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咖啡的历史   >

第15章

咖啡的历史  -第15章

小说: 咖啡的历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些学习年代里,我同一个同学马尔塞耳·格罗斯曼建立了真正的友谊。每个星期我总同他去一次马特河口的‘大都会’咖啡店,在那里,我同他不仅谈论学习,也谈论着睁着大眼的年轻人所感兴趣的一切。他不是像我这样一种流浪汉和离经叛道的怪人,而是一个浸透了瑞士风格同时又一点也没有丧失掉内心自主性的人。此外,他正好具有许多我所欠缺的才能:敏捷的理解能力,处理任何事情都井井有条。他不仅学习同我们有关的课程,而且学习得如此出色,以至人们看到他的笔记本都自叹不如。在准备考试时他把这些笔记本借给我,这对我来说,就像救命的锚;我怎么也不能设想,要是没有这些笔记本,我将会怎样。”


喝咖啡长达65年的人


  在所有的名人中,没有一个人喝咖啡的瘾头能与伏尔泰相比,在他第一次邀请演员列肯吃饭时,两个人什么东西都没吃,只喝了12杯咖啡。伏尔泰一生中喝了数量惊人的咖啡,以致严重地影响了他的健康。
  伏尔泰诞生时,他的身体异常羸弱,仿佛是个死孩子。家里的人怕他夭折,都不敢在他的额头上洒下那几滴必须洒的代洗圣水,因为把代洗仪式推迟了好几天,洗礼仪式也随着推迟了八个月。他们又怕教会人发现洗礼时间拖延了,于是就在出生证上伪造了伏尔泰的出生日期。
  伏尔泰到了中年,患上了胃病,消化不良,疼痛难忍,人变得瘦骨嶙峋,甚至无法坐在书桌前写文章,只能躺在床上构思或者吟诗。他使用了多种药物来治疗胃病:嘉布遣会神甫埃尼昂造的清凉镇静剂、拉贝尔洗液和瓦朗热清凉油,他还去福尔热喝过泉水,效果同喝墨水和硫黄一般。他试着吃糖渍水果冰激凌,疗效也不佳。他还耐着性子喝过乳清和浓桂皮汁进行治疗,也没有什么效果。希尔瓦是位时髦医生、炼丹术士,他建议伏尔泰吃细铁砂,吹嘘说细铁砂是无与伦比的助消化药物。但是,这并不是去洗刷脏瓶子呀,当然治不好伏尔泰的胃病,反而害得他在服用细铁砂后的一个月内,连续吃了八种其他的药,灌肠十二次。不久,他的牙齿脱落,两眼发花,耳朵发聋,声音沙哑,头脑眩晕,不断发烧,有时腹痛得打滚,可是他却一直活到84岁!
  尽管伏尔泰的身体十分衰弱并且受着病痛的折磨,但他仍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和对生活的情趣,没有丧失理智和记忆力,而且他还有点儿过分消耗那瘦小身躯所具有的精力,他每天工作20个小时,睡眠很少。由于伏尔泰改不了爱吃肉馅饼和甜食的习惯,只得喝大量咖啡帮助消化,有时一个下午就喝20杯咖啡,这大大影响了他的睡眠。
  到了晚年,伏尔泰的医生曾劝他戒掉咖啡,因为“咖啡含有毒素,只是那毒性发作得很慢”。这位年迈的哲学家却不以为然地说:“你说得很对,我想它一定是慢性的。要不然,为什么我已经喝了65年还没有死呢。”
  伏尔泰非常讲究饮食卫生,这在当时是一种少有的优点。他吃得很少,午餐仅吃点儿巧克力,喝点儿咖啡。伏尔泰唯一的正经饭是晚上九时或十时的晚餐,晚餐后,伏尔泰马上就寝,他只睡四到五个小时,不过要在床上躺上十七八个小时。他的枕边彻夜熬着三支蜡烛,床上堆满了书籍,在伸手可及之处放着一张雅致的桌子,上面除了写有编目索引的纸张和文具盒之外,肯定会有一杯冒着热气的咖啡。他一天几乎要喝掉50多杯咖啡,难怪他的作品读起来让人觉得作者写作时一定处于一种癫狂状态。
  伏尔泰这位热血沸腾的政论家一辈子都是在瑟瑟发抖中度过的,即使在夏天,他也要围着炉子取暖。据德·格拉费妮夫人说,在西雷别墅时,他每天至少烧六捆木柴,尽管如此,这位哲学家还是感到寒冷。
  孱弱巨人伏尔泰,一生中一直哼哼唧唧,病病恹恹,常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到他84岁时,削瘦干瘪得令人难以想象。有人说,是咖啡害了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咖啡,伏尔泰肯定饱受胃病的折磨,而且绝不会如此长寿。无论怎样,咖啡都伴随了这位伟人的一生。


流连于咖啡馆的异乡人


  当海明威回首自己的过去时,却惊觉自己不过是一个流连忘返于各个咖啡屋的异乡人。
  1957年的冬天,海明威偕同第四任妻子玛丽在巴黎丽池饭店过夜,一名行李服务员走过来对他们说,有两箱子东西自1927年起便存放在饭店里,至今原封不动。他们打开以后,发现里面是海明威早年在巴黎留下的一堆笔记本和小说的手稿。这时的海明威已年近60岁,渐渐迈向生命的尾声,他又一次走在巴黎街头,穿过时光,穿过风,穿过月色,整个人沉浸在回忆里。
  早在海明威20多岁时,他还是一个境遇贫寒的美国留学生和业余记者,他带着对法国波希米亚文化的憧憬与渴望了解的心情来到了巴黎。他去了25前魏尔伦曾停留过的宾馆房间和咖啡馆,一路前行,一直到乞力马扎罗山,一边喝咖啡一边写作。他曾在巴黎一家十分简陋的“王牌咖啡馆”里,朝着向小街敞开的窗户,坐在老式木桌旁,开始了自己的文学生涯。后来在回忆往事时,对这家小小咖啡馆,海明威充满了深情地说:“我总是在这里可以找到一个角落写写东西,常常整个上午都伴着一杯维也纳咖啡专心致志地工作。这并不是一家好的优雅的咖啡馆,但这里是属于我的世界,如果有一天我不能来这里就会感到很难过的。”后来,当海明威回首自己的过去时,却惊觉自己不过是一个流连忘返于各个咖啡屋的异乡人。
  他在著名的丁香园咖啡馆里写下了使他一举成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那些年里,海明威刚放弃了记者生涯,咖啡馆成了他的办公室。对于一个刚起步的年轻作家而言,与其在冷而小的公寓里,不如到外面找一家咖啡馆写作。一如海明威曾说的那样,咖啡馆是“一个洁净、明亮的地方”。当年他在大理石桌面上写作,整日无人打扰。买一杯咖啡加奶精,坐一下午,服务生也不会过来吭半声。
  如今的丁香园咖啡馆的角落里,还有一把镌刻着海明威的名字的椅子,被人们称为“海明威之椅”。这里的菜单上还绘有海明威的人像素描,有一道胡椒牛肉以海明威为名。穿白外套的侍者,一提起海明威,仿若认识了数十年的老友似的,他们通常会兴奋地指给到那里的顾客看吧台后面那张海明威的照片。
  在这里,我们会感受到海明威当时所经历的一切:当阳光洒在街上,当黄昏像金粉撒落温暖大地,当夜晚来临,百万支蜡烛照亮黑夜,如同白昼。呆坐在咖啡馆的露天阳台上,手边,是那杯咖啡。那一刻,人们忘记了时间的存在,陷入深思。间或喝一口,注视眼前的世界。仿佛忽然间,巴黎的门敞开,接纳了所有人。这座城市,每天都在检阅大路上林林总总的各色人群,所有的人间百态在那里展现。买上一杯咖啡,你就可以看到一切,化解你内心所有的疑问。


一个裹着毛皮的小墨水瓶


  萨特在青年时养成了一年读300多本书的习惯,并且保持了下去;他每天都要写出上万的文字,“无日不写”成了他的座右铭。“(写作)不仅是我的习惯,也是我的职业。”以写作为职业的萨特被咖啡馆的老板喻为“一个裹着毛皮的小墨水瓶”。
  萨特常常诧异巴黎人怎么可以这样照旧生活下去,在大街上闲逛,在咖啡馆饮酒作乐,心安理得,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实际上,他看到的只是一个表面的巴黎。平静之中隐藏着激荡,妥协之下包含着抗争,这是他要花费一段时间才能体会到的。
  当年,双偶咖啡馆是哲学家的聚集地,著名哲学家萨特就是在这间咖啡馆里品着咖啡揣摩出他的“存在主义”理论。当然,还有他和西蒙·波伏瓦那纠缠不清的爱情盛事也总在这个咖啡馆里头现世。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两人依旧留在这间咖啡馆里写作,每天工作近10个小时。即使在空袭警报长鸣,全城一片混乱的时候,他们也只是收起文具走向楼梯,装作像是去地下防空室似的,实际上走到二楼继续工作。萨特后来影响西方世界的存在主义哲学代表作《存在与虚无》,就是在这样危险而又荒诞的环境里诞生的。双偶咖啡馆也因为萨特而声名远播,一直保留到今天。
  在萨特的传记中,其中也有萨特喜欢在咖啡馆写作的记载。不过,当初萨特具体是在哪家咖啡馆里写作的却不得而知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时的萨特所喜欢的咖啡馆应该是非常小的,坐落在街角,看上去似乎有些落寞,他会把那里当做自己家的会客厅,时不时地会有他的学生来和他讨论问题,然后是波伏瓦,他们一起吃一点儿东西,然后,各自写作。不过,在萨特写《存在与虚无》的时候,他还没有后来那么大的名气,应该不会有很多人来拜访他,他只会在安静的咖啡馆里默默地写作。
  他每天都要写出上万的文字,“无日不写”成了他的座右铭。“(写作)不仅是我的习惯,也是我的职业。”以写作为职业的萨特曾被当时的咖啡馆老板喻为“一个裹着毛皮的小墨水瓶”。


欧洲咖啡馆作家的第一人


  阿登伯格在“咖啡中心”如鱼得水,宛如置身于自己家中,这里的招待替他收信,收洗衣店送来的衣服……他是真正数十年如一日地生活在咖啡馆里,可以算得上是本世纪欧洲咖啡馆作家的第一人。
  阿登伯格可以说是维也纳“咖啡馆作家”里首屈一指的典范。这位知名作家走向国际声誉的第一步就是在“咖啡中心”带柱廊的庭院里开始的,而且是因为一个相当偶然的机遇;据作家自己回忆,一天他正坐在“咖啡中心”,像往常一样阅读当日的报纸,报上关于一个15岁的少女在去上钢琴课的路上遇害的图片报道,使他受到很大的震撼,情不自禁地在桌上的一张记事条上写下了题为《地方新闻》的即兴诗作。恰在这时,当时在文学界声望卓著的维也纳“心理小说”大师施尼茨勒和他的文学朋友走进了大厅,一眼看见了正在伏案写作的阿登伯格,那时他还只是经常在这些大作家的咖啡桌上安静倾听的文学青年,施尼支勒不由好奇地拿过了他写诗的纸条,一读之下大为欣赏;第二天就把它推荐给了一位著名作家主办的文学朗诵会;三天后,维也纳唯美主义文学的旗手赫埃曼·巴亲自写信给年届34岁还默默无闻的阿登伯格,赞赏他的作品,并邀请他为自己主办的《时代周刊》写稿。同时已经拥有文学名望的卡尔·克劳斯也把他的文章举荐给了德国柏林最大的一家出版社,阿登伯格从此一发而不可止,成为维也纳文坛上,也是“咖啡中心”里最惹人注目的新崛起的天才作家。
  幸运决定了一个作家的前途,也把他的命运跟“咖啡中心”永远联系在了一起。阿登伯格自己多年后写道:“当时如果不是‘咖啡中心’或者我在那张记事条上没有写诗,而是写我几个月没付的咖啡账单的话,施尼茨勒不可能会注意到我的文学才能,别的作家也不会认识我。”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使没有这一切,作家也会永远是一个“咖啡中心”的忠实常客,加上他的文学名望,只是使他跟“咖啡中心”的这种联系变成了一个著名的“咖啡馆文学时代”开端的象征。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的角度来看,阿登伯格都可以算得上是本世纪欧洲咖啡馆作家的第一人。他是真正数十年如一日地生活在咖啡馆里,在文学年鉴上发表的通讯地址直到他去世时都是:维也纳第一区绅士街“咖啡中心”。咖啡馆是作家的生存空间也是他灵感奔驰和沉悟的精神空间,关于自己对咖啡馆的看法,作家当年曾撰写了下面这段幽默的诗文:
  你如果心情忧郁,不管是为了什么,去咖啡馆!
  深恋的情人失约,你孤独一人,形影相吊,去咖啡馆!
  你跋涉太多,靴子破了,去咖啡馆!
  你所得仅仅四百克郎,却愿意豪放地花五百,去咖啡馆!
  你是一个小小的官员,却总梦想当一个名医,去咖啡馆!
  你觉得一切都不如所愿,去咖啡馆!
  你内心万念俱灰,走投无路,去咖啡馆!
  你仇视周围,蔑视左右的人们,但又不能缺少他们,去咖啡馆!
  等到再也没有人信你、借贷给你的时候,还是去咖啡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