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巴顿将军 >

第22章

巴顿将军-第22章

小说: 巴顿将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了真正的军人,进入了他所说的“战斗竞技状态”。
  1943 年3 月12 日是巴顿值得纪念的一天,他被晋升为三星中将,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但巴顿对此并不满足,他还有更为宏伟的人生目标。他在日记中写道:“在孩提时代,我常常自称小乔治·巴顿中将,那时我还不知道有上将。而如今,我想要得到四颗将星,我一定会得到的。”巴顿是个豪放直率的军人,凡事喜欢堂堂正正,最讨厌不光明正大之事。他就任第2 军军长后不久,即对布莱德雷将军在第2 军中暧昧不明的身份表示了强烈的不满。
  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1893 年2 月12 日生于密苏里州的一个教师家庭。
  1915 年毕业于西点军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第14 步兵团服役,临时军衔为少校。
  1934 年毕业于国防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任步兵学校校长,后负责指挥一个师的训练工作。布莱德雷虽长期从事军事教学工作,但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与其说是一名教官,不如说是一位军人。”他精通军事业务,为人谦和忠诚,而且头脑冷静,讲求实际,在战场上善于把握全局和重点,是美国军界一员不可多得的儒将。
  1943 年2 月24 日,布莱德雷奉命抵达北非,任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的助手,但没有明确职务。当时突尼断前线一片混乱,艾森豪威尔便派他去第2 军了解情况,担任他本人的联络官。实际上,他是艾森豪威尔安插的“耳目”,有责任向前线司令官和盟军司令部提出建设性意见。但当时的第2 军军长弗雷登道尔并不买他的帐,认为他只是一个“向总部的头头打小报告的情报员”。
  巴顿继任后,不能容忍这种情况再继续下去。他本人对布莱德雷评价很高,钦佩他的将才和为人。但他认为,在前线司令官身旁安插耳目的作法有悖于军事指挥的重要原则,会导致前线司令官无法正常地履行职责。因此,巴顿决心迅速解决这一问题,他发誓说:“我不能让任何他妈的间谍在我的司令部周围转来转去。”巴顿向艾森豪威尔表示,要么让布莱德雷正式参加他的司令部,受他的指挥,要么把他调往别处,并明确指出,他希望布莱德雷留下来担任他的副军长,而不是一个“窃听器”。艾森豪威尔马上接受了这一建议。
  从此,巴顿与布莱德雷——这两位美军最优秀的将领走到了一起,为打击万恶的法西斯强盗而并肩作战。他们两人虽然风格遇异,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经常发生分歧,但从整体来看,他们能互相取长补短,密切配合,是一对十分理想的搭档:布莱德雷是一架思想的机器,他沉着稳重,学识渊博,指挥若定,是一位有儒将之风的将军;巴顿则具有天赋的军人气质,豪放刚健,多才多艺,大刀阔斧,是一员力拔山兮气盖世式的猛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时刻,他们同舟共济,互相鞭策,勇往直前,在世界战争史上传为佳话。
  巴顿和布莱德雷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引起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兴趣,大部分人都以赞赏的眼光看待这两位杰出军人的合作。英军亚历山大元帅在其自传中写道:
  “两人的军人气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个对按兵不动很不耐烦,另一个却不愿轻易全力投入积极行动,除非他明确地看到了行动的目的。有一次我访问美军司令部,听到了两个人颇有特色的交谈,令人深思。
  “巴顿:‘为什么我们老是坐着无所事事?妈的,我们总得做点事呀!’“布莱德雷:‘耐心等一等,乔治,你认为我们应做什么呢?’
  “巴顿:‘随便什么都行,只要不是坐着屁股不动!’
  “两位都是优秀的军人。巴顿是一个推进器,随时准备冒险,而布莱德雷正如我所描述的,则更为谨慎。巴顿应该生活在拿破仑战争时代——他会成为拿破仑手下一位杰出的元帅。”进攻的日期日益临近,巴顿的情绪也越来越急躁,不断地发脾气。其原因之一是,他要求获得更多更艰巨任务的希望破灭了。巴顿认为,目前第2军已经恢复了士气,战斗力也大大增强,所以亚历山大元帅应该给他一项更重要的任务。但是,在3 月14 日下达的命令中,亚历山大重申了巴顿部队仍担负原来的任务,并一再提醒巴顿:敌人可能对他的侧面发动反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越过东多塞尔山口:行动要慢一点,切莫走得太远。巴顿对此十分恼火,尽管亚历山大三令五申,但巴顿并不打算完全照他的意思办。他暗下决心:给德意部队以毁灭性打击,取得令人瞩目的胜利,以雪卡塞林山口之耻。幸亏布莱德雷十分慎重,他一再告诫巴顿要顾全大局,处理好美英间的盟友关系。
  3 月17 日,即在蒙哥马利发动攻势的前三天,第2 军按预定计划对敌人发动进攻。他们的攻击目标有两个:特里·艾伦率第 1 步兵师进攻加夫萨,如果进展顺利,还可攻占埃尔盖塔,而后为蒙哥马利建立一个燃料库。奥兰多·沃德率第1 装甲师通过卡塞林山口,进攻埃尔盖塔东北的斯塔欣一德塞内德,如条件许可,再向梅克纳西推进。其它部队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增援。战役开始时,亚历山大和艾森豪威尔来到第2 军指挥所督战。巴顿则亲临前线指挥,他随同第 1 步兵师一起向加夫萨推进。第一天的进展十分顺利,第1 步兵师在滂陀大雨中行进了45 英里,占领了加夫萨。
  18 日,第1 突击营攻占了盖塔尔,敌军迅速溃退了。这次胜利被美国新闻界大肆渲染,巴顿再次名声大噪。
  但沃德的装甲部队的进攻遇到了麻烦,几天的大雨使地面变成了泥沼,坦克和卡车寸步难行,进展十分缓慢。巴顿大怒,用污言秽语把沃德臭骂了一通。此后,沃德的部队强行发起进攻,取得了有限的进展,夺取了斯塔欣一德塞内德。
  3 月20 日,经过猛烈的炮火准备之后,蒙哥马利指挥的第30 军在海岸附近发起正面进攻。但由于地形复杂,攻击毫无建树。蒙哥马利当机立断,把左翼的佯攻变成了主攻。他命令新西兰军和第10 军发动强大攻势,空军则用强有力的火力予以支援。蒙哥马利把这一行动称为“超级炸药”。鉴于这次行动需要五六大时间,他向亚历山大建议,让巴顿部队向海边进攻,以切断敌军从加贝 斯到斯法克斯的重要通道。但亚历山大不愿让美军承担更大的风险,他交给巴顿的任务是:占领梅克纳西以东的东多塞尔山口,然后派一支轻型装甲部队摧毁东边10 英里处的机场。巴顿此时正在为不受重用而烦恼,因而欣然接受。21 日,沃德装甲部队攻占了塞内车站,22 日,占领梅克纳西。这时,东多塞尔山口近在咫尺,只要沃德乘胜发动一次攻势,就可以一举夺下山口。但由于他优柔寡断,举棋不定,结果贻误了战机。很炔,德国的第10 装甲师开到了,挡住了美军前进的道路。
  与此同时,巴顿命令第 1 步兵师沿加贝斯公路向盖达尔以东快速挺进,进展顺利。但在23 日上午,他们遭到了德军第10 装甲师的袭击,该师在卡塞林山口战役中曾重创美军,大出了风头,这次又想重温旧梦。但美军毫不示弱,欲报这一箭之仇,战斗打得相当激烈。上午战斗结束时,据巴顿本人统计,美军损失155 毫米和105 毫米火炮各6 门,半履带式反坦克炮24 门,M 一10 反坦克炮7 门。而德军的损失更大,光是被摧毁的坦克就有30 辆。下午,德军再度发起强大攻势,但遭到美军的顽强抵抗,他们寸土不让,表现得十分英勇。最后,德军无功而返。这是美军在北非战场取得的又一个胜利,它证明:第2 军已经不是十几天前的那群“乌合之众”了。巴顿为他们的杰出表现感到十分骄傲,他自豪地指出:“硝烟一散,我们看到没有一个美军士兵放弃阵地一步。”
  但梅克纳西以东地区的战况颇为不利,第1 装甲师的进展很缓慢。24 日晚,巴顿从第 1 步兵师前线返回后发现,沃德的坦克陷入岩石遍布的荒漠地带,迸退两难。巴顿顿时人冒三丈,大骂沃德是个“胆小鬼”、“猪猡”,命令他必须在明天上午率部进攻。沃德照办了,但遗憾的是人力不足,到了中午便不得不草率收兵。第1 装甲师失去了战斗主动权。
  在战场上。不论对人对己,巴顿的要求都相当严格而且十分苛刻。他认为,到目前为止,他所取得的战果并不太理想。但实际上,他已经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实现了亚历山大的战略意图,即蒙哥马利在南线发动正面重点进攻的关键时刻,巴顿将轴心国的精锐部队德国第10 装甲师和一个意大利师吸引到北线来,从而大大减轻了蒙哥马利攻克马雷斯防线的阻力。亚历山大对巴顿的成绩表示满意,他认为,巴顿的当务之急仍是盯住德军第10 装甲师,使其无法增援马雷斯防线。据此,他于26 日给巴顿下达了新的指示:暂停梅克纳西的进攻,以第1、第9 步兵师和第1 装甲师从盖达尔向加贝斯进攻;以第34 师夺取东多塞尔附近的方迪克,为英军第6 装甲师进入海岸平原开辟道路。巴顿认为,亚历山大下达的命令过于详细,束缚了前线指挥官的手脚,有悖于军事指挥原则。但为了维护美英合作关系,他接受了命令。德国第10 装甲师及其辅助部队此时已经山穷水尽了。但他们十分清楚:退让就意味着轴心国北非战线的全面崩溃,所以他们困兽犹斗,对美军的抵抗异常顽强。战斗十分惨烈,双方的损失都很惨重。
  30 日,巴顿命令部队暂停进攻,进行休整。而后,巴顿从第1 装甲师中抽出精锐,组成由本森指挥的特遣部队,再次发动猛攻,企图打通加贝斯公路,但再次受挫。此时,美军的进攻也失去了势头。
  就在这进退两难的节骨眼上,巴顿又与英国空军少将阿瑟·科宁汉发生了一场争吵。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4 月1 日,德军轰炸机空袭了美军司令部,巴顿的一位年轻副官廷森不幸遇难,使巴顿不胜悲痛和愤怒。他在当天的战况报告中尖锐指出:“整个上午,攻击部队不断遭到空袭,由于我们的部队没有空中掩护,德国空军便肆无忌惮地横冲直撞。”4 月2 日,科宁汉将军进行了反击,他写了一份针锋相对的报告,指责巴顿“谎报军情”,并讥讽他说,希望第2 军不要再做“丢脸的事,把陆上的失败归咎于空中”。他还宣称:“第2 军根本没有资格参加现代战争。”这下可激怒了巴顿,他像一头愤怒的狮子,向阿尔及尔的盟军司令部提出强烈抗议。后来在英国空军上将阿瑟·特德等人的干预下,科宁汉亲自登门道歉,巴顿才勉强接受。事后,为了维护美英合作关系,巴顿致信科宁汉,对他的“宽宏大量”致以谢意。
  这中间还发生过一个小插曲,证明了巴顿对空军的抱怨不无道理。4 月3日,英军空军中将特鲁·斯帕茨等人来看望巴顿,以消弥双方的误解。双方正在房间里谈得起劲,突然遭到4 架敌机的空袭,轰炸中房间被严重破坏,大部分天花板坠落,门被挤得死死的,无法打开,幸运的是无人伤亡。事后,斯帕茨十分抱歉,地问巴顿:“你如何处置这件事?”巴顿的回答既粗鲁又不失幽默感:“该死的,我一点也不知道。但如果我找到了这些狗娘养的驾驶员,我要发给他们每人一枚勋章。”
  战斗越来越激烈,部队的伤亡不断增多,士气也开始有所下降。巴顿认为,检验一个指挥官领导艺术的时刻到了。于是,他把艾森豪威尔要他注意个人安全的嘱咐置之脑后,亲自到前线指挥作战。他用各种方式鼓舞部队的士气,敦促指挥官们亲临前沿,与士兵们一起战斗。他不断督促本森的突击队向前冲,直至“打到海边”。这支部队目前只有一个坦克营、一个反坦克营和一个装甲步兵连。4 月7 日,巴顿到前线巡视,发现本森突击队被德军的地雷区挡住了去路,于是他不听部下劝阻,毅然驾驶吉普车在前面开路,穿过雷区,突击队得以继续前进。不久,本森突击队便与蒙哥马利的先头部队汇合了。
  在整个战斗期间,巴顿对部队的要求比平时要严厉得多,特别是对主力部队和指挥官,他一再强调:如果哪个指挥官不能履行职责,立即撤换,决不姑息。然而,一旦真的碰到这种情况,他往往表现得优柔寡断,心慈手软。在对待人的问题上,巴顿还是相当慎重的,或者说,他缺乏高级指挥官应有的那种铁石心肠。对第:装甲师司令官沃德的处理就是一例。在这次战役中,沃德的表现十分令人失望,多次贻误战机,受到巴顿的批评甚至责骂。但是当有人建议撤换沃德时,巴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