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国策 >

第730章

国策-第730章

小说: 国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照这个打法,就算打不下马图拉,也会让印军胆战心惊。

换句话说,此举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印军知道,突击部队不但能够在道路上机动作战,还能在野外行军。这要印军想把突击部队挡在新德里的大门之外,不但要守住所有路口,还要守住所有平原。结果很明显,印军必须分兵防守,能够集中行动的兵力将非常有限。印军不能集中行动,除了无法对突击部队构成致命的威胁之外,还能为突击部队提供更多的机会。只要能够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歼灭几支印军,就算突击部队不向新德里迈进,也能让印军拼出全力,投入更多的兵力对付突击部队。也就是说,突击部队能在不用继续向新德里突击的情况下完成作战任务。

凌云霄不是那种固共自封的将军,认为参谋的建议更有可行性之后,立即加以采纳。

正是如此,突击部队才在夜间绕过了印军的搜剿部队,神不知鬼不觉的从印军身后绕向珀勒德布尔,并且在天亮前发起进攻。

因为没有计划打下珀勒德布尔,所以战斗打得并不激烈。

除了尽量利用炮火支援之外,凌云霄做得最多的就是让进攻部队尽量不要与印军争夺防御阵地,打够了就撤下来,必须尽一切努力减少伤亡。

物资可以空投,伤员却无法送回去。

不管怎么样,控制伤亡比击毙更多的敌人更加重要。

利用实时更新的战场信息,突击部队赶在印军的增援部队到达之前离开了珀勒德布尔。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前面已经介绍了,凌云霄率领突击部队杀向马图拉的时候,印军还在亚纳河西岸搜寻突击部队。

虽然有迹象表明突击部队去了亚纳河东岸,但是印军仍然把搜索重点放在了西岸。

这也可以理解,突击部队突然袭击珀勒德布尔,证明了其强大的越野突击能力。虽然从珀勒德布尔前往新德里的公路经过马图拉,但是突击部队很有可能选择越野机动,绕过马图拉攻打新德里。从珀勒德布尔到新德里的直线距离不到150公里,如果突击部队在亚纳河西岸北上,前方就是一望无椎的平原,没有任何天然障碍。也就是说,如果突击部队的目的是攻打新德里,很有可能直接北上。在印军眼里,突击部队在亚纳河两岸留下迹象,很有可能想把追击部队引到错误的方向上去,为奔袭新德里创造机会。

显然,凌云霄在亚纳河畔做的手脚有点多余。

因为亚纳河不是一条大河,最深处也不过3米,两岸近岸部分的水深不到1米,所以在印军看来,突击部队很有可能在水上行军,不留下车辙银,让追击部队无法判断其正确的行军方向。换句话说,就算凌云霄在亚纳河畔什么都不做,印军也会认为突击部队正在杀向新德里。

不管怎么说,复杂的战场环境给突击部队提供了最好的掩护。

印军追不上突击部队,也不能怪其行军速度,主要是印军缺乏有效的战术侦察手段与战场监视能力。换个角度看,如果印军拥有共和国军队那样的战术侦察手段,也不会在各个战线上一败涂地了。

战术行动中,美国提供的战略情报根本起不了作用。

军事侦察卫星每过2个小时才从战场上空掠过一次,每次仅能监视5分钟,就算美国的情报分析人员能够在侦察卫星拍下的照片上找到突击部队的身影,因为突击部队一直在运动,所以在美国的情报分析人员将消息发给五角大楼的时候,情报已经过时,不具有引导印军作战的价值。

找不到突击部队,凭什么围剿突击部队呢?

印军也想过解决办法,比如派出更多的地面侦察部队,提高搜索密度。问题是,制空权掌握在共和国军队手里,制电磁权也掌握在共和国军队手里。战斗开始后,数十架电子战机轮番到战场上空巡逻,使印军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全面瘫痪。虽然电磁压制无法完全阻断印军的通信联络,至少对有线通信没有多大影响,但是侦察兵不可能带着有线电台执行侦察任务,只能以最原始的方法传递情报。

事实上,印军好几次差点发现突击部队。

为了最大限度的确保突击的隐秘性,凌云霄不但加强了侦察部队,还在突击行动中让侦察部队始终负责外围突击任务,用侦察兵对付侦察兵。这一部署的效果很突出,部队向珀勒德布尔推进的时候,侦察兵就干掉了好几支印军侦察部队。

侦察部队突然夫踪,肯定是不正常的事情。

问题是,印军不可能立即发现哪支侦察部队遭到了袭击,也就是说,等到印军反应过来的时候,突击部队已经走远了。

与印军最原始的战术侦察手段相比,突击部队的优势就太明显了。

从始至终,突击部队都获得了实时战场信息支援,时刻掌握着印军的调动情况。

部队渡过亚纳河,向马图拉挺进的时候,凌云霄就发现,到达珀勒德布尔的印军竟然转向北上。更让他有点不敢相信的是,南面正在北上的印军也转向了珀勒德布尔,似乎准备跟随北上。

不管凌云霄有没有搞清楚局势,对他来说,这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印军向亚纳河西岸集中,等于把马图拉让了出来。

虽然驻扎在马图拉的几十万印军并没离开,但是对突击部队来说,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能在马图拉好好打上一仗。

快到中午的时候,凌云霄让部队停了下来,再次请求空投补给。

虽然按照突击部队的标准,坚持战斗3天不成问题,但是在珀勒德布尔,为了打出气势,减少战斗伤亡,凌云霄没有在乎弹药消耗情况。当然,最需要补给的还是电能。越野行军的能量消耗非常惊人,是公路行军的3倍左右。也就是说,在公路上能够跑1000公里的战车在野外只能跑300多公里。出于安全考虑,不可用光电池里的电能再停下来充电。按照标准作战守则,必须在剩余20%电能之前进行充电。因为突击部队深入敌后,谁也不知道要在什么时候逃命,所以凌云霄把剩余电能的标准提高到了40%。越野行军还会对战车的行走机构产生更大的磨损,正常维护周期大大缩短。

以突击部队的活动强度,每天停下来休整一次已经是最低限度了。

等待空投补给的时候,部队官兵抓紧时间养神。

凌云霄再次与裴承毅通了电话,汇报了前面的战斗情况,以及攻打马图拉的计划。

裴承毅没有反对攻打马图拉,只是提醒凌云霄,正在搜寻突击部队的印军已经超过30万,算上马图拉的守军,战场上的印军超过50万。如果攻打马图拉的行动不太顺利,绝对不能恋战,应该尽快撤退。为了让凌云霄重视这个问题,裴承毅还提到,突击部队最好向东撤退,拉开战线,使印军不得不分散兵力。

即便不用裴承毅提醒,凌云霄也知道,攻打马图拉之后,突击部队只能向东前进。

13点20分,运输机群投下了突击部队急需的弹药物资。

3个小时后,突击部队离开空投场,杀向马图拉。

此时,用来对付突击部队的印军主力部队还在亚纳河西岸向北推进,为了堵截突击部队,印军在戈西集结了大约10个师的兵力,在防线两翼投入了上百支侦察分队,还在整条防线上建立了有线通信网络。只要突击部队进入侦察分队的视野,就能通过有线通信网络将情报发给其他作战部队。

问题是,突击部队根本没有去戈西。

傍晚,担任突前任务的侦察兵到达马图拉郊外。

按照凌云霄的请求,炮击从18点30分开始,一直持续到19点30分。

炮击结束的时候,突击部队的主力已经在马图拉外面摆好了阵列,进攻随即开始。

突击部队突然出现在马图拉,印军的第一反应就是死守马图拉,随后命令亚纳河西岸的围剿部队向马图拉前进。

问题是,突击部队为什么要放弃进军新德里的机会,攻打戈西南面的马图拉?

不管古吉拉德怎么想,突击部队攻打马图拉不是好兆头。

戈西只是一座小镇,而且位于防线后方,就算突击部队打下了戈西,也会被马图拉的守军围剿。更重要的是,突击部队缠着马图拉打,很有可能是在为进攻新德里做准备,不是真的想攻打新德里。这一判断让古吉拉德相信,突击部队的任务是诱敌,让印军把新德里的主力部队派到南面去,为北面的3个军创造攻打新德里的机会。戈西距离新德里太近,印军很快就能回防,要想达到诱敌的目的,就得把战场选远一点,让印军无法及时回防。毫无疑问,马图拉是最理想的选择。

这一判断,让古吉拉德坚定了歼灭突击部队的决心。

不干掉那支左冲右突的装甲部队,新德里就永无宁日。

古吉拉德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裴承毅也在观察着战场上的变化。

实际上,早在30日凌晨,裴承毅就发现印军开始加强新德里北面防线,似乎更加担心驻扎在西线战场上的3个野战军。

最初的时候,裴承毅还不大相信印军会如此愚蠢。

不管怎么说,北面3个军对新德里没有多大威胁。如果能用3个军打下新德里,裴承毅早就采取行动了,何必让“敢死队”在南面折腾呢?

直到突击部队在珀勒德布尔暴露行踪,印军还在加强新德里北面防线,裴承毅才不得不相信,印军一直盯着北面3个军,没有把突击部队当作主要威胁。在南面集中兵力围剿突击部队,也是不得已之举。对印军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在北面的3个军南下之前,干掉南面的突击部队,避免腹背受敌。

既然如此,裴承毅采取了将计就计的对策。

30日清晨,他就让66军、62军与61军进入进攻阵地,摆出进入印度境内的架势。

此举果然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不但新德里的守军向北面集中,整个西北战场上的印军都进入了战斗状态。

当然,仅仅做做样子是不够的。

与凌云霄通电话的时候,得知突击部队将去攻打马图拉,裴承毅没有反对,正是因为攻打马图拉能够让印军继续做出错误的判断。换句话说,如果攻打戈西,反而有可能让印军认为南面的突击部队才是主要威胁,从而把留在新德里北面的军团派往南面,使围剿突击部队的兵力增加一倍以上。与50万印军周旋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再增添50万印军,就算突击部队的战车全都装上风火轮,也不大可能突出重围。

裴承毅的目的只有一个,继续施加压力,让印军只能被动作战。

突击部队攻打马图拉的时候,仍然只有南面的印军前去围剿,让裴承毅松了口气。基本上可以肯定,突击部队能够顺利引开印军,迫使印军调动新德里南面的所有部队。只要凌云霄不停下前进的脚步,一直在战场上兜圈子,印军就只能跟着突击部队跑。按照裴承毅做的部署,如果突击部队向东运动,拉开印军的防线,降低印军的兵力密度,甚至能够抓住机会打两场小规模歼灭战。

突击部队打得越狠,对印军的牵制作用越大,对印度的心理压力也越大。

觉得凌云霄那边基本上不会有问题之后,裴承毅才把目光转向了博帕尔。

38军在29日21点30分开始攻打博帕尔,比裴承毅计划的提前了几个小时。早打晚打不是关键问题,如何打下博帕尔才是裴承毅必须考虑的问题。

毫无疑问,攻打博帕尔的战斗不会很轻松。

第150章 围点打援

制订战役计划的时候,裴承毅立足于快打与狠打。

调遣38军参战,当面向元首解释攻打博帕尔的重要性,都是为了尽快发起攻打博帕尔的作战行动,不让印军有足够的时间加强博帕尔的防御。

可以说,印军入侵尼泊尔的时候,裴承毅就知道,必须快速攻占博帕尔。

为此,裴承毅还与袁晨皓做了一次简单的兵棋椎演,不同的是,这次扮演杜奇威的不是袁晨皓,而是裴承毅。椎演结果坚定了裴承毅的想法,如果不能快速攻占博帕尔,攻打博帕尔的意义将大打折扣。

从整场战争的高度来看,攻打博帕尔,不是因为博帕尔有多重要,而是占领博帕尔能够大大缩短战争时间。也就是说,博帕尔只是起点,不是终点。如果不能在占领博帕尔之后迅速向西推进,扫荡纳尔莫达河北岸地区,将印度本土拦腰斩断,那么攻打博帕尔只是战役级别的进攻行动,起不到战略效果。要想达到战略效果,就不能在博帕尔投入太多兵力,必须留下充足的作战部队,在占领博帕尔之后发起大纵深战咯进攻。要想用最少的兵力占领博帕尔,唯一的办法就是赶在印军加强博帕尔的防御之前占领博帕尔,也就得以最快的速度发起进攻。

可以说,整个战术思路很清晰,也很简单明了。

具体实施起来却没有这么轻松。

第381装甲旅攻占埃达沃之后,裴承毅就命令空军全面轰炸博帕尔,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