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文献通考1 >

第196章

文献通考1-第196章

小说: 文献通考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拜。龙图、天章、宝文阁句当官四人,以入内内侍充,掌藏祖宗文章、图籍及
符瑞、宝玩之物,而安像设以崇奉之。军头引见司句当官五人,以内侍省都知、
押班及ト门宣赞舍人以上充,掌供奉便殿禁卫诸军入见之事,及马、步两直军员
之名。翰林院句当官一员,以内侍押班、都知充,总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
局,凡执伎以事上者皆在焉。中兴以来,深惩内侍用事之弊,严前、後省使臣与
兵将官往来之禁,著内侍官不许出谒及接见宾客之令。绍兴三十年,诏内侍省所
掌职务不多,徒有冗费,可废并归入内内侍省。旧制,内侍遇诞节许进子,年十
二试以墨义,即中程者,候三年引见供职。三十二年,殿中侍御史张震言宦者员
众,孝宗即命内侍省开具见在人数,免会庆节进子,仍定以二百人为额。乾道,
以差赴德寿宫应奉阙人,增至二百五十人。绍熙三年,因宰臣奏,中官只令承受
宫禁中事,不许预闻他事。嘉定初,诏内侍省陈乞恩例,亲属充寄班候,以十
年为限。

    ●卷五十八  职官考十二
    ○枢密院
    唐代宗永泰中,置内枢密使,始以宦者为之,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
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於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
行而已。永泰中,宦官董廷秀参掌枢密事。元和中,刘光琦、梁守谦为枢密使。
长庆中,王守澄知枢密事。旧左、右军容多入为枢密,亦无视事之厅。後僖、昭
时,杨复恭、西门季元欲夺宰相权,乃於堂状後帖黄,指挥公事,此其始也。後
梁革唐世宦官之弊,开平元年,改枢密院为崇政院,命敬翔为使,始更用士人。
其备顾问、参谋议於中则有之,未始专行事於外也。唐庄宗同光元年,复以崇政
院为枢密院,命宰臣郭崇韬兼使,又置院使一人,然权侔宰相矣。晋天福中,以
桑维翰知枢密院事;四年,废枢密院(以刘处谦兼枢密,奏议多不称旨,及处谦
丁内忧,遂废其院)。开运元年复置,以宰臣桑维翰兼使。周显德六年,范质、
王溥并参知枢密院事。
    宋朝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院在中书之北,印有“东
院”、“西院”之文,而共为一院,但行东院印。建隆元年,以魏仁浦、吴兴祚
为枢密使,赵普为副使,周末阙副使,至是始置。太平兴国四年,以石熙载为枢
密直学士,以签书院事,直学士六人,备顾问应对,然未尝尽除,签书之名始此。
淳化三年,以张逊知院事,温仲舒、寇准同知院事,同知院之名始此。治平中,
以郭逵同签书院事,同签书之名始此。旧制,枢密院有使则置副使,有知院则置
同知。如置知院,则当为副使者皆改同知;若置使,则同知复改为副使。熙宁元
年,文彦博、吕公弼为使,韩绛、邵亢为副使。时陈升之三至枢府,神宗欲稍异
其礼,乃以为知院,於是知院与使、副并置矣。元丰改官制,议者欲废密院归兵
部。神宗曰:“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互相维制。”不从。然以
密院联职辅弼,非出使之名,乃定置知院、同知院二人,馀悉置。职事多所正,
细务分隶六曹,专以兵机军政为职,而契丹、国信、民兵、牧马犹总领焉。中兴
初,有知院、同知院、签枢、同签枢,不置枢密使、副使。绍兴七年,张魏公既
荐秦桧,未欲其与己并,又以故相不可除他官,乃先白高宗降旨,以本兵之地事
权宜重,特除枢密使。秦桧首复除枢使,王敏节副之;既而张、刘二将并除枢密
使,岳飞副之,合典故矣。近岁张俊、汪彻、虞允文、王炎、王淮、周必大、王
蔺、赵汝愚继除枢使,其副止称同知,盖相承之误。
    石林叶氏曰:“梁改枢密院为崇政院,唐庄宗复旧名,遂改为枢密院直学士。
至明宗时,安重诲为枢密使。明宗既不知书,而重诲又武人,故孔循始议置端明
殿学士二人,专备顾问,以冯道、赵凤为之,班翰林学士上,盖枢密院职事官也。
本朝枢密院官既备,学士之职浸废,然犹会食枢密院。每文德殿视朝,则升殿侍
立,亦不多除人。官制行,乃与职事皆为职名,为直学士之冠,不隶枢密院,升
殿侍立,为枢密都承旨之任。每吏部尚书补外,除龙图阁学士;户部以下五曹,
则除枢密直学士,相呼谓之‘密学’。”
    容斋洪氏《随笔》曰:“唐世枢密使专以内侍为之,与他使均称内诸司,五
代以来始参用士大夫,遂同执政。按《实录》所载,景德二年三月元德皇后忌,
中书、枢密院文武百官并赴相国寺行香。初,枢密院言:‘旧例,国忌行香,惟
密院使、副依内诸司例不赴,恐有亏恭恪。今欲每遇大忌日,与中书门下同赴行
香。’从之。枢密使副、翰林枢密直学士并赴,自兹始也。然则枢密之同内诸司
久矣。隆兴以来,定朝臣四参之仪,自宰臣至於郎官、御史,皆班列殿庭拜舞,
惟枢密立殿上不预,亦此意云。”
    按:枢密之名始於唐代宗宠任宦者,故置内枢密使,使之掌机密文书,如汉
之中书谒者令是也。若内中处分,则令内枢密使宣付中书门下施行,则其权任己
侔宰相。至僖、昭,杨复恭、西门季元之徒遂至於视事行文书矣。昭宗天复元
年,既诛刘季述,乃敕:“近年宰相延英奏事,枢密院侍侧,争论纷然;既出,
又称上旨未允,复有改易,挠权乱政。自今并依大中旧制,俟宰相奏事毕,方得
升殿承受公事。”盖当时所谓枢密使者专横如此。朱梁惩唐弊,不用宦者;然徒
知宦者之不可用,而不知枢密院之不必存也,乃复改为崇政院,以敬翔为使。至
後唐而复枢密院,郭崇韬、安重诲相继领其事,皆腹心大臣,则是宰相之外复有
宰相,三省之外复有一省矣。宋兴,始以枢密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称“二府”。
然後枢密院之设始专有职掌,不为赘疣。然祖宗时枢密院官虽曰掌兵,亦未尝不
兼任宰相之事。景德四年,中书命秘书丞杨士元通判凤翔府,枢密院命之掌内香
药库,两府不相知,宣敕各下,乃诏:“自今中书所行事关军机及内职者,报枢
密院;枢密院所行关民政及京朝官者,报中书。”是枢密院得以预除授之事也。
又是年命宰臣王旦监修《两朝正史》,知枢密王钦若陈尧叟、参知政事赵安仁并
修国史,是枢密院可以预文史之事也。至庆历以後,始以宰相兼枢密使,及元丰
官制行,欲各主其名,遂不复兼。乃诏:“其事大小,大事,三省与密院同议
进呈画旨,称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三省官皆同签书,付枢密院行之;小事,
枢密院独取旨,行讫关三省。每朝,三省、枢密先同对,枢密院退待於殿庐,三
省始留,进呈三省事,退,枢密院再上,进呈,独取旨,遂为定例。然熙宁初以
司马温公为枢密副使,公以言新法不见听,力辞,上使人谓之曰:“枢密兵事也,
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辞。”其时文潞公亦在枢府,虽持正论,终不能抑新法之
行。至哲宗初即位,蔡确为相,温公为门下侍郎,章知枢密院。温公欲复差役
法,而确言:“此大事,当与枢密院同议取旨。”果驳温公所言。然则密院虽
可以参谋三省之事,而又在所以委任之者如何。温公、潞公当熙宁之时,与国论
不合,则欲其专任本兵,不预他事。蔡确当元之初,欲引章以自助,则欲其
共立异议,阴排正人。至绍圣以後,则两府皆忄佥人附会绍述,更无异议,亦不
复闻以文、马之俦参错其矣。
    ○枢密使
    五代置枢密使。
    宋朝国初因之(详见《枢密院门》)。建隆二年,以枢密副使、兵部侍郎赵
普为检校太保充枢密使,不带正官自普始也。又以宣徽北院使李处荣为南院使兼
枢密副使(自五代以来,凡枢密院官皆文武参用,大中祥符七年,以王嗣宗、曹
利用并为检校太保、充枢密副使,亦不带正官)。开宝九年,以曹彬为枢密使,
领忠武军节度使,带节度自此始也(至道三年,以镇国军节度曹彬兼侍中充枢密
使,彬自节镇入罢旄钺)。太平兴国六年,以枢密副使石熙载为户部尚书、充枢
密使,以文资正官充使,自此始也。大中祥符五年,以知枢密院王钦若、陈尧叟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枢密使,儒臣为枢使、兼使相,自此始也。皇五年制,
以枢密使高若讷为尚书左丞、观文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同群牧制置使。故事,
罢枢密使当学士降麻,及若讷罢,但令舍人草词,遂以为例。元丰官制行,罢使、
副。绍兴七年,诏:“枢密,本兵之地,事权宜重。可依故事置枢密使、副使。”
闰月,诏宰臣兼使;同月,诏枢使立班序立依宰相例。乾道五年,以虞允文为枢
密使,立班、恩数并依宰臣。
    ○宰相兼枢密使
    枢密使带相印为枢相,自後唐始。
    宋初,魏仁浦以宰相兼枢密使,後罢。庆历二年,二边用兵,富弼言:“边
事系国安危。国初,范质、王溥以宰相兼知枢密事。今兵兴,宜令宰相兼领。”
仁宗然之,令中书同议枢密院事。吕夷简为首相,曰:“恐枢密谓臣夺权。”时
谏官亦论宰相宜知兵事,遂降制以宰相判枢密院。或曰二府体均,判字太重,乃
改为兼枢密使。建炎初置御营司,以宰相为之使。四年罢之,以其事归枢密院机
速房,以宰相范宗尹兼知枢密院。自庆历後宰相不兼枢密者八十馀年,其兼自此
始。绍兴七年,令宰臣张浚兼枢密使,赵鼎、秦桧亦以左、右仆射兼。绍兴二十
五年,秦桧死,乃诏依祖宗故事,更不兼领。其後或兼或否,至开禧而宰臣兼使
为永制矣。
    ○知枢密院
    晋天福初,桑维翰以翰林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知枢密院事,知院之名始此。
    宋初不置,淳化二年,枢使王显出镇,始以张逊知枢密院事。知枢密院、同
知院,并正二品。知院掌佐天子执兵政,而同知院为之副。凡边防军务,常与三
省分院禀奏,事干体要,则宰相、执政官合奏(《神宗正史·职官志》)。元丰
官制行,废枢密使。政和未,邓莘公官至少保,犹止为知院焉。中兴初,宰相兼
枢密只兼知院。
    容斋洪氏《随笔》曰:“国朝枢密之名,其长为使,则其贰为副使;其长为
知院,则其贰为同知院。如柴禹锡知院,向敏中同知;及曹彬为使,则敏中改副
使。王继英知院,王旦同知,继冯拯、陈尧叟亦同知。及继英为使,拯、尧叟乃
改签书院事,而恩例同副使。王钦若、陈尧叟知院,马知节签书。及王、陈为使,
知节迁副使,其後知节知院,则任中正、周起同知。惟熙宁初,文彦博、吕公弼
已为使,而陈升之过阙,留,王安石以升之曾再入枢府,遂除知院,知院与使并
置,非故事也,安石之意以沮彦博耳。绍兴以来,唯韩世忠、张浚为使,岳飞为
副使。此後除使固多,而其贰只为同知,亦非故事也。又使班视宰相,而《乾道
职制杂压令》,副使反在同知之下。”又曰:“赵汝愚初拜相,陈癸自参知政
事除知枢密院,赵辞不受相印,乃改枢密使,而陈己供职累日,朝论谓两枢长,
又名称不同为无典故。然熙宁陈升之知枢密院,文彦博、吕公弼为使,乃知院
与使并命故事也。”
    ○同知枢密院
    五代有参知枢密院事。(详见《枢密院》)
    宋朝国初阙。淳化二年,王显出镇,张逊知枢密院事,始以温仲舒、寇准同
知院,同知之名自此始也。元丰官制行,废使、副,存同知。绍兴中,高宗以本
兵之地,事权宜重,依祖宗故事置枢密使,而知院、同知院亦仍旧,由是并除。
    ○签书枢密院同签书院事
    宋太平兴国四年,石熙载以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签书之名自此始也。八年,
张齐贤、王沔并以右谏议大夫签书枢密院事。端拱元年,以内客省使杨守一为宣
徽北院使、签书密院事。景德三年,韩崇训检校太傅,马知节为检校太保,并签
枢密院事。天僖四年,以华州观察使曹玮为宣徽北院使、镇国军留後、签书枢密
院事,签书兼藩镇自此始也。元丰官制行,使副、签书悉罢。元初,复置签书
枢密院事。初除皆带密直,及罢政,乃拜端明殿学士。靖康初,李回首拜延康殿
学士、签书,延康今为端明,自是遂为故事。
    枢密院旧无同签书院事者,治平中,始以郭逵为之。签书大抵以处资浅之人。
若签书一经亲祠,方进同知及枢副。若武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