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十章 欲火远离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这一章,释迦牟尼佛训诫我们,情欲象一团火似的,一不小心,就会被欲火烧死的。
「佛言」,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说。「夫为道者」,夫,是个文言文的发语词,「这个」的意思。为道者,就是修学佛道的人,面对情欲的时候,该怎么办呢?说一个譬喻,「如被干草,火来须避」,被,同「披」,好象身上披着一件用干枯的草做成的衣服,是不能碰到火的。如果一碰到火,必须赶快逃避,不然就会被燃烧了。
这个譬喻,是说我们身体内在的六根──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以及意识,和外在的境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接触的时候,就会产生种种不同的感受。当眼睛看到外面的境界(佛法把所有的外境都称为色法);耳朵听到的声音;鼻子所闻到的香味(气味有香的或臭的,佛法通称为香,香的叫好香,臭的叫恶香);舌头所尝到的是五味(酸、甜、苦、辣、咸);身体所接触的,冷、热等种种的触觉;还有我们的意识,所存在的法境。(我们所看到的六尘境界,在我们的意识里面所留下的影象,称为法。)我们一个人整天从早到晚,就是六根缘着六尘,生起六识,在这个当中,每天就是在六尘五欲的境界中打滚。可见我们一辈子,身心与外面的环境,一直相应、打交道,没有休息过,这是一般的现象。
但是,这里经文所说的六尘中的「色」,是指男女之色。有句俗语叫「干柴烈火」,就是形容男女之色的。而明代藕益大师曾经把六根譬喻为干柴,六尘譬喻为烈火,干柴和烈火碰在一起,会出问题的,所以本经说「如被干草」,必须小心、远离。
「道人见欲,必当远之」,我们一个修学佛道的人,不但是出家的,包括了在家人,佛的四众弟子,有了五欲、情欲的境界现前的时候,就要把它看成是猛火一样的。在我们修持还没达到身心俱「空」的境界之前,换句话说,我们的修持功夫还没有到家的话,只有采取一碰到色欲境界的时候,就必须跑得远远的,不要去接触它,才不会生起麻烦。
其实,要「避火」,如果进一步把身上所披的干草衣服拿掉──时时观照我们的内心,把色欲的念头连根断除,不是可以很自由自在地面对现实,所谓「海阔天空任遨游」,那是毫无障碍的!
过去,我曾经说过,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很有名的诗人名叫白乐天,他另外有一个名字叫白居易。他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曾经在杭州当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县长)。有一次,他在假日跑到秦望山去拜访道林禅师,这位禅师不是住在寺庙里面,而是住在树顶上,好象鸟儿搭了窝一样,人家也不知道他的法名,都称他为鸟窠禅师。
白居易太守见到鸟窠禅师就说:
「师父啊,你为什么不住在庙里,却住在树上呢?真是太危险了。」
接着,白居易又说:「你住在树上,要是不小心跌了下来,可能会连生命都送掉的。」
鸟窠禅师说:「我的太守啊,我在这里不算危险,你太守比我更危险哩!」
「为什么我更危险呢?」
「在古书上说:『薪火相交,色情不止』,这话你大概也知道吧!主要的我要告诉你,你每天在官场当中,为『名』『利』所包围,总是为了它在那儿奔波、应酬,要是不小心,就会摔倒,不是比我更危险吗?」
我为什么要把这故事引来告诉大家,因为本章经文,说到「如被干草,火来须避」,而禅师说白居易在官场名利中打滚,虽然高官厚禄,但是「薪火相交」的,一旦摔下来,那是更危险啊!
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这一章的主题是讲,断绝色欲的根本,光从形式上、外表、或者生理上下手是不行的,必须从心理上来解决问题。
「佛言」,佛对我们说。「有人患淫不止」,曾经有这么一个不正常的人,他的淫欲心非常的强盛,就埋怨自己:「怎么我的业障这样重呢?有什么办法呢?那好了,我还是把我的命根割下来。」因此,「欲断其阴」,阴,佛经中称为男根、女根,就是生殖器。这个人感觉得自己的淫欲心太重了,他为了解决问题,想把生殖器割下来,但是这样做,问题解决得了吗?
「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释迦牟尼佛知道了以后,对他说:「你这个人怎么这样糊涂,你假使要把你的生殖器割掉,淫心还没有断,哪里是根本的办法,倒不如把你那冲动的淫欲心断了,才是从根本去解决问题。」
接着,佛就说了一个譬喻,「心如功曹」,功曹,是汉朝时代一个官职的名称,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长、总司令之类,发号施令的指挥官。我们的心,就是我们人生的主宰,指挥着我们,好象一个指挥官一样,主使着我们的言行。「功曹若止」,我们只要把这个指挥官解决了,等于说不要让它发号施令,「从者都息」,主将要是停止了指挥,随从他的这些人,是服从上级命令的,当然也就不会有所作为了。我们一个人的举止行动,完全是靠意识在指挥,如果意识停止行动,邪念也就跟着停止下来,所以说「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
「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你假使这种不正当的、邪恶的淫欲心不能彻底地制止它,纵然是把生殖器割掉,又有什么用呢?
「佛为说偈」,释迦牟尼佛接着说了一首偈。偈,是佛教的一种文体,一般都是每句四字、五字、六字或七字,每四句成为一偈,没有押韵的。
「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我们的欲念从何而来的,为什么会产生淫欲心呢?「欲生于汝意」,意,就是意识,唯识学称为第六识,它能够记忆、分别、判断,甚至指挥我们的行为。欲心是从我们的意识生起来的。那末,这个意识又怎么会生起来的,从何而来的呢?「意以思想生」,意识是从我们的思想引起的,我们胡思乱想,想入非非,这个时候,就生起情欲心来了。我们假如要制止情欲,就是先要把意识这个罪魁抓住了,把想入非非的思想停止下来。
「二心各寂静」,二心,指意和思想。唯识学把八识──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称为心王,在心理学上,它们是当头头的。至于思想,是唯识学五十一个心所之一。「二心各寂静」,假使我们的心王(意识)和心所(思想),把胡思乱想、种种不正确的邪念都归于寂静,不要让它再活动,「非色亦非行」,你在心理上既然对于色欲,男女关系,能够把主脑控制了,那末,在行动上当然也不会越轨了。
「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释迦牟尼佛特别告诉我们,这首偈是迦叶佛所说的。迦叶佛,中译为饮光佛,是过去七佛中的第六尊佛。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是由迦叶佛授记来成佛的,佛佛道同,对众生的教诫是同样的,释迦牟尼佛就把这首偈引来教导我们。
讲到这里,我再举一个类似的小故事,来说明心理活动是行为的主导。
过去有一位禅师,他收了一个小徒弟,一向都跟着他修学,出去也随在他身边。有一天,他们师徒出远门,途中经过一条小河,这里不见摆渡的,有一座桥,年久失修也坏了,要过河,唯一的办法只有涉水过去,但是在河中,有一个地方水流得很急,也是让人心惊胆怯的。
当禅师和他的徒弟要涉水过河的时候,突然来了个漂亮的小姑娘,看样子也是要过河的,却站在河边楞住了。
禅师看到小姑娘为难的样子,知道她胆小不敢过去,心想:「不如我助她一臂之力吧!」于是就把她背在身上驮到对岸去了,小沙弥当然也跟着过去了。
但是,从这一天开始,一连几个月小沙弥都是沉默冰冰的,一句话也不讲,好象心事重重似的。
禅师实在忍不住,就问他:「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整天闷闷不乐的?」
小沙弥说:「师父常说,我们学佛的人,要远离女色,也不要碰到女人家,就是儒家也说『男女授受不亲』,要规规矩矩的,您怎么可以把女孩子背过河呢?」
啊!原来如此。禅师听后哈哈大笑,很温和地说:
「哎呀!好徒弟呀!那一天我把小姑娘背过河以后,就放下了,从来也没有想到这回事。真想不到,这几个月来,你居然在心理上都把这个观念背着,真是背得太辛苦了!」
这个故事就是说意识,在心理上的观念,是很重要的,在小沙弥的心中,认为出家人不能碰到女人,何况把她背过河,真是不象话。但是,禅师为了方便助人,才有这样的举动,他根本没有其他的念头。可见,在心理上树立正确的观念,比外表的形式更重要。
第三十二章 我空怖灭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这一章说明人生充满了烦恼与痛苦,举出了忧愁和恐怖这两种烦恼,是从爱欲而来的,假使人生没有爱欲的话,也无所谓忧愁、恐怖了。
「佛言」,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说。「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人因为终日生活在爱欲当中,由于爱欲心重,自私自利,对一切贪恋不舍,于是产生忧愁。因为有了忧愁,就产生种种的恐惧怖畏。
「若离于爱,何忧何怖」?要是我们能够舍离爱欲、恶念,把爱的罪魁斩断了,哪里还有什么忧愁恐怖呢?
在佛经中,讲到忧愁怖畏的很多很多,我先简单地举出七种忧愁:
(一)身力:我们的身体有没有力量。当我们年轻力壮,身体能够承担的时候,挑一百斤算不了什么;年纪大了,体力差的时候,拿个十斤就感到吃不消了,所以体力不好,会使我们感到忧愁,你相信吗?
在二十四孝里面,其中有一则故事是:汉朝有一个孝子名叫伯愈,他是个非常孝顺的孩子。妈妈对他的管教很严厉,只要他稍微一点不守规矩,就会打他,但他从来不流泪。有一天,他妈妈又拿了拐杖打他,他竟然呜呜地哭了。
妈妈感到很奇怪,说:「伯愈啊,你怎么这样没有出息,一挨打就哭了。过去我每次打你,你从来没有哭过,今天我只不过轻轻地打了你一下,你居然哭了。」
他说:「妈妈过去打我,我感觉得痛,现在你打我,不痛了,这表示你老人家体力差了,没有力气打我,使我这个做儿子的感到内心很痛苦!」
这短短的故事,正是说明父母体力差,身体没有力量了,使做儿女的感到忧愁。
(二)寿命:每个人都希望长命百岁,但是我们的寿命毕竟有限的。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能够活到七十岁已经了不得了。不过,现在医学很进步,活到八、九十岁是没有问题的,你看摄影家郎静山教授,活到一百岁,身体还是很强壮的,但那是极少数。当一个人的生命,将要到尽头的时候,能够有把握到西方去当然很好,最怕的是不知所从,不晓得要到什么地方去,才是让我们忧愁的。
(三)疾病:我们身强力壮的时候,往往不会想到健康的宝贵,当我们一旦病了,才知道人生是痛苦的。所以说:「英雄只怕病来磨。」要是我们和病魔结下了不解之缘,受尽了病魔折磨的苦楚,这日子要挨到什么时候呢?这是使我们感觉到忧虑的事。
(四)罪恶:俗语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你千万别以为做了亏心事,人家不会知道,其实,天知道,地知道,佛菩萨也知道的。当我们犯了罪过,时时耽忧,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警察抓去,在内心深处,存在着一种罪恶感,这是很忧愁的。俗语又说:「日间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意思就是,如果没有犯罪,心安理得,要是犯了罪过的话,就会感到忧愁了。
(五)殃祸:招了祸害,或者意外,也会使我们耽忧的。俗语说:「无事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我们看到报纸上的新闻,怎么无缘无故地,飞机从天空掉下来,把人压死了,或者分明是站在高高的地方,却被车撞死了。还有地震、水灾、火山爆发,种种的自然灾害,究竟什么时候发生?都是常常使我们忧虑的事。
(六)别离:所谓生离死别,是人生八苦之一,也是我们所忧愁的。活着的时候,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