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 >

第203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第203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951-2095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闻此法者,当得清净眼』。那我们要问,这一章经,或者是这一品经,我们学得不少了,学到现在有没有得清净眼?得清净眼是开了法眼。《金刚经》上说如来有五眼,有肉眼、有天眼、有慧眼、有法眼、有佛眼。清净眼是什么?清净眼是后面的三种,前面肉眼不清净,天眼也不清净,慧眼以上,慧眼是阿罗汉,法眼是菩萨,再上去佛眼,五眼圆明。我们为什么得不到清净眼?我们不肯把染污丢掉,染污是什么?执著,执著是染污;我们不肯把波浪息掉,波浪是什么?波浪是分别。有分别,心就不平,有执著,心就不干净,所以我们的清净眼没得到。最低限度是真觉悟了,在一切法里头不再执著了,不再执著,清净心现前。虽然清净眼没得,清净眼是证果,阿罗汉以上,慧眼、法眼、佛眼都是清净眼,但是我们已经向这个方向、向这个目标去精进,这好事情。
  真学佛,我们现在也明白了,什么叫真学佛?放下才是真学佛。不肯放下,我们天天在这里学习,学的是佛教,不是学佛,我们是在搞佛学。佛学跟学佛是两回事情,也就是佛学里面没有离开分别执著。我们天天在这里学经,天天在研究经典,在学习古大德的注疏,我们的分别执著没有离开,这叫佛学。佛学帮助我们得到一些知识,起的作用不大,能够帮助我们在世间做一个好人,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不能证果,再说得低一点,不能开悟,所学的是记问之学。我读得多、听得多,我记得多,我能讲,我能写,在这个世间可以做为一个学者、专家、教授,自己不得受用。从前李老师常讲,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也就是说你出不了六道轮回,你在六道轮回里面业力做主宰,你自己做不了主。善业感善报,人天果报,恶业感三途苦报,没有你自己选择的。
  如果我们在学习之中能够把分别执著放下,那就恭喜你,你「当得清净眼」。为什么?你会开悟,你会证果,你会超越六道,你会回归自性,回归自性就是佛,大乘教里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谁见性?《华严经》上初住菩萨就见性了。现在我们这里讲到无上慧是第九住菩萨,实实在在,我们还没有讲到他们的修行证果、他们的成就,现在是他们在这里称赞,「偈赞品」,他们在法会当中来赞叹。下面讲到十住,「十住品」里那就讲他们自己修行证果所依据的理论跟方法,那是我们真正要学习的地方,还得从头来起,从法慧菩萨来起,一步一步的往上升。现在这是好像课前的一个预备,聚会在一起互相赞叹。
  所以这两句话是很值得我们勉励的。我们闻法要真正懂得佛的意思,依教修行,认真放下。你放得愈多,你的心就愈清净,所以古人有两句话说,「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我们看看现在的人,跟古人比,古人的心比我们清净,少烦少恼,所以他有智慧。愈往上古去心愈清净,为什么?人事少,人也少,事也少。现在麻烦多,你每天在电视上、新闻上,你天天都看,天天都接触,那你的烦恼就多了;交际应酬多,是非就多了,你的心怎么能够静得下来?我们要不是天天在跟经典接触,天天在学习佛菩萨的教诲,我们跟这世间人有什么两样?你能不生烦恼吗?你能避免是非吗?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现前这个社会,真正要想成就自己,还是住山闭关,还是得学习古人,十年不下山,二十年不下山,一生不下山,准有成就。这个也要有福报,想住山没福报不行,有那么大的福报才能住山,才能在这一生得到真实成就。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今天是外国基督教、天主教,还有西方的宗教,圣诞节,我们祝福同修们圣诞快乐。谢谢大家。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0一五卷)  2008/12/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201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经文最后一段,「第十上方坚固慧菩萨」,我们念这一行长行文:
  【尔时坚固慧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像这样的经文,在《华严经》里面重复了几十次,凡是重复多的,一定是最重要的。佛菩萨慈悲,知道众生习气很重,记性不好,所以要不断的提示,希望我们常常能够记住,学谦虚,这个经文最重要的意思就是这一点。『坚固慧菩萨』,十住菩萨都是用慧字,从法慧菩萨开始,一直到最后,名号里都有个慧,最后是讲坚固慧。前面我们看到第九位是无上慧,再前面是真实慧,到这个地方是讲到坚固慧。「坚固慧」是什么意思?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只有一句,就说得很清楚。「坚固慧者,智力成就,不可坏故」,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现前,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没有能够破坏的,所以称为坚固慧。
  十个菩萨十种慧,我们必须要知道,言说实在讲是无可奈何,为什么?它的范围很窄小,就是很有限,言语跟思惟都是很有限,没有办法把事实真相完全告诉我们,除非自己悟入。否则的话,教的人没法子教,学的人也没法子学,为什么?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十住,任何一住都圆满十住,所以任何一慧也都圆满其他的九种慧,这是仅仅在十住这个小范围,如果就全经的范围那就太广大了。经上给我们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那个多,多到什么程度,我们无法了解,也无法去体会。那个多是周遍,在我们凡夫讲周遍法界、周遍虚空,在佛法里面讲,多就是自性,圆圆满满的自性。虚空、法界、宇宙,在自性里面占多大的范围?像佛在《楞严经》上所讲的,佛把自性比喻作太空,太虚空,把我们的虚空比喻作空中一片云彩,是云彩大还是虚空大?那我们就晓得,真的是没有法子比。
  所以讲智慧,这个智慧是圆圆满满的智慧,此地十条也不过提十个纲领而已。这种智慧,菩萨证得,佛证得,我们虽然没有证得,但是佛告诉我们,人人具足,每个人都有。「出现品」里面,佛说得很明白、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现在我们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佛也一句话说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话说得这么容易、说得这么简单,把众生跟诸佛如来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众生觉悟了就成佛,迷了自性这才叫众生,众生跟佛无二无别,差别就是在迷悟。我们学佛学什么?大乘教里面讲得很清楚,我们学的就是破迷开悟,破迷开悟就转凡成圣。我们学了很长的时间,不仅这一生,每位在座的同学,或者是在电视机面前、电脑屏幕面前长时间的来学习,我们可以肯定你不是这一生才学,你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在学。为什么没开悟?这是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不能放下,知道应该放下,可是事实上他就是放不下。放不下,在十法界、在六道那得受苦。所以在这个阶段里面,佛是教我们学两桩事情,不但学破迷开悟,还要学断恶修善。
  断恶修善是六道里面的事情,它的好处在哪里?好处教我们离苦得乐,我们在六道里出不了六道,唯一的希望就是希望离苦得乐。佛给我们讲,苦从哪来的?苦从迷惑来的;乐从哪里来的?乐从觉悟来的,那是真乐、究竟乐。现在我们在六道里面,苦是从造恶业来的,迷惑了才造恶业,明白了就不肯造恶业,就会修善、会积功累德,那我们就得人天福报。这是佛教导我们,替我们著想,面面都想到。在四圣法界里面,这十法界,他们只学一样,为什么?因为他们善恶没有了,六道里面的苦乐没有了,他还没有见性。所以四圣法界里面完全是修破迷开悟、转凡成圣,他们的目标是转凡成圣。我们现在两个都要,两个都要,有轻重缓急,我们要把断恶修善摆在重点,这个急著要做。我们这一生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没有关系,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我们的破迷开悟到极乐世界再办。现在多听、多薰习有好处,实在讲是达不到这个境界,到极乐世界就行了。所以佛讲的这些,我们统统都要搞清楚、搞明白。
  「坚固慧菩萨」,在十住里面他是最后的一位,「灌顶住」,经教里有个简单的解释,说「菩萨既为佛子」,这是真正的佛弟子,「堪行佛事」,堪是有能力,佛事是什么?是自行化他的事业。自行是不断的向上提升自己的灵性;化他,这是《华严经》,初住菩萨就已经把妄想分别执著全放下,所以他真的成佛了,我们平常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为什么还有十住、十行、十回向?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告诉我们,这四十一个阶级是无明习气厚薄不同的名号,地位愈高,说明他无明习气很少、很薄,地位很低,像十住,习气还很浓,是这么个意思。无明真的断了,确实没有了,只是无明习气而已。四十一品习气,这是讲习气厚薄分为四十一等,十住已经断了前面的九品,四十一品断九品,现在断第十品,功夫相当不错,确确实实堪行佛事这句是当之无愧。他跟究竟圆满的佛果应化在十法界、应化在六道,乃至在三途,无二无别,也就是他有能力代替究竟圆满佛在遍法界虚空界里教化有缘众生。所以佛为他灌顶,灌顶有没有这个形式不重要,这里头最重要的是义理。「则佛以智水灌顶,如刹利王子之受职灌顶也。」就好像印度古时候,太子登基就王位的时候,接受灌顶仪式,这是就职大典当中的仪式,灌顶是非常重要的,是这么一回事情,所以佛也取世间这个意思来讲。形式可能没有,没有这个形式,他有这个意思在,这是我们必须要懂得的。坚固慧就是灌顶位。
  这样的菩萨,还是这么谦虚,『承佛威力』,不说自己有能力,其实自己,你看从初住就明心见性,也就是说智慧德相跟究竟果地上的圆满佛没有丝毫差别。像一般大乘经里面所讲的,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应以佛身得度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菩萨身得度,他就能现菩萨身而为说法,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他跟究竟佛果这个能力没有两样。究竟现什么样的身,说什么样的法,不是自家这边的事,那是什么?那是感的那一方,众生的那一方。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众生心里面想什么,他自然就应,就像《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心应量。所以能感的众生,十法界众生,他们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执著,能应的这些佛菩萨决定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可以说他应,应得那么自然、应得那么自在、应得那么殊胜,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我们世间,是应化来的。印度的高僧大德、这些祖师们,也都是佛菩萨应化来的。佛法传到中国,中国历代的祖师确实也有不少是佛菩萨化身来的。那你要问,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有没有?从理论上讲肯定有,为什么?诸佛菩萨大慈大悲,看到众生苦难,哪有不来的道理!众生没有去求佛菩萨,没有感,他怎么应?没有求佛菩萨的人多,可是还有少数在求,只要有一个人求,他都来。一个人求,他来,你一个是当机者,其余的大众也沾光。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肯定很多!愈是苦难的地方佛菩萨愈多。他要不来,这个世界还能维持吗?这个世界必然会毁灭。但是他到这个世间来,肯定不是以佛菩萨身分来,为什么?要是以佛菩萨身分来,现在这个社会大家崇尚科学,都认为佛菩萨是宗教、是迷信,动这种念头,发出这样的言论,罪过可就重了。这是毁谤三宝,毁谤三宝的罪,在戒律里面是堕阿鼻地狱。所以他不用这个身分,他用普通一般人的身分出现,你不知道。但是怎么样?他真帮你的忙,你不会毁谤他,至少减轻毁谤。如果示现为出家人,可能还有人家说他是迷信,他要示现是个在家居士,甚至於他不是居士,他真的是佛来示现的。像我们看《华严经》末后一品「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全是诸佛如来示现的。里面示现出家的只有六个人,其余全是在家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我们不知道!五十三参在哪里?就是现实的社会、现前的大众。
  读了《华严经》,晓得这个道理、晓得这些事实真相,那我们对任何一个人都不敢轻慢,你遇到一个乞丐,说不定那个乞丐就是佛菩萨。我们在近代《虚云老和尚年谱》,我跟老和尚没有见过面,我学佛的时候他老人家已经往生,我在《年谱》上看到他一生的行谊,内心非常赞叹、非常仰慕。他朝五台山,从广东这边出发,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山,你想想看,走路,走三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