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为什么要强调「无我」呢?因为佛知道,我们每一个凡夫,都执着有一个真实的「我」,什么东西都是「我的」,为了满足「我」的欲望,不择任何手段,造作了好多烦恼、罪恶的事,以期达到「我的」一切都能够实现的目的。也因为有「我」的执着,我们才在六道中不断地生死轮回。
因此,本章讲「推我本空」,推究这个「我」,本来是四大缘起的,是空的,没有实性的。「我」,连自己都作不了主,碰到身体四大不调时,我不能叫自己不要生病;遇到寒暑不同的季节,随着就会有不同的冷热感受,我没有办法控制自己不增减衣服,让自己的身体对自然界保持固定的觉受。「我」既然不能自主,为何不放下「我执」呢?
第二十一章 名声丧本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着,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尽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前一章,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组织而成的,离开了四大而外,找不到一个实在的「我」,可以说人身就是空、无我的。佛又恐怕我们误会肉体的我不足轻重,又要执着「名」是实有的,不妨去追求它,于是把它看得非常重要,因此,本章佛再告诫我们,「名」也是假的,喜欢好的名不但没有益处,反而有很大的损害。尤其是求名,更是要不得,所以佛要我们破除「名欲」。
俗语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豹的皮非常漂亮,尤其在寒带的地方,用它来做皮袍,穿起来是非常温暖的。豹死了以后,最主要的,是可以把它的皮留在世间,而我们一个人辛苦了一辈子,死了以后,都希望留下好的名声。因此,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意思是说,做一个君子,最怕的是死了以后,他的名声不能在世间流传,让大家称赞他。
孔子也说过:「恶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我们在世间,活到四十岁、五十岁了,在社会上还是没没无闻的话,那末,你这个人算是没有出息了,从这一点看起来,孔子虽是一个世间的圣人,但对于「名」还是非常看重的。
孔子又说:「三代以上,唯恐好名;三代以下,唯恐不好名。」在古时候,夏、商、周三代以上(前),大家都没有争权夺利之心,要是有人想出风头,要争名的话,大家都会认为他很无聊。但是,在三代以下(后),要是有人希望他有好的名声,这个还是很好的,因为一个人希望争取好名誉,他就会朝着好的方面去努力,他在社会上才有地位。
中国关于名的成语太多了,好象「名垂千古」,希望我们的大名能够千秋万世流传下去。还有,「留芳百世」和「遗臭万年」,是说好的名誉「千秋万世」流传下去,象古代的岳飞,他精忠报国,虽然被奸臣陷害了,而他的芳名永远流传在人间,这就是留芳百世。好象秦桧,把岳飞害死了,他的臭名永远在世间流传着,永远为后代的人所唾骂,这就是遗臭万年了。但是,有人说:「纵然不能够留芳百世,也希望能够遗臭万年。」他主要是希望能够留名于后世,即使没有好的名誉,也要留个坏名在世间,使大家都能够认识他,这未免「好名」得太过份了。
现在也有人认为「名誉是人生的第二个生命」,并且受到法律的保障,如果犯了诽谤罪,会遭到判刑,还要赔偿名誉的损失,可见,大家对名誉都非常看重的,都希望获得社会人士的赞叹,这就是现在所谓的「知名度」。
好名并非绝对不好,它的过错,在于一个「求」字。古人说:「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上等的人,他是不要名的;中等的人,是要建立他的名望;等而下之的,就是沽名钓誉,硬出风头,让大家都认识他,而事实上,他对社会人类并没有真正作出一番贡献,只希望求得一个空名,这是没有意思的。你假如对社会有贡献,对苦难的人家有帮助,纵然你不要名,人家也会赞叹你的。平常我们看见报上的广告,祝贺人家「实至名归」,你实实在在有那一份道德,你的名望自然而然就有了。
以上所讲的,都是世间法,很普遍的,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在佛教讲起来,这个「名」是财、色、名、食、睡,五欲的魁首,其他的四欲,是属于物质方面的,研究它的恶性,比较容易了解,至于「名」,属于心理上的希欲,就较为复杂了。佛教并不赞成沉溺在五欲当中,所谓「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就是说一个人要是追求五欲的话,为了达到欲望,最后难免不去作恶,它的后果,难免不会堕入地狱去的。所以,佛教诫我们不要去追求空名。
「人随情欲,求于声名」,我们一般人,都是随顺世间的欲望,大家都去追求好的名誉、声望。
「声名显着,身已故矣」,要是一天到晚,随顺世情和欲望,盲目地追求好的名誉,有一天,果然让你达到了,名声的确非常显赫,可以说是名满天下了,受到大家的赞叹。可是「身已故矣」,故,是死的意思,这个生命已经到了尽头,死了。一个人既然死了,徒有空名,又有什么用呢?
中国古代,有个名叫杨朱的,曾经说过:「假如在世间的时候,名声是好的,当你死了,好的名声对着你的枯骨头,又有什么用呢?」这话,同佛教的思想,不谋而合。
「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一个修道的人,贪恋人世间很平常的虚名,而不肯精进去修学佛道,冤枉地浪费时间,白白地辛苦几十年,到头来是一场空的。
「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尽矣」,说个譬喻,一个求好名声的人,就好象我们烧檀香,或者乌沉香,大家都闻到很香的味道,可是,这枝香已经燃成灰了。
「危身之火,而在其后」,我们学道的人,假如舍本逐末,只是企图虚名,这一辈子没有好好地尽自己的本分去修持,危害身体的烈火,还在后面,贻患无穷的,那就是还要随业流转。因为我们没有修行,所作所为,还要随业受报轮回不息的,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虽有好名声,就象香烧尽了成为一 灰,那有什么用处呢!
佛教有句话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一个人活在世间几十年,辛苦了一辈子,到临终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只有一样可以带去的,那就是我们的「业」──我们在世间所作的好或不好的行为,到死的时候,它的影响力会跟随着我们去的。要是我们做了不好的事,「业力」随着我们去受果报。因此,经文说「危身之火,而在其后」,就是指果报是后患无穷的。
第二十二章 财色招苦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
前一章说明追求五欲当中的「名」,是有损无益的。本章说明财与色,对我们的法身慧命,伤害更大。虽然,五欲中的食与睡,没有谈到,只列举这三种,其实已经把它也包括在里面了。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释迦牟尼佛讲:财,就是金钱;色,指女色。钱财和色欲,一般人往往恋之不舍,时时刻刻念念不忘,舍不得放下,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人生一切所需要的,都缺少不了金钱;而色欲,可以说是人类的本能,因此儒家说:「食色,性也。」本性就具备了色欲这一种冲动的力量,一般的常人,是很难把它舍弃的。
「譬如刀刃有蜜」,财和色,一般人只感觉它非常的好,却不知道它的危险性。现在,说一个譬喻,好象一把刀,刀口很锋利,稍微碰一下就会把皮肤割伤,流血了。要是在刀口(刀刃),抹了一点蜂蜜,是非常甜的。但是,「不足一餐之美」,这蜂蜜只有一点点,抵不上一顿饭给我们享受的。而「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没有智慧、无知的小孩子,为了贪吃甜的,就用舌头把它舔一舔,结果,舌头被刀口割破了。同样的道理,财和色对我们这些无明众生,也有这样的危险性,我们追求财色,得到了一点点,就希望求得更多,总是没有止境地追逐,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也因此不断地造业受报,在六道中生死轮回不息,没有办法解脱。
这一章是佛接着空名不可求,而后再教诫我们,不论是出家,或者在家的佛弟子,对于财色应当要看淡,要能够放下,否则的话,等于是舔刀口的蜂蜜一样,会把舌头割破的。释迦牟尼佛这样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们,我们应该多少要能够用心学习一点,才有受用。
最近我看报,曾经报导了我们宜里示八这一带,发生了好几椿抢劫事件,前天第四条街,有一对夫妇遇到劫匪,一个当场遭杀害,一个受重伤,被抢走了一百多万元。难怪佛教把钱财譬喻为毒蛇。至于色,「色字头上一把刀」,是要我们命的,因此,我们对财色不要太过于追求,必须把它看淡才好。
第二十三章 妻子甚狱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前章举出财色招苦,就是我们一味地追求财和色,一定会遭受很大的痛苦,不过,讲得比较笼统一点;本章再具体地举出色欲(妻子)和财欲(舍宅),来加以说明。
首先,我要特别声明一下,《佛说四十二章经》,从一开始,有关情欲,色欲的问题,提起了十九次,佛一再警告我们,这是人生最大的问题,往往会埋葬了我们的一生,尤其是出家人,对这一点更要特别注意,必须远离,当然,也包括了一般学佛的人(信众)。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释迦牟尼佛对我们说:一般人对于太太和房屋,时时刻刻地牵挂着,心心念念的,总是放不下,由于这一种心念的存在,终生为它所缠着,埋没了一生,可以说比坐牢更为严重。有句成语叫「金屋藏娇」,娇,是一位很漂亮,很温柔的太太,既然是心中所喜爱的人,结了婚以后,应该有好的房子(金屋),让她住得很舒适。这个成语,正说明了妻子舍宅系缚着我们,比你失去自由,被关在牢狱里面,更为严重。
为什么说妻子比牢狱更麻烦、更可怕呢?因为「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要知道,犯了国法、被逮捕下狱,判刑坐牢,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总有一天刑期会满的。刑期一满,就可以释放,恢复自由了。有的虽然被判了无期徒刑,要是遇到国家最大的庆典,还有希望可以获得特赦,提前释放,所以说牢狱有散释之期。但是妻子呢?无远离之念,每天生活在一起,被妻子所系缚住的心,简直是一种无期徒刑,永远离不开的,因此,比坐牢更严重。
「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一般的人,由于有情感、爱情,对于色是贪恋不舍的。所以对待女的,极力追求她,甚至结了婚,成为太太,为了要博取她的欢心,不惜终朝为她奔波、辛劳。岂惮,是「哪里怕」的意思。哪里怕为她奔走劳碌呢?不要说辛苦算得了什么!「虽有虎口之患」,纵然有只老虎在那里,你去了非常危险,但是为了使女的得到欢喜,也是心甘情愿去冒险的,这就是「心存甘伏」。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里面说到有一个老和尚,抱了个两三岁的男孩子上山去养育。可以说跟人群远离了,不会受世间的染污,人间的事,这小孩子什么都没有见过,一点观念也没有。就这样过了好几年,老和尚把他养大了。
有一天,老和尚把他叫到跟前,说:
「今天我带你到山下去玩玩。」
一听到玩,小沙弥真是高兴得不得了,紧跟随着老和尚下山去了。
一路上,每种事物,都引起小沙弥的好奇,喋喋不休地问个不停,老和尚都一一为他解释。后来,当小沙弥看到一个穿着花花绿绿的,马上问老和尚:
「师父,那是什么?」
「是老虎,碰不得的!」
「喔,是老虎呀?」
师徒又继续走了,这样到处观看,直到傍晚,才回到山上。
老和尚很慈祥地问小沙弥:
「你今天出去跑了一阵,看到了什么?你最喜欢什么呢?」
「师父,您要我讲实话,还是讲假话呢?」
「你这是什么话?出家人就是不打妄语,师父问你的话,当然要照实在的讲!」
「您问我最喜欢什么?那我就老实地告诉师父,我比较喜欢那花花绿绿的老虎。」
可见,虽然「有虎口之患」,老虎要把他吃下去,他不但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