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5)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 >

第225章

(5)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2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执著,这个名词里头把这三个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了。我们学佛的人,希望把这三个都断掉,可是事实上断不了。愈是想断它,妄念愈多,分别执著愈多愈严重。从这个地方就晓得,无始劫以来习气染著是多么的严重。
  真正觉悟之后,如何化解、如何转变它,所谓是转烦恼成菩提,你怎么样去转它?净宗度一般根性的众生,提倡欣、厌二门,这是善巧方便,快速的接引你到极乐世界去。虽然品位不高,但是到极乐世界你永远不会退转,你的寿命无量,无量寿。所以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一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时间长一点不要紧,你的寿命长!所以这个善巧方便值得赞叹,欣、厌二门,欣是欣喜,喜欢极乐世界,厌离娑婆世界,你看看这个就是强烈的对比。一个欢喜,一个讨厌,对於娑婆世界讨厌,一心一意想离开,对於极乐世界欢喜,念念想求得。这是世尊善巧方便接引中下的根性,很有效。
  我们要是把这个话听懂了,好好的培养,对於娑婆世界冷静的观察,这个世界有什么值得留恋!看透了,就是所谓的看破,这个世间,尤其是众生的习气重,刚强难化,你好心对待他,他怀疑你,他以恶意来回报你。所以,除非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在世间,权小二乘面对著这些刚强难化的众生,实在也很难受!尤其是二乘人很容易退心,「我不教了,随你去」。这些都是事实。如来与法身菩萨大权示现,他们清楚,对於这些众生无量劫来生生世世因因果果,他清楚、他明了,他能受,我们一般人忍受不了。
  所以『爱著』,这是烦恼,学佛,真的学佛,要时时刻刻提高警觉。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或者是对世法、对佛法,一有「爱著」之心这个念头,你就要记住古大德常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这个时候觉什么?烦恼起现行了,一有爱著的念头,这烦恼起现行了!如果没有这个警觉,你就随顺烦恼了,一有这个警觉,你会把它拉回来。这桩事情在日常生活当中,几乎是从早到晚,爱著的念头不断,对人对事对物,对世法、对佛法。你说麻不麻烦?所以你没有清净心;没有清净心,你就没有真诚心,你也没有平等心,你也没有慈悲心。菩提心一个得到,一切都得到,体用圆满了。下面一个第九:
  【或名病源。】
  清凉大师有注解,『病源』是什么?「谓有攀缘故」,这个「病源」就是攀缘。《钞》里头(钞是疏的注解)有这么几句话,「病源者,即净名第二云,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这个下面,「下文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这几句话说得好。六道众生我们细心观察,看别人,再想自己,什么时候不攀缘?起心动念无非攀缘!这个攀缘就是病源。什么病?在佛法里面常讲的业障病。攀缘的根,谁攀缘?还不是个「我」,我想获得,你才会攀缘,我想拥有,我想控制,麻烦来了。
  不了解诸法实相,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相不了解,果然了解,你自自然然就放下。我前面常说的,念念只有一句阿弥陀佛,你的念头还不纯、还夹杂,你的攀缘心没放下。这是我讲了几十年,常常劝导大家,常常我劝我自己,这个对我自己来讲是自觉,对别人来讲是觉他。对一切人事物,决定没有控制的念头,决定没有占有的念头,这个话我讲了多少遍。你想控制,你想占有,就是攀缘心,这就是病源,这个病不是小病,大病!大病是六道轮回生死之病,生生世世无论你得什么身,你在那里受苦受难,病源还是这个。这个事,起因就是不知道事实真相,不知道「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毕竟空,一切法不可得」,包括我们自己的身体。
  这个身体是什么个现象?现在科学告诉我们,虽然讲得很清楚,我们还是迟钝、还是没有警觉。科学家告诉我们,身体是许许多多细胞组成的,细胞刹那刹那新陈代谢,旧的细胞死了,新的细胞长成,新陈代谢刹那刹那不停,每七年是一个循环,换句话说,七年全部都换掉了。为什么人会老,为什么人会病,为什么我们的细胞不能换成好的,都换成不好的,这什么原因?人衰老了,这细胞就不好了,为什么不能够愈换愈年轻?我们新陈代谢的细胞,为什么不能换成二、三十岁时候的细胞?什么原因?
  诸位冷静的去想想,你在婴儿的时候、儿童的时候,你的妄想、杂念少,所以你的细胞新陈代谢是很善良的。随著你的年龄增长,你的染污愈来愈严重。前面我们读过「染著」、「烧然」,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愈来愈严重,对於一切人事物的控制、占有愈来愈严重,所以你细胞新陈代谢,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就这么个道理。如果你要是永远保持著童心,我们一般人讲天真,永远保持童心,你新陈代谢的细胞就永远保持童年的状态。为什么?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你的心愈清净、愈单纯,这个世间所有一切的纷争、染污与我毫不相关,就像世尊在《十善业道经》上教导我们的「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你就不会衰老,这就是你有能力转境界了。有能力转境界,就跟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没有两样,他们有能力,什么能力?就是决定不染著,决定没有一丝毫攀缘的念头。
  这个意思我们懂得,怎么落实?懂得,不能落实,没用处,得不到受用。懂得要能落实,二六时中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觉。这些年来,我们提出修学的纲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起心动念与这十个字决定相应,言行决定与《十善业道》相应,就行了。这两年我们提出净业的修学标准,纯净、纯善;心要纯净,行要纯善。境界要不要转?不要转,自然就转了,还用得著起心动念去转境界吗?你有这个念头在,就又有攀缘心,又是病源了,你的病好不了。只修纯净纯善,只修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其他的统统不要去理会,自然转了。你的心转了,念头转了,你的身体,你周边的环境,统统转了。虽然我们居住在这个世间,总免不了有共业,共业里头有别业,共业不善,别业还是善的;如果我们别业的力量强大,不善不会干扰我们,我们能够保持清净平等觉,这样就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再接著看「苦集圣谛」最后的一句:
  【或名分数。】
  这个「分」,《宋藏》写作「名」,名数、名称的名。名跟分很接近,名数比较好讲,『分数』也是名数的意思,这是属於所知障。障碍多,佛把它分为两大类,像「爱著」、「病源」都是属於烦恼障,「名数」、「分数」是属於所知障。分别执著名相、数量,这个样子解释大家比较容易懂。而实际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在中国古时候老子,《老子》这本书流通得非常广泛,现在有很多外国的译本,外国人也很喜欢研究。它头一句就说,「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我们只著重它头一句话,「名可名,非常名」,因为这个地方是讲名数。老子就说得很清楚,名数是从哪里来的?是人给它假设的,本来没有,这是人为的。假设,你不知道它是假设,坚固的执著就变成障碍。如果你不执著,不执著没有障碍,执著就变成障碍了。这都是属於「集谛」,都是属於烦恼,是三界六道苦报的根源。
  佛法里面常讲法门无量,为什么会有无量?因为烦恼无量,法门是对治烦恼的。一切众生有多少烦恼(烦恼就是苦集圣谛),佛就有多少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怎么学法?通达四谛就圆满了,四谛是无量无边法门的总纲领、总原则。在这里给我们说这些名目,一个世界里面讲十个,苦集灭道每一条讲十个。这个地方有多少个世界?邻次十界就是十段,十段就是讲一百个,加上娑婆世界的,一百一十个,略说。「集谛」,实际上就是一百一十个烦恼,烦恼的名称,这要懂得。再看下面这一段,第三段:
  【诸佛子,所言苦灭圣谛者,彼密训世界中,或名第一义,或名出离,或名可赞叹,或名安隐,或名善入趣,或名调伏,或名一分,或名无罪,或名离贪,或名决定。】
  到这里是一段。通常我们简单的讲,苦集灭道四圣谛,这是「灭谛」,它又加上『苦灭圣谛』。「苦」,世间的果报,「灭」,出世间的果报,苦灭了,出世间的果报就现前,出世间的果报没有苦,苦灭了,梵语称之为般涅盘,灭就是涅盘。在『彼』,这个「彼」是东方,『密训世界中,或名第一义』。义是义理,「第一义」是我们世间人常讲的真理。第一义,大乘经论里头常说不可思议,为什么?你有思惟,你有言说,那是第二义、第三义。第一义,不可思,就是离思惟想像,思惟想像决定达不到;不可议,议是议论,没有法子说,你决定说不出来。第一义是什么?第一义就是真心、就是本性。我们说真心、说本性,已经是第二义了,我们把这桩事情称为第一义,它已经不是第一义了。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你能说得出来的不是真道,你给它起了个假名字,第一义也是假名,也是属於前面讲的「名数」。
  名数是个符号、是个代表,你要懂得它代表什么,懂得这个意思,不执著这个名字,那叫真的第一义。名相执著不得,清净心里头痕迹都不著,那是真的第一义,这就是我前面所说的,明心见性的样子。第一义就是明心见性,只要起心动念就落在第二义,就不是第一义,第一义里头决定没有起心动念。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在世间,应化在九法界,应化在六道,他永远住第一义,这是人家了不起的地方。不管现什么身,他能够现无量无边身,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但是他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也就是说他永远住第一义里头,他决定不会堕落在第二义,这叫真正出离了。
  阿罗汉、权教菩萨也有慈悲心,也常常应化到世间,但是他没有第一义,他确确实实还起心动念。这些人到世间来度化众生,他要遇到困难怎么办?有,《金刚经》上佛就说过,菩萨善护念诸菩萨,这就是说法身菩萨、大菩萨,他们要常常照顾这些小菩萨,照顾声闻、缘觉。在哪里照顾?特别是应化在世间,他在度化众生遇到困难,大菩萨要帮助小菩萨。「如来善护念诸菩萨」,那个「如来」跟诸位讲,是法身菩萨。从圆教初住以上都称为如来,如来是从性上说的,他们都是明心见性,只要见性就能称如来。所以如来也有等级的,有大小,四十二个等级不同,都称如来。这些如来善护念诸菩萨,权小菩萨,要帮助他们,要保护他们,不能让他退转,不能让他退心,法身大士有这个义务,有这个责任。这个义务、责任是自自然然的。为什么?性德,法性,法尔如是!我们学佛所希求的就是求第一义,第一义就是明心见性。我们怎样把自己从二义、三义,提升回归到第一义,第一义是一真法界,二义、三义是十法界,是六道轮回。所以这是出世间的果德。
  第二句『或名出离』。「出离」是说六道、是说十法界,永远出离六道轮回了。小乘的灭谛,我们一般讲小乘是「生灭四谛」,大乘法里面讲偏真涅盘,小乘人所证得的果报。大乘法里头究竟圆满的般涅盘,那是出离十法界,出离十法界到哪里去?一真法界。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极乐跟华藏,说实在话,是一不是二。祖师大德们常说,华藏无异於极乐,极乐无异於华藏,确实是一不是二。我们也可以把极乐世界看作是华藏的一个核心,华藏好像一个城市,这个城市有最热闹的、最殊胜的一条街,极乐大概就是那一条街。所以一切诸佛都赞叹,一切诸佛都劝勉有缘人求生净土,这里头特别要注意到,「有缘人」,我们算不算是有缘人?形象上好像是有缘人,实质上,那有问题了。如何在实质上我们也能做有缘人,那这一生就成就了,真的出离了。
  出离的功夫,要在日常生活里面下功夫,那就是要学清净不染。清净不染的是心,这个世界所有一切法要看破。什么叫看破?明了!对於一切法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看破。你明了之后,你不会把它放在心上,这叫放下。把什么放在心上?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把极乐世界放在心上,极乐世界怎么放在心上,怎么个放法?极乐世界在《无量寿经》里面、在《观无量寿佛经》,所以经要读熟,熟读!常常忆念,常常想经里面所说的境界,这叫做忆佛。想佛的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