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矛盾文学奖提名 张居正(全) 作者:熊召正 >

第72章

矛盾文学奖提名 张居正(全) 作者:熊召正-第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熊召政

                          三位言官敲击登闻鼓的第二天,即六月十六日,是例朝的日子。

                          每逢三六九例朝,皇上在皇极门金台御幄中升座,京师中凡四品以上官员待鸣鞭后,分文东武西鱼贯入门行叩头礼,然后登阶循廊分班侍立,按部奏事。至于那些级别较低的官员则只能候于午门之外,在鸿胪寺官员的导引下行五拜三叩之礼,然后北向拱立静候旨意。御门决事本是常朝旧制,但今日的例朝气氛却大不相同。这皆因昨天一天,紫禁城内外大事接连发生。上任六天的冯保即遭弹劾,这无啻于平地一声雷,给本来还算平静的京师平添了十分紧张。京城各衙门大小官员胥吏,少说也有大几千人,没有谁不让这件事撩拨得心神不宁。因此,东方刚泛鱼肚白时,就有不少官员已来到午门外。寅时一到,只听得三通鼓响,午门立时洞开。禁军旗校早已手执戈矛先行护道排列,盔甲兵器光芒耀眼自是不容逼视,鼓声刚停,两匹披红挂绿的朝象被御马监的内侍牵出午门,在门洞两边站好,各把长鼻伸出挽搭成桥。此时禁钟响起,够级别的显官大僚肃衣列队从象鼻桥下进了午门,不够级别的则留在原地看个眼热。移时,礼部官员清点例朝官员人数之后,手持黄册名簿报了进去。不一会儿,传旨太监便来到皇极门外的台阶上,尖着嗓子喊道:

                          “有旨——召内阁、五府、六部众皆至——”

                          一听这旨意,在场官员都知道皇上要在京的所有官员一个不拉全部到场。这种情形,只有皇上要宣布重大事情时才会发生。众官员先是面面相觑,接着又都忍不住交头接耳,叽叽喳喳议论一片。

                          高拱作为百官之首,早朝位置在金台御幄旁边——与皇上只有咫尺之隔。此刻只见御幄空空,撑张五把巨大金伞以及四柄大团扇护卫丹陛的锦衣力士也没有登堂入室,高拱便有些忐忑不安。昨天一整天,他是在兴奋与焦灼中度过。程文、雒遵、陆树德三道折子送进宫中之后,皇上那边却没有任何一点消息反馈出来。

                          身为宰辅这么多年,就是抛开孟冲不说,高拱在大内还是有几个“耳目”的,但无奈登闻鼓响过之后,这紫禁城大内的守门禁军比平日多了一倍,出入门禁盘查极严。除了极少数几个与冯保过从甚密的牙牌大可以自由进出之外,一般的人是进也进不去,出也出不来。因此整整一夜,心绪不宁的高拱未曾合眼。而今天的早朝,皇上又迟迟不肯御座,这里头究竟有何名堂?尽管高拱自信发动言官弹劾冯保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全,但因得不到准确消息,高拱似觉心中有些岔气。

                          一个人闷了就想说话,只见他挪步到东檐柱前——这里是大九卿例朝序立之地。

                          只见成国公朱希孝、户部尚书张本直、兵部尚书杨博、刑部尚书刘自强、工部尚书朱衡、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礼这些京师一等衙门的堂官都已依次站好,看见高拱过来,纷纷作揖相见。

                          这帮子九卿里头,除了朱希孝是世袭勋戚另当别论,开科进士荐拔官员里头就杨博与葛守礼两人的资历最高,两人同是山西人,且都是不阿附权臣的德高望重之士。高拱走过来,首先便与他们寒暄,他对杨博说:

                          “博老,前些时听说你写了一首《煮粥诗》,在士林中颇为流行,我一直说找过来看,却还未曾见得。”

                          杨博拈须一笑,答道:“老夫今年七十有三,已是行将就木之人,才悟出吃粥是福乃人生第一至理。近些年老夫多方搜求,写成一札《百粥谱》,专道不同配方之粥疗治不同之时症。方才首辅所言的《煮粥诗》,便是老夫为《百粥谱》写的序诗。”

                          高拱本只想寻个话头道个开场白,却不成引来杨博一番一板正经地回答。他并不想就此攀谈不去,但又不得不敷衍,他在瞥了一眼仍是空空如也的御幄之后,又勉强笑道:“听说这《煮粥诗》写得很有韵味。”

                          “哪里哪里,穷聊几句顺口溜而已。”

                          “博老不必谦虚,你这诗就是写得好,”站在旁边的葛守礼这时插话说道,“我只读了一遍,便记住了,首辅若有意欣赏,老葛我念给你听。”

                          “愿闻其详。”高拱说道。

                          葛守礼便手捣笏板,操着他那浓重的山西腔吟唱起来:

                          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细商量。

                          一升可作三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

                          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

                          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

                          唱毕,葛守礼拂了拂他那部全白的长须,意味深长地问高拱:“首辅,博老此诗如何?”

                          “好,好。”高拱若有所思地答道,“淡薄之中滋味长,唔,博老这句诗中,当别有襟抱。”

                          杨博看了看两廊以及御道上站满的官员,微微颔首答道:“别有襟抱不敢当,但老夫的确是有感而发,为官之人,若能长保食粥心境,就不会咫尺之地狼烟四起了。”

                          高拱这才意识到两位老臣是在变着法子“规劝”他,不由得想到自己与冯保的争斗,是关系到社稷纲常的原则大事,竟被他们看作是争权夺利的私人恩怨。

                          再看看旁边的几位尚书,都把耳朵竖得尖尖的听这场谈话。顿时,他的本来就不愉快的心情一下子蹿起了无名火,遂冷冷答道:

                          “多谢博老赐教,不过依在下来看,吃粥与当官毕竟不是一回事。淡薄之味可以喻之于粥,却不可比之于官。就以你博老自己的例子来说,嘉靖四十年你以兵部右侍郎领衔总督蓟镇时,俺答来犯,古北口一役吃了败仗,本不是你的责任,可是兵科给事中一本参了上去说你指挥不力,引起圣怒,下旨将你革职令回籍闲居。这一居就居了五年,你说,此中滋味淡薄得起来么?”

                          高拱的话夹枪带棒,扫得杨博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眼看就要爆发争论,葛守礼赶紧站出来打圆场说道:

                          “首辅把博老的意思理解错了,他说的淡薄,指的是居官自守,常嚼菜根,甘之如饴,这应该是士人的本分。至于涉及到社稷纲常政令教化这等大事,作为事君之臣,则不容苟免偷安、垂头塞耳。《表记》云,‘事君,远而谏,则谄也;近而不谏,则尸利也。’这些个道理,哪个读书人不懂?首辅啊,不是我老葛说你,不要听到人家咳嗽一声,你就喘粗气。是非曲直,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你要在幼主登极之初,力图总摄纲纪开创善治,这满朝文武,除开少数几个心术不正之徒,还有谁能不拥护!“葛守礼向来说话泼辣,且又光明磊落,不要说大臣之间,就是隆庆皇帝在世时,每次廷议,只要有葛守礼参加,也显得比平日谨慎得多。高拱本来满脸的不高兴,自吃了他这一顿明是批评暗是褒奖的“抢白”,心情反而一下子转好了。

                          他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铁青的脸颊上又慢慢上了一点红润。他正欲与葛守礼搭讪几句,却一眼瞥见张居正从台阶上走了进来。高拱一愣,马上离开东檐回到御幄旁站定,张居正强打精神与九卿们打过揖后,也来到高拱身边站下。

                          “叔大,你的病好些了?”高拱问道。

                          “泻是止住了,只是两腿还软得像棉花,”张居正显得痛苦的回答,“本说还休息两天,可是天才麻麻亮,就一连三道快马催我早朝,不得不来啊。”

                          高拱感觉到张居正的病并不像他自己说的那么严重,看他故意装出的有气无力的样子,心里头便不高兴,悻悻然说道:“听说你患病在家疗养,实际上却也没闲着,一天到晚家中访客不断。”

                          高拱的这副态度,早已在张居正意料之中,他并不想在御幄之旁与首辅闹意气,只压低声音淡然答道:“人既病了,自然会有个三朋四友登门看望,这又有何奇怪的?只是昨日魏学曾到我府上,我因为太乏了,没有见他,他给我留了张纸条,说话不存半点客气。”

                          “他送张什么纸条?”高拱明知故问。

                          “还不是与言官们弹劾冯保有关。”

                          高拱冷峻地点点头,他又朝两檐扫了一眼,与大九卿序立的东檐柱对称的西檐柱,是六科廊的言官序立之地。六科言官论官阶只有六品,但俸禄排衙都是四品待遇,朝参时,其地位又仅仅只次于二品堂官,得以序立近侍之地。此刻的西檐柱前,三十多位言官站得整整齐齐的,一个个表情严肃,绝不见交头接耳之状,这股子镇静叫高拱大为赞赏。他又问张居正:“三位言官弹劾冯保的事,昨天我让内阁值日官去你府中知会,见到了?”

                          “值日官是下午去的,见到了。”

                          “你觉得这件事会有一个怎样的结果?”

                          张居正含糊地回答:“待会儿皇上升座,我们就会知道皇上的态度。”

                          高拱一听张居正这种藏头露尾的话,就知道他根本不可能与自己和衷共济,心里头也就更加有气。于是负气说道:“待会儿皇上升座之后,如果问及昨日程文、雒遵、陆树德三人上折子的事,我将慷慨陈词,以正理正法为言。”说到这里,高拱顿了一顿,又接着说,“只是我要说的话恐怕有些逆耳,如果违忤了圣意,其责任由我一人担当,你放心,绝不会有只言片语牵连到你。”

                          自徐爵昨日到他府中秘访之后,张居正虽没有听到新的消息,但大致结果他也能猜得个八九不离十,但此过节只能讳莫如深。为了平息高拱的怒气,他勉强打起笑容说道:“元辅不必多此一虑,皇上虽然年幼,但聪明睿智,是非曲直,必能判断明白。”

                          “但愿如此。”

                          高拱刚刚答话,忽听得殿门前“叭、叭、叭”三声清脆的鞭响,接着传来一声高亢的喊声:

                          “圣——旨——到——”

                          传旨太监的嗓子经过专门训练,这三个字似吼非吼,却悠扬婉转传到午门之外。刹那间,从午门外广场到皇极门前御道两侧以及金台御幄两厢檐柱间,近千名文武官员哗啦啦一齐跪下,刚才还是一片叽叽喳喳窃窃私语的场面,顿时间变得鸦雀无声。阳光恰好也在此时升了起来,皇极门门楼上覆盖的琉璃瓦,反射出一片耀眼光芒。跪着的众位官员头也不敢抬,只听得一阵“笃、笃、笃”的脚步声走上了金台前的丹墀,接着听到有人说道:

                          “万岁爷今儿个不早朝了,命奴才前来传旨。”

                          跪在跟前的高拱抬头一看,认出说话的是皇极殿主管太监王蓁。高拱便狐疑地问:

                          “王公公,皇上为何不御朝?”

                          王蓁睨了高拱一眼,一脸冰霜地说:“高先生休得多言,奴才这就宣旨。”

                          按规矩早朝宣旨,接旨的人应该是内阁首辅。高拱因此习惯地朝前膝行一步,说道:

                          “臣高拱率文武百官接旨。”

                          王蓁左瞧瞧,右瞧瞧,像在故意卖什么关子似的,突然一咬牙,憋足了劲喊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