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

第179章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179章

小说: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超越理性。他曾一度受雇到纽约市地底下的阴沟里去捕杀鳄鱼。最后他被另
一条故事线索里的主人公斯坦希尔说服去马耳他,似乎自杀而死,结束了他
庸庸碌碌的一生。至于他为什么自杀,书中未作交代,不过读者可作出自己
的答案。他的名字就有象征意义(“普罗芬”在英文里是“亵渎”之意),
他一生中不知敬畏上帝,只是随波逐流,虽不作恶,也不为善,只是浑浑噩
噩地过日子,既无生活的目的,也不知生活的意义。他的这种生活是作者心
目中当代城市生活的写照。书中写到有一天马耳他的瓦莱塔城忽然断电,班
尼的生活也就一片黑暗,于是他在“漆黑的夜里向马耳他的边缘走去,消失
在地中海中。”这就象征班尼与他所生活的城市休戚相关。另一条故事线索
的主人公斯坦希尔出生于1901 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恰好死于这一年),他
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说,“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睡了一大觉,醒来后有了胃
口,想寻找生活的意义”。他父亲原是英国外交部雇用的一个侦探,因探索

V。的秘密而死得不明不白。斯坦希尔翻阅父亲的日记,看到了有关V·的一
鳞半爪记载;他访问了一些有关人士,发现“历史”象钻石一样,不知有多
少“面”,每一“面”都能耀花调查者的眼睛。斯坦希尔拼凑起有关V·的
全部历史,结果发现这部历史与这个世界一样,既真实又虚幻,V。是英文的
一个缩写字母,它究竟代表什么?它似乎代表无数的人与物,都以字母V·为
首:一个神秘莫测的国际女间谍、一个有钱的意大利贵妇、一个德国荡妇、
画家笔下的维纳斯、圣母玛利亚、希特勒的秘密武器、瓦菜塔城、失落的古
城维海苏。。甚至女人两股的交叉处。斯坦希尔发现欧洲和美国的每一场灾
难都有V 参予,却又弄不清楚其中的真正奥秘。这也就是“斯坦希尔”,这
个名字所暗示的含义,它在英文里意谓“蜡纸”,作为记录工具只能客观地
录下事实,却无力对这些事实作出任何主观的判断。在探查历史真相时为了
不使自己卷入,从而使历史失实,斯坦希尔还几次乔装打份,隐姓埋名,但
历史毕竟一去不返。他所了解的史实只能是别人的笔录或口述,难保其中不
无猜测、编造或故意歪曲之处。因之他所能找到的只是别人对过去生活的印
象,却不是他本人观察所得的实录,他追查V·的奥秘时线索越多,证据也
越难确定,结论也越难作出。这也是一切历史学家的矛盾和难处。他们对知
识或客观真理的追求往往没有结果,却又不得不继续追寻下去,就象斯坦希
尔追查V。的秘密一样。正因为这个缘故,故事的一条线索有一个悲剧性结局
(班尼在马耳他摸黑走向大海),另一条线索却没有结局。在这部小说里班
尼一伙的现实生活很机械,毫无生气;相反,斯坦希尔所追寻的过去生活却
丰富多彩,较有生气。从古到今,生活似乎每况愈下,连V。不管它代表什么,
是不是物的形象越接近现代也越变得机械化和缺乏人性:先是发现V。的一只
眼球是假的,里面装着一只小小的钟表,而到最后被孩子们撕裂时,却发现
她完全是个人造的机器人:“她的两臂和乳房都可以卸下来;腿上的皮肤可
以剥掉,露出下面错综复杂的银制透雕细工。很可能躯体本身还隐藏着其它
奇迹,肠子是五颜六色的绸子,肺是漂亮的汽球,心脏是洛可可式建筑。
作品鉴赏品钦是美国60 年代后现代派文学中以“黑色幽默”为艺术
特点的著名作家,他与冯尼格特可以说代表“黑色幽默”中两种不同的风格:
冯尼格特、海勒等用夸张、讽刺笔法把现实漫画化,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
黑暗面作了相当深刻的批判;而品钦、巴思等则比较脱离现实,认为生活是
荒诞的和不可理解的,因此小说本身应该比生活更荒诞、更离奇,使读者觉
得自己不是在阅读生活而是在阅读文字,因此这类作家的作品想象力丰富得


使人捉摸不透,文字难懂得无法卒读。他们反对现实主义或现代主义传统,
主张大胆创新,要求对小说的形式进行各种实验,往往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
新理论作为新的美学观念的代用品。例如品钦就把物理学中的“热寂说”当
作一种哲学思想和美学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创作。所谓“热寂说”是十九世纪
末由美国历史学家、小说家亨利·亚当斯所提出的一种理论,认为任何东西
都会把能量消耗到其他物质上,宜至消耗殆尽,趋向死亡,不再成为物质而
成了反物质。把这一理论应用于社会,就是认为整个人类社会和宇宙都在日
趋混乱、衰竭乃至死亡。这是种虚无主义与悲观主义混杂在一起的形而上学
世界观。以这样的世界观指导创作,作品自然充满混乱,黑暗和死亡,整个
世界和人类都被描写成毫无前途。在《V。》中人类被分作两种类型:一种人
依旧有能量,另一种人同热寂已变成无生气的反物质。品钦认为,随着科学
的发展,人们对人类的概念也有所改变:“在18 世纪,很容易把人类看作是
类似钟表机构的自动装置,在19 世纪,有了以牛顿为代表的物理学、尤其是
热力学方面的新发现,人类更易于被看成是一架发热的引擎,有约莫40%工
率,现在到了二十世纪,有了核与逊原子物理学,人类已变成某种吸收x 射
线、光子和中子的物体。”著名评论家布里杰特·谢—谢士勒在评价《V。》
时说《V。》有三条线索,除了斯坦希尔与班尼·普罗芬这两条外,另一条线
索是“以假历史、假地理交织成的百科全书式布局使所寻找的V。变得扑朔迷
离,不可捉摸,这样不仅嘲弄了斯坦希尔的探索,而且嘲弄了这部小说本身
的过于雕琢”。在读到普罗芬的这条线索时,谢—谢士勒说:“这是条完完
全全、意味深长地描写当代生活的线索,代表人物是班尼·普罗芬和他的难
兄难弟们,纽约市里的一伙傻瓜蛋和人形‘摇摇’,他们的行动过于随意而
重复,使他们变得象物而不象人。品钦通过班尼不能作爱来隐喻人类的缺乏
生气,班尼与两个名叫休克和尸布机器人相处倒比跟一心想跟他做朋友的雷
切尔·奥尔格拉斯在一起更能相互沟通。”有的评论家认为品钦通过班尼和
他的难兄难弟们来讽刺与影射美国五十年代的颓废派青年运动——所谓“垮
掉的一代”,并把它漫画化。班尼要亵渎的不是上帝而是美国文化。周围的
世界象斯坦希尔的使命一样。都是死亡的象征。诚如美国《字城》(1971)
一书的作者托尼·坦纳所说,《V。》里“每一布局都表现出衰竭和消亡,一
步步趋向混乱和死亡。书中充斥各种各样的死亡景色——从现代世界的垃圾
堆到月球上真正的不毛之地。”威斯康星大学教授约翰·斯塔克则认为《V。》
描写的是一个颓废到了极点的社会,作者用卡通笔法描写了这个社会的代表
人物:班尼·普罗芬和他的难兄难弟们,借雷切尔·奥尔格拉斯之口说出:
“这帮人只有经验,没有生活。他们不会创造,只知谈论那些正在创造的
人。。他们在讽刺自己,却并不意识到自己在这样做。”然而,这个以纽约
市为缩影的社会虽然颓废到了令人发指,不过与马耳他人和非洲海瑞洛斯族
所受的残酷剥削相比,则又显得为害较轻。综合英美文学评论,一般都认为

《V。》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深刻地讽刺了美国的病态社会,艺术上也有想象力
丰富、立意新奇、结构复杂、构思巧妙等优点,但由于篇幅巨大,内容杂乱
无章,文字晦涩难懂,而且象一般黑色幽默小说一样缺乏故事情节和人物性
格,因此很难为一般读者所欣赏。
(施咸荣)


约翰·奥列佛·基伦斯于是我们听到了雷声(1963)

作者简介约翰,奥列佛·基伦斯是美国黑人小说家和杰出的社会活动
家,1916 年1 月14 日出生于美国南部佐治亚州麦康,在南方成长并受教育,
上过霍华德、哥伦比亚、纽约等大学,1936 年起在华盛顿的国家劳工关系局
任职,1942 年入伍参加海军陆战队,曾在南太平洋作战2 年多,《于是我们
听到了雷声》就是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写成的。60 年代以后,他一方面从事
写作,一方面在费斯克、霍华德、哥伦比亚等大学教文学创作,主张用传统
的批判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写重大的社会题材。他虽也写过一些电影剧本、剧
本和政论,但他的主要成就是4 部长篇小说,除本书外,尚有:《扬布拉德
一家》(1954),以扬布拉德这个黑人家庭两代人的生活和遭遇为主线,集
中表现了本世纪头30 年里美国南方黑人所遭受到的歧视和迫害,也描写了黑
人的初步觉醒和在革命的工人阶级领导下团结起来进行斗争的意识,《西比》
(1967),通过爱情故情描写1954 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决取消学校中的种族隔
离制后黑人民族与白人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八人舞》(1971),
作者自称是用“美国黑人语言”写的一出“黑人的黑色幽默喜剧”,以讽刺
为初进社交界的姑娘举办的舞会以及“其他类似的资产阶级臭玩艺儿。。它
们把黑人民族引向民族团结的相反方向”。作者在写作之暇积极参加社会活
动,曾担任哈莱姆作家协会主席和美国非洲文化协会作家委员会主席等职。
1973 年曾来我国访问。

内容概要沙利和他的新婚妻子米丽在纽约曼哈顿岛共度蜜月,他们的
肤色都很浅,相貌都很漂亮,只是米丽出身资产阶级,把一切都看成理所当
然,而沙利出身贫寒,靠自己奋斗上大学读法律,差一年就可以在研究生院
毕业,现在已应征入伍,将去军营受训,他有信心使自己成为出色的军人。
可是才入伍第一个星期,他的幻想就破灭了。一个绰号叫“书呆子”的黑人
士兵因为白人连长专管他们叫“孩子”,就当面讽刺连长说,如果这里是童
子军,就该放他们回家去见爸爸妈妈,不该到国外去送死。连长气疯了,立
刻叫人把书呆子关进警卫室,还指名要沙利作证。沙利略一抗辩,就遭到连
长一阵训斥,使沙利泄气不少。但这支新兵正式编入辎重团的H 连之后,连
长却委任唯一受过高等教育的沙利当了文书,连部里与沙利一起工作的犹太
人塞缪尔斯少尉也学法律,跟沙利很合得来。沙利的妻子米丽也来信鼓励他,
说是凭他的相貌、才能、个性与教育,一定能在军队里出人头地,沙利本人
也很自信,只是觉得自己在黑人兄弟们的眼里已成了“白人连长的宠儿,值
星官塞缪尔斯心腹”,换句话说成了白人军官的坐探。连长是南方白人,对
待黑人士兵很苛刻,因此这个H 连队获得了“地狱连队”的绰号,不过连长
确实对沙利另眼看待。破例给他外出签证。沙利很苦闷,情不自禁地在随军
酒吧里与一个受过大学教育、很有民族意识的黑人女招待芬妮厮混起来,两
人还发生了超友谊的暧昧关系。一天沙利没带签证外出去找芬妮,等公共汽
车时受到白人警察盘问。按例警察无权管辖现役军人,但排队等车的黑人士
兵都一个个乖乖地出示了签证。检查到沙利时,他由于没有签证,就硬着头
皮说:“我不信你们有权检查。你们不是宪兵。”白人警察立刻把沙利揪上
警车送往警局,在警局里沙利见到了警察局长和一位宪兵上校。上校说:“这
个黑鬼准是被一身军服冲昏头脑了。”沙利气坏了,脱口说出:“别骂我黑
鬼!我是美国军队里的士兵。我是人,他妈的!”上校上去打了沙利好几个


耳光,还连声侮辱他和他妈妈以及他妈妈的妈妈,沙利气往上冲,扑过去一
拳把上校打倒在地,随后掐住他的喉咙,揪住他的脑袋使劲往水泥地上撞,
差点儿将上校杀死。沙利马上遭到一阵毒打,很快失去了知觉,醒来时已在
军医院的黑人病房,是塞缪尔斯上尉把他从警局的车房里领出来的。沙利在
病床上躺了两个星期,开始痛恨“伟大的、民主的美国”的白人军人,也开
始痛恨要他努力往上爬的妻子米丽。书呆子也常来看他,跟他密谋写了好几
封写给黑人报刊,揭露黑人士兵在军队里受歧视、受迫害的情况,要求舆论
主持公道。他们的信在纽约《人民先驱报》上发表了,上面还有他,书呆子
和连队里其他一些黑人士兵的署名。他看见报吓坏了,但书呆子和芬妮却欢
呼起来。芬妮说,“沙利太太知道了,不知该多么高兴、多么为你自豪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