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一寸河山一寸血 >

第173章

一寸河山一寸血-第173章

小说: 一寸河山一寸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先,英国人还瞧不起陈纳德,等到志愿航空队在昆明空战中初显峥嵘,才赶紧伸手请求帮忙。

1941年12月25日,仰光上空展开了一场大厮杀。

日机编队浩浩荡荡,共有六十架轰炸机和三十架97式战斗机,看上去煞是威风,不过那是在“利斧”还没有出现的时候。

志愿航空队的十二架战机一头闯进日机编队。十二比九十,看上去犹如小船划进了大舰队,地面观战的人们睁大眼睛,都找不到美国飞机在哪里。

满天都是飞机——日本飞机,随后它们却开始一个接一个地掉下来,不一会儿,就在地上落了满满一堆。

不算多,总共十五架轰炸机、九架战斗机,它们刚刚还张牙舞爪,转眼之间全成了废铁。

“砍”它们下来的,自然是“利斧”。

陈纳德在东瓜重点练的就是如何打“零式”,现在“零式”变成了“准零式”,还有什么觉得特别费劲的?

还是“要你命三板斧”,“砍”完之后,洋小伙们以一语概括:简直像打野鸭子一样轻松。

志愿航空队也损失了两架飞机,但人员无一伤亡,代价是把整整一支日机编队都给打得掉了魂。

陈纳德在仰光出战三十一次,每次能动用的飞机最多超不过二十架,最少时只有五架,但是他却成功地把“昆明奇迹”发展成了“仰光神话”:在六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击毁日机两百一十七架,志愿航空队自身只损失飞机十四架,战死飞行员四人。

一比十五的胜率,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

同样参加仰光空战的英国空军算是超水平发挥,但也只能勉强达到一比三的胜率,应该指出的是,英国皇家飞行员全都经过严格训练,并非俗辈,他们在欧洲空战中甚至盖过德国空军。

作为仰光神话的创造者,美国志愿航空队不光是出名了,而且出大名了。

飞虎队的标志其实是“鲨鱼头”

休息之余,队员们爱给飞机“文身”,他们曾在画报上看到英国飞机涂有鲨鱼牙齿的图样,觉得挺带劲,便画在了机头上,结果这就成了航空队的一大标志,反而没人记得首创者是谁了。

更让陈纳德本人都摸不着头脑的是,不知怎么传来传去,“鲨鱼头”又演变成了“飞虎”,到处都在评说飞虎,评说飞虎队。

美国迪斯尼公司后来专门为飞虎队制作了队徽,上面是一只插翅猛虎,正从象征胜利的大写字母“V”上一跃而过。

第13章 残阳如血(1)

1942年元旦,中、苏、美、英等二十六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联合国家共同宣言》,表达了联合对日、德、意这三个轴心国发起军事行动的决心。

鉴于当时中国战场牵制了三分之二的日军主力,已实质上成为抗击日本陆军的主战场,各盟国特别是西方大国开始对中国刮目相看,道理很明白:不服气,你跟那“三分之二”扳扳手劲试试看。

1月4日,盟军总部正式划出中国战区,范围除中国之外,还包括越南和泰国,蒋介石以上将衔担任战区统帅。

这在近代中国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曾经,“东亚病夫”“华人与狗不得入内”,都是鸦片战争后一直挂在我们身上的标签,想甩都甩不掉。

纵使江山秀丽,纵使家世显赫,也不过是个一睡百年的瞌睡虫,如今终于让别人知道中国其实是一头狮子,醒过来之后同样可以独当一面。

消息传出,不独中国国内,乃至东南亚华侨亦为之欢欣鼓舞。接到任命后,蒋介石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国家之声誉及地位,实为有史以来空前未有之提高。”

战区统帅有了,还得配个幕僚长,这是个洋人,美国人。

1月14日,由美国政府提名,史迪威中将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

开心一刻

蒋介石事前曾委托宋子文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让蒋介石很满意。大舅子告诉他:“你的新任参谋长,是美国陆军中最优秀的人物。”

宋子文的评价不免夸张,换一种说法也许更为稳妥——在能够派往中国的将领之中,史迪威应该是当时美国所认定的唯一合适人选。

史迪威,毕业于西点军校步兵科,曾担任驻华武官。除通晓汉语,享有“中国通”之名外,他也显示出了一定的军事才能。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举行全军大演习,以少将师长身份参加演习的史迪威一鸣惊人,他指挥的步兵师表现突出,其本人也因此被誉为美国陆军四十七名少将中最出色的一个。

但是,美国陆军部起初在酝酿人选时,中意的却并不是史迪威,原因就是史迪威的级别太低,不过是个少将,而且从未指挥过任何实战,要一下子放到战区参谋长任上,怕被中国人看轻。

最好是集团军司令这样的角色,还要是中将以上的,可问题是一圈问下来,没人肯去。

去干什么?你又不给派美国大兵,要是我指挥中国兵打输了可怎么办,岂非“尔曹身与名俱灭”……

史迪威说:“我去!”

少将升中将,即刻起程。

3月4日,史迪威抵达重庆,并受到了热情欢迎。

史迪威的“卖相”不错,人很瘦,但是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给人一种坚忍不拔的印象,让你知道,这就是一位老牌职业军人。

史迪威“卖相”不错

如果说蒋介石有一见面就喜欢的人物类型,那史迪威无疑可列入其中。

再加上刚刚佩戴的三星中将标志,一口地道的中国话,没有理由不让蒋介石夫妇喜不自胜。

史迪威来华时,陈纳德也同时应邀相陪。宋美龄的脸上都笑开了花,这位第一夫人一手挽住史迪威,一手挽住陈纳德,对两人说:“中国终于有了你们两位美国军官的帮助,我为此感到由衷高兴。”

想一想,确实让人开心,陈纳德踏上中国国土时,才不过是个上尉,但在他的幕后指点下,中国空军曾爆发出惊人的潜力,现在有了史迪威这样的中将直接指挥,中国陆军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是个其乐融融的场面。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会有很多这样的镜头,它们会让我们高兴、激动乃至感动,可惜的是,时光总在不停地流逝,再漂亮再动人的相片也会逐渐泛黄。

不过在那一刻,还没有人能想到以后,他们只知道,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史迪威应该有足够的能力帮助中国军队取胜。

当时,中国军队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保卫缅甸,虽然后者不属中国战区,但作为援华物资的主要入口,无疑是抗战的一条生命线,不能不以全力确保。

早在中国战区未成立之前,国民党统帅部就已根据情报判断出日军侵略缅甸的意图,因此专门从国内抽出了杜聿明第五军等三个军,以十万精锐的兵力,准备帮助英国保卫缅甸。

然而,都到这个地步了,英国人却还怕中国到其殖民地上来分一杯羹,因此坚决拒绝让远征军进入缅境。

中国人来不了,人家日本人可要来了。1942年1月,日本第十五军侵入缅甸,两个多月后,已攻至仰光附近。

这时候,他们才主动请求中国增援,可是战机早已错过。

大兵团出战,最忌仓促草率,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你熟悉地形和构筑工事,打起仗来那真是连一点把握都没有。

在三次长沙会战中,薛岳之所以能够取得一胜两平的战绩,若无对地形的了然于胸,那是根本难以做到的。

缅甸不是湖南,不是长沙,前路漫漫,委实难卜。

尽管如此,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缅甸失陷,能挽回还是要尽量想办法挽回。

3月12日,中国远征军正式成立,蒋介石派史迪威前去指挥。

王师重来

缅甸战场上,英缅军仍在继续败逃。

英国驻缅部队除高层军官以外,低层官兵大多由缅甸人和印度人组成,这些当地人平时被英国殖民者当成奴隶一般,饱受欺凌,到了紧要关头,哪里肯卖命抵抗,因此几乎是一触即溃。

3月8日,日军轻取仰光,局势不谓生死存亡,也已是危在旦夕。

当天,戴安澜率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赶到了仰光以北的东瓜,也就是陈纳德训练飞虎队的那个地方。

戴安澜,号海鸥,安徽无为人,与他过去的老长官徐庭瑶是同乡。

这位毕业于黄埔第三期的青年将领,早在长城抗战时就崭露头角,那时他是杜聿明手下的团长,到杜聿明创建第五军,又特地委任其为第二〇〇师师长。

进入缅甸后,戴安澜发现,缅甸土人普遍敌视英国人,以至有充当日军探子的。但也有很多人,包括华侨,并不相信日本的欺骗式宣传,对来自中国的军队十分欢迎和拥护。

翻一翻史书就会知道,古代缅甸也曾经在我们的西南疆域之内。

据说,三国武侯南征到此,极受缅人崇拜,视之如神,当诸葛亮要北返时,百姓成群结队地来进行挽留。

诸葛亮安慰他们说:“我还会回来。”

可是您什么时候会再回来呢?

诸葛亮指了指田间的一种草,“此草开花,余重来矣”。

那是一种不会开花的草,所以一年又一年,引颈北望的缅人迎来的只有失望。

当地人告诉戴安澜,草在不久前竟然奇迹般地开花了,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吉祥的预兆,预示着“王师应到达矣”。

戴安澜为之感慨不已,于马上赋诗:“扬鞭遥指花如载,诸葛前身今又来。”

被誉为“海鸥将军”的戴安澜

戴安澜的任务是守住东瓜。

从作战地形来看,东瓜实非易守之地,城外以平原为主,三面都有开阔地带可供对方发起进攻。

这种地形下要想守城,能依赖的只有坚固工事。

提起工事,缅甸倒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森林多,树木多。东瓜城有很多现成的枕木,本来是要拿去铺铁路的,如今正好就地取材。

在戴安澜的指挥下,第二〇〇师官兵在地上挖出坑道,然后上盖枕木,修筑出一座座封闭式堡垒。

3月20日,东瓜保卫战打响。

侵略东瓜的是第五十五师团,这个新编师团自成立后一直驻于日本国内,从来没有打过仗,但是进入缅甸后,英缅军的无力和无能,却使它在提高自信心的同时,还积累了作战经验。

不过在东瓜,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戴安澜精心构建的堡垒群使其大吃苦头。

这些堡垒堪比第三次长沙会战时的地堡,轻重武器配置得当,一道道交叉火力网让冲上来的日军无可躲避,以至伴随着每一次被击退的进攻,堡垒前都会留下日本兵的累累尸首。

3月28日,见第五十五师团毫无建树,第十五军司令部急调第五十六师团加入进攻阵营。

两个师团合攻东瓜,最后连放毒气这种损招都使了出来,却仍无法从正面实现突破。

4月1日,第二〇〇师终于决定放弃东瓜。

不是正面守不住,而是侧翼暴露,不得不奉杜聿明之命撤离。撤离时,尽管已受到包夹,但这支老牌劲旅仍然秩序井然,边打边走,未让追兵找到一点可乘之机。

日本第十五军从进入缅甸起,可以说一路都在快速行军,就比谁跑得更快,东瓜保卫战是他们第一次受挫,连日本人自己也承认这是“缅甸战役中最艰苦的一战”。

第五十五师团几乎被完全击垮,一名被击毙的日军大佐在日记中惊呼:“南进以来,从未遭遇若是之劲敌。劲敌为谁?即支那军队。”

第十五军司令部自此才知道对面的“支那军队”,就是昆仑关战役中声名赫赫的第五军。

对第二〇〇师能那么从容地撤出东瓜,已经狼突豕奔的英国人感到十分惊异,但戴安澜本人却不无担心,尤其在得到蒋介石要予以召见的通知以后。

他以为自己至少要挨骂,因为毕竟东瓜没有能守住,没想到蒋介石已经听过汇报,他对东瓜保卫战的战果非常满意,“东瓜失守不是你的责任,这一战打得好,很漂亮。”

为了表示嘉勉,蒋介石特地留戴安澜共进晚餐,晚上还安排他住进自己的隔壁房间。

蒋介石的部下那么多,这是从未有过的礼遇。

生杀予夺

东瓜失守确实跟戴安澜没有关系,先掉链子的是英国人。

在东瓜的西线侧翼,英缅军就算占有武器和数量优势,都挡不住一个第三十三师团。后者在上高会战中曾是罗卓英和第七十四军的手下败将,未料换了对手之后却威风十足,连连击破英缅军防线。

侧翼一破,东瓜后方即受到严重威胁。偏偏这时候由于英国人不肯提供足够车辆——他们撤自己的溃退部队还来不及呢,远征军的其他部队和机械化装备迟迟不能到达。

这时,经十二日苦战,第二〇〇师粮弹开始出现匮乏,如果后援再不济,在被日军四面包围的情况下,必然会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第五军军长杜聿明感到不撤不行了,遂向史迪威提出撤退建议。

他的建议算是相当委婉,“撤下来,可以在‘另一时间、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