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唐重生李世民 作者:寻香帅-第2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敲定了这两个人选。其他的人选就更好订下来了。左右神策卫,大唐的天下兵马统制,大将军自然不会旁落的任命了李晟和马燧。
飞龙骑,这支皇帝亲勋地大将军人选,着实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最后,李世民通过反复的思考和比对,决定任命浑为飞龙骑大将军,高固和野诗良辅为将军。本来飞龙骑就不是纯粹地御林军。其野战能力才是最突出的地方。眼下浑和高固都在西面,李世民也打算调出一半的飞龙骑,一万人前往泾州参加戍防和训练。这样一支精锐的部队,可不能因为懒散而变得消沉了。从今以后,飞龙骑也会不断的被派往边疆。人员时常轮换,都不会长时间的懒散下来。而皇城之中。还有野诗良辅这个飞龙骑将军统率,李世民也是最放得心的。
皇城御林军当中,左右羽林卫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是常驻皇城地御林军,是皇城最重要的保障。李世民早就承诺过了,任命年仅十六岁的李为左羽林卫大将军。消息一出,满朝皆惊。但大家联想到李的出身,尤其是他这几年来的所作所为、立下地军功,也就释然了。皇帝这也算是破格提拔,唯才是举。
右羽卫的大将军人选,李世民也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地决定:名头并不太响亮的薛平,出人意料的荣膺此职。当初只是在飞龙骑里当个小小武官的薛平,现在可谓是平步青云,一跃成了三品大将军。李世民识人如炬,薛平虽然行事低调、不喜欢张扬,可李世民早就看出,这个年轻人是个有真才实学的将帅之才。给他一支羽林卫来统领,也算是最大的一个磨练。像他这样的人才,缺的就是经验。时辰一到,他就能变成一员沙场儒将,笑傲军旅。
至于左右金吾卫,这在以前只是皇城仪仗队,同时也兼负一些保卫皇城的责任。可是现在,他已然身兼金吾卫和以前的千牛卫的职责,还成了皇帝的贴身卫队。谁要是当了金吾卫的大将军,那含义也就异常的明显了:那将会在皇帝面前,颇受器重和信任。再加上金吾卫平常都只是衣着光鲜的摆摆阵势,又没有什么重荷的操练,也不必要上阵冲杀。因此这两个大将军的人选,在群臣的眼中就成了一块香饽饽。任命谁当金吾卫大将军,也几乎成了朝堂上的一枚风向标那就表示,皇帝最厚待于谁。
结果,出身长安第一仕族的郭钢,不出所料的担任了左金吾卫大将军一职。而右金吾卫大将军,则是郭钢的亲叔叔、郭子仪的六子、原附马都尉郭暖。明眼人都知道,这金吾卫将军看来有可能只是个虚职了。郭暖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会荷甲执枪的去保护皇帝?郭钢,倒是有点靠谱。这小子生得风流倜傥,穿上明亮的战甲战袍往皇帝身边那么一站,倒还像那一会回事。
其实金吾卫加起来也那就是那么几个人,而且以前汉王府的那些铁血卫士们,都进了金吾卫任担大小的将军。李世民任命郭暖一个右金吾卫大将军,无非是为了表示对他郭家的无限恩荣。本来任命自己的未来岳丈、曾经也是军旅出身的郭当这个大将军更为合适。但郭年岁已高,那就正好便宜了正当年轻的郭暖。郭家一门,二女嫁给皇帝。二男当了大将军,从此可谓是风光之极,受尽恩荣。长安第一豪门地地位,越发的变得牢不可破。李世民这也是有意的巩固郭家在长安的地位。有了最大的仕族门阀对自己铁胆忠心,那办起事来自然是顺风顺水,无往不利了。
另外,拱卫长安的军队。自然也是隶属神策卫的。因此,就将北门与西门划分到了左神策卫,东门与南门,划分到了右神策卫。长安戍卫地大军,将由神策军大将军直接统领。也就是说。现在长安城外的十余万兵马,分别隶属于李晟和马燧直接指挥。李世民想得很清楚:虽说这算起来左右神策卫大将军是掌管天下兵马,但是他们实际掌控的兵权,也是不可少的。戍卫长安的兵马,从来就不是少数。将他们划分给神策卫大将军统领。也是十分地合理。至少,不会让李晟与马燧有一种卸磨杀驴、褫夺他们兵权的感觉。而且实际上,他们又是绝对效忠于皇帝的。真正的兵权。还是在他李世民自己手上。这样的制度和做法,就算是流传到后世,也是可以行得通地。当皇帝的人,不至于会连两个信得过的将军都没有。
正当朝堂之上在紧急讨论这些兵制革新地重大措施的时候,关内裁兵的事情已经进行到了最后的关头。拱卫关内的兵马,加上原先皇城中的飞龙骑,总共是二十万人。裁去老弱兵残和家中独子以后,还剩下十七万人。这三万人。基本上都被安排在了关内长安、洛阳一带。这些退役的将士们,开始还有些犹豫和担忧。可当他们将朝廷允诺的土地和钱粮拿到手了以后,不出意外地开始对皇帝和陛下歌功颂德、感激涕零。
毕竟,没有谁会真正喜欢一辈子像无根的飘萍似的,混在随时可以送命的军队里。回到地方。有田可种有饭可吃,朝廷对退役军人也是百般厚待。这样的日子。到哪里去寻?感激之余,这些退役地将士们对皇帝和朝廷的忠心,变得无可动摇。退役下来地三万士兵,成了关内衷心拥护皇帝和朝廷的一等良民。假使有一天有需要,只要皇帝登高一呼,他们又会毫不犹豫的拿起当枪变成士兵,保卫给了他们无限恩泽的皇帝和朝廷。
正因为这一系列真正为民着想的措施,皇帝在百姓们的心中,形象也是逐渐的高大,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好评和支持。兵制改革最初推行的时候,所遇到的阻力是异常巨大的。皇帝最亲信的大将军李怀光都造反了,就是最好的例子。可是到了最后,裁军时所遇到的阻力渐渐的烟消云散。军队里,严格按照法规的规定,达到了年龄和条件的士兵,开始乐意退役,甚至是盼着退役。因此现在,就算是离开了军队,他们也不必担心因为没有军饷领用而饿死。离开的时候,朝廷会一次性发送足够他们生活一年以上的钱物;回到了地方,他们会获得扎根生存的土地,从此过上平安踏实的生活。
一时间,民间的热情在那些退役军人的带动之下,也是渐渐的高涨起来。看到朝廷做出这许多有利于百姓的变革,百姓们自然也是欢喜的。常年在战乱和动荡中飘浮,百姓们人心思定,就盼着过上安宁的日子。现在朝廷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就都非常的珍惜。从关内开始,百姓们勤于生产、热爱劳作的风气,也是慢慢的蔓延开来。皇帝甚至还下了圣旨,免征或是减除了天下许多地方的赋税,这让百姓的热情进一步的高涨。
从兵制改革所引发的一系列良性反应,开始在大唐各地慢慢发生。情势,比较喜人。
没过多久,许州刺史曲环与汴州刺史伊慎,也是连跳三级,从地方刺史被提拔成了朝堂之上炽手可热的人物。左右神策卫和龙骧卫大将军,这些新的官职,被吏部堪定为二品,比其他冠之以大将军之名的职辈,都要高。曲环和伊慎,也几乎是一跃就要与李晟、马燧平起平坐了。
只不过,他们这两个大将军,眼下却是一个兵也没有。想要兵?可以。必须要靠他们努力的去经营。说不定过个几年,大唐天下全是他们的子弟兵。大唐的子民,会有半数以上的都认得他们这两个大元帅。
伊慎和曲环也知道责任重大。这要算起来,他们现在所做的事情,比李晟和马燧的还要重要。龙骧卫的组建结果如何,将关乎到大唐的长治久安,这是一个很有历史性的重大责任。皇帝给了他们一年的时间来做准备,实际上也是给了朝廷一年的时间,还筹备组建龙骧卫的资金。伊慎和曲环这两个军旅出身的地方官,从此成了朝堂之上比较耀眼的两个人。
新兴的大唐王师,毫无疑问是给了所有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土地、吏制、兵制的革新,同时进行着。每一个细微的变动,都让大唐这副沉重巨大的躯体,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虽然短时间里人们都还没有看出什么大的门道,不过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看到了大唐复兴的希望。
第三卷 九鼎 第348章 慎刑
在这场惊天动地的革新与变法中,朝廷每发布的一个政令和措施,都如同给一个灶炉里加进了一根干柴。而大唐的江山,就是蹲放在灶炉上的一锅水。从冒出第一个汽泡开始,整个大唐的天下,慢慢得变得翻花乱滚。旧有的格局被全部打乱然后重组,来了一次真正的洗筋伐髓。
不管是朝堂、民间还是军队里,气象全部焕然一新。刚开始,大部份的人都非常的不适应。一些怨言也时常风起。可是过了不久,人们仿佛又开始接受这种现状,并逐渐的认可了新的格局与气象。
在这场巨大的变革之中,危险与机遇同在,成功与失败并行。大唐王朝,在浑身是胆的皇帝的引领之下,如履薄冰的走在悬崖之边。沿途险象环生步履艰难,但却异常的平稳,有惊无险。三四个月以后,那些提心吊胆的人终于慢慢的踏实了下来。等到了这时候,他们突然发现,大唐已经不再是以往的那个大唐。
安宁,是所有人的第一感觉。
百姓们有了田土和粮食,也不必担心山匪路霸和土豪劣绅的欺凌。赋税和劳役轻了,苛捐杂税少了,连以往骚扰到他们正常生活的宫市和五坊小儿,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流民开始归家,田间劳作意味着明年的丰实和安逸。看到了这样的希望,百姓们都将浮着的心放了下来,开始勤于劳作,经营着自己安居乐业的生活。
官场上的浮奢之风,也开始慢慢消退。由于武元衡等人制定了严格的官员考评和奖罚制度,并且精简了大部份的官府冗员。现在,每一个人都有明确的责任挑在肩上。如果不努力事情办得不好,那就意味着要被辞退削官为民。政绩突出,就有出头之日。再加上皇帝和后宫的人以身作责崇尚节俭。以往官员们天天混在一起花天酒地的状况,也逐渐变少。精兵简政以后,每个官员比起以往都将肩负更多地职责,都有更明确的责任。以前是巴结上几个上官就可以轻松的混日子。现在,自己的事情不做好,那所有人都是一目了然。你就算跟皇亲国戚的关系异常亲密,也别想在御史台讨到一点好处。该辞退的。一定回家;犯了事的,铁面无私一律严惩。
御史台地张万福和李景略等人,在维持官场秩序这一项上,还是发挥了异常突出的作用。渐渐的,官场上开始流传一个说法:张万福这个老家伙。简直就是铁打的脸,谁的情面也不给。李景略,也是丝毫不输给张万福,让那些庸官俗吏们闻风丧胆。在第一轮精兵简政过后,短短地两三个月时间内。大唐的官场上又更换了近三成的官员。许多的庸官俗吏都被废了官,然后另选贤能提拔起来。在官员的废免和提升上,李世民是异常地谨慎。御史台、刑部和吏部。紧密配合共同商议,要都通过同意了才算认可。而且,五品以上官员的废用,皇帝还要亲自首肯才行。
这一场新陈代谢似的官员遴选,让大唐地官员质量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一股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风气,正渐渐的取代以往奢靡腐化的消极状况。治民先治吏,每个官员都将对治下的百姓产生重要的影响。这样一丝丝的量变。终有一天会让大唐发生质地飞跃。
军队里的变化,是最大的。裁军之后留下来的大部分军士,都是精英。现在,他们的日子算是有了盼头。等到了适当地时候,还是可以解甲归田过上好日子的。以往那咱混吃混喝等军饷。但求留得一条性命地消极思想,渐渐的消失。因为他们也看到了希望。现在在军队里好好干。能赚到军饷养活家人。将来风光退役了,还可以从朝廷那里得到一笔不菲的退役金和赖以生存的土地。有了希望,人才有动力。大唐的每一支军队里,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不管是军队还是地方,都是由人组成。每一个人的心态变化,逐渐形成了潮流和风气的转变。生活宁静而有所依靠,今后充满希望。这样的生活,都愿意过。
大唐,这一锅翻花乱滚的水,让人看到了勃勃生机和潜在的巨大力量。
眼看着这一切的改变,李世民心中暗自欣慰,同时也有了巨大的成就感。比起上辈子登基为帝来,这一次的任务仿佛更加繁重和困难。贞观前的大唐,如同是一副乱摊子,他所要做的就是将这副乱摊子收拾起来,打点清楚。但是这一次他登基时,大唐的天下除了是个乱摊子,身上还被套上了许多沉重的枷锁,病入膏肓。他在收拾乱摊子之前,还要打破那些枷锁,先置之于死地破釜沉舟,再寻求破而后立。这其中的凶险和风险,都是异常巨大的。贞观时的大唐,人们经历的前隋之乱后人心思定,对新的大唐朝廷充满了希望,自己也是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