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狼行三国 >

第578章

狼行三国-第578章

小说: 狼行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聂离身长八尺,与大汉之中算得上是身材魁梧之辈,但很多的安息与罗马勇士却要比他足足高出一头,身躯看上去亦要强壮许多,有些人整个就是用肌肉堆砌出来的,令人望而生畏!后来聂离回到大汉见到涙无痕就颇为感慨,当日要是这个巨汉在更能扬我大汉声威!在技击之中,强壮的身体只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格斗技巧也要占到很大的比重,聂离便是用它神出鬼没的剑法让这些以武勇自负之辈见识到了什么叫做大汉的武学,很少有人能在他手下支撑三十招开外!

本来此事只不过是一时意气之争,以聂离的武艺修养并不愿长此以往,倒是王甫与黄慎二人觉得这是最好的宣扬大汉声威之法,一力劝说之下聂离才继续坚持下去,结果也正如二人所预期,在连胜九十七场耗时两月之后,贵霜帝国及其周边的国家都知道了那尔来了一个东方国度的神奇高手,那些平日里不可一世的战士武者没有一个能在他的面前战而胜之,其后刘毅闻听此事对聂离在域外扬大汉之威的做法极为赞赏推许,并专门授意朝廷拟定旨意将之尊为宫廷剑师!

第八百九十章 缇娜公主

王甫的风度翩翩,黄慎、班子明的博闻广记再加上聂离表现出的超级武力,让贵霜帝国与其周边的一些国家都对大汉有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后者的连胜九十七场的记录恐怕在很长时间之内都不会被打破,冷兵器时代人们对强大的武力是相当崇拜的。如果说聂离的剑法让域外之人见识到了大汉的尖端武力的话,随行近卫营士卒的表现就让他们知道了天下还有这般严谨奇妙的战阵!抛开个人的战力,五十名近卫营士卒在对战之中足以击败任何国家倍于自己的敌军,可说在战阵研究之上,此时的大汉是可傲然立于整个世界的巅峰的!

这才是腓烈末三世想要与大汉交好的真正原因,一个人再如何强也不可能面对千军万马,但军队就不一般了,这支五十人的汉军所表现出的战斗力与团队精神及种种精妙的阵型都令他心动不已,听那副使黄谨之言及这般军队大汉燕王刘毅手下有数十万之多,腓烈末对此不尽相信,如此强军别说几十万,有十万就足够他横扫四方了!与几位汉朝使者接触下来他也能感受到那种泱泱大国的君子气度,这样的国家若能引之为援对自己的霸业将会有难以估量的好处!

公主下嫁在贵霜帝国不是小事,本来最有资格的就是横扫诸国勇士的聂离,这样的武者足以让所有人闭嘴,但显然聂大侠的年龄大了一些且根本无心于此,而一表人才、谈吐不凡,长袖善舞,八面玲珑的黄慎就进入了腓烈末的视线,从几次的交流之中他就能看出这个年轻人在汉朝使团之中所处的地位,亦是颇为欣赏他的风度人才。

在此次的西域使团之中,黄慎绝对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不单单因为他是大公子刘桓的心腹且还有燕王刘毅的信任,数万里的行程多有风险危机之时,正是此人的决定与筹谋让使团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难关,地位加上实力,黄谨之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威望!而能够被刘毅定为西域使团的团长,王甫绝不是用来做门面的,对于燕王在此行之中寄托的厚望他是心知肚明,对于这样的美事亦是乐见其成!

使团带给贵霜帝国的可不止武力上的震撼,精美的陵绣,巧夺天工的蜀锦,这些产自大汉的精品很快就得到了所有贵族的青睐,就像大汉世家以拥有倭国女奴为荣一般,这些贵族也无不想多拥有一些来自异国的精巧物事以彰显他们尊荣的地位,几项综合之下,黄慎与贵霜帝国公主缇娜腓烈末的婚事很顺利的就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这桩婚事不仅仅是在黄慎与公主之间,也是大汉与贵霜帝国的大事,因此使团处理起来极为的慎重,身在域外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代表了汉朝的尊严与气度,万万不可有半点失仪。虽然燕王曾经有让黄慎纳异国妾室之言,但此次事关公主就完全不同了!黄谨之本人对此倒还没有太大的抵触,与燕王的一席深谈,他可以感受到刘毅对西域使团的看重,此事若成对大汉亦是有利,更是其报答燕王知遇之恩的机会!当然还有一点,这缇娜公主虽是轻纱遮面难见真容,可观其曼妙的身材与玲珑的体态加之腓烈末三世夫妇的长相便可知其容貌绝不会逊色,倘若公主的容貌说不过去岂不失了贵霜帝国的脸面?

在出使之前,刘毅刘桓皆是给了西域使团一定的擅专之权的,随时远隔万里,指望他们事事上报是不可能的,可兹事体大王甫黄慎也不敢善做主张,况且草率行事也显得对贵霜帝国不太尊重,因此一番商议下来还是先按照此地的风俗定下亲事,待黄慎此次回转上禀燕王之后再正式前来迎娶公主,缇娜今年不过十四,等上两年却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两下一经议定,定亲仪式便按期得以举行,这次场面腓烈末三世安排的极为宏大,也请来了不少他国的使节做为观礼嘉宾!

定亲仪式既成,黄慎自然也就见到了缇娜公主的庐山真面目,其容貌到底如何众人不得而知,黄谨之对此守口如瓶,无论同伴如何旁敲侧击就是一言不发。此次行程漫长而艰苦,在此之中成员们亦是结下了颇为深厚的交情,近卫营的士卒们可没黄副使的好气,不过从他满面洋溢的笑容之中就可见一斑,想来就算不是国色天香亦不差之!

腓烈末三世对于缇娜公主是相当宠爱的,爱屋及乌之下对这个乘龙快婿又怎会吝啬?加之此次又是事关两国之间的交往,这一份嫁妆相当的丰厚,除了黄白之物外本地的特产亦是应有尽有,王甫便笑言此次西域使团之中唯有黄慎足可当得起春风得意满载而归之言!其中有很多的珍品后来成了黄家的传家之宝,亦是这段历史的见证!后贵霜帝国湮没,其后人辗转几何才在华夏找到了自家的这段传承。

此次前来贵霜帝国得到腓烈末三世的厚待,西域使团当然也代表燕王给其送上了不少的礼物,除了那些绫罗绸缎与珍贵的手工制品之外最令其中意的就是由大汉第一名匠徐刚打造的一把匕首,此物切金断玉削铁如泥体锋利无匹,体现出了汉朝顶尖的铸造工艺。同样的匕首徐刚一共打造了四把,最为满意的自然送给了刘毅,这可绝不是因为其燕王的身份,徐大匠性格孤僻绝少好友,朗生可说是他唯一的知己,那把匕首刘毅贴身收藏,名之为“分水”,亦是珍爱非常!

作为回礼腓烈末三世给予使团的亦是极为丰厚,这也是贵霜帝国实力与风度的一种展现,他是绝不会在大汉燕王面前失却一国之君的气度风范的,在其中黄慎自然提出了很多的交流之物,燕王最为关心的棉花棉籽自然位列其中,另大汉所无的一些作物使团也带回了不少种子,在刘毅而言农业的发展才是他最为雄厚的基础!

西域使团出北平之时官员加上护卫合计有两百八十七人,辗转万里到达贵霜帝国之后只剩下了两百零七人,殉难者大多都是随行的士卒,维护使团人员的安全是他们最大的职责,莫测的天灾难以抗拒,很多士卒都是在自己与别人之间选择了后者,他们是军人,军人就要有军人的担当,燕王及大公子军令在前,纵使身死亦要守之!

黄慎与缇娜公主定亲仪式结束之后半月,西域使团踏上了回归大汉的行程,此时使团之中的成员却达到了六百余名,比来时足足扩大了三倍,其中除了贵霜帝国回访的使节之外,还有萨哈王国,普度公国等各个国家的使者,西域使团带来的大汉风潮本身就有着极大的影响,加上聂离近乎逆天的表现使得很多国家都对大汉充满了好奇,恰好有此机会,组织人员前往交流便是顺理成章!

如此一来回归的西域使团之中成员就颇为复杂了,有贵族,有武者,亦有商人与传教者,有着来时的经历,这趟归途走的就要顺利多了,当其返回西域诸国之时更受到了隆重的欢迎!前番各国使节北平之行,亲眼见到了强大的匈奴与鲜卑在燕王面前如何礼敬,更感受到了汉都北平梦幻一般的繁华,此时西域诸国与大汉之间的交流已是越来越位频繁,长安成了其来往的最大集散之地,从这些交易之中双方都得到了一定的好处,饮水思源之下对西域使团自是心存感激!

经过此处,西域使团的队列又似滚雪球一般进一步扩大,到王甫黄慎等人抵达北平近郊之时已是浩浩荡荡的数千人马,各种各样的大车首尾相连绵延数里,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第八百九十一章 城外相迎

当年汉武帝为了汗血宝马而举倾国之兵西征虽是灭国得马却亦将好不容易积蓄起来的国力挥霍一空,使得这位以武功名留青史的皇帝不得不下罪己诏以示过人,自此之后似乎我泱泱华夏便失去了扩张的气度,大汉之后的各个朝代疆域都并没有太多的扩张,这与长久以来儒家思想的传播是分不开的,臣子们亦不会过多关心域外之事,此次众多官员齐集北平西门迎接归来的西域使团更多只是不愿驳了燕王世子的面子,这可是世子精心策划之事,本意之中却可有可无!

不过当见到那浩浩荡荡的队列开来之时,尤其待其走近又见队伍之中有着众多见过未见过的异族之后,大家心中对这趟早起的怨言便淡了许多,正如后世之人爱财一般,今世的这些官员可是极爱声名的,前番西域诸国联袂前来拜访天朝已然让他们与有荣焉,非是燕王破乌桓定匈奴纷争之大汉哪有这般的荣光?而此次看阵仗竟比前次更为宏大,无形之中除了赞赏燕王见识之外西域使团亦提升不少地位。

“国山、子明、谨之,这一别两年,诸兄辛苦了。”此番历时两载行程数万里,北平再往之时使团众人的心情又再度兴奋起来,王甫、班子明与黄慎三人行在头前,远远便见道旁相候的隆重阵势,那当先一人长身玉立,气度凛然却不是刘桓还有何人,正要快步上前世子已然先行疾步走了过来,不待三人上前见礼已然极为热情的招呼道!

两年方略使得燕地的军政民生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而对十八岁的刘桓来说,这两年亦是他经验阅历城府心机都飞速成熟的时期,此时微笑出言语音响亮有力又不失亲热之情,满面的微笑使人如沐春风,对三人他以兄称之更见判其回归之情,单只这片言只语就使得三人心中极为受用了,笼络人心以为己用世子做得极为到位。

“王甫、班子明、黄慎,参见世子!”汉末之时西域乃是苦寒之地,无边荒漠万里黄沙,一路的风霜使得三人都已非是当日的白面书生,黝黑的肌肤与面上的沧桑使得他们更具男儿之感,见世子如此相待,三人都觉此行之艰苦便没有白费,刘桓虽是以兄相称可他们哪里敢受,即或世子不加在意恐怕人言之中亦要落个不分尊卑不知进退之语,当下齐齐上前一步口中出言身躯皆是深深一躬给刘桓见礼!

“不必多礼,不必多礼,几位远行万里,屡经风霜,桓心中实是惦念,诸君到达长安之时便是喜出望外,自此望各位之心如穿秋水,今日一见,三位风采不减当年,且更是满载而归,桓当代父王与大汉子民相谢才是!”刘桓见状急忙上前相扶不让其行礼,其中自有真情实意却亦不免人前展示之心,世子对待有功之臣当是礼敬有加。

建立西域使团前往周边各国互通有无,刘毅的出发点是一心为了大汉更好的发展,与此处刘桓并非没有与父亲一般的眼光,可他尽心竭力在此事之上多少还是有着一些功利之心的。身为燕王世子声名显赫,为世人所羡慕,可有着那样一个名震天下的父亲对刘桓而言亦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这几年他都是事事谨慎生怕有一点行差踏错而为世人所笑,现在的他所需要的就是属于自己的名声,在心底深处刘桓是希望人们在提起他时能够能够用柳城候称呼而绝非刘大公子!

直至今日刘桓还对两年之前的司隶之行念念不忘,那种受万民敬仰的感觉近乎完美,不知何时自己才能做到如同父亲一般的地步?那种荣耀使得刘桓在之后更为严格的要求自己,亦付出了几乎所有的精力与学习治国治政之上,他是燕王刘毅的长子,这一切都是必然要背负起来的重担,而此次西域使团满载归来就是他扬名的大好时机!

王甫黄慎等人率领使团入雁门关而至长安之时便立刻飞鸽传书北平邺城二处尽述此行之所得,内中亦不无表述对燕王先见之明的敬佩,当然世子的安排周全也是必不可少的,似乎自古以来有了功劳先谢上位者便是华夏的悠久传统!对西域使团的收获刘毅是极为满意的,只是当时大战当前他的主要精力还要放在战事之上,因此亲做手书与长子让他妥善安排此事言中对其亦不无夸奖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