人害他。为什么要害他?嫉妒、障碍,多少人想做祖师,多少人想要衣钵,没想到五祖把衣钵给他了,他在道场里面没有一个人瞧得起他。
他到猎人队躲避躲了十五年,你想想看,十五年大家才把这桩事情淡忘,他出来了。出来有护法,没有护法不行,护法是谁?印宗法师,那时候在南方的大德,就是参禅讲经的法师,都不是凡人。印宗法师知道这回事情,知道他是从黄梅那里得到衣钵来的,给他剃度,所以印宗是惠能大师的剃度师。剃度之后,印宗法师又拜惠能法师为师父,这可不得了,这一下就把能大师的地位提升起来了,人家说他是印宗法师的师父,哪个不尊敬、哪个不听话!所以能大师一生的成就就是印宗法师的成就,没有印宗他出不了头,谁知道他?印宗没有嫉妒心,护持正法,无量功德。所以崇拜禅宗六祖,你不能忘掉印宗法师的大恩大德,没有他就没有惠能,这是我们要知道的。所以护法比弘法还要重要。今天佛法衰,为什么?没有护法的。弘法人才我们相信有,不可能没有,问题是出不了头来是没有护法;如果有印宗这种人出来,我相信弘法的人才不会少,没有真正护法的人。现在的人都希望自己一定是站在别人头上,别人再高也不能高过我,最好比我差一等级,是这种想法,人才出不来。不像印宗,印宗发现这个人比我高,马上把他抬出来,自己回过头来当学生。这个事情在中国也只出现那么一次,没听说有第二次的。所以我们的心目当中很清楚、很明白,六祖是菩萨,印宗是佛,只有佛才爱护菩萨,才能成就菩萨,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华严》是不二法门,我们要进入这个门,要怎样入?一心,一心就能入不二法门。古大德说得好,「迷唯一念,悟止一心」,起一念就迷了,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迷了。所以一真法界就是十法界,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迷悟不同,迷的人看是十法界,悟的人看是一真法界。为什么?悟的人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迷的人有妄想分别执著,差别就在此地。迷就有生死轮回,悟是无量寿、常寂光,怎么会一样!这个道理我们要明了。
所以佛在此地,功德慧菩萨是佛。《金刚经》江味农居士的《讲义》,江居士告诉我们《金刚经》里面所讲的诸佛是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诸是多,四十一是多数,他讲得很有道理。天台大师讲六即,第一个讲理即佛,从理上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是从理上讲的,从法性上讲的,这是平等的,哪个不是佛?不但有情是佛,无情也是佛。可是从事上讲就不一样,事上讲他讲了五种,第一个是名字即佛。我们现在一般学佛的人,你在哪个等级?在名字这个级别里,有名无实,不但没有真修,连佛是什么都不知道,这很重要。所以我们道场现在学佛的同修出家在家这么多人,要从我们道场做起。你看每天到这边来参学的人不少,最低限度,我们要把什么是佛给这些人讲清楚,他到我们这里来这一天没有白来,什么是佛、什么是菩萨,给他做介绍。
向上提升叫观行即佛,这是真修行,真正懂得佛法的理论与修学的方法,他真干。你看真干,他用的名词用观行,这不容易。观是什么?观照。什么叫观照?最低的限度,没有执著的心才是观照,你要有执著,执著是轮回心。用观照就不是研究,你看我们世间人讲研究,研究是用心意识,用观照就是不用心意识用智慧。心是妄想,意是分别,末那是执著,所以研究,世间真有聪明人,世智辩聪,不是没有,他为什么没有办法认知诸法实相?就是因为用心意识,心意识是决定不可能见到诸法实相的,这叫方法上错误了。诸法实相要怎么见到?要离心意识,不要用心意识,那叫照见。初学的时候叫观照,观照再升级,照住,照住是得三昧,就得定了,再升级叫照见,照见是大彻大悟,智慧开了。由此可知,这三个等级,观照是初级的功夫,这里面持戒的成分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持戒里头最重要的,让我们不但是在听经、学教不要执著言说、名字、心缘,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都不要执著,你的功夫才得力。我们在讲堂里面学的这个东西在生活上用不上,那学它干什么?那学了有什么用处?学以致用,我要把在讲堂上学的用在我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这个学的东西有价值了,这是真干。所以佛门叫参究,不叫研究。世间人遇到困难问题,你去研究研究,佛门不是的,佛门遇到走不通的时候,你去参。参跟研究有什么不一样?差别就在此地,参是观照。所以事上讲,第二个是观行即佛,你学佛了,无论学哪个法门,功夫得力了。
在念佛法门里面,功夫成片就是观行即。功夫成片虽然不是很高的,他决定得生净土,生哪里?生凡圣同居土。功夫成片里面高的就能自在往生,想什么时候去一点障碍都没有,生死自在,多住几年,有缘多住几年不碍事,什么时候都可以走,这是观行即,所以并不是很高的功夫,这是我们一般人统统能做得到。观行即上面是相似即佛,这不容易,相似即佛照住了、得定了,是哪里的?四圣法界的。观行即佛是六道里的,没出六道,相似出六道了,执著心真断了,观行执著有,压住,你用念佛功夫把它压住,不执著了,并没有真的转过来,真转过来六道就没有了。所以相似即佛,很像佛,还不是真的,他是在照住的这个境界里面。再提升,照见,照见叫分证即佛,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圆教初住菩萨是分证即佛,所以是真佛,不是假佛。江味农居士《金刚经》上讲的诸佛是讲这些分证即佛,为什么?他们妄想分别执著全放下了。即使应化在十法界,十法界有情众生,众生有感他有应身去,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无论现什么身,他绝对不会起分别执著,他要起分别执著就堕落了,他又变成凡夫了。
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够理解,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真的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祖师大德在中国做的示现,世尊当年在印度是应以佛身而得度他现佛身而为说法,这些诸佛菩萨到中国来示现多半是示现比丘身、居士身、长者身,在中国是这种身分最多。他有没有分别执著?跟诸位说,决定没有,真的没有,但是在事上,有的时候我们看他跟我们好像没有两样,也有,要晓得,那是善巧方便,不是真的。普贤菩萨所说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两句话说得好,到十法界来示现,尤其到六道,要随顺众生,随顺众生的执著、随顺众生的分别,你才能跟他沟通,才能跟他打成一片。随顺是什么?像舞台表演,唱戏,假的,不是真的。凡夫干的是真的,佛菩萨是假的,所以凡夫造业,佛菩萨不造业,他没有分别执著就不造业。
这里头的密义我们要懂,你懂的时候,对於祖师大德你会有真正的诚敬心,你没有怀疑,你也不会有毁谤,你知道那是大圣大贤,不是普通人。他随顺我们,装出这些样子,给我们做榜样,我们看到了、听到了、接触到了,知道怎样学习,慈悲到极处!能体会到几分,才真正理解佛菩萨那种慈悲,真的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到底在哪里?在你面前你不认识。应身,像我们人一样,他也来投胎,在人间住个几十年,这叫应身,化身就不是。特别是化身附在一个人身上,跟你讲几句话,你一听就开悟,那个话说得真好,是佛菩萨附在身上说的,讲完了他就走了,痕迹都找不到,这个事情就太多了。不但附在人身上,附在畜生身上,附在花草树木身上,为什么古人参禅的看到花开花谢他开悟了?那是佛菩萨现的相,他平常为什么开不了悟?所以你才晓得,诸佛菩萨帮助人是无处不现身,然后你才知道恩德不可思议、慈悲不可思议,佛氏门中不舍一人。问题是他天天在示现,时时在示现,我们是麻木不仁,没法子接受,看不懂也听不懂,这要怪自己业障深重,什么是业障?妄想分别执著是业障,从这里面变成最粗显的,那就是贪瞋痴慢,你见不到佛。佛真的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你能把妄想分别执著舍掉,或者我平常讲的,你能把自私自利放下、把名闻利养放下、把贪图五欲六尘享受放下、把贪瞋痴慢放下,你就见到了,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你能够感受到,我们时时刻刻没有离开佛菩萨,时时刻刻没有离开真实法。
他第二句说得好,『妄取真实相』。你看看,前面说诸法无真实,这里又说真实相,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这文字好,说得太好,你要是没有妄取,它就是真实相,取就错了,取是什么?我们最明显的,我要占有、我要拥有,那真实相就变成妄相,不能取、不能执著。我常常讲到这些地方我就用看电视、看电影来做比喻,你看电视、电影里面如果有文艺表演,你可以欣赏,你不能拥有,你决定不能占有,这个道理是相通的。虽然知道不能占有,还想先从电影我们把它录下来保存,还是想拥有,这个念头错误了,这个念头是无始无明,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你现在学到的。连几个月小孩,你去看他,三、四个月的小孩,两个小孩摆在一起,当中摆一块糖果,他两个就在抢,都想拥有,抢不到他就哭了,你就看到这是与生俱来的烦恼,阿赖耶里头根深蒂固。
如何把这些烦恼让它减轻?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圣教的薰修、薰习。我自己是个过来人,我有这个经验,要不是五十七年天天在经教的薰修,不但习气转不过来,连这里面真相都不清楚,确实是迷惑,天天读经,读了一辈子迷迷糊糊。学了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在生活上尽量的把它减轻,现在讲降温,烦恼习气有,希望一年温度比一年低,相对的,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长。像这些地方,我想同学们如果你们留意,听我讲经的时间长,你能够晓得,我跟大家讲的东西年年不一样。我没有笔记、我没有讲稿。只是在初学的时候,老师要求的,一定要写讲稿,所以我也写了几份讲稿,学著做科判。我离开讲稿很早,三十三岁出家之后在佛学院教学,我写大纲我不写讲稿,讲稿是最初在台中跟李老师学讲经那个一年三个月,写过一部最完整的讲稿《普贤行愿品》。那是一个同学,他们两个人发心讲这部经,他们工作也很忙,一个星期要八千字的讲稿,他写不出来,只有头一篇头一天讲题他自己写的,完了之后他就来找我,希望我帮忙。我就答应他,藉这个机会练习,一个星期八千字,《普贤行愿品》写了完整讲稿。其他的,在学讲《楞严经》的时候,前面大概二十多次,每次都有完整的讲稿,以后就学著李老师用表解、大纲,讲的时候就会更活泼。可是这要靠理解跟记忆,如果没有好的记忆力、理解力就做不到。这都要通过老师的认定,老师不许可那就没法子,老师同意我们才能这样做。
所以经文里面像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