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

第409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409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伏要伏很长的功夫、很长的时间,慢慢的变成自然,不起这个念头,对外头境界不再起心动念。我们修行有没有功夫,功夫有没有进步,在这个地方看。我对著顺境没有贪爱的念头,我常讲没有控制的念头、没有占有的念头。这个世界、这个生活环境,再好的环境,我们要把它想成是什么?它是旅馆,我在这里随缘住几天,过两天就走了。决定没有一丝毫留恋、没有一丝毫占有,这是佛菩萨。
  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这样处世的,这个样子待人接物。我们学会了,学会之后你才真正感受到自在、快乐,再恶劣的环境它平等了。也就是说,殊胜庄严的环境没有一点贪爱,再恶劣的环境没有一点讨厌,丝毫厌弃的念头没有,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觉,这是我常说的法喜充满。法喜充满,智慧就充满,自性般若智慧现前。六祖惠能大师常讲的,给五祖说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们就能到这个境界。到不了这个境界,是我们的心不清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会起心动念,还有妄想执著,没放下。
  今天我在此地告诉同学们修行真正的要领,一般人不懂得,每天念多少部经,念多少万声佛号,或者磕多少个大头,都在这上面下功夫。当然这么修比不修的好,他修了很长的时间收不到效果。为什么?境缘现前的时候还是起心动念,还是贪恋,不顺心的时候还是会发脾气,这是一点功夫都没有!换句话说,经白念了,佛也白念了,头也白磕了。
  大乘经上讲得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真正修行人转境界,转境界里头最重要的是转迷为悟。我们可以说这是圆教,圆教初信位的菩萨这是信解,经历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他到底修什么?就是转迷为悟。
  大乘经上诸位常常看到「始觉」,始觉是开始觉悟。什么时候开始觉悟?天天开始觉悟。五十一位菩萨,你今天证得初信位菩萨,你开始觉悟了。过了一年,你证到二信位的菩萨,你开始觉悟了。二信开始觉悟了,三信开始觉悟了,初住开始觉悟了,初地开始觉悟了,十地开始觉悟了,等觉开始觉悟了,到最后那个位叫究竟觉,才圆满。所以同学们你要记住,开始觉悟是天天开始觉悟,天天有悟处。积小悟成大悟,积大悟成大彻大悟,积大彻大悟,那就明心见性。见性之后还不断的始觉,这个始觉实实在在说,就是《坛经》里面讲的「常生智慧」那个「常」字,智慧增长,一直到究竟圆满。
  你们想想这个味道,这是法味。世味没有法味浓,世味是讲天上人间。人间比不上天上,大梵天王的富贵、摩醯首罗天王的富贵比不上觉悟的人。真正觉悟的人,对於摩醯首罗天王的富贵没有丝毫羡慕的念头,那个境界就是真净真乐,「常乐我净」四净德现前,这是真实的享受。
  我们今天的病,最严重的病,起心动念都想到我、我的利益,唯恐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想尽方法保护自己的利益,这在世间讲这是正常。外国法律都有隐私权,隐私权是保护我私人的利益,世间人认为是正常的,佛法认为是极不正常。为什么?增长我执,增长贪瞋痴。
  世法跟佛法不一样,世法是不离开六道轮回,佛法是叫你超越六道轮回。你真的想超越六道轮回,你必须把六道里面的情缘要放下、要舍掉。亿万财富没有放在心上;你把这个东西放在心上,你出不了六道轮回,这是六道里面的枷锁,是有害的,绝对不是有利的。
  我们在讲席里面常常讲,讲得很清楚,为了要想得到这一点享受,付出了多少代价!何况那个享受是虚幻的,不是真实的,你怎么会不觉悟?不能不觉悟,不觉悟我们这个修行功夫毫无进展。我们想求道业有进步,道业的进步没有别的,放下,再放下,还要放下,永远放下。成了佛之后,还是要放下。
  佛陀的真实教诲,我们要能够体会,要真正把它学到,自己能够得受用,这样学佛,我们就没有白学了。对人对事对物要用清净的真诚心,不能欺人。一定要晓得,欺人就是自欺,这是与性德一百八十度的违背。我们求明心见性,诸位要知道,净土宗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还是要明心见性。禅宗是在我们现前要达到这个境界,净土宗是现前我们没有能力达到这个境界,但是到极乐世界还要达到这个境界。你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你在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再提升方便有余土,没有明心见性;明心见性,那你就升级,升到实报庄严土。
  不论宗门教下,不论显教密教,终极的目标都是教你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不是说只有禅宗要修到明心见性,净土宗就不要了,那你就错了!净土宗现在可以不要,到极乐世界要。所以我们修净土的人,对於修禅的我们尊敬,我们自己知道我们不如他。但是他在一生当中是不是真正能做到明心见性?很难讲。如果说他几句不好听的话,马上就发脾气,他肯定没有法子见性。烦恼不断,心不清净、不平等,他怎么能见性?小小境界风一吹,他就受不了,他有什么功夫!
  佛家常常讲功夫得力,什么叫功夫得力?古人有一句话,「八风吹不动」,八风吹不动是功夫刚刚得力,并不是很深的功夫,说得上是功夫得力。也就是说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再不会被六尘境界所影响,不会被六尘境界所动摇,这叫吹不动。
  我们要在这里学,这是修行的真实功夫。换句话说,总的来说,念念要跟自性相应,自性就是「如来神通变化」。这个地方讲的如来就是自己的自性,自己的自性佛,自己的法身佛。回归自性,那就没有不清净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都现前了。回归就是念念与性德相应,不与烦恼相应。自私自利、贪瞋痴慢全是烦恼,自私自利是见惑,贪瞋痴慢是思惑,合起来讲见思烦恼,不可以与这个相应。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去练,这是真修!修是修正。这一起心动念错了,错误改过来这叫做修,真修!
  这十句是略说,举例而言。后面一句:
  【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要是细说,劫转变差别太多太多了,像世界海微尘数那么多,说之不尽。佛在此地略略的给我们说出这十种,希望举一反三,佛家里面常讲一闻千悟。你从这几个例子恍然大悟,真的明白了,才能恢复到自己真正的清净平等觉。现在时间到了,我们长行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看「世界成就品」,第九段劫转变差别,偈颂: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下面偈颂有十首,完全是按照前面长行十句的顺序,以偈颂的体裁,我们重新再温习一遍。这一段经文,「转变」这一段,在我们中国人称为一章,这一章对我们现前的修学确实很重要。学佛最重要的观念是要懂得转变,如何转恶为善、转染为净、转邪为正、转迷为悟、转凡成圣,你要不转、不知道转、不能转,你的修学就等於零,等於没有学、没有修。你能够转,不管转多少,那是你修学的功夫、修学的成绩表现,这个不能不知道。
  契入经论的境界,真的你有所收获,中国世俗人常讲的开悟了、得道了,这两句话境界无限的深广。我们初学的人,如果是用小乘四果四向来说,初果虽然没有证得,但是我今天是向著初果,我的方向目标不错、很正确,我走的路子初果向,也是成绩。大乘菩萨位次里头初信位,初信位我没有证得,我向著初信位的目标方向去精进,那你是初信向的菩萨,一直到等觉。
  所以我们讲的开悟、讲的证果,那个里头层次很多,每一个层次目标方向那都是悟,证得这个果位都叫得道。你得的是什么道?初信位菩萨是道,二信位菩萨也是道,初住菩萨也是道,初地菩萨也是道,到等觉菩萨也是道。你得的是哪一个道?你开的是哪一个层次的悟?我们都要清楚、都要明了,知道自己在菩萨道的旅途当中,我现在到哪一站?我距离终极的目标,就是究竟的佛果还有多远?自己总得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里才欢喜。虽然很遥远,我愈走愈近,这个旅途一千公里,我走了一公里,就接近一公里。不能不走,不走永远不能到目的地。
  在我们一般讲要真干,不能不真干。真干要真放下,决定不能有丝毫贪恋,有丝毫贪恋是给自己做了重大的障碍。出家人接受四众同修的供养,供养多了,有多余的给常住。所有一切供养都归常住,自己不能据有。财不可以聚,财要散。
  在今天我们学《华严》,《华严》确确实实跟别的经教不一样。为什么?《华严》是标准的多元文化。说到多元文化,我们就知道,我们不但要帮助佛教,我们还要帮助其他宗教;不但要帮助我们自己这个族群,我们还要帮助这个世界上所有不同的族群。「众生无边誓愿度」,那些都是众生,我们对众生不能有差别,不能有不平等的观念,当然更不可以有不平等的态度。我们一定是平等对待,全心全力的帮助他们。能帮助多少那是缘分,这个缘就是他接不接纳;他要是欢喜接纳,我们会全心全力帮助他;如果他的心量很小,有门户之见,有排斥,我们就适可而止。这里头转变差别也是无量无边,都要懂得。
  普贤菩萨重说,『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这两句话我们要常常记住,谦虚、关怀。「承佛威力」,谦虚、恭敬;「观察十方」,对於一切众生的关怀。我们看第一首:
  【一切诸国土。皆随业力生。汝等应观察。转变相如是。】
  偈颂便於记忆,句子很整齐,说的义理也很清楚、也很明白。『一切诸国土』,包括我们娑婆世界,包括我们这个地球。『皆随业力生』,这里头就是讲转变,确确实实是随顺业力,随顺业力是法尔如是;法尔就是随顺业力,自自然然,一丝毫勉强不得。
  古时候人的心地厚道,居住这个大地,大地宝物很多。现在人心不善,真的跟经上所讲的一样,大地上的珍宝都沉没到地下去了。我们读历史,你看看唐宋那个时代,人心还是不错,皇帝对於有功的这些臣子赏赐,这在历史上看到的,「黄金千镒」、「白银万两」,这是历史上记载的,那不是假的。你从这上面来看,就知道那个时候的金银七宝多,皇帝赏赐这些臣民,我们能看到。
  所以从前市场上交易,中国自古以来都是金银,几两银子、几钱银子,都是用这个做为交易,一两黄金换多少两白银。到以后,明、清以后,可以说元、明、清众生福就薄了,我们从这里讲是不善的心行在增长,还难得有好的帝王在主持著教化。
  我们从用钱这个方面来说,从用银子变成用铜钱。那个时候的铜钱当中有个洞,这个洞是方的。铜钱,现在有一些古董店里面还有,诸位还能看到。从有洞的形式,这个钱用到没有洞的铜板。到民国初年,用的这个钱当中就没有洞,还有银元。到我能记事的时候,六、七岁,铜板的,有洞的钱就不用了。我记事的时候正好是交替的时候,我们住在乡下,乡下那个有洞的铜板还可以通用,到以后渐渐有洞的铜钱不用了,完全改成铜板。铜钱现在变成纸钱。诸位要晓得,在从前纸钱是烧给死人用的。从这个演变你去看,这是「转变」。我们这一章就讲转变,从这里看,你仔细冷静去思惟,从这些迹象当中,你能够看出居住在这个刹土上众生的心行,心行不善,愈来愈薄。
  我们举这一个例子,你在这一个例子里头去看,你细心观察,然后你再想想生活衣食住行。吃的东西,现在虽然很富裕,好像也有山珍海味摆在桌上一大堆,没有人去想到;如果真正想到它那个味道,它的养分,它的营养,可以说我们用五十年做一个代表,五十年前跟五十年之后,养分大幅度的降低,味道也不一样了。
  特别是我们最近这五十年,变化太大了。我记得大概总是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到广州,本焕老和尚请我在光孝寺讲经,实际上是讲演三天。他请我两次,到第二年我又去了一次,讲五天。他老人家招待我,办了很好的素斋请我吃。我头一天吃了之后,第二天我就跟老和尚说,我说:老和尚,这些人工菜我们出家人都吃腻了,花很多钱,好看!真正讲营养那很难说。他问我:法师,你喜欢吃什么?青菜、豆腐,平常吃的东西,这是最好、最营养的。到第二餐,他老人家做了十几道菜,一上桌全部都是绿的,像菜园子一样,好!那个菜的味道,我们那个时候在台湾吃不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