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839章

燃烧的海洋-第839章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任何一个还没有飞出本星系的文明来说,这绝对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也正是这个毁灭性的打击,为人类争取到了时间。

对人类来说,在这场战争中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在攻击“双鱼a”殖民星系的时候,外星文明肯定用智能微观粒子,或者是其他的手段监视了“双鱼a”星系。因为没有发现有出逃行为,所以外星文明很有可能认为,已经一举摧毁了人类文明。或者说,在外星文明看来,“双鱼a”星系就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人类文明已经随着星系集体灭绝了。

结果就是,外星文明丧失了极为宝贵的时间。

五十年后,人类文明的报复行动开始了。

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人类文明不分青红皂白的摧毁了三十多个被探明存在类地行星的星系。

显然,这是效率更高的战争手段。

外星文明的第二次攻击,在“双鱼a”星系遭到毁灭后大概一百八十年的时候到来,被毁灭的是“天马b”星系,又有大约六千已殖民者丧生。

只是,战争没有结束。

在不知道外星文明发源地的情况下,人类只能不计手段的摧毁距离太阳系一百五十光年到两百光年之内的所有存在类地行星的星系,而且每次的手段,都是直接摧毁恒星,且不在攻击前进行探测。

显然,外星文明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战术。

在最初的时候,外星文明的战争手段比较“文明”,采用的是定点清除法,即在探明星系内存在人类文明的活动迹象之后,再进行攻击,而不是攻击所有可供人类文明生存与繁衍的星系。

毫无疑问,外星文明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而且是致命的错误。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自信带来的错误。

通过后来的考古勘测,当时与人类作战的是一个被命名为“星敌”的外星文明,而其进化程度确实超过了人类,已经进入宇宙时代大约一千年,在宇宙中的活动半径达到了五百光年,而人类只进入宇宙时代不到五百年,活动半径只有一百五十光年,因此“星敌”文明如果从一开始就采用与人类文明相似的战术,那么人类文明根本没有获胜的机会,很快就会被赶尽杀绝。

可惜的是,“星敌”文明太自信了。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在发现人类文明采取“通杀战术”之后,已经来不及扭转这场宇宙战争的局面了。

要知道,人类文明是在一开始就把摧毁半径一千光年内的星系当成取胜的法宝。

也就是说,只需要大概八百五十年,人类文明就能达到这个目的,把存在于这个区域内的外星文明彻底摧毁。

“星敌”文明离太阳系有多远呢?

不到六百光年。

当时,“安妮公主复仇”号发现的“水瓶m”星系,就在“星敌”文明境域内,而且已经被“星敌”文明开发一空了。

基本上可以肯定,“星敌”文明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模式不大相同。

人类文明采用的是殖民扩展的发展方式,而“星敌”文明采用的很有可能是资源掠夺的发展方式,即很少向外星系殖民,而是直接掠夺外星系的资源,以此保证发源星系的发展不受资源限制。

从根本上讲,这种资源掠夺式的发展模式,就与政治有关。

说得直接一点,“星敌”文明没有形成二元政治,因此在处理发源星系与殖民地的关系时,肯定遇到了很多麻烦。结果就是,不再建立殖民地,通过掠夺外星系资源的方式来避免政治上的矛盾。

显然,这是削足适履的做法。

战争进行到第八百五十年的时候,人类文明已经损失了十四个殖民地,仅存太阳系还没被摧毁,而“星敌”文明就此灭绝了。

准确的说,是基本上灭绝了。

随后的勘测发现,“星敌”文明的发源星系,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双恒星系,两颗恒星都是与太阳相当的黄矮星。更加重要的是,两颗恒星的距离正好是生命带最大半径的两倍,因此该星系内的所有行星都有可能在某一时间段处于生命带中。更加重要的是,这个双恒星系内拥有大约一百二十颗类地行星,其中绕两颗恒星运转的四十颗类地行星在生命带内,都能为碳基生命体提供适宜的自然环境,其中八颗是基本上由水组成的“水星”,另外三十二颗都有陆地。

可以说,这是极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绝对是宇宙之神的恩赐。

也正是如此,“星敌”文明才能在发源星系内发展壮大,不大依靠外星系的生存空间。

粗略估计,在被摧毁的时候,“星敌”文明的智慧个体数与人类文明不相上下,甚至还稍微多一点。

要知道,人类文明只有十四个殖民地,可供人类居住的行星只有二十多个。

可惜的是,在温室里长大的花草,在受到暴风雨侵袭的时候,往往没有那些在贫瘠土壤上成长起来的野草坚韧。

结果就是,“星敌”文明在被毁灭的那一刻,也许都没有明白过来。

当然,这场战争最后持续了将近两千年,最后一批逃亡的“星敌”文明余患才被人类文明赶尽杀绝。

在这场战争中,超过一千万个恒星系被彻底毁灭!

当时,人类文明甚至使用了终极毁灭手段,即让两个中子星级太空飞梭在恒星内部碰撞聚合,以人造黑洞吞噬整个恒星。

对人类文明来说,持续两千年的战争,绝对是一个全新的纪录。

只是,在宇宙文明中,两千年的战争根本不算什么。要知道,一些高级宇宙文明之间的战争甚至能持续数亿年!

!#

正文 第三百一十四章 大重建

收费章节(12点)

第三百一十四章 大重建

在第一场宇宙战争中,人类的损失极为惨重。

战争结束的时候,人类人口由战争爆发前的二十五万亿,减少到了不足五万亿,损失了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更严重的是,在这场战争中,人类几乎损失了半径一千光年内所有可以开发的恒星系。

事实上,当时的毁灭半径已经扩大到了两千光年,只是在一千光年到两千光年之间的星系并没完全毁灭。

所幸的是,人类坚持到了最后,成为了幸运儿。

在这样的战争中,已经没有胜利与失败的区别了,即便是胜利的一方,也会因为战争的巨大损失而大伤元气。

可以说,幸存下来的,只称得上是幸运儿。

摆在人类面前的,是一条极为漫长的复兴之路。

当然,通过这场战争,人类文明也对宇宙战争有了一个较为清醒的,或者是较为准确的认识。

这就是,宇宙战争的持续时间,与战争双方的活动范围有直接关系。

更重要的是,宇宙战争的最终结果,很有可能是活动范围大的文明幸存下来,而活动小的文明就此灭绝。

虽然这场战争的幸运儿是人类文明,而不是活动半径更大的“星敌”文明,但是人类能够取胜,除了战争初期的谋略之外,也与“星敌”文明的大意轻敌有关。如果“星敌”文明从一开始就采取“通杀战术”,那么最终毁灭的肯定是人类文明,而“星敌”文明在遭受重创之后仍然有复兴的机会。

战后的三千年,被人类称为“第一次大重建时代”。

需要重建的,正是人类文明本身。

要知道,以人类文明在战争爆发前的基础,特别是科技基础,绝对不是五亿人口就能承担得起的。说得简单一些,人类文明的科学技术,需要二十五亿人来承担,仅仅五亿人根本就无法支撑起庞大的科技力量。

在宇宙时代,科技力量几乎是一切物质力量的基础。

结果就是,人类在第一次大重建时代,首先要做的,就是恢复文明的人口规模,让已经逝去的二十亿同胞复活。

问题是,资源、特别是能源从何而来?

当时,人类文明的能源单位已经不再是焦耳,而是“秒能”。其基本定义是,太阳在一秒钟辐射到宇宙空间中的能量。

这是个什么概念?

如果用焦耳做单位,一秒能就等于…八六乘以十的二十六次方焦耳。

也就是说,如果这些能量全部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即这些能量全部是由物质转化而来的,相当于太阳每秒钟损失四百万吨物质

再做个简单的对比,人类文明在蒙昧时期消耗的能量,大概只有一秒能的万分之一。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能量单位。

如果用能量来衡量人类的文明活动,那么建造一艘千万吨级的探险飞船,大概需要一秒能的能量,而以纯技术手段复活一万个人,就需要一秒能的能量,制造一枚中子星级的太空飞梭,则需要大约十秒能的能量。

可以说,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可以用能量来衡量。

显然,太阳系蕴涵的能量,根本不足以使人类文明快速复兴。

所幸的是,人类中的科学家、特别是最顶尖的科学家都生活在太阳系里,是这场战争的中的幸存者。

当时,科学家提出了解决办法。

比如,把木星这样的气态巨行星改造成星体级的聚变反应堆。如果木星有十分之一的质量转化为能量,就相当于五乘十的二十次方的秒能,也就是大约五万亿亿秒能,因此一颗木星这样的巨行星,就能复活二十万亿人,足以使人类文明恢复到战争爆发前的状态,甚至有所超越。

当然,还有更加疯狂的想法。

比如,一些科学家就提出,应该利用空间能量,因为空间能量是比星体能量更加巨大的能量源。

只是,最现实的办法,就是改造一颗气态巨行星。

当然,人类没有选择木星。

原因很简单,木星是太阳系里的第二大星体,质量大约是第三大星体,即土星的…五倍,如果木星毁灭、哪怕只是质量减少十分之一,所造成的空间崩溃,也将对不远处的地球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要知道,人类暂时就只有太阳系这一个家园了,而在太阳系里,适合人类居住的星体都易受到影响。

所幸的是,人类有更多的选择。

在两千年的宇宙战争中,仍然有很多星系没有被摧毁,而且这些星系都是没有类地行星的星系。

换句话说,在这些星系里,存在很多类似于木星的气态巨行星,而且很多巨行星都比木星大得多。

从理论上讲,气态巨行星的质量越大,就越容易改造。

原因很简单,质量越大的巨行星的内核温度就越高,因此就越容易发生聚变反应,对人为干预的要求就越低。

最终,人类在“天鹅E”星系里选择了一颗质量是木星十倍的气态巨行星。

当时,还有更大的气态巨行星可供选择,只是行星越大,改造的工程量也就越大,需要的能量与资源也就越多。

更重要的是,“天鹅E”的这颗气态巨行星的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是氢元素。

也就是说,这是一颗几乎完全由氢元素构成的行星。

要知道,木星的氢元素含量只有百分之八十二,还有百分之十七的氦元素。

可以说,当时人类是很乐观的。

对于刚刚打赢了第一场宇宙战争的人类来说,确实应该感到乐观,因为人类经受住了考验,还战胜了一个更加强大的文明。

此外,至少在半径为两千光年的范围之内,不存在潜在威胁了。

换句话说,至少在未来的两千年内,人类遭到灭顶之灾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此幸存者有足够的时间来恢复人类文明。

显然,这是一种非常盲目的乐观。

没过多久,科学家就发现,进行这种星体级的改造工作,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显得太落后了。

更致命的是,这种星体级的改造工程,需要大量的能源与资源。

问题是,进行星体级改造工程,人类打算获取的就是能源。

可以说,理论上没有错,可是要想实践,几乎上不可能。

结果就是,在随后的一千年里,人类文明才做好了星体改造工程的准备工作,并且积累了足够多的能源。

在这一千年里,人类文明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大量没有遭到破坏的星系得到开发,特别是这些星系里的小行星、巨行星的卫星、彗星与体积较大的陨石。

要知道,在过去,人类根本不在乎这些资源贫瘠的星体。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颗小行星的半径是一颗类地行星的一半,那么在理论上,这颗小行星上存在的资源就只有类地行星上的八分之一,如果将其改造成人类的家园,则容纳能力只有类地行星的四分之一。事实上,大部分小行星的半径都不到类地行星的十分之一,因此其潜在资源不到类地行星的千分之一,可供开发的生存空间不到类地行星的百分之一,基本上没有开发价值。

只是,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人类不得不利用这些有限的资源。

要知道,人类还没有进化到可以在气态巨行星上生存的地步,因此除了类地行星,小行星与巨行星的卫星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而开发这些星体,最欠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