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第一强兵 >

第628章

三国第一强兵-第628章

小说: 三国第一强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延不笑了。

太史慈先前的抱怨是没什么道理的,那些乌丸哨骑为啥一见他就跑?还不是他非要用那么拉风的动作,从船上直接跳到岸上去?还生怕对方不知道似的,老远就把自己的名头报了出来。他还以为是五年前从北海突围,谁也不知道他是谁那时候吗?换谁谁不跑?

不过,魏延也没有反驳的意思,因为他被太史慈戳到痛处了。

此刻天朗日清,徐徐海风吹过,撩动着船帆,鼓动出旗鼓般的烈烈之音,海面万里无波,如同一块巨大的蓝宝石,倒映着天光水色,风景美的让人窒息。

然而,将此情此景看在眼中,魏延心头涌起的却是一阵淡淡的忧伤。这次北征,貌似最不起眼的就是自己了。

打王门等冀州叛将时还好,和子龙兄配合无间,总算是立下了些功劳。可自从进了幽州,自己就好像消失了一样。

别看子义兄在这里不停抱怨,但他对阎柔那一仗打的也是相当漂亮。若非被那一仗吓到了,蹋顿肯定不会迟迟不前,至少也会把战线推到渔阳境内来,对关平、胡才的战线造成巨大的压力。如果是那样,主公还会不会采用那样的方式决战就不好说了。

可自己呢?

本来自己的责任是控制范阳的局势,为主力大军安定后方,为主公开路,结果杂胡在范阳闹翻了天,差点就动摇了整体局势,迫使泰山军无法在幽州立足。最后反倒要主公亲自出手,才平定了范阳的乱局。

每次想到这些,魏延就一阵烦躁。

凭良心说,搞不定范阳,应该不算是他的能力问题,毕竟他手上的兵马太少了点。

但这个理由却没办法让他心安理得,他那五百精锐可不是普通的兵,不说战力,单凭将军府在这五百隐雾军身上投入的资源,就足够以一当十了。要是不能将五百人发挥出五千军的作用,那花费重大代价砸这支隐雾军出来,还有什么意义么?

隐雾军的历史可是很辉煌的,在徐元直、汉升老将军他们的指挥下,都有过辉煌的战绩,面前的这位也同样了得,更别说,在这些前辈之上,还有座更加难以逾越的高山——创立特种战法的主公!

在这些前辈的映衬下,这支强兵到了自己手上,却显得如此的黯淡无光,这叫心高气傲的魏延如何接受?

所以,被太史慈说到痛处后,他顿时没了吐槽对方的心情,深紫的脸膛上更增几分颜色,变得黑黑的一片。

“嗨,瞧你这点出息,被人说两句实话就受不了了,”太史慈摇摇头,对魏延的反应很不屑的样子,然后突然挤眉弄眼的问道:“我说文长,你就不想着打个翻身仗?”

“哈?”魏延猛抬头,眼中流露出的却不是喜色,而是满满的警惕。

“咱们出发前,主公可是反复叮嘱过的,辽东那边,能不开战,就尽量避免开战,除非对方主动挑衅,才能回击,违令者军法从事!子义兄,你要是想设计辽东军,引他们上钩,大打一场,恕小弟不敢奉陪。”

“切!”太史慈冲魏延翻了个白眼,晒道:“文长,你知道你为啥立不了大功了么?就是因为你胆子太小,瞧你这瞻前顾后的,哪里像是主公带出来的兵?主公成名之役是怎么来的?还不是瞒过了所有人,和文则兄两个偷偷干的?事后不也没谁找他的后账么?”

“那怎么同?”魏延摇晃着大脑袋,不肯上当:“主公当年那是逼不得已,不冒险一搏,河内军肯定全军覆灭啊。”

“得了吧,这你都信?”太史慈一挥手,嘿嘿笑道:“主公当年那些话只好去忽悠王公,无忌也是个没什么心机的,你去问伯喈先生,看他怎么说?哼,以主公的本事,岂能只想到刺杀一个办法?他之所以一定要用这招,无非就是懒得费事罢了。”

对王羽不以身作则大肆腹诽了一番,太史慈突然压低声音问道:“算了,这些都是以前的事,没什么好说的。文长,现在我只问你,若有打翻身仗的机会,也不违背主公的军令,你敢不敢来?”

“不打辽东军?”魏延脸色松动,心思也活泛起来。

子义兄说的有道理啊,主公能作初一,咱们为何不能做十五?反正只要于大局无损,事后能将事情圆上,就能过关。就算有个万一,主公一向赏罚分明,功是功,过是过,也不会因为小小的自作主张,就掩去自己立下的功劳。

“至少他们动手前,肯定不打。”太史慈很肯定的给出了答复。

“那……”魏延眼珠转了转,有些茫然:“不打辽东军,这渤海也没听说过有海贼,难不成你是想……”

太史慈嘿嘿直笑:“嘿嘿,咱哥俩这不就想到一起了?”

“可咱们现在只有五条船,一共才四百来人,战兵才两百。”魏延张了张嘴,却不知该说什么,最后只能干巴巴的提醒了一句。

从前,他总是被人说是鲁莽,就是因为他胆子太大。结果入了青州军,他发现自己反倒变成了胆小的一个,和赵云战中山时,就一直是看似腼腆的赵云在主导局面,提出的计划一个比一个大胆,可谓一身是胆,眼前这位赵云义兄就更了不得了。

魏延很怀疑,太史慈是不是生来就不知道什么是害怕。

他们这支先头部队不是来打仗或运粮的,而是来探路的。海路要探,近海的陆地也不妨先勘察勘察,总的来说,主要就是画地图,顺便找几个港口。

这种小事本来用不着他们俩联袂出动,但无论是闲不住的太史慈,还是略显谨慎的魏延,都不可能真的代入到水上押粮官这种角色中去。想着闲着也是闲着,干脆出来散散心,就这么着,两人一道出了海。

两百战兵,是为了偶尔登陆时的安全着想,万一辽东那边想不开,有战兵在,也不至于被人轻易拿下。做为勘探队,这样的准备已经足够了,可要想对乌丸出手,打个所谓的翻身仗,这两百人才哪儿到哪儿啊?

“嘿嘿,这你就不懂了吧?”太史慈得意的笑了,冲魏延招招手:“来来来,且让为兄给你释疑解惑。”

魏延半信半疑的凑了上去,两人嘀嘀咕咕的咬了一阵耳朵,很快,他脸上愁容尽消,转忧为喜了。

“高,实在是高!”魏延挑起大拇指,对太史慈赞不绝口。

太史慈摆摆手,故作谦虚道:“也不算什么了,这就是在主公身边时间长了,耳濡目染了些小聪明罢了,哈哈。”

……

“吱……咣!”

一阵猛烈的晃动和一声巨响,将安墨啜从朦胧中惊醒,他猛地睁开眼,眼前依旧是浓重的黑暗,不是因为在夜里,而是船舱底层就是这样,在船上待了不知多久,他已经差不多习惯了。

“怎么回事?”身边有人惊慌的叫道。

安墨啜不认识另外几名俘虏,和他一起巡哨的同伴都没出现过,也不知是被杀了,还是逃掉了。安墨啜不指望别的,只希望阿大能跑掉就好,有阿大在,家里就还有主心骨,就不会垮。

做俘虏的经历,带给他的除了恐惧,和对家人的想念之外,其实还有几分兴奋,他终于在梦寐以求的海船上了。尽管每天只能去甲板上望一次风,剩下的时间都是被关在船舱底层的黑暗中,但安墨啜还是很高兴,至少他知道坐船是什么感觉了。

但不是每个人都和他有同样的适应能力,乌丸和后世居住在辽东的那些游牧民族一样,对海洋有着先天的恐惧,再加上知道自己落在了杀人如麻的汉将太史慈手中,几个人一天只顾着发愁和哭泣了,哪会对坐船抱有什么好感?

“是要被抓去杀头祭旗了吧?”有人绝望的叫喊着。

被俘之后,汉军只是随便问了些口供,然后就把几个乌丸人丢在一边了。在几个倒霉蛋想来,自己的作用八成就是这样了,不然还能是什么呢?他们可是族中最不起眼的杂兵,哪可能知道什么军情大事呢?

“不对,好像是出事了!”安墨啜没有加入同伴的自苦自怜,而是一直凝神留意着甲板上的动静,很快听出了些端详。除了惊慌的脚步声和喊叫声之外,还有哗哗的水声!

“出事?能出什么事?”几个倒霉蛋呆呆的问道。

“是……触礁了!”安墨啜突然一跃而起,大声叫道:“听,是水声,有水涌进来了,快,快找破洞,赶紧逃出去!”

另外几个倒霉蛋对触礁这个名词相当陌生,不过从安墨啜的语气中,他们还是感受到了大难临头,生死一线的味道。在对生存的渴望的驱使下,几人纷纷忙碌起来,很快,就找到了漏水的破口。

“现在怎么办?喊汉人来救命吗?”找到了要怎么处理,俘虏们一点头绪都没有,只知道任由水这么继续流进来的话,最后大家都得被淹死。

“船破了不止一个洞……汉军要弃船了,没人顾得上咱们,不想死就扳开破了的船板,从洞里钻出去!”安墨啜对船感兴趣,自然也通水性,知道这时候最佳的逃生方法是什么。

“可是……”

“没关系,我会尽量帮你们的,你们只管逼住气就行。”安墨啜想着能救一个就算一个,实在救不了,那也怨不得自己。

几个俘虏很是迟疑了一会儿,但水漫上来的势头太快,眼见着就过了膝盖,偏偏船舱外的嘈杂声正在变小,渐渐远去,他们知道,不拼不行了。几人齐心合力的扳开了木板,搞出了个大洞,然后迎着水流,一头扎了进去……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从水下钻出来的时候,安墨啜心中浮现的却是这句汉人的俗谚。

没错,他们的运气很好,不但没死,而且还逃出了生天!

汉军的船只触礁的地方,离海岸相当近,就算不会水,只要不到处乱撞,撞反了方向,也很容易就能扑腾到水浅至人能站起来的浅滩处,也就是说,他们从汉军手中逃出来了!除此之外,他们还因祸得福,窥探到了汉军真正的目的!

只见朦胧夜色下,一座营寨凭空出现在荒无一物的海滩上。毫无疑问,建造它的只能是汉军!

第791章 轻骑袭扰

新汉开元二年三月十七,骠骑将军王羽以平东将军张辽为帅,翊军将军赵云、抚军将军于禁副之,统兵三万,在碣石山誓师东征。骠骑将军的大旗,再次飘扬在了这片距离中原太过遥远,几乎被遗忘了的国土上。

辽西乌桓大人蹋顿,连通上谷乌桓大人难楼,辽东乌桓大人苏仆延,集结了乌桓各部四万余众,毫不示弱的奋而迎击。

当然,迎击是在遣使求降,使者因出言不逊,被王羽乱棍打出之后。所以,乌桓的迎战在汉人看来,多少有点恼羞成怒的意思,而在辽东的几股大势力,以及边塞诸胡眼中,却有着十足的悲壮意味。

虽然因为青州军的强势,诸部皆不敢妄动,还在观望,但敌忾之心已起,投向青州军的目光中,尽是满满的敌意。

吸取了幽州大战的教训,蹋顿采取了灵活战略,大量游骑分散成成百上千个小队,分散在广袤的辽西走廊上,以特殊的手法互相联络,时聚时散,试图以此来威胁青州军,延缓他们的行进速度,同时威胁粮道。

说起来,这个战法王羽也经常使用,特别是在对付青州黄巾的那场大战中,轻骑兵疲敌扰敌,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要说乌桓剽窃王羽就不对了,反过来倒还差不多。

在正面战力不足的情况下,利用少量具备高机动力的精锐发动袭扰战,为主力会战创造战机,本来就是游牧民族最擅长的战术。

至少在后世,面对已经退化成农民的宋军、明军时,这个战术是很有效的,后世喧嚣尘上的满八旗、宋末蒙古骑射无双的说法,正是因此而来。

不过,从王羽创造的战例中,其实也可以品出另一层意思,那就是轻骑袭扰的战术欺负农民很厉害,而且,也只能欺负欺负农民兵。

对上训练有素的正规军,轻骑袭扰的作用大为下降,甚至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后世的山海关,正好建在燕山余脉的尾端,与渤海之间的狭长地带上,故而得名。从这个狭窄的豁口走出去,地势便豁然开朗起来,这样一马平川的地势,正是轻骑的用武之地。

才出临渝,零星的胡骑就已经时有出现了,远远的眺望汉军军阵,口中不时发出各种怪声,这是在挑衅。

如果汉军追出去,他们就会转头就逃,汉军若穷追不舍,前面很可能就有陷阱等着,若是追一半调头回来,那胡骑就会继续重复这个动作。

这办法看似简单且无聊,但若遇到的是素质较差的军队,往往会有不小的效果。

敢战之卒勇气有余,被少量胡骑连番挑衅,即使被将领约束着不胡乱追击,也会生出浮躁之气,影响后面的战事。

懦弱之卒看到敌人的嚣张,和己方的无能为力,会感到恐惧:零星的几个胡人就这么厉害,这么让己方无可奈何了,这要是一口气杀出个几百上千,成千上万的还了得?

乌桓人的轻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