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暴君颜良 >

第231章

三国之暴君颜良-第231章

小说: 三国之暴君颜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梁国方面传来消息,大张旗鼓进攻睢阳的袁尚,非但没有打败刘备,反而是损兵折将,连着吃了几场败仗。

屡战屡败之下,袁尚只能放弃了主动进攻,兵马退出梁国,退守襄邑、己吾一线。

而连战连捷的刘备,却反守为攻,率领着大军趁胜追击,向着袁尚发进了猛攻。

袁尚的兵马已被削弱,颜良之目的已然达到,他当然不会坐视袁尚大军覆灭,让刘备趁机坐大,此时也当是他挥军北上,收拾了刘备,坐收渔人之利的时候。

然而,让颜良感到不爽的是,退守于苦县的吴军,却并未如他所料的那样,就此退兵而出,反而是有据过不退,大有打一场持久战的迹像。

根据细作传回的情报,原本吴军方面,程普本是打算撤兵南归,但周瑜却坚持不肯撤兵,非要跟颜良继续对峙下去。

“这位美周郎,伤成这样了还不退兵,非要跟我在这里耗着,他这是自己讨不着便宜,非要拖着让我也无法渔利啊……”

军帐之中,看着那份关于吴军的情报,颜良不禁感慨道。

张辽道:“吴军不退,我军侧后就始终受到威胁,主公,莫不如尽起大军,强行击退吴人?”

颜良却摇了摇头,“吴军虽败了两仗,但好歹还有两万兵马,又有程普这样的老将坐镇,我军强行攻打苦县,未必有好果子吃。”

颜良意在击败刘备,和周瑜开战本就因周瑜主动挑衅,不得已而战之,如今再强行攻城,做无谓的牺牲,非是他的风格。

“既不强攻,又想让吴人退兵,只怕不易啊……”张辽叹道。

正当这时,一直沉默的徐庶,嘴角却掠过一丝诡笑,“主公,庶有一计,或许可让周瑜不得不退兵而去。”

第352章 猜忌

秣陵城,吴侯军府。

八支巨大的火炬,照亮了这富贵堂皇的大堂。

火光映照下,那碧眼紫髯的孙权,正双臂笼在胸前,眉头暗锁的盯着案几上的那封书信。

那是周瑜的亲笔上书。

数天以前,孙权接到了程普的飞马急报,得知了凌统降敌,武平、涡水两役相继失败的惊人消息。

震惊之下的孙权,急是派人持自己的手谕奔赴前线,命周瑜速率大军返回寿春,不要再和颜良做无谓的纠缠。

坐守秣陵的孙权,心情不安的等着,但他非但没有等到周瑜率大军安然撤归寿春的消息,反而等来了周瑜的这道上书。

周瑜声称,自己若然撤兵,刘备就将陷入两面受敌的地步,若然刘备被击败,颜良的实力便将大增,那时必将对东吴造成极大的威胁。

因此周瑜坚持要继续驻兵苦县,牵制颜良,使其抽身不暇,宁可让刘备坐大,也不可让颜良从中渔利。

诸般陈词之后,周瑜请求孙权能收回成命,让他以带病之躯,继续在苦县指挥吴军。

孙权盯着这份周瑜的上书,已经看了整整一个时辰,他的脑海里翻来覆去的权衡着利弊,琢磨着到底应不应该同意周瑜所请。

苦思半晌无果,孙权摇头一叹。

正当这时,忽然之间,有一双手从后边蒙住了孙权的眼睛。

孙权吃了一惊,急是按住腰间佩剑,方欲拔剑时,却忽然间笑了。

“小妹,又来淘气了。”

孙权笑着掰开了那双纤嫩双手,回头看时,一名十四五岁的俊俏小姑娘,正笑盈盈的看着他。

她一身红衣,粉嫩的脸蛋跟桃花般灿烂,稚气之中却又含着几分娇艳。

这小姑娘,正是孙权最小的妹妹孙尚香。

“二哥,你都坐了大半天了,累也不累,走,陪我去射箭去。”孙尚香瞅了瞅肩上别着的弓,拉着孙权就要走。

孙权却拉她坐下,故意板起脸来,教训道:“小妹,你一女儿家,该当多学学针线女工才是,整日里舞刀弄枪,射箭骑马的,将来哪家的公子敢娶你。”

“哼,我才不要嫁人。”孙尚香一脸不屑。

孙权眉一皱,“胡说八道,女儿家早晚要嫁人,你难道还想赖在家里一辈子不成。”

孙权故作威严,一副教训的口吻,孙尚香却一点都不当回事,反而是随手翻弄起了案上那些公文。

边翻弄,孙尚香边道:“即便要嫁人,我也要嫁天下英雄,那些什么纨绔公子,我才瞧不上眼。”

面对这娇惯的妹妹,孙权只能无奈的摇了摇头。

忽然间,孙尚香看到了那封周瑜的上书,好奇道:“二哥,莫非咱们在北面吃了败仗不成?”

妹妹不是外人,孙权也不隐瞒,遂将周瑜如何为颜良所败之事,告诉了她。

孙尚香听罢,不禁愈加惊奇,“那颜良竟然有这等本事,上次在柴桑击败了二哥你,现在又败了公瑾,他莫非有三头六臂不成。”

孙尚香言语直率,毫无顾忌的揭了孙权这做哥哥的伤疤,却令孙权的脸上闪过几分尴尬。

干咳了几声后,孙权冷笑一声,“这姓颜的不过是擅使诈术而已,为兄早晚会跟他洗雪前耻。”

“这姓颜的连公瑾都能打败,我看兄长你就更不是他的对手呢。”孙尚香想也不想的说道。

孙权脸色愈加尴尬,心想着自家妹子真不会说话,怎的说话也不过大脑,一点面子都不给自己这个哥哥。

孙权听着不爽,便重新板起了脸,“好了,为兄还有军务要处置,你退下吧。”

孙尚香好生无趣,只能嘴里嘀嘀咕咕抱怨着,不高兴的出了大堂。

出得大堂时,颜良这个名字,却已刻在了她的脑海里,口中喃喃自语着:“这个颜良这般了得,却不知他到底有何奇特之处……”

大堂内,总算打发走了这爱玩的妹妹,孙权长吐了口气,继续伏案琢磨着北面的战事。

刚刚静下心来时,门外却又响起了脚步声。

“这死丫头,没完没了了……”

孙权猛抬起头,欲待教训时,却发现步入大堂的,并非是自家妹妹,而是老臣张昭。

“原来是子布啊。”孙权一见张昭,赶紧起身相迎。

张昭走上近前,躬身施礼,孙权也微微还礼,忙将张昭请入座。

主臣坐定,孙权道:“子布此来,莫非有什么要紧事吗?”

张昭干咳了几声,捋须道:“老朽此来,乃是为了周公瑾之事而来。”

“公瑾?公瑾怎么了?”

孙权看着张昭神色凝重,隐约感到几分不安。

张昭看了一眼左右,眼神做出暗示,孙权知道,张昭乃是有密事上奏,不方便为外人所知,他便将左右的侍从尽皆屏退。

大堂之内,只余下了一少一老的主臣二人。

张昭这才移座近前,压低声音道:“主公,近来大江南北,关于周公瑾的流言四起,主公难道没有听说吗?”

“什么流言?”孙权眼眸中的疑色更重。

“近来大街小巷都在流传,周公瑾屡败于颜良,连自己也受了伤,却始终不肯退兵,乃是因为他想拥兵自重,割据两淮。”

张昭几乎用耳语,道出了这番话。

孙权闻言,神色立变。

“拥兵自重,割据两淮”八个字,如一道闷雷一般,狠狠的击中了孙权的软肋。

而他的软胁,便是那份隐藏极深的忌惮之心。

“公瑾不肯退兵,确实是有些不同寻常,不过,他和子布一样,乃是先兄所留顾命之臣,说他会有异心,似乎不太可能吧。”

孙权那语气像是在询问张昭,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张昭只淡淡一笑,捋着白须道:“世事变幻,人心难测,主公莫非忘了当年‘提兵入京’之事了吗?”

张昭这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却猛的触动了孙权的心弦,那诸般旧事霎时间涌上了心头。

孙权怎么可能忘记当年那件事。

几年前孙策病死,孙权继位之后,周瑜曾以人心不稳,辅佐少主为名,公然率外兵进入吴县。

周瑜这般举兵,固然是帮着他稳定了人心,确保了统治权威,不过,却也在他心底留下了阴影。

自古以来,臣子不得君王之令,擅自提兵入京,乃是任何君王都十分忌惮之事,城府极深的孙权,又何能例外。

如今因周瑜夺取寿春有功,孙权将淮南军政大权,尽皆委于周瑜之手,周瑜之权势不可谓不重。

眼下周瑜身已负伤,若然撤兵的话,就必须回秣陵来养病,这也就意味着,淮南的军政大权,只能拱手卸下。

那么,周瑜总是不肯退兵,就难免有不愿放弃兵权的嫌疑。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周瑜想拥兵自重的传言,倒未必没有……

孙权越想心中越惊,背上已渐生几分寒意。

这时,张昭却又道:“老朽也只是将外面的传言报知主公而已,毕竟周郎于孙氏有功,未有确凿证据之前,若是妄加怀疑,反而会寒了人心,主公还当三思而行才是。”

听得张昭这一番话,孙权陷入了沉思之中。

他踱步于堂中,脑海里一会浮现出周瑜的那份手书,一会又翻滚着张昭的那些话。

种种思绪翻滚如潮,在他脑海里搅动着,直令他感到头痛不已。

权衡良久,孙权停下了脚步,紧皱的眉头已然展开,却已是有了定度。

“公瑾乃国之栋梁,如今他有伤在身,若是有个三长两短,我岂非是等于折了左膀右臂。为了公瑾的身体设想,撤兵势在必行。”

最后那六个字,孙权斩钉截铁,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威仪。

张昭拱手道:“主公爱护臣下,当真乃我等作臣子的福份也。”

孙权负手而立,脸上流露着如释重负的笑容。

※※※

武平,颜军大营。

中军帐内,炉火熊熊,颜良围炉而坐,喝着小醉,听着徐庶汇报着关于梁国方面的最新情报。

几天之前,张飞已攻破了己吾,斩杀袁军三千余众,袁尚只能率领着不到两万之众,退守襄邑城,而得胜的刘备,则率数万大军,进逼襄邑而去。

襄邑一破,刘备的大军便可长驱直入,一举夺取陈留郡。

刘备一旦攻下陈留,向西便可取洛阳,向北可威胁邺城,向南则可兵临许都,整个中原的形势,便将对刘备十分有利。

“看来我们不能再等,必须要对刘备尽快用兵。”徐庶道。

旁边的张辽却道:“可是眼下吴人迟迟不肯退兵,我军即使想北攻刘备,却也抽身不能啊。”

话音方落,周仓步入帐中,拱手兴奋道:“主公,好消息,斥候刚刚来报,苦县的吴军已于昨夜拔营,沿涡水南下,退往淮南去了。”

听得此言,帐中诸将神色皆是大振。

颜良饮过杯中之酒,笑道:“元直,看来你这一出离间之计,果然是奏效了,咱们的美周郎是被孙权那小子硬生生的给招了回去。”

徐庶眉宇间闪烁着些许得意,却是拱手道:“主公,吴人眼下既已退兵,也该是我们给刘备一点颜色的时候了。”

“刘备……”

颜良的脑海中,浮现出了那张总是一副谦和的面孔,刀锋似的眼眸中,冷绝的杀机在急速的凝聚。

第353章 刘备,你高兴太早了

徐庶当日所献,正是那离间之计。

徐庶久居于荆州,对于荆州的大敌孙氏,自然是仔细的分析过的。

在徐庶看来,孙权此人虽善于用人,但疑心却也甚重,对于周瑜这么一个文武兼备,又在东吴极有威望的统帅级人物,必然是不会百分之百的信任。

这一点,从孙权既任命了周瑜为左都督,又任命程普这员孙家老臣做右都督,分其兵权的举措,就可以看出。

现今武平兵败,周瑜负伤,吴军再逗留在谯郡已是弊大于利,孙权必然会选择撤兵。

而周瑜却自作主张,不肯退兵,甚至不惜违背孙权的意志,孙权那里表面不说,心中必然会不爽。

便是因此,徐庶便敏锐的抓住了这一点,向颜良献计,派细作往东吴大肆散播谣言,称周瑜拒不退兵,乃是想拥兵自重,割据淮南,造他孙权的反。

眼下吴军一夜之间撤兵南下,颜良便知道,必然是徐庶的离间计起到了作用。

为了防止是周瑜使诈,谨慎之下,颜良又派出斥候与细作,严密的监视吴军的动向。

数日后,斥候回报,吴人大军已然撤出了涡口,兵归淮南,而谯郡以北的谯县、苦县、城父等城池,除了东吴委任的地方官之外,只余下些许乡兵。

诸般情报证明,吴人确实是放弃了北进中原,不得不撤兵南归。

确定了吴人撤兵属实后,颜良与众谋士连夜商议,定下了下一步的用兵方略。

谯郡境内有涡水可通淮南,既然吴军退出,颜良没有理由不收下。

当下颜良便派张辽统数千兵马,东取苦县、谯郡诸县,进据谯郡北部之地。

而当吴人撤兵之时,北面也传来消息,刘备已在襄邑发进了多番的猛攻,袁尚那小子难以支撑,已连派数名信使前来,向颜良求取援军。

袁尚势危,颜良已不能坐视不顾。

于是,在徐庶的献计之下,颜良便尽提大军,由武平北上,径取梁国国都睢阳,抄袭刘备之后。

数万大军,连破梁国南部的拓、鄢数县,兵锋汹汹,直指梁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