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 >

第126章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第126章

小说: 入行论释-善说海 讲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在为人处事等方面正在学着调整自己。看了这封信以后,我觉得正如她所说,她的愿菩提心确实生起来了。
    后来我想:“这次传讲《入菩萨行论》,可以说是累了半年,但在这半年当中,如果有人真正生起愿菩提心,再怎么累也值得了。”这就是我的真心话。所以我想把这篇文章印出来给各位看一看,社会上出现好人好事,大家都会极力宣扬,让全国人都争相学习。我们虽然没有这种能力,也没有这种号召力,但还是想让有缘者看一看。我看后觉得她的转变发自内心,虽然学的时间不长,还不到一年,但佛法在相续中生起哪怕只有一刹那,这种转变也是永远的。相反,如果没有这样,戒律中说即使守一百年的比丘戒,实际上也是一岁的孩子。所以你们方便的话,应该看一下这篇文章,里面有些对我个人的赞叹,不是我谦虚,确实已经过分了,但除此以外的内容应该比较真实。因此,大家学习佛法不要说得很大、做得很大,应该从内心有所转变!
    言归正传,此处说对身体应给予一定薪水,如果它没有通过利他来成办自利,在行持佛法上没有能力,但造恶业却乐此不疲,那就不要再给它任何东西,应按照禅宗“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做法,一日不做有利之事,就一日不给它吃东西,以此来磨练它、改变它,使它所作都顺应于佛法。
    以前大德们对身体不太执著,吃穿方面完全不考虑,只把它当作一个修行工具。弘一大师在《讲演录》中讲印光大师时说:印光大师一生对惜福最为注意,衣食住等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每日早晨只喝一大碗粥,没有菜。每次吃完饭后,以舌舔碗至极净为止。(这有点像我们藏族人舔糌粑。有人曾问:“藏族人舌头为什么特别长?”我以前也开玩笑:“这是从小锻炼的,如果你从小就舔糌粑,舌头也会这样。”)然后再将开水注入碗内,荡涤其汁用以漱口,慢慢咽下,唯恐轻弃残余的饭粒。午饭也只有一碗饭、一碗大众菜,吃完后和早上一样舔碗漱口。如此已有三十多年。可见,一个人的成就并不一定跟生活得好有关,有时候生活越简单,成就越高,每天吃得好穿得好,修行反而不能增上。以前华智仁波切到藏地各处云游修行,生活犹如一个乞丐。他平常吃素,身上只有一条氆氇,从来不带侍者,不骑马或牦牛等牲畜,行为看起来极其平凡,但其成就和发愿力,不用我说也是众所周知。
    所以我们应该看一下自己的行为,如果身体做善事比较令人满意,吃好点、穿好点也可以。但现在外面并不是这样,很多人天天造恶业,但满脑子想的是买的房子怎么高档,坐的轿车怎么豪华,吃的怎么有营养,穿的怎么有品位,怎么到星级宾馆去享受生活……贪婪欲望不断膨胀,始终没有得到控制。当然,像古代人那样生活,现在恐怕也不现实,但还是尽量平淡一点好。
    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如果吃得太好、穿得太好,对自己的修行会有影响。现在许多人在吃饭方面也有改变:以前人们特别喜欢搞排场,把餐桌摆得满满的,吃不了也点一大堆,随便浪费还觉得自己很伟大,但后来由于受到西方的影响,逐渐变得比较节约,吃多少就点多少,吃不了就打包带回去。这种行为还是比较好。我们作为佛教徒,言行举止应该多为众生着想,要考虑一些世间真理,道德品行方面多学习古人,这样一来,自己的良心不会退失,道心也会越来越增上。在对待身体方面,《教王经》中亦云:“智者于身不生贪,愚者于身生贪执。”因此哪些人修证很高,哪些人修证不高,从表面上也看得出来。
    念身如舟楫,唯充去来依,
    为办有情利,修成如意身。
    我们应把身体当作过河的船只,充当来去的所依。有关教言中讲到,依靠这个身体,我们可从轮回的此岸“去”往解脱的彼岸,然后又依靠它返回“来”度化无量众生。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按照律藏里的有些观点,对身体要不堕入两边。吃得太差,营养不良,身体不能行持善法;吃得太多、享受得太过分,容易产生傲慢心,也不能如理行持善法。穿着方面也是同样,衣服特别破烂、特别单薄,身体受不了,会影响自己修行;穿得特别漂亮,整天讲究打扮,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这方面,这也是修行的大障。因此,我们应像戒律中发愿的那样,合乎中道、不堕两边,这才是修行的基本要求。除了依靠身体暂时利益众生外,到了最究竟的时候,不清净的身体还可以转成如意宝般的佛身,那时候随众生因缘,此身可示现无数化身,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
    因此,我们的身体唯一就是要帮助众生,没有它,只有单单的一颗心,坐禅也好,修出离心、菩提心也好,都是不能实现的。有了它以后,只要能够利益众生,哪怕在身上割一块,对发菩提心的人而言也理所应当。
    唐代有位智舜禅师,他一向在外行脚参禅。有一天,他在山林中打坐,有个猎人射中一只野鸡,野鸡受伤后逃到禅师面前,禅师以衣袖掩护着这只小生命。不一会儿,猎人沿着血迹找到这里,索讨那只野鸡。禅师慈悲地开导猎人:“它也是一条生命,放过它吧!”“不!你要知道,那只野鸡可以当我的一盘菜!”禅师用佛理再三劝解,但猎人一直和禅师纠缠(这个猎人特别坏!)禅师没办法,拿起行脚时防身的戒刀,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送给贪婪的猎人:“这两只耳朵够不够抵你的野鸡?你可以拿去做一盘菜了。”猎人大惊,终于觉悟到杀生乃最残忍之事,从此放下屠刀,不再从事打猎。
    这位禅师的行为非常感人!为了救护一只野鸡,我们能忍受这种痛苦吗?过段时间我们也会讲到,布施身肉来满足众生,虽然功德很大,但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前,凡夫人若贸然行持,可能会生后悔之心。所以,大家应在能力所及的前提下帮助众生,若能帮助一个众生,也是最荣幸、最高兴的事情了。
    这次听受《入行论》的道友,每个人都应发心:三年之内度化一个众生。所谓的度化是什么?就是未皈依佛门者,通过权巧方便让他皈依,然后引导他发菩提心。而不一定是原来某人生意做得很好,后来让他虹化变成光消于法界,或者让他开悟大显神通。没有这么高的要求。只要能让一个人今生皈依佛门,或者出家,或者没有出家也不要紧,关键是对佛有信心,然后发起菩提心,这就是真正的度化。因此,大家要尽量依靠身体来帮助众生,这一点非常重要!
    癸三(控制后作修心之行)分三:一、一切行为中当具正知;二、主要宣说修心;三、净除成为心之障碍。
    子一(一切行为中当具正知)分四:一、总说一切时分所作之行;二、尤其趋入善法之行;三、断除成为世间不信之行;四、护持睡眠对境之理。
    丑一(总说一切时分所作之行)分三:一、平时行为寂静;二、必定随顺他众;三、善行自己之事。
    寅一、平时行为寂静:
    自主己身心,恒常露笑颜,
    平息怒纹眉,众友正实语。
    自己应该是自己的主人,能主宰控制自己的身心。在这一品当中,主要讲了以正知正念来控制自己,如果像发心脏病一样无法控制自己,则应该马上提醒:“我是发了心的人,跟社会上的人不相同,在别人面前我的行为应该如法,心态也不能太糟糕。”当然,像诸佛菩萨那样,一刹那也不起烦恼或不如法的念头,凡夫俗地不可能做到,但我们毕竟在上师三宝面前发誓有生之年行持善法,自己对自己应该有一定的把握,这就是修行最基本的原则。
    如果内心有了修行境界,外表中就能显露出来。真正有慈悲菩提心的人,经常面带笑容,遇到任何道友或者素不相识的人,都会以和蔼的微笑给他人带来快乐。其实一个人的表情,能够影响周围许多人。国外有些大德,如观音菩萨的化身,他们的微笑、神态和举止,吸引并感化了无量无边的人。然而,有些人在见到别人时,不是愁眉苦脸就是怒目相视,身边的人直接或间接也感到非常痛苦。因此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要常常面带笑容,即使内心微笑不起来,假装微笑也可以。但说实话,假装的微笑很难看!(众笑)——现在大家都笑起来了,一下子面容就变了,这种状态不知能保持几天?
    “平息怒纹眉”,杜绝对众生怒容满面、横眉冷对。当然,诸佛菩萨为度化众生而显现忿怒相,这不可一概而论。因为有些众生用平和的方式没办法调伏,就像以前国王赤松德赞和菩提萨埵,对一些鬼神非人实在无法以寂静行为制服,于是请莲花生大师以忿怒相来降伏它们。在密宗当中,也有些本尊和护法神是忿怒相,实际上这都是度化众生的方便,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我们发了菩提心以后,行为应该和善慈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内心应充满慈悲爱心,这样所散发出来的表情,对众生一定是有利益的。不然,跟谁接触都好像不屑一顾,待人接物经常用特别不满的语气和表情,那是不合理的。
    现在佛教徒之间的交往,一定要发扬团结和合的精神。如果没有这样,大乘佛法在世界中是很难弘扬开来的。所以我们内部发心人员之间一定要团结,人与人之间如果连一点宽容豁达都没有,度化众生又从何谈起?外面各教派之间、各上师之间、各弟子团体之间也一定要和睦相处。最近我了解一下,现在学《入行论》的道友有觉囊派、噶举派、格鲁派的,还有禅宗、净土宗、华严宗的……凡夫人总是随外境而转,知道了这些后,我心里确实比较高兴。当然,并不是学我们的法就高兴,的的确确不是这样!我们的法和你们的法,我觉得没有什么差别,但世上有许多愚痴的“孩童”,通过一些方法让他们上学校,学一点正规知识,这就是我高兴的原因。现在佛教团体的素质普遍比较低,真正的佛理很多人都不懂。前不久,一位日本道友跟我说:“我所在的地方,佛教完全成了一种形象,真正的闻思修行,尤其是对内心的调整,基本上都没有。(当然,这只是部分地区,以前佛教在日本大多数地方还是非常兴盛。)”藏地、汉地的部分地方也有这种现象,佛教徒做个仪式收点钱,佛教似乎变成了一种谋生手段,很少人能体会到佛教慈悲为怀的精神。
    其实,不管你学哪个上师的法都可以,哪个传承的法都没有什么差别,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教派犹如甘露一样中边皆甜,对众生都是有利的,所以佛教徒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处理好。如果连这一点为人处事都不会,还说要度化众生、感化众生,那简直是天方夜谭!现在有些佛教团体经常勾心斗角、互相竞争嫉妒,这种行为不太好,如果你真的有本事,那应该去跟外道斗争。世上有那么多人不承认前后世、业因果,在这些邪思邪见者面前,你特别恭敬,一点脾气都没有。可是到了佛教内部,你这个不满、那个不满,好像成了主人一样。现在个别地方的佛教团体,在团结方面比较差,所以我非常希望各教派、各上师、各弟子之间的关系要融洽,也只有这样,大乘菩提心的精神才能广泛弘扬开来。
    汉传佛教中的海涛法师,他的行为我还是非常随喜。通过“生命电视台”,他让人们充分了解藏传佛教、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就更不用说了,他本身也是学汉传佛教的)。有人说他学藏传佛教,有人说他没有学,这个并不重要,不管是学哪个宗派,彼此之间都要互相借鉴、互相尊重,用开放的眼光来取长补短,这样佛法才能弘扬开来。近几年来,海涛法师通过与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进行交往,以智慧座谈的方式来遣除众生的怀疑,用互相对话的方式来帮助众生,逐渐打破人们原来的成见,对各宗派之间沟通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要知道,不管是汉地藏地,对佛法抱有怀疑的人历来比较多,有些学藏传佛教的人歧视汉传佛教,有些学汉传佛教的老法师也很排斥藏传佛教,一直以保守的态度和见解约束下面的信徒。当然,如果他修证特别高,弟子能圆满完成学业也很好,但有些人自己教不了,又不让弟子接触其他宗派,这样可能不太好。所以大家要有开放的眼光,该学的应该虚心去学,哪里有长处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当今国际也是如此,闭关锁国只有自己吃亏,现在许多国家都知道开放的重要性,只要一个国家发明了先进东西,其他各国马上纷纷效仿、争相使用。我们佛教也应该这样,彼此之间要精诚团结、互相合作,共同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