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1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度过晚上的时间。他给查利打电话,表示要去她那里吃饭,查利高兴极了。
和查利在一起,又使乔治想起吉姆。往日里,当他和吉姆闹别扭不说话时,
常常是在查利这里得以沟通和解。查利是个迟钝的女人,她的帮助往往是无
意识的。喝了许多酒后,查利再次要乔治讲述他与吉姆的英国之行。乔治借
着酒兴,讲起在小酒店里如何开怀畅饮为吉姆祝贺生日,讲起英国的乡村特
色。这些话引得查利忆起自己的过去。查利是个英国人。她年轻时遇上当士
兵的美国人巴狄,嫁给了他,从英国来到美国。她的姐姐认为她这是抛弃自
己的祖国,对她始终心怀不满。后来巴狄抛弃了她,倒使姐姐认为这是她罪
有应得。查利和乔治边喝边聊,直至大醉。乔治告别查利,踉踉跄跄地朝海
边走去。他在海边站了一会儿,又进了小酒店,不期竟在这遇上学生肯尼。
肯尼承认他知道乔治常来这家酒店,似乎有意来这里等着见他。醉意浓重的
乔治开始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把他和肯尼的谈话设想为一次具有象征性的行
动,起码是青春与老年的对话。他大谈过去、现在与将来,自认青年不屑于
考虑过去,他们只关心现在,还认为青年们不愿设想未来,因为未来与死亡
联系在一起。有趣的是,肯尼的观点与他的完全不同。肯尼经常想到过去时
代的迷人之处,甚至想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肯尼对现在并无太大兴趣,未
来倒是他常想的,但绝没有把未来与死亡相联系。俩人还就经验、人生谈了
很久,最后一齐下海游泳。酒醉的乔治已经控制不住自己,被肯尼拖出海水。
肯尼与乔治一起回家,乔治继续喝酒。肯尼告诉乔治,他今夜到这家酒店,
本是想与那位日本姑娘在外边过一夜,不料姑娘不肯,两人吵起来。最后姑
娘独自开车回城,撇下他一个人在酒店里。听到这里,乔治大发同情心。他
对肯尼说,他今后每周都定期去邻居家吃晚饭,届时家中无人,肯尼便可以
领女友来幽会。他还告诉肯尼,他的房子从来不上锁,出入自由;起居室有
长沙发,一切都会很方便。不知不觉间,乔治体内的酒精把他送入梦乡。一
觉醒来,他已躺在床上。他拧开床头灯,看到一张字条,方知肯尼扶他上床
后已经离去。他想到肯尼和他的女友,又想到一些肮脏的念头,骂自己是“老
白痴”,最后他决定做一件疯狂的事:圣诞节时独自一人去墨西哥,一早起
来就去订机票。昏昏然中,睡意再次袭来。乔治的大脑开始改变工作方式。
乔治在向自己提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将不会留下任何辰迹。他在第二天醒来
时不会回忆起它们。乔治睡着了,只有心脏还在工作。迟早有一天,身体会
发生动脉堵塞,假如当时乔治的灵魂正在独自漫游,回来时它将无家可归。
无用的躯体将和垃圾一样成为废物。
作品鉴赏从结构上看,《一个单身汉》颇似乔伊斯的《尤利西斯》。
它以男主人公的活动为主线,写他在一天中的种种经历。主人公乔治是一个
典型的现代人,一个“非英雄”。他在美国加州的一所不知名学府中教授英
国文学,工资低而待遇差。他未婚,是一个受到社会攻击的少数派“同性恋”
者。他的好友吉姆又不幸死于车祸。他的住房狭小,全无教授的派头。唯一
值得提及的是,他在学校里还算得上是一位老资格的讲师。小说的背景是60
年代的美国。作者通过对一位中年男子(乔治已58 岁)单身生活的细致入微
的描写,生动准确地展示了60 年代初期的加州生活。刚刚发展起来的高速公
路,日益增加的私人汽车,24 小时营业的大型超级市场,注重广告与信息却
不懂得节约纸张的各色通知与小报业务,及至时髦的健身房和男主人公的同
性恋症,此类情节无一不生动地反映了美国西部生活风貌。评论家认为,《一
个单身汉》是作者描写城市的又一部佳作,堪于早期名篇相媲美,小说对洛
杉矶市的描写将成为经典,流传于世。依舍伍德创作这部作品时,早已加入
了美国籍。但是美国评论家认为这是一部英国小说。英国小说家兼文学评论
家安·伯吉斯也说这是一部“有十足的英国味”的作品。诚然,主人公乔治
是英国人(尽管他和书作者一样,也加入了美国籍),他具有英国人的风度,
他的世界观也是英国式的。他对美国的实用主义和物质主义多有嘲讽,对自
己也常持英国式的揶揄态度。然而,小说的英国味更多地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典雅纤丽,难以捉摸,引经据典,而且不是野性十足,不象梅勒”(安·伯
吉斯语),当一部没有生动情节的作品深深吸引住读者时,读者自然会去寻
找作品的特殊施力。就《一个单身汉》而言,它的魅力就在于:语言虽然朴
素,却生动而幽默,并颇多巧妙的比喻,情节虽然简单,却细致而引人入胜,
善于引起联想的议论夹在简洁的叙述当中,常令人惊讶,带来阅读的快感。
依舍伍德在美国受到印度吠檀多派的影响,成为普拉布哈瓦南陀的信徒。这
种宗教信仰在《一个单身汉》中亦有所体现,使其有别于作者的早期作品。
尤其是在作品结尾处,乔治对生活采取主动姿态,决心放弃痛苦的回忆,独
自一人去面对现实,反映了作者接受印度宗教后的超脱的人生态度。饶有兴
味的是,小说还对生与死作了一番有趣的调侃,或许也可视为宗教对作者的
又一影响。比如在小说中某处,乔治去医院看望病重中的朋友,他并不感伤,
而是哲学家般地感叹到,死者的队伍无比庞大,那才是真正的多数派,而生
者则是少数派;可是“他自豪,他高兴,他为能成为少数派的一员而欢欣愉
快。”(联想乔治在课堂上就此题目大肆发挥,这或许也是他对自己的同性
恋症——又一个少数派——的一种揶揄式的肯定。)一个能够面对死亡的人,
自然会与现实和平共处。乔治对生活的随和态度,对学生的开明与宽容,无
一不是这种世界观的反映。也许有必要指出,同性恋症在作品中被不加掩饰
地提出,是对六十年代美国社会的一个脚注。五六十年代是美国社会的变革
时期。黑人的民权运动以及女权运动、反战运动、学生运动此起彼伏,形成
了声势浩大的社会革命。与此同时,同性恋者也开始争取他们的权利。他们
在洛杉矶聚集起来,建立自己的居住地,选举自己的领导、警察,并潜助民
权运动的影响要求同性恋的合法性。《一个单身汉》也因此被称为反映这种
现象的“同性恋准文化”作品。需要说明的是,《一个单身汉》的成功与书
中涉及同性恋的内容绝无关系,尽管它的产生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而它
作为当代佳作的地位也不应该因此而受到怀疑。
(申慧辉)
吉恩·瑞斯茫茫藻海(1966)
作者简介吉恩·瑞斯(约1890—1979)原名爱拉·格温德琳·里斯·威
廉斯,大约于1890 年出生在地处西印度群岛的多米尼加。父亲是医生。她于
1907 年赴英国就学,曾修习表演艺术,1909—1910 年前后在巡回剧团当过合
唱演员。她的第一次恋爱以流产和被遗弃告终,此后若干年靠情人的津贴生
活,在精神上留下了终生不愈的创伤。瑞斯曾先后3 次结婚。她1919 年赴巴
黎,在二十年代里经友人介绍认识了福·马·福特,与他有一段感情瓜葛,
并在他的鼓励下开始写作。她的小说大都描写孤单脆弱的女性,有较重的自
传色彩。《左岸:狂放艺术家们的今日之巴黎》发表于1927 年,以后又有《姿
势》(1928 年初版,1969 年再版时改名为《四重奏》),《离开麦肯齐先生
之后》(1930)陆续问世。《夜路》(1934)以第一人称口吻记述了一个年
轻合唱演员的经历。《午夜,早安!》(1939)亦为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
萨莎·詹生已近中年,只身飘泊,在巴黎触景伤情,念及旧日的遭遇。感于
此际的伶仃,每每借酒浇愁。又与一名吃白相饭的贫寒青年邂逅相逢,有一
番过往。瑞斯用笔极其简洁,善于渲染气氛,把萨莎孤苦、恐惧的心情抒发
得淋漓尽致。此后瑞斯从文坛消失近20 年。人们多以为她已死去,其实地却
历经战争颠簸,家庭变故,挣扎在贫困线上。这期间她的第二个丈夫去世,
第三个丈夫先是被讼入狱,后来又长期患病。她本人常常衣食无着,绝望酗
酒,也曾几度精神崩溃,甚至被短期拘留。直到1957 年后两位欣赏她的文化
人把她重新“挖掘”出来,并鼎力相助,瑞斯才得以聚集起必要的力量完成
她的杰作《茫茫藻海》(1966)。后来她还有两卷短篇集《老虎更好看》(1968)
《夫人,睡会儿吧》(1976)和未完成的自传《请微笑》(1979)相继面世。
瑞斯1979 年逝世以后,她的书信(1931—1966)也已于1984 年结集出版。
内容概要《茫茫藻海》(中译本名为《沧海茫茫》及《疯女人》)以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多米尼加和牙买加为背景,将著名小说《简爱》中的疯
子罗切斯特太太改写成主人公。她原名安托内特·科斯威,出生于该地区的
没落的奴隶主世家。父亲在世时粗犷放纵,肆无忌惮,黑人们对他又恨又怕。
在废除奴隶制后,特别是父亲过世后,家业日渐败落。往日的奴隶有的离去,
未走的也越来越怠慢。母亲年轻漂亮,但只会顾影自怜,不善理家,全无谋
生能力,眼看着庄园里最后一匹马被毒死,家里穷得找不出一块布给孩子做
件象样的衣服。全靠黑人厨娘克里斯托芬一手张罗,她们一家才免于饥馁。
小安托内特在充满种族隔阂与种族仇恨的环境中过着孤独生活。母亲不理会
她,弟弟是痴儿。白人邻居对她们大都冷眼相待,多数黑人则对她们这种穷
白人既仇恨,又蔑视。一次在玩耍中拌嘴时,她称她的唯一的女友,黑人小
姑娘泰伊“黑鬼”,泰伊立刻反唇相讥,骂她“穷白鬼”,流露出深刻的敌
意,令安托内特惊恐不已。除了空寂无人,草木茂盛的荒园山野,只有克里
斯托芬的厨房使她感到比较安全温暖。厨娘唱的歌谣,讲的故事就是她的启
蒙教育。后来她的母亲得到一家新邻居的帮助,在舞会上结识了相当富有的
梅逊先生。她的美貌使梅逊一见倾心。不久后他们结了婚。这桩婚事虽使安
托内特的家境改善,但梅逊整顿庄园、另雇东方劳工的打算却使黑人与她家
的矛盾急速激化,酿成一场纵火烧房的暴乱。安托内特大病一场,小弟丧生,
早已忧心忡忡的母亲从此精神锗乱。待安托内特病愈后,梅逊先生把她送进
教会学校。她长大成人后,出落得象母亲一样漂亮。梅逊去世前留给她一半
遗产,苦心安排她和罗切斯特先生结婚。罗切斯特是英国一贵族家庭的次子,
奉父命娶亲以获得一笔嫁资。因此从一开始他就对这婚事心怀怨恨,态度消
极。但仍通过安托内特的监护人、老梅逊的儿子从中安排,并亲口许诺爱情
和幸福,终于取得了她的同意。两人婚后即赶往某个小岛上的一处庄园去度
蜜月,这时罗切斯特虽仍觉得在精神上与安托内特很疏远隔膜,不理解她对
黑人的亲近态度以及对这里山水土地的热爱,但一时却被妻子的美艳所眩
惑,被小岛上的绚烂的热带风光所麻醉,沉迷于初婚的情欲和两人相守的生
活。安托内特也似乎获得了某种幸福和安全感。但没过多久一个自称是安托
内特的异母混血兄弟的人给罗切斯特写了一封信,他说安托内特的父亲老科
斯威荒淫无耻,作恶多端;她母亲是个疯子,她弟弟是白痴,等等。这封信
唤醒了罗切斯待心中的怀疑和积怨。虽然他很快明白了写信人的目的是敲诈
钱财,但对妻子也情意全无,甚至不再愿叫她安托内特(该名与她母亲的相
同),而改称她“伯莎”。克里斯托芬劝安托内特离开她丈夫,她执意不肯,
恳求克里斯托芬略施法术,使罗切斯特回心转意。不料这番努力却使事态越
加恶化。罗切斯特认为安托内特下了毒,对她更生厌恨,以致公然在她隔壁
的房间里与黑人女仆调情宣淫。安托内特怒恨交加,痛苦万分,再次离家去
找克里斯托芬,回来后昏睡、酗酒,厉声地骂罗切斯特与奴隶主别无二致,
只是对黑人更小气,更斤斤计较,骂他们的“公理,全是“该死的冰冷的欺
骗”。克里斯托芬也赶来与罗切斯特交谈并“摊牌”。她指出罗切斯特是这
场婚姻中的欺骗者和获利者;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