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1-第3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幸迁都之制也。且殷人屡迁,前八後五,其後迁都一十三度,不可每都别立神
主也。议者或云:‘东都神主,已曾虔奉而礼之,岂可一朝废之乎?’虞祭则立
桑主而虔祀,练祭则立栗主而埋桑主,岂桑主不曾虔祀而乃埋之?又所阙之主,
不可更作,作之不时,非礼也。”
天宝末,两都倾陷,神主亡失。肃宗既克复,但建庙作主於上都。其东都太
庙,毁为军营,九室神主失亡。大历间,始於人间得之,遂寓於太微宫,不复
飨。自建中至於会昌,议者不一,或以为东西二京宜皆有庙,而旧主当瘗,虚其
庙以俟,巡幸则载主而行。或谓宜藏神主於夹室。或曰周丰、洛有庙者,因迁都
乃立庙尔。今东都不因迁而立庙,非也。又曰,古者载主以行者,惟新迁一室之
主耳,未有载群庙之主者也。至武宗时,悉废群议,诏有司择日修东都庙。已而
武宗崩,宣宗竟以太微神主东都庙焉。
德宗崩,礼仪使杜黄裳议:“高宗在三昭三穆外,当迁。”於是迁高宗而
德宗,盖以中、睿为昭穆矣。
顺宗崩,当迁中宗,而有司疑之,以为则天革命,中宗中兴之主也。博士王
泾、史官蒋武皆以为中宗得失在己,非汉光武、晋元帝之比,不得为中兴不迁之
君。由是迁中宗而顺宗。
文宗开成五年,礼仪使奏:“谨按天子七庙,祖功宗德,不在其中。国朝制
度,太庙九室。伏以太庙景皇帝受封於唐,高祖、太宗,创业受命,有功之主,
百代不迁。今文宗皇帝升有时,代宗皇帝是亲尽之祖,礼合祧迁,每至,
合食如常。”敕旨敬依典礼。
自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世庙,睿、元、肃、代以次迁。至武宗崩,
德宗以次当迁,而於世次为高祖。礼官始觉其非,以谓兄弟不相为後,不得为昭
穆,乃议复代宗。而议者言:“巳祧之主不得复入太庙。”礼官曰:“昔晋元,
明之世巳迁豫章,颍川,後皆复,此故事也。”议者又言:“庙室有定数,而
无後之主,当置别庙。”礼官曰:“晋武帝时,景、文同庙,庙虽六代,其实七
主。至元帝、明帝庙皆十室,故贺循曰:‘庙以容主为限,而无常数也。’”於
是复代宗,而以敬宗、文宗、武宗同为一代。初,元宗之复献祖也,诏曰:
“使亲而不尽,远而不祧。”盖其率意而言尔,非本於礼也。而後之为说者,乃
迁就其事,以谓三昭三穆与太祖,祖功宗德,三庙不迁为九庙者,周制也。及敬、
文、武三宗为一代,故终唐之世,常为九代十一室焉。
武宗会昌五年七月,中书门下奏:“孟州汜水县武牢关是太宗擒王世充、窦
建德之地,关城东峰有高祖、太宗像,在一堂之内。伏以山河如旧,城垒犹存,
威灵皆畏於轩台,风€疑还於丰、沛,诚宜百代严奉,万邦所瞻。西汉故事,祖
宗所尝行幸,皆令郡国立庙。今缘定觉寺例合毁拆,望取寺中大殿材木,於东峰
改造一殿,四面兼置垣墙,伏望号为昭武庙,以昭圣祖武功之盛。兴功日,望令
差东都分司郎官一人荐告。至毕功日,别差使展敬。”制可(王者大勋,备於率
土,宗社之典,敬而不私,郡国立庙,非古也)。
僖宗中和元年,黄巢犯阙,僖宗避狄於成都。夏四月,有司请享太祖已下十
一室。诏公卿议之。太常卿牛与儒者议其事。或曰:“王者巡狩,以迁庙主行。
如无迁庙之主,则祝史奉币帛皮告於祖祢,遂奉以出,载於斋车,每舍奠焉。
今非巡狩,是失守宗庙,则当罢宗庙之事。”丛疑之。将作监王检、太子宾客李
匡、虞部员外郎袁皓建议异同。及左承崔厚为太常卿,遂议立行庙。以元宗幸
蜀时道宫元元殿之前,架幄幕为十一室。又无神主,题神版位而行事。达礼者非
之。明年,乃特造神主於行庙。
梁太祖开平元年初受禅,立四庙於京师。
後唐庄宗同光二年,太常礼院奏:“国家兴建之初,已於北都置庙,今克复
天下,迁都洛阳,复本朝宗庙。按礼无二庙之文,其北都宗庙请废。”从之。
闵帝应顺元年,中书门下奏:“太常以太行山陵毕庙。今太庙见享七室;
高祖、太宗、懿宗、昭宗、献祖、太祖、庄宗,太行升,礼合祧迁献祖,下尚
书省集议。”从之。
时议者以懿祖赐姓於懿宗,以支庶系太宗例,宜以懿为始祖,次昭宗可也,
不必祖神尧而宗太宗。若依汉光武,则宜於代州立献祖而下亲庙,其唐庙依旧礼
行之可也。而议谥者忘咸通之懿宗,又称懿祖,父子俱‘懿’,於理可乎?将朱
耶三世与唐室四庙连叙昭穆,非礼也。议祧者不知受氏於唐懿宗而祧之,今又及
献祖。以礼论之,始祧昭宗,次祧懿祖可也,而懿祖如唐景皇帝,岂可祧乎?
晋高祖天福二年,中书门下奏:“皇帝到京,未立宗庙,所司请立高祖以下
四亲庙。其始祖一庙,未敢轻议,令都省百官集议。”御史中丞张昭议曰:“臣
读十四代史书,见二千年故事观诸家宗庙都无始祖之称,唯殷、周二代以稷、契
为太祖。《礼记》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郑元注云:
‘此周制也。七者,太祖后稷及文王、武王与四亲庙。’又曰:‘殷人六庙,契
及成汤与二昭、二穆也。夏后氏立五庙,不立太祖,唯禹与二昭、二穆而已。’
据《王制》郑元所释,即殷、周以稷、契为太祖,夏后氏无太祖,亦无追谥之庙。
自殷、周已来,时更十代,皆於亲庙之中,以有功者为太祖,无追崇始祖之例。
具引今古,即恐词繁,事要证明,须陈梗概。汉以高祖父太上皇无社稷功,不立
庙号,高帝自为高祖。魏以曹公相汉,垂三十年,始封於魏,故为太祖。晋以宣
王辅魏有功,立为高祖,以景帝始封於晋,故为太祖。宋氏先世,官阀卑微,虽
追崇帝号,刘裕自为高祖。南齐高帝之父,位至右将军,生无封爵,不复为太祖,
高帝自为太祖。梁武帝父顺之,佐佑齐室,封侯,位至领军、丹阳尹,虽不受封
於梁,亦为太祖。陈武帝父文赞,生无名位,以武帝有功梁室,赠侍中,封义兴
公,及武帝即位,亦追为太祖。周闵帝以父泰相西魏,经营王业,始封於周,故
为太祖。隋文帝辅周室有大功,始封於隋,故为太祖。唐高祖神尧祖父虎为周八
柱国,隋代追封唐公,故为太祖。唐末梁室朱氏有帝位,亦立四庙,朱氏先世无
名位,虽追册四庙,不立太祖,朱公自为太祖。此则前代追册太祖不出亲庙之成
例也。王者祖有功而宗有德,汉、魏之制,非有功德不得立为祖宗,殷、周受命,
以稷、契有大功於唐、虞之际,故追尊为太祖。自秦、汉之後,其礼不然,虽祖
有功,仍须亲庙。今亦粗言往例,以取证明。秦称造父之後,不以造父为始祖。
汉称唐尧、刘累之後,不以尧、累为始祖。魏称曹参之後,不以参为始祖。晋称
赵将司马之後,不以为始祖。宋称汉楚元王之後,不以元王为始祖。齐、梁
皆称萧何之後,不以萧何为始祖。陈称太邱长陈实之後,不以实为始祖。元魏称
李陵之後,不以陵为始祖。後周称神农之後,不以神农为始祖。隋称杨震之後,
不以震为始祖。唐称皋陶、老子之後,不以皋陶、老子为始祖。唯唐高宗则天武
后临朝,革唐称周,便立七庙,仍追册周文王姬昌为始祖,此盖当时附丽之徒,
不谙故实,武立姬庙,乖越已甚,曲台之人,到今嗤诮。臣远观秦、汉,下至周、
隋,礼乐衣冠,声明文物,未有如唐室之盛。武德议庙之初,英才间出,如温、
魏、颜、虞通今古,封、萧、薛、杜达礼仪,制度宪章,必有师法。夫追先王、
先母之仪,起於周代,据《史记》及礼经云:‘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
一戎衣而有天下,尊为天子,宗庙享之。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
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又曰:‘郊祀后稷以配天。’据此言之,周武虽祀七世,
追为王号者,但四世而已。故自东汉以来,有国之初,多崇四庙,从周制也。况
殷因夏礼,汉习秦仪,无劳博访之文,宜约已成之制。请依隋、唐有国之初,创
立四庙,推四世之中名位高者为太祖。谨议以闻。”敕:“宜令尚书省集议闻奏。”
乃仿唐朝旧例,追尊四庙。
天福十二年(时汉高祖己即位,尚仍天福之号),太常博士段奏:“请立
高、曾、祖、祢四庙,更上追远祖光武皇帝为百代不迁之庙,居东向之位。”吏
部尚书窦正固等议:“古者,四亲庙之外,祖功宗德不拘定数。今除四亲庙外,
更请追尊高皇帝、光武皇帝,共立六庙。”从之。
按:後唐、晋、汉皆出於夷狄者也,庄宗、明宗既舍其祖而祖唐之祖矣,及
敬塘、知远崛起而登帝位,俱欲以华胄自诡,故於四亲之外,必求所谓始祖者而
祖之。张昭远之言,议正而词伟矣。至汉初,则段、窦正固之徒,曲为谄附,
乃至上祖高、光,以为六庙。然史所载出自沙陀部之说,固不可掩也,竟何益哉?
周太祖广顺元年,有司议立四亲庙。从之。
宋太祖皇帝建隆元年,有司请立宗庙,诏下其议。兵部尚书张昭等奏:“谨
按尧、舜、禹皆立五庙,盖二昭、二穆与其始祖。商建六庙,盖昭穆之外,祀契
与汤。周立七庙,盖亲庙之外,祀太祖及文、武。汉初立庙,悉不如礼。魏、晋
始复七庙之制,江左相承不改。然七庙之中,犹虚太祖之室,隋文但立高、曾、
祖、祢四庙而已。唐因隋制,立四亲庙,梁氏而下,不易其法。稽古之道,斯为
折衷。伏请追尊高、曾四代号谥,崇建庙室”。奏可。判太常寺窦俨奏议:皇高
祖文安府君请上尊号曰文献皇帝,庙号僖祖,陵号钦陵;皇曾祖中丞府君请上尊
谥曰惠元皇帝,庙号顺祖,陵号康陵;皇祖骁卫府君请上尊号曰简恭皇帝,庙号
翼祖,陵号定陵;皇考周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太尉府君请上尊谥曰昭武皇帝,庙
号宣祖,陵曰安陵;皇高祖妣崔氏请上尊谥曰文懿皇后;皇曾祖妣桑氏请上尊号
曰惠明皇后;皇祖妣京兆郡太夫人刘氏请上尊号曰简穆皇后。诏从之。九月丙午,
上御崇元殿,备礼册四亲庙,奉安神主,行上谥之礼。
二年,明宪皇后杜氏神主於宣祖室。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正月,有司言:“按唐制,长安太庙,凡九庙,同殿异室。
其制:二十一皆四柱,东西夹室各一,前後面各三阶,东西各三侧阶。国朝太
庙四室,室三间。今太祖升,共成五室,请依长安之制,东西留夹室外,馀十
间分为五室,室二间。”从之。四月己卯,奉神主庙,以孝明皇后王氏配,仍
置尊号册宝於室。
真宗咸平元年三月,诏议太祖庙号。礼官请与太宗合祭,同位异坐,太祖位
仍称孝子。从之。
判太常礼院李宗讷等言:“伏见僖祖称曾高祖,太祖称伯;文懿、惠明、简
穆、昭宪皇后并称祖妣,孝明、孝惠、孝章皇后并称伯妣。按《尔雅》有考妣、
王父母、曾祖王父母、高祖王父母及世父之别。以此观之,唯父母得称考妣。今
请僖祖止称庙号,顺祖而下,即依《尔雅》之文。”事下尚书省集官议定,户部
尚书张齐贤等上言:“《王制》曰‘天子七庙’,谓三昭三穆并太祖之庙而七。
前代或有兄弟继及,亦移昭穆之列,是以《汉书》“为人後者为之子”,所以尊
本祖而重正统也。又《礼》云:‘天子绝期丧。’安得宗庙中有伯氏之称乎?其
唐朝及五代有称者,盖礼官之失,非正典也。请自今有事於太庙,则太祖并诸祖
室,称孝孙、孝曾孙嗣皇帝;太宗室,称孝子嗣皇帝。其《尔雅》‘考妣’、
‘王父’之文,本不谓宗庙言也。历代既无所取,於今亦不可行。”诏礼官别加
详定。礼官言:“按《春秋左氏传》文公二年:‘跻鲁僖公’。《正义》云:
‘礼,父子异昭穆,兄弟昭穆同。’此明闵、僖弟兄继统,同为一代。又鲁隐、
桓继及,皆当穆位。《江都集礼》:‘晋建武中,惠、怀二主兄弟同位异坐。’
《尚书》盘庚有商及王,《史记》云阳甲至小乙兄弟四人相承,故不称嗣子而曰
及王,明不继兄之统也。唐中宗、睿宗皆处昭位,恭宗、文宗、武宗昭穆同为一
世。伏请僖祖室止称庙号,后曰祖妣,顺祖室曰高祖,后曰高祖妣,翼祖室曰曾
祖,考后曰曾祖妣,祝文称孝曾孙。宣祖室曰皇祖考,后曰高祖妣,祝文并称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