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 作者:严欢 >

第27章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 作者:严欢-第27章

小说: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 作者:严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宽容就是以开阔的心胸容纳别人,原谅别人的过错。人们常常对自己的错误不自觉,却对他人的小小过失不肯原谅、大声指责,这都是缺乏宽容心胸的毛病。事实上,揭发别人的过错并加以指责,不但很难达到劝人改过的效果,反而会使彼此的沟通受到挫折。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培养宽容的心胸,彼此容纳、谅解,不固执己见。如果人人能做到这一点,大家一定能生活得更融洽、愉快,人与人的情感会更加深,每个人也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质,使事业与生活都更称心如意。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四 中庸之道:生活的策略



四 中庸之道:生活的策略

  松下认为,提倡中庸之道,就是要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信,也不搞折中和放弃原则,而要以社会的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地、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

  松下在其《关于中庸之道》一文中说,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中庸之道“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他呼吁:“但愿真正的中庸之道能普遍实践于整个社会生活中”。

  中庸之道并非松下的独创,中庸之道素来是中国古代儒家推崇的最高的道德标准。

  对于中庸,宋代大儒朱熹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另一位宋代大儒程颢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就是说,中庸一要不偏不倚,二要无过无不及,控制好合适的程度。松下关于中庸之道的说法显然是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吻合的,他抓住了中庸的主要内涵。

  中庸之道何以受到人们的推崇?我们觉得,这是由于它反映了一种合情合理的精神,按中国儒家的看法,就是它能“致中和”,达到中正和平,而“使无事不达于和谐的境界”。历史经验证明,实施中庸之道,避免过激和片面性,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和问题的正确处理,而搞“反中庸”,“矫枉必须过正”那一套,则会给社会、给个人带来非常不利的后果。

  不过,要真正实施中庸之道,也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它非经过人们的艰苦努力不可。

  照中国传统说法,讲中庸之道的人,在处理一般人际关系中,应该要讲厚道,注意与人为善,以诚、以宽、以礼待人。要具有不计较个人得失恩怨的广阔胸怀,能够容纳各种不同意见,团结甚至是反对自己的人,共同把事情办好。讲中庸之道的人,决不偏听偏信,在处理问题时,总要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然后经过分析研究,作出正确的处理。因而讲中庸,也是讲民主,反对搞“一言堂”。

  讲中庸,不是搞折衷,放弃原则。因为中庸之道即是“正道”、“定理”,也就是原则,而正道只有一条,定理只有一个。讲正道、讲定理、讲原则,就是要辨黑白,论是非。不能把事物的各方面“折衷”起来,超然于是非之外,混迹于黑白之间。

  松下曾特别留意的一件事,就是世界各地的纷争不断。近六七十年来,人类在文化、知识方面,确实可以看到惊人进步的痕迹。但在另一方面,因为互相冲突对立,多少人遭到惨死,这也是以前所未有的事情。

  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二次大战的伤亡人数,据说已经超过天文数字。不仅如此,其间因世界各地所发生的社会革命和暴动,又使多少人流血牺牲,更难以想象。更可怕的是,世界各国正竟相研究制造大量屠杀武器。

  一九四五年春天,松下因公到东京的前一夜,东京刚遭大轰炸。举目尽是凹扭的钢筋,冒烟的残柱、瓦砾、焦土,而且,遍地横尸。战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么残忍的事呢?眼见这种惨绝人寰的情景,松下沉思良久。

  其实任何人都祈望能和睦相处,互相协助,过安和乐利的生活;也知道在世界各地发生的争斗都是不对的,却仍不惜互相残杀、互相仇视,丝毫不见解决迹象,这种情况若是发生在原始的蛮荒时代,还可以理解,但在这种现代文明社会中怎么也会出现呢?

  松下认为,原因之一,是大家在根本上都没有养成明确的人类观。人类实际应有的状态都被遗忘,才会发生互相屠杀的惨剧。

  也可以说物质与精神两面的进步,并不一致。不管物质文明如何进步,如果精神涵养无法跟上,则问题便源源而起。在过去六七十年间宗教有之、道德有之、自由主义有之、社会主义有之,此外也有各种各样的社会运动。尽管如此,冲突磨擦,照样层出不穷,实在是全世界人心的危机。我们对精神上的落后,必须作切实反省,我们已到了人类发展关键性的转换期。

  俗话说“历史会重演”,我们都不希望人类的争斗会重演,而且我们也可以避免历史的重演。

  为此,松下提出中庸之道以解决人类的诸多纷争。中庸之道在许久之前,就被先哲们提倡。为什么需要中庸之道呢?松下认为,因为人性有容易偏离正轨、过犹不及的倾向。因此,要订定正确的生存目标,也非常困难。古时灌输给大家的观念,都是以家、社会、国家的大义为重,自己的事才是次要的。近来刚好相反,都是要先考虑自己的事。但仔细一想,古时所以教人无视个人,可能是为了要有效活用个人的尊贵,才会更爱国家、爱社会、爱家庭。由此演变到牺牲个人,才是美德。这种看法或许有点极端,但若是只爱自己,别的事我就不管,也是一种偏差。

  既然自己那么尊贵,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就得保持美善的环境,街道整洁也会小心维持。不然,就等于没有爱自己。以此为出发点,才会产生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公司、爱大家的社会精神来。

  所以,自爱的精神,是与爱公司、爱国家的精神相通的,任何一方都不可以偏颇。保持这种精神方面的平衡,我们现在也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换期。

  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系不是要伤害,不是要否定,乃是要互相尊重,共同繁荣。我们对此要多加深思。

  松下指出,“中庸”不是将两者相加除以二,而是一面正确追求事物的本质,一面寻求前进的方法。

  目前世界上更多的是左右两派势力的冲突。因此有许多学者主张:要解决这种事态,最好多学习东方的“中庸之道”。

  事实显示,左右极端对立,便会演变出各种事端。这或许可以视为一种进步的过程,然而事实上,由此所产生的损害或不幸是非常大的。所以,左右尖锐对立、争闹不已,未必是好事。

  松下觉得还是不要拘泥或偏执于一种事物,而要寻出一条适当的路才好。自古说“过犹不及”,再好的一件事,倘若太过拘泥,则会产生弊害。以人的欲望来说,任其为所欲为固然不可以,过分压抑,也会使人痛苦,所以,适度的满足,才能使人幸福。政治也是一样,过分严格地限制,国民会感到压迫,太放松又会使社会上增多坏人,秩序大乱。

  因此,我们要好好地把握人的本性,据此,不为拘泥不为偏执,寻求适度、适当的境界,这才是重要的。这也就是中庸之道的真谛。所以,真正的中庸之道,不是那种两者相加除以二的办法,而是以人性为主体,一面正确追求事物的本质,一面寻求前进的方法。

  今日社会上许多事情,都有偏向一方的倾向,所以,一提中庸之道,便有模棱两可之感,其实,这里所说的“中庸之道”,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我们应给予更高的评价才是。这样,政治就会变得更好,更有效率。

  可惜今天尽管各方面都在阐述中庸之道,却依然到处进行激烈地争斗,这可能是口头上提倡者多,实际行动者少的缘故。

  但愿真正的中庸之道,能普遍实践于整个社会生活中。松下认为,精神与物质是人类生活的一体两面,偏废其一,都不能达到真正的繁荣。

  日本今后必须重视如何加强国家的综合性力量。不过这种力量还是要以“德”为支柱,因此,今后的日本应该朝向“精神大国”的道路走。

  每一个国民都有健全的心理,朝气蓬勃地勤奋于每日的工作,创造精神与物质都富足的生活,并进而能积极为整个人类的幸福作出贡献,这是我们国家及全体国民应该共同努力的目标。

  战后,日本的物资极为缺乏,因此大家一心一意地追求物质方面的改进,终于在经济方面有了高度的成长,甚至可称为“经济大国”;但另一方面,大家却忽略了充实精神生活,结果,社会上反复地产生无谓的对立或纷争混乱的局面,甚至遗弃孩子、放火杀人及其他的犯罪行为不断地发生。但很多人不仅不惊恐,还漠不关心。松下觉得,今后每个日本人都应该重视心理建设。惟有建设身心健康、“心物如一”的繁荣社会才配称为“精神大国”。

  不过,不能为了成为“精神大国”,只把重点放在充实心理的健康而忽略物质的层面。因为人类本来就有“物欲”,为了提高人类生活的素质,必须先适当地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要。如果只重视精神生活,是不切合人性的。

  当然,人类不会完全被“物欲”所左右,也有自行克制这种“物欲”的本能,有超越得失的精神。为了使日本及日本人迈向“精神大国”的境界,必须培养人类这种天赋的美德,使大家在生活、行动上充分发挥。

  如此正确地把握人类的本性,既充实物质生活,又充实精神生活,以期实施“心物如一”的繁荣,就是今后日本及日本人应该追求的“精神大国”目标。

  今日,世界各国都有物质方面获得相当满足,精神方面却落后的困扰。甚至居于领先世界各国地位的美国,也治安紊乱、物价暴涨,呈现社会动荡的局面。

  处于这种世界情势下,日本及日本人应该有怎样的作为呢?应该做的事当然很多,但松下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不外是领先其他国家迈向“精神大国”的大道,并为各国作示范。如果今后日本能向“精神大国”大道迈进,充实国家的综合性力量,确立独立自主的精神,那么日本必能居于世界重要的地位,完成其神圣的使命,获得世界各国人民的称赞及欢迎。

  在今日一片低迷的世界局势下,如果日本想最先脱离这种混沌的局面并为其他国家示范,那么,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全体国民都应该彻底认识、理解这种态度,共同努力实现真正理想的日本国。

  松下认为,以物质、金钱衡量一切的时代总有一天会过去的,因为人在本质上不是“物质的俘虏”。

  今天已是只凭“经济大国”行不通的时代了。也许眼前能以充实的经济、物质力量,决定是非于一时,但是自今以后,这种以物质、金钱为中心而决定是非之方式,可能行不通了,因为不能这样做的时代已来临,如果长此以往以物质为中心的话,总有一天人类将会被物质所驱策。

  为了避免成为物质的俘虏,我们需要改变物质万能的思想,认识天地万物皆为人类而生存的哲理。

  迄今为止,人类总是担心物质不足,粮食不够,因此万事以生产为最重要,赴快生产衣料、建设房屋,盲目发展经济。结果产生了无比的物质进步与繁荣,出现了经济大国,这不能不说是意外的成功。可是,以后是否仍盲目地继续以这种方式去建设呢?松下认为不可以了,而且也是行不通的。原因是:以物质扩张为中心的社会形态,已经完结了。

  如果我们能在此时,将“物质为中心的发展目标”转移为“人类精神思想升华为中心的目标”,将人类旺盛的精神力量复苏起来,这就是我们在此所言的“人类精神的复苏”,否则,只有经济物质的发展,便会踏上美国的覆辙。因此,我们应预期有第三思想的出现,我们还要准备应付这种时代的来临。

  一千四百年前,佛教就由中国引进,然后将其吸收消化,缔造了日本的佛教文化。人的道德思想行径,亦由中国的孔孟思想传入,采其教义,加以日本化。更将其他外国的物质与新思想文化,引起日本,造成了现在的日本文明。

  在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这一艰巨的工作中,日本可算是最积极的,与他国比较,日本有着更进步的突出表现。也因为这样,日本由各国引进种种事物,不是“照单全收”,而是将其吞入腹内,消化为血肉,然后再产生新的思考方法,逐渐地独自缔造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这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