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强兵-第4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纛在空中飞舞,猎猎作响,气势恢宏。
郭太环顾周围,只见军容齐整,阵列严密,将士们士气高昂,不用动员,就能感觉到那股凛冽的杀气。他微微颔首,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冷峻的面容上缓缓浮出一丝傲然的笑意来。
“是个厮杀的好天气呢!”他轻声自语。
局面很诡异,但打仗这种事,毕竟还是要靠实力的,这里是河边的平原,不是连绵的群山密林,就算那个徐庶真有超常的本领,也玩不出太多花样。
自己这里足足有五万大军,难道他还能挖个坑都给埋了不成?如果做不到,他凭什么赢自己?对面那四万白波装备不比自己的士兵强,战斗经验也不比自己多,倒是屡经恶战,对体力和士气的影响都很大,只要自己拼着不顾及损失,胜利终究还是属于自己的。
至于李傕到底为什么来,大可不用去管他。反正斥候回报,战场周边五十里之内,肯定没有西凉军的其他部队在,用不着担心打到一半,突然被敌人抄了后路。
这样一来,问题就简单了,无非是分出点精力应付李傕就可以了。
麾下的将领纷纷聚拢过来。
若是没有李傕这个意外因素,战前的布置应该已经足够了,现在多了李傕,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大家都看到了吧?不是老子不仁,而是安邑那帮人做事实在不地道!当初打运城,咱们也派兵南下了,可他们怎么对咱们的?把咱们拒之门外!自己关上门,独享了这片膏腴之地,只是偶尔送点塞牙缝都不够的粟米来!”
郭太的战前宣言,充满着浓浓怨气,倒有点忆苦思甜的意思了。
“后来他们和西凉人打起来了,老子念在白波一脉,主动提出要帮忙,结果好心又被当成了驴肝肺,那些家伙竟然把咱们当做打秋风的了!用点粟米就打发咱们?亏韩暹、杨奉那两个自诩聪明的家伙干得出来!”
他抬手一指,指着远处依稀能看到个轮廓的安邑城,声音中充满了怨毒:“他们说老子勾结匈奴人,然后把清儿吊在城头,还说要拿老子的脑袋去盖京观,自己却和董卓这个国贼勾勾搭搭!这是他们不忠不义在先,今天,咱们才是奉天命的,咱们才是吊民伐罪!”
“打!”
“狠狠打!”
“干他娘亲的!”
白波分家,跟着郭太的,大多都是积年的悍匪;跟着韩暹的,更多都是愿意安分点过日子,对种田比较有热情的。前者本就好战冲动,而且习惯了仅从自身角度思考问题,狭隘且偏激,被郭太这番话一下就刺激到了,一个个嗷嗷叫着,杀气十足。
“现在的问题只有一个,要怎么打!”郭太对目前的状况很满意,他意气风发的一挥手,大声道:“对面的两支敌军都是敌人,都想击败咱们,但咱们不能两边一起下手,要拖着一个,打一个!你们说,要拖着谁,打谁?”
不等众人答话,他重重向下一挥手:“记住,我们的目标是安邑叛军!只要击败了叛军,西凉人孤立无援,只能匆忙后撤,从老虎变成野狗,从其他地方抢食吃。等咱们收拢了败军,再对付他们也不迟!”
将领们躬身应命,心悦诚服。
“传令,让左翼的匈奴骑兵专心对付西凉人,不用理会主战场,其他人,全面发动,全力进攻!”
“喔!”
旗号招展,大军缓缓前行。
……
“元直将军,郭老大好像没受什么影响,他还是要全力一战啊。”远远望见敌阵动静,韩暹愁上眉头,忧在心间。
徐庶的口才不错,感染力也强,但韩暹就是个天生悲观的人,什么事都喜欢从坏处着想。如果不做领袖,这种性格倒也未必是坏事,一个想得很周道的幕僚,就算不擅长出谋划策,也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可若是作为领袖,那就是灾难了。
韩暹做出的决策,一贯的趋于保守,徐庶对河东局势的这番操控,已经超出了他所能理解的范畴。眼看徐庶一直用的都是计谋,对正面的战局却没有任何举措,韩暹很怀疑,这少年是不是压根就不擅长这个啊?
徐庶笑答:“就是要他全力一战,拖拖拉拉的,不怕夜长梦多吗?”
“可是……”徐庶当然也不是一点布置都没有,可是……韩暹下意识的向身后的安邑城看看,这种布置真能起到作用吗?他心里真的很没底,哪怕徐庶把东山伏击战那百来个人拉过来,都比现在靠谱。
“好了,不要多说了,各位将军,请各归本位,迎战吧。”徐庶不想和他多费唇舌了,反正说多少都是白搭,还费这个力气干嘛?
至于他真正的打算,那是绝对不能提前说的,两支白波的上层都和筛子似的,一个个都沾亲带故,藕断丝连的,根本谈不上封锁情报。就算现在对韩暹说,都保不准郭太会不会等下就接到消息了。
要不是有了充分的把握,他又怎么会挑起这场大战呢?
“韩将军,各位,记住,开战后,一定要完全按照本将的将令行事,以大局为重!切记,切记!”想想不放心,他又郑重的向白波众将叮嘱了一番,这才打发众人去了。
打发了众将,他在马上直起身,眯着眼睛远眺敌阵。这是他第二次指挥大规模战役,胜负姑且不谈,这战场气氛,肯定是要好好感受一下的。
就算是在乱世之中,真正能在这样规模的大战中运筹帷幄的机会,终人一生,又能有几次呢?
他长长的吸了口气,然后猛然将其吐出,化为了一个个至为暴烈的音符:“擂鼓!迎战!”
“咚!咚!”训练有素的鼓手敲出了沉稳的音节,使将士们因为看到敌军铺天盖地的冲杀过来的声势,而有些动摇的士气稳定了下来。在军官们的指挥下,安邑白波由四万将士组成的巨大方阵,也开始移动起来。
随即,匈奴人,李傕都不约而同的开始了行动,举刀迎向了陌生的对手。这就是战争,一旦卷入,谁也别想独善其身。
两军的鼓号声都在响,但节奏却全然不同,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郭太军的冲势更猛,旌旗剧烈的舞动着,势头狂猛,仿佛一群张牙舞爪的恶狼!
而安邑军一边却显得有些温吞,鼓手不紧不慢的敲着战鼓,士兵们踩着鼓点,前进的速度比郭太军慢了一倍都不止。这样的节奏,怎么看,都像是有些怯战的意思。
“哈哈哈哈,毕竟还是心虚了吧?老子的兵多,还有七千骑兵,凭那四万不到的残兵败将,怎么可能挡得住?青州徐庶,不过如此,自以为是田单乐毅,其实不过是个纸上谈兵的赵括罢了!哈哈!”
郭太开心极了。
前面他虽然口号喊得响亮,可实际上,他对徐庶这个对手还是很忌惮的。特别是在东山之战后,他还特意找人去弘农、长安一带打听对手的情况,一打听不要紧,直接就吓了一大跳:这少年简直就是王鹏举第二啊!
面对这么个对手,说不紧张是不可能的,郭太很担心,对手在战场上又用出什么奇招来,自己应付不了。可现在看看,对手明显见惯了青州的劲卒,指挥起白波的乌合之众来,一点都不趁手。
黄巾军多半都很穷,穿不起铁甲,也买不起弓箭,他们交战,靠的就是气势。一鼓作气,像是巨浪一般拍在敌人的阵列上,拍裂了就赢了,拍不动就输,换谁来指挥也一样。
而气势有了,冲击力靠的不就是冲锋的速度吗?连速度都提不起来,还指望着打胜仗?着不是开玩笑么?
“冲!冲啊!一口气冲垮他们!”郭太纵声狂吼,一把从旗手手里抢过大纛,将旗帜挥舞成了一团难以分辨的影子。
“杀啊!”担任先锋的正是要立功赎罪的彭玉,眼见已经进入了五十步的交战距离,用不着看旗号,他就知道这是分胜负的时刻了。他挥舞战刀,身形向前猛冲,挥刀狂呼,带着先锋的三千锐卒,将奔跑冲刺的速度提到了极限。
鼓声如雷,画角如电,超过十万人同时奔跑的脚步声,更是惊天动地!哪怕是日前春雷滚滚的那场雨,也难以与此刻的声势比肩。
两支军队如同滚滚洪流,一块一慢的相向而行,最终,狠狠的撞在了一起,遮天烟尘弥漫,无数生命在凋零!
第505章 变阵与胜算
“轰!”
哪怕是在后阵远观,两军阵列相碰撞的那一刻,耳边回荡着的,唯有那一声响彻整个天地的轰鸣。
喊杀声,脚步声,鼓号声,兵器碰撞声,发力砍杀的呐喊声,利刃入体、鲜血飞溅的尖锐声响,濒死前的惨呼声……无数的声响化成了这一声轰鸣。
没有远程武器对射的过程,两支大军的战斗,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在短兵相接的最后一刻,彭玉借着狂奔的势头,双脚用力,高高的跳跃到了空中,携着前冲和跃起的惯性,像是从天而降的陨石一般,砸向了敌人的军阵。
迎击他的,是一丛丛的长矛之林,看上去,他的举动只能用有勇无谋来形容,被林立的长矛捅成筛子是唯一的结局。
不过,若是将视线从他的身上转开,看看他的周围和身后,就不会有人这么想了。将为兵之胆,特别是临阵必先的冲将。
郭太军的先锐本就由悍匪亡命徒之流组成,主将疯狂的举动,对这些人来说是个重大的刺激,而先前敌军有些示弱的举动,更是激发了他们所有的凶性——土匪这种生物,本来就是最欺软怕硬的。
彭玉的举动,被悍卒们所效仿,足有近千人采用了这样的疯狂战法,纵跃而起,挥刀猛扑,使得郭太军的第一波猛攻发挥出了超常的威力,也使得两军交战的最初一刻,显得分外惨烈起来。
“噗!噗!噗!”
安邑军走的慢,导致冲击力不足,但他们的队列却保持得相对整齐,如林的长矛阵远达不到羽林军那样密不透风的程度,但防御力却也不容小觑。
跃起狂攻的悍卒,像是自杀一样,接二连三的撞在矛林上,身上被捅了好几个透明窟窿,嘴里喷着血,手中的刀却犹自挥舞着。看那意思,哪怕斩不到人,也要斩断几根矛杆来垫背。
安邑军的训练程度毕竟不足,最初的迎击做得还不错,但对第二波猛攻的准备却明显不足。第一波的迎击导致很多长矛都刺在了同一具尸体的身上,若是换成羽林军,士兵会很有默契的展开配合,一起把尸体甩出去,像是投石车的攻击一样砸向敌阵,阻挡后续的敌兵,并解脱长矛。
白波军却远达不到这样的默契,有的长矛手想发力猛甩;也有人急于刺杀第二波冲过来的敌兵,急于抽矛;还有人想着干脆就这么顶着尸体刺上去。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做法,军官也不知道该怎么指挥协调,众人完全没法形成合力。
结果就是,当第二波敌人猛扑入阵的时候,大部分的长矛都处于无法攻击的状态。
于是,近倍于前的伤亡产生了,这次付出代价的是先前的攻击者。从远处望过去,安邑军整齐的方阵,一下子就变得不复整齐,像是锯齿一般了。
“杀!杀穿他们!”第一波的攻击者中也有少数特例,比如彭玉。仗着高超的武艺和无数次生死之间历练出来的敏锐反应,彭玉在空中扭动身体,避过了三支长矛,又用战刀格挡开了另外三支,徒手抓住了最后一支,安然闯进了敌阵。
双脚刚一着地,他手中的战刀就化成了一个巨大的扇面,处于这个范围的安邑军无不溅血而退,非死即伤,他的身边顿时就空出了一大片。
顺着这个缺口更多的悍卒闯了进来,追随在彭玉身后,大呼酣战,掀起了阵阵血浪。
长兵对短兵,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距离和阵列的完整。在接战之前,安邑军做得很好,可是当激战发生之后,一两个照面的工夫,他们的战线就被打穿,变得摇摇欲坠起来。
这情况引起了众多的担忧。
骑兵冲击的速度远比步兵快,但直到两支白波互相激战起来,另外两队骑兵还在慢悠悠的互相接近着。骑兵的主将不约而同想观察一下情况,再决定后面怎么打。
匈奴人的主将刘豹是吸取了高唐之战的教训,痛定思痛后,他认为如果那一战,是袁绍军先和青州军展开激战,匈奴人就可以从容应战,取得最后的胜利了。
这世上没有后悔药,刘豹没办法回到过去验证自己的想法。不过,作为一个胸怀大志,一心要重振匈奴威势的新单于,他发誓要从那一战中吸取教训,避开所有的致命危险,引领匈奴人踏上再兴之路。
所以,他要先等等看。
早在中平五年时,匈奴人就和黄巾军打过交道了,刘豹熟悉这支军队的战法。这支军队打仗,靠的就是开始这三板斧,谁在开始占了上风,谁就更容易取得最后的胜利。
安邑那边的青州武将似乎想玩点花样,只可惜没收到什么效果。现在占上风的是郭太,而郭太的兵马比较多,还有数千骑兵没动用,这一仗怎么看都是郭太赢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