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 >

第419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419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都现前,你都得受用,而且决定没有染污。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
  「名随入证」,随是随缘、随顺。普贤纲领里面有「恒顺众生」,这句话的意思深妙广大无有边际。恒顺众生,什么叫众生?所有一切现象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叫做众生。所以众生,我们一般听到都是以为这一切人,众生指的是一切人,那你范围太小了!众生是指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你看你能随顺;换句话说,能随顺一切人,能随顺一切法,能随顺一切事,能随顺十法界一切众生。上,随顺诸佛如来;下,能够随顺地狱众生。什么叫随顺?跟他们接触,跟他们往来,跟他们共同生活、学习,决定不起一个妄念,叫做随顺。你还打了个妄想,起个妄念,不叫随顺!随顺是用真心,要用意识心,那都叫攀缘,不叫做随顺。
  随入,入是契入。证,证是证得。这是说的自受用,真实智慧自受用。「照深缘起」,是他受用,帮助别人觉悟,教化众生。教是教导他,是帮助他,教导、帮助是无条件的。这个推动的力量从哪里产生的?从智慧生的,从大慈悲心生的。慈悲一切,就是你真诚的爱心周遍虚空法界;虚空法界多大,你的爱心多大。这个爱心里头没有一丝毫私心,没有;没有一丝毫偏心,平等的爱心。所以对一切众生哪里有条件,我喜欢他,我不喜欢他,没有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是妄心,是妄想分别执著,我们常常要警惕自己。因为什么?用妄想分别执著用得太久了,无量劫用到今天,我们虽然想把它丢掉、放下,丢了,它马上又来了。
  早年我跟章嘉大师,我也向他请教这个问题,章嘉大师举了个比喻,我体会到了。他用什么比喻?在那个时候我们用的时钟,还是用发条的,现在都用电池,方便多了,那个时候的时钟要上发条,手表也要上发条,发条来推动它的。我们在客厅里面,向他请教,他就指著那个时钟,你看那个里面的发条,发条是卷起来的。你把它拿出来,把它拉平,拉得很直,但是你手一松,它又卷起来了。他说凡夫的妄心就像这样的。我懂了。那要怎么使这个发条真正把它摆平,要很长的时间把它控制,慢慢它就恢复正常,平的,它就不会卷了。所以在中国,古大德常常教人,「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就是发条它又卷起来了,觉是什么,觉,我们又把它摆平。你稍微松一点的时候,它又卷了,卷了再把它摆平,这是做功夫。这叫真修行。我们的妄念就像那个发条一样,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有意无意它总会起现行,不能有丝毫松懈,一松懈它就又卷起来了,麻烦就在此地。所以你要有高度的警觉,你要有很大的毅力,还得有恒心、有长远心。我们做功夫对治什么?就是对治妄想分别习气。希望有一天,这个发条给它拉平,它再也不会卷起来了,那你就成功了,得什么境界?法身菩萨,圆教初住。
  我们自己知道这些原理原则,要认真努力去干!炼功,这是真正炼功,修行的功夫。清凉大师在第四分里面,所说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参什么,历事炼心,他就是在一切人事、物质环境里面去锻炼,炼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禅定,禅定在这里学。炼什么?样样清楚,样样明了,样样不执著,样样不分别,样样不落妄想,这是般若智慧。所以,五十三参是定慧等学,定慧双修,我们能懂吗?那是甚深定慧。「照深缘起」,缘起是什么?是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相,一切法都是从缘而起的。你对一切法的事实真相就了解、明白了,明了之后再也不会执著,再也不会分别。凡是在一切法里头还有妄想分别执著,对这个法没有彻底搞清楚。彻底清楚的时候,那就究竟放下了,你就得自在。
  「名法海光」,海是比喻,比喻深广,你就对宇宙之间万事万法统统清楚、明白了,这个叫正等正觉。那就不是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所证的,他们称正觉,不能叫正等正觉。「等」是什么?等於佛,等於佛所证得的。所以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所证得的正觉,在天台大师六即里面所讲的「相似即」。就是说他们的觉悟,跟佛很相似。相似,你要记住,实际上跟佛还是隔一层,相似不是真的,但是非常接近真实。在十法界里面,他真的是正觉。再往上提升,就是正等正觉,那是真的,等於佛所证的。这个你所证得的,还是不能跟佛相等。
  佛在经典上对这也有个比喻,比喻什么?佛的正觉,比喻作月亮,十五的满月,我们中国农历叫十五,满月,佛好比是十五的满月。菩萨,我们讲法身菩萨,圆教初住,他像什么?他像月牙,一条线,月牙,那是真月不是假的,一点都不假,叫正等正觉。所以从初二、初三到十四,都是属於正等正觉,诸位从这个上面细心去体会。阿罗汉、辟支佛他们所见的这个月,《楞严经》上讲得好,「捏目所视」。我们晚上看月亮,我们用手指把这个眼睛按一下,按下去,结果看到外面变成两个月亮,这是阿罗汉的境界,辟支佛、权教菩萨的境界,所以是相似,不是真实,捏目所看的第二月。
  我们六道凡夫所看的月亮是什么?水里的月亮,是月亮的影子,比起捏目所看的又要差一等;捏目所看的是相似,我们连相似都达不到。《楞严经》上佛的比喻很有趣味,佛确确实实很会说法,让我们在比喻当中,去体会那个境界浅深不一样,这个统统叫做法海光。对於宇宙一切万事万物,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起什么样的作用,后面结果又是怎样?没有一样不通达,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所以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你才会一念不生。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又一念不生,这就得大自在。你可以受用,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得大自在。
  继续请看下面第七句:
  【得转深发趣行,名大智庄严。】
  这是七地菩萨,远行地。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提示的,「功用已远,将入无功,为深发趣,权实无碍,为大庄严」,这是解释『大智庄严』的意思。七地菩萨,远行地,什么叫远行?「功用已远,将入无功」,这个也很不好懂,甚至於比喻都没有法子讲。我们学佛,都是起心动念有为的功用,要是说无为的功用,那我们就完全不懂了。无为功用是什么,不要做了?佛要不要念?禅要不要参?戒要不要持?都要!都要,这是有功用。功用用得很纯熟,到什么程度?到好像是「用而无用,无用而用」,这叫远行。这个「行」要念去声,念ㄏㄣˋ,是个动词,是行动,纯熟到极了。譬如我们用念佛这个功夫,念到纯熟,是什么境界?「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而无念不是不念了,不念你就错了。泛说修行,修而无修,无修而修,不好懂!《论语》里面我们看到夫子,孔老夫子说他自己做学问,境界提升的层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六十而耳顺,耳顺相当我们前面所说的现前地,般若现前。照深缘起,就耳顺了。远行地是什么?远行地是夫子七十岁了,随心所欲不逾矩,到这样的功夫。
  随心所欲不逾矩,相当於我们佛法里面讲的「无功用行」,你的修行,绝对不会再作意了,就是掺杂一点意思在里头,没有了,一丝毫的意念都没有。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完全回归到自然。回归自然就是生活一样,工作也一样,处事待人接物应酬也一样,这里头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是大圣,这不是小圣,功夫到这种境界。所以这个经文里头说,『得转深发趣行』。这一句要是不好体会的话,我用孔老夫子的这一句话来说,意思接近,「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说他随心所欲,矩是什么?矩是戒定慧。这是我们借用儒家的来解释佛经,决定跟戒定慧相应。
  「转深发趣行」。清凉注得好,功用远了,功用深了,远有深的意思,再往前进一步,无功用行,「为深发趣」。下面讲得好,「权实无碍,为大庄严」。权实无碍,就是清凉大师在《华严》里面给我们讲的「无障碍法界」。权是权智,无所不知;实是实智,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跟无所不知是一不是二。性相圆融,理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七地菩萨,理事无碍多,八地以上,事事无碍了。所以他讲的「权实无碍」,权是理事无碍。在这里我们就体会到,甚深禅定重要。甚深的禅定是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定功都不会失掉,不但不失,随缘增长,功夫不断向上提升,绝对没有衰退的现象,这叫大定。起用的时候非常活泼,我们在前面看到的能入俗,能成福德,能随入证。
  无功用道,记得早年在台中,李老师用一个比喻给我们说,我记得当时大概有二十多位同学。我提出这个问题,「无功用道」是什么境界?老师举一个比喻给我们讲,好比划船,(像我们这个年龄,讲了好懂)是什么船?帆船;不是大的,小帆船。一个人就可以操作,靠著风力,没有风的时候摇橹,这个船往前进。接近岸边的时候,要靠岸了,接近岸边的时候,帆要下来,摇橹要停止,只要把舵掌好,慢慢让船靠岸,船的速度减缓,这个时候用什么?用竹竿撑船。快要到岸边,用现在的话来说,大概十公尺这么远的距离,很近的距离,十公尺,竿也不能用了,竹竿也要放下。统统放下,船还有这个力量,还在往前缓慢的进,渐渐这样靠岸,他说这段时期叫「无功用道」。这个比喻好,挂风帆的时候有功用,你在摇橹的时候也有功用,你撑竹竿的时候还是有功用,统统放下了,船没有停,船还往前面进,「无功用道」。在这个经上,我们已经得到这么一点讯息了。
  六地以前,现前地之前,还是属於有功用。到七地怎么样?七地「将入无功」。我们要是用李老师这个比喻来说明的话,六地还在摇橹,七地这橹也停住了,用什么?用竹竿,「将入无功」。到八地怎么样?八地竹竿也丢掉了,不要了,船自然的靠岸。只要把舵把好,它还有余力,缓慢的往前进,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意思要很细心去体会,但是没有坐过小帆船的,你很难体会。虽然没有坐过小帆船,用车辆来比喻也行,但是没有从前那个帆船那么明显。譬如车辆我们现在将到达一个地方,它用刹车,那就是还有功用。如果速度减缓,不用刹车,它刚刚好滑到目的地,你要停车的那个线,那就是控制得非常好,不需要用刹车。那是很有经验的人,车速减缓,刚刚达到停车线的时候它就停住了。那个距离是比喻无功用道。
  由此可知,这七地以上,七地是已经接近,非常非常接近了,修行还要不要作意?不要了。像阿罗汉那就不行,阿罗汉要作意,要入定,不入定他就没有办法突破时空,一定要入定。像这些大菩萨们他们需不需要入定,不需要了;入定是作意,是有功用,他们不需要。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功夫深!深在哪里?多少我们有一点点讯息了,有那么一点概念,那是真的深,完全不需要丝毫的作意。如来果地上,得的是究竟圆满。世出世间一切众生遇到如来,无论什么问题,你只要提出来,佛就会很详细的给你解释,给你讲得头头是道、清清楚楚。这什么原因?智慧圆满,无功用行。随问随答,一丝毫犹豫都没有,不需要说我想一想。婆罗门女请教阿罗汉,问她母亲现在在什么地方,阿罗汉还要入定才见到。深位菩萨,七地以上,深位,不需要入定,你随问他随时就告诉你,你一提醒,他已经看到了。为什么?他在定中。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没有出入,所以这是「远行」。
  我们知道远离有为的修行,契入高度的、无为的修行,入这个境界,这叫「深发趣」。深是甚深,发是发起,趣是趣向,趣向无上菩提。「权实无碍」,权是方便法,实是真实法。真实跟善巧方便融合成一体。什么是真实?善巧方便是真实。宗门大彻大悟,也契入到这个境界。说到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佛法跟世法有不一样的地方。世法的修学,确实有浅深、广狭。佛法的修学,开头、初学也有浅深、广狭,到见性之后就没有了,圆融。所以经上讲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这是讲无障碍。行布是什么?有次第、浅深、广狭。圆融没有次第、浅深、广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远行地是刚刚契入,权实无碍,这是得「大庄严」,庄严,我们在讲席里头一般用真善美慧来解释。古大德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讲庄严,多半用善好,善好到极处,庄严!到理事无碍,性相不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