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1-第1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学士、待制。
○总待制
唐永徽中,命弘文馆学士一人,日待制於武德殿西门。文明元年,诏京官五
品以上清官,日一人待制於章善、明福门。先天末,又命朝集使六品以上二人,
随仗待制。永泰时,勋臣罢节制,无职事,皆待制於集贤门,凡十三人,特给餐
钱,以优其礼。崔甫为相,建议文官六品以上更直待制。其後著令,正待制官
日二人,备顾问,仍有公廨。永泰元年,敕裴冕等并集贤待制,此始有待制之所,
然则盖唐设官也。
宋朝景德元年,置龙图阁待制,以杜镐、戚纶充,并依旧充职。祥符二年,
诏班视知制诰,列其下。元令,从四品。掌侍从,备顾问,有所献纳则请到或
奏对。刘挚言待制、学士之选太滥(见《学士门》)。王岩叟亦言:“待制,祖
宗之时,其选最精,出入朝廷才一、二人。今立法无定员,将一年,待制满朝,
必有车载斗量之谣。”
○龙图阁(学士 直学士 待制)
宋朝大中祥符中,建龙图阁。在会庆殿西偏,北连禁中,阁东曰资政殿,西
曰述古殿。阁上以奉太宗御书、御制文集及典籍、图画、宝瑞之物,及宗正寺所
进属籍、世谱。有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学士。大中祥符三年置,以杜镐为
之,班在枢密直学士之上。六年,诏结衔在本官之上。
直学士,景德四年置,以杜镐为之,班在枢密直学士之下。祥符六年,诏结
衔在本官之上。
待制,景德元年置,以杜镐、戚纶为之,并依旧充职。四年,诏班在知制诰
之下,并赴内殿起居。自改官制,为学士初复之职,或知制诰平出除之。
○天章阁学士 直学士 待制
宋朝天禧四年初,建天章阁。在会庆殿之西,龙图阁之北。明年,仁宗即位,
修天章阁工毕,奏真宗御制安於天章阁。东曰群玉殿,西曰蕊珠殿,北曰寿昌殿,
南曰延康殿。内以桃花文石为流杯之所。以在位受天书祥符,改曰天章,取为章
於天之义。天圣八年置待制。庆历七年,又置学士、直学士。又有侍讲。学士,
庆历七年初置,在龙图阁学士之下。学士罕以命人,迄仁宗世,才王挚一人(
《官制旧典》云天章阁只除待制,不除学士,难称呼也)。秦堪自显谟阁进直天
章阁,以称呼非便辞,诏改龙图。自是天章不为带职。
直学士,庆历七年,初置天章阁直学士,在龙图阁直学士之下。
待制,天圣八年初置。寓直於秘阁,与龙图递宿,寻命范讽、鞠咏充职。中
兴後,图籍、符瑞、宝玩之物,若国史、宗正寺所进属籍,独藏於天章阁,祖宗
御容、潜邸旌节亦安奉焉。
○宝文阁(学士 直学士 待制)
宋朝宝文阁在天章阁之东西序,群玉、蕊珠殿之北,即旧日寿昌阁,庆历改
曰宝文。嘉八年,英宗即位,诏以仁宗御书、御集藏於宝文阁,命王撰记立
石。治平四年,神宗即位,始置学士、直学士、待制,恩赐如龙图。英宗御书附
於阁(《会要》、《宏词编题》)。其学士,治平四年初置,以吕公著兼。
直学士,治平四年初置,以邵必为之。
待制,治平四年初置。
○显谟阁(学士 直学士 待制)
宋朝元符元年,曾布、邓洵仁各申请建阁。诏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撰阁名五
以闻,续建阁藏神宗御集,以显谟为名(神宗大新政事,故以丕显文王谟为名)。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诏以显谟阁为熙明阁,仍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续奉旨仍
以显谟为额(此据《周益公宏词编题》。而《续会要》云复显谟旧名年月无考。
按次年已诏显谟阁学士、直学士如三阁故事,复名显谟则恐在此年矣)。崇宁元
年,诏显谟阁学士、直学士、待制如三阁故事,序位在宝文阁学士、直学士、待
制之下。学士、直学士、待制,并建中靖国元年置。
○徽猷阁(学士 直学士 待制)
大观二年初,建徽猷阁,以藏哲宗御集,置学士、直学士。待制。
○敷文阁(学士 直学士 待制)
绍兴十年,置藏徽宗圣制,置学士等官。
○焕章阁(学士 直学士 待制)
淳熙建。藏高宗御制。学士等官,并十五年置。
○华文阁(学士 直学士 待制)
庆元二年,置藏孝宗御制,置学士等官。
○宝谟阁学士 直学士 待制
嘉泰二年,置藏光宗御制,置学士等官。
○宝章阁(学士 直学士 待制)
宝庆二年,置藏宁宗御制,置学士等官。
○总阁职
宋朝祖宗以来重之,有集贤殿修撰(後改右文殿)、直龙图阁、直秘阁三等。
政和四年,二浙、福建诸路监司、郡守,往往交通内官,多以应奉有劳迁职,遂
有未尝朝觐天子,因忽为待制班从官者,蔡京不乐。六年,因增其目,置修撰,
与旧为三等,曰集英殿修撰、右文殿修撰、秘阁修撰。直阁与旧为六等,曰直龙
图阁、天章、宝文、显谟、徽猷、秘阁。朝廷除授,自此密矣。旧贴职无杂压,
至是因增置,乃定为杂压(蔡攸《国史外补》)。绍兴十年,置直敷文阁。淳熙
十五年,置直焕章阁,淳熙令自集撰至直秘阁为贴职。中兴後,直阁为庶官仕藩
阃、监司者贴职,各随高下而等差之。
○集英殿修撰
唐张昌龄为北门修撰,孙逖为集贤院修撰。修撰之名始於唐。
宋政和六年,置集英殿修撰,其增置来历见《贴职门》。中兴後,以宠六曹
权侍郎之补外者,下待制一等。
○右文殿修撰
唐有集贤院修撰。
宋朝元元年,贴职许内外官带。五年九月,诏复置集贤院学士。绍圣二年
四月,诏职事官罢带职,易集贤院学士为集贤院修撰。政和六年四月御笔:“集
贤院无此名,秘书省殿以右文殿为名。见任集贤殿修撰并改作右文殿修撰。”其
职次於集英殿修撰,为贴职之高等。
○秘阁修撰
政和六年置(见《贴职门》)。贴职修撰,以待馆阁之资深者,仍多由直龙
图阁迁焉。
○直龙图阁(直天章阁以下附)
祥符九年,以冯元为太子中允、直龙图阁,直阁之名始此。凡除馆职之久次
者,必选直龙图阁,皆为擢待制之基也。
直天章阁,直宝文阁,直显谟阁,直徽猷阁(并政和六年置)。直敷文阁
(绍兴十年置)。直焕章阁(淳熙十五年置)。直华文阁(庆元二年置)。直宝
谟阁(嘉泰二年置)。直宝章阁(宝庆二年置)。
○直秘阁
宋朝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皆寓崇文院。太宗端拱元年,诏就崇
文院中堂建秘阁,择三馆真本书籍万馀卷及内出古画、墨迹藏其中,以右司谏、
直史馆宋泌为直秘阁。直馆、直院则谓之馆职,以他官兼者谓之贴职。元丰以前,
凡状元、制科一任还,即试诗、赋各一而入,否则用大臣荐而试,谓之入馆。官
制行,废崇文院为秘书监,建秘阁於中,自监少至正字列为职事官。罢直馆、直
院之名,独以直秘阁为贴职之首,皆不试而除,盖特以为恩数而已(《石林燕语》。
又:“故事,外官除馆职,如秘阁校理、直秘阁者,必先移书在省执事官,叙同
寮之好,乃即馆设盛会燕之。自崇宁以来,外官除馆既多,此礼浸废。”)。
《容斋洪氏随笔》曰:“国朝馆阁之选,皆天下英俊,然必试而後命。一经
此职,遂为名流。其高者曰集贤殿修撰史馆修撰,直龙图阁,直昭文馆、史馆、
集贤院、秘阁;次曰集贤、秘阁校理,官卑者曰馆阁校勘、史馆检讨,均谓之馆
职。记注官缺,必於此取之。非经修注,未有直除知制诰者。官至员外郎则任之,
中外皆称为学士。及元丰官制行,凡带职者,皆迁一官而罢之,而置秘书省官,
大抵与职事官等,反为留滞。政和以後,增修撰、直阁贴职为九等,於是才能治
办之吏、贵游乳臭之子,车载斗量,其名益轻。南渡以来,初除校书、正字,往
往召试,虽曰馆职不轻畀,然其迁叙反不若寺监之径捷,至推排为郎,即失其故
步,混然无别矣。”
又曰:“宋朝儒馆仍唐制,有四:曰昭文馆,曰史馆,曰集贤院,曰秘阁。
率以上相领昭文大学士,其次监修国史,其次领集贤。若只两相,则首厅兼国史。
惟秘阁最低,故但以两制判之。四局各置直官,均谓之馆职,皆称学士。其下则
为校理、检讨、校勘,地望清切,非名流不得处。范景仁为馆阁校勘,当迁校理,
宰相庞籍言:‘范镇有异才,恬於进取。’乃除直秘阁。司马公作诗贺之曰:
‘延阁屹中天,积书€汉连。神宗重其选(谓太宗也),国士比为仙。玉槛句陈
上,丹梯北斗边。帝容瞻日角,宸翰照星躔。职秩曾无贵,光华在得贤。’其重
如此。自熙宁以来,或颇用赏劳。元丰官制行,不置昭文、集贤,以史馆入著作
局,而直秘阁只为贴职。至崇宁、政、宣,以处大臣子弟姻戚,其滥及於钱文
俗吏,士大夫不复贵重。然除此职者必诣馆下拜阁,乃具盛筵,邀见在三馆者宴
集,秋日暴书宴,皆得预席,若馀日则不许至。《随笔》有《馆职名存》一则云。”
按:学士、待制二官始於唐,皆以处清望儒臣,俾备顾问。其初,既无专职,
亦无定员。宋因其制,而以三馆为储才之地,故职名犹多。元丰新官制,其职名
之元不附丽於三省、寺监者,皆从废革;然除昭文、集贤二学士元丽中书、门下
省外。独翰林学士一官在唐已无所系属,而最为清要,故不可废。而诸学士、待
制则以其为三馆清流,未欲遽废,故以为朝臣补外加恩之官。盖有同於阶官而初
无职掌矣。龙图阁为储祖宗制作之所,故其官视三馆。自後列圣相承,代代有宸
奎之阁,而建官亦如之。於是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之官,始不可胜计矣,
野处讥其滥及俗吏童。然职名既多,自不容不滥施也。又所谓学士、直阁者,
尊卑不同,故难概称(如观文为宰相,资政为执政,端明为签书,龙图以下为尚
书,然皆学士也。直龙图、焕章等阁为藩阃、监司之贴职,直秘阁则卑於诸阁,
然皆直阁也),於是舍学士、直阁之名,而就以所掌殿阁呼之,遂有丁紫宸、秦
天章之称,则以为名称非便,而改以他殿阁。然所谓端明、龙图、显谟、敷文、
焕章之类,亦俱非人臣之称谓,流传既久,曰某端明,曰某龙图,不觉其非宜耳。
昭文、集贤元隶两省,既已叙其事於各门,殿阁学士、待制与翰林学士元皆无所
附隶,故叙殿阁於翰林之後。
●卷五十五 职官考九
○诸卿(少卿)
夏制九卿(《记》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也,亦有六卿。殷、
周皆然),殷亦九卿(伊尹曰:“三公调阴阳,九卿通寒暑。”),周之九卿,
即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二代诸卿,虽名
号不同,然其官职相沿,与周不异。说在《历代官制篇》)。汉以太常、光禄勋、
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後汉九卿而
分属三司(太常、光禄勋、卫尉三卿并太尉所部,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并司
徒所部,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并司空所部),多进为三公,各有署曹掾史,
随事为员。九卿有疾,使者临问,加赐钱布(尚书令陈忠常欲褒崇大臣,故奏建
此礼)。魏九卿与汉同(九卿名数与汉同)。晋以太常等九卿(即汉九卿)兼将
作大匠。太后三卿、大长秋皆为列卿,各置丞、功曹、主簿、五官等员。太康四
年,增九卿礼秩(元帝以贺循为太常,而散骑常侍如故。循以九卿旧不加官,惟
拜太常而已)。宋、齐及梁初,皆因旧制(宋卿尹皆银章青绶,进贤两梁冠,佩
水苍玉,卫尉则武官。晋服制,以九卿皆文冠,乃进贤两梁冠,非旧也)。梁武
帝天监七年,以太常为太常卿,加置宗正卿,以大司农为司农卿,三卿是为春卿。
加置太府卿,以少府为少府卿,加置太仆卿,三卿是为夏卿。以卫尉为卫尉卿,
廷尉为廷尉卿,将作大匠为大匠卿,三卿是为秋卿。以光禄勋为光禄卿,大鸿胪
为鸿胪卿,都水使者为大舟卿,三卿是为冬卿。凡十二卿,皆置丞及功曹、主簿。
後魏又以太常、光禄勋、卫尉谓之三卿,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
少府为六卿,各有少卿(太和十五年初置少卿,官常同大卿)。北齐以太常、光
禄、卫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