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

第10章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第10章

小说: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则公案,出自《传灯录》第五卷,你们可以翻开看看。 
  五、宿命通:证到宿命通,对于前生,以及多生多劫,甚至未来世的一切遭遇、成败,都能够了解。不但是对自己,连所有的众生前世一切的生活状态,都看得清清楚楚的,这就是宿命通。 
  六、漏尽通:漏,好象一个杯子可以盛水、盛茶,要是有了洞,水就盛不住,漏掉了。那么,我们人生为什么要漏到三界里面?就是一切的烦恼业障,因此,这里「漏」就是指烦恼,你假如能够断除一切的烦恼,就可以证到漏尽通。证到这种神通,生命就可以得到自由自在的大解脱。 
  经文中「飞行变化」,就是刚才说到的十八种神变,属于神足通。 
  讲到变,就是转变;化,是把没有的变成为有,好象变魔术。几个月前,有一个外国的魔术团来表演,你看看:把整个人砍断了,好多没有的东西变成有了。一般的魔术家都可以变,假使我们修行,证到阿罗汉果,这种变化的功夫,是魔术家所望尘莫及的。 
  六种神通,除了最后的漏尽通,前面的五通,不只是阿罗汉,就是一般的神鬼、外道,有功夫的都可以证到前五通,只有漏尽通,象阿罗汉、佛、菩萨,已经证了果的,才可以证得。 
  「旷劫寿命」,旷,很宽广的意思。劫,印度话叫劫波,形容时间很久远。旷劫寿命,就是长寿。就是说能够修持,有修定的功夫,得到生死自由,可以常住世间,寿命要长就有多长,要短就有多短。想要离开世间,马上就可以离开,要久住世间的时候,也可以住久一点。 
  证得阿罗汉果的人,他的生死自如,寿命长短也是自由的。佛在世的时候,很多阿罗汉都有这样的表现。譬如说,他希望赶快灭度,能够自身出三昧火,把自己的身体焚化;他假使要常住世间,好象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弟子叫大迦叶的,还不想灭度,他发愿要等到当来下生的弥勒佛降生成道的时候,亲自把释迦牟尼佛的袈裟献给弥勒佛。因此,依佛教历史的记载,大迦叶现在还在鸡足山入定,就是要等待弥勒菩萨出世成佛以后才圆寂的,──证了阿罗汉果位是有这样的功夫。 
  「住动天地」,证了阿罗汉果,由于他有许许多多的修持和功德,能够在他住的地方,感动所有的神 ,这说明了阿罗汉的威德,是非常伟大的。 
  在小乘的果位,四果阿罗汉,已经证得无学位,前面的初果、二果、三果,称为有学位。还有,初果,称为见道,二、三果称为修道,这是小乘四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修学的层次,有这些等级。 
  证得阿罗汉果位时,必定会说: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这是什么意思呢?阿罗汉在这一生当中,已经修持到了无学的地位,一切烦恼都断尽了,所有该修持的一切梵行都建立了,所应该办的工作,都已经办完了,不会再到三界六道中轮回受苦。 
  「次为阿那含」,第二个是讲阿那含。阿那含也是印度话,翻成中国话叫做不来,或者不还,这是四果当中的第三果。什么叫做不来呢?就是修证到三果的境界,不会再到欲界(人间)来受生死了,所以称为不来。 
  「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阿那含是什么呢?当他寿命终了的时候,他的灵神,灵神就是一般世俗所讲的灵魂,佛教称为神识,或者阿赖耶识。唯识家在《八识规矩诵》中说它是「去后来先作主翁」,意思是说:当一个人死的时候,它是最后离开身体的,而一个人来投生的时候,它第一个来入胎,因此说是去后来先作主人翁,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也就是这个神灵,我们平常所讲的灵魂。 
  不过,阿赖耶识和灵魂是有差别的。一般所谓的灵魂并不会改变,而阿赖耶识却是储藏着我们从生到死,不断地造业所留下来的业种子。这些业种子如果碰到相应的因缘,就会再发芽结果,也就是感受报应。由于每个人所造的业不一样,千差万别的业种子储藏在阿赖耶识里面,成熟的时候,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不同的阿赖耶识牵引了各种不一样的生命境遇,这是跟灵魂不同的地方。我在一开始就说过,本经是最早传译到中国来的,也是一部很古老的经典,当时为了适应国人的风情习俗,在翻译上也就随顺着国人的思想和语言了。 
  或许有的人会怀疑,一个人死了以后,他的神识究竟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当然一个人上生天堂也好,下堕地狱也好,完全由他在世的时候所作所为来决定,因果是丝毫不爽的。人在世时,生命可以保持不坏,全靠寿、暖(气)、(第八阿赖耶)识,假使一口气不来,第八识离开了身体,于是身体变成冰冷的,这个时候就一命呜呼了。另一方面,断了气,并不是一了百了,我们的神识虽说已经离开了身体,却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一个躯壳,就象我们作客的,换了一家旅社。 
  在《杂宝藏经》中,有一首偈,说明一个人断了气,可以依着身体的温暖,到最后在那一部份冷下来,决定死后到什么地方去投生,这首偈说: 
  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 
  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 
  「顶圣」,假使一个人死的时候,身体所有的部份都冰冷了,最后头顶还有温度的话,他一定是出生在好的地方,一定是去成佛作祖,或者去西方了,所以叫「顶圣」。「眼生天」,假使是面部眼部最后离开的,将来会生到天上去。「人心」,胸部心脏最后没有温度,一定再来做人的。「饿鬼腹」,最后的温度是在腹部,将来是要做饿鬼的。「畜生膝盖离」,要是温度是从膝盖离开,这个要堕入畜生道里面去。「地狱脚板出」,整个身体都已经冰冷,最后一双脚还是很热,是最不好的,恐怕要堕落到地狱里面去了。这是《杂宝藏经》中告诉我们,一个人死后会到什么地方去,可以作为参考。 
  阿那含(第三果),最后神识到那里去呢,是到十九天去,而后再修行,证得阿罗汉果。 
  依佛法讲:欲界、色界、无色界,共有二十八层天。欲界有六个天,色界分为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各有三天,四禅有九天,四禅四天向上的五个天,通称为「五不还天」,又称「净居天」。如果你们念诵《地藏经》,或者其他经典的话,对这五个天的名称一定很熟悉的,就是: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证得第三果阿那含的,神识就是到这五不还天去,然后再加功用行,修持禅定。而一般用功修持者,如果生到这五天来,也比较好用功,到了那里,就不会再来轮回生死了。 
  「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接着讲斯陀含,斯陀含,翻译成中国话,称为一来,这是第二果。他死后再到人间来受一次生死,就可以证成阿罗汉果。 
  「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须陀洹,是印度话,翻译成中国话称为「预流」,或称为「入流」,这是初果。为什么称预流?他已是预入圣者之流了,但是和儒家所说的圣者并不相同,他是已经超越了人天的圣人。因此,证到初果,就不会再堕入三恶道去了,等于考上了大学,已经取得了入学的资格,只要一步一步地向前进,一定可以获得学位的,所以称为预入圣人之流。不过,须陀洹还要经过七次生死,才证得阿罗汉果。但是,他跟一般的凡夫也不一样,凡夫在六道轮回里面,初果须陀洹只是到人间天上来修行,不会再到三途里面去了。 
  以上所讲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是小乘的四个果位,它必须经过修学证悟,到了什么阶段,证得什么样的果位,断了多少的烦恼。佛学中有所谓「见惑」和「思惑」,就是对事理两方面所有的烦恼,都把它给断除了,一步一步的,才能够证得。所以,证了四果,不是容易的,而是有层次地慢慢修持。 
  「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我们出家的目的,就是要修持、证果,但是,最主要的关键是能够把爱欲断除。爱,就是情爱,欲,就是贪欲。能够把情爱和贪欲断除,才能够免除生死之苦。说个譬喻,好象我们的四肢──两只手和两只脚,假如用刀把它斩下来,就不能动了。虽然现在科学发达,发生了车祸、意外,手脚断了,马上就可以把它驳接上去,或者装上义肢,但是在古时候,佛在世时医疗是很原始的,所以作这样的譬喻。四肢断了,就是没有用了。「不复用之」,起不了作用了。意思是说,我们要出家、要证果,首先必须把情爱和贪欲,所谓「财色名食睡」,这许许多多的烦恼,欲望都断了,才能够证果,不然,由爱欲而造业润生,招感无穷无尽的生死轮回,那里能够解脱、自在,证得圣果呢? 
  在座的诸位虽然没有出家,当然也没有想到要证果。但是,我们学佛,希望有所受用;心地能够获得清净,最低限度,对于人生的这许多欲望、情爱,必须多少能够减轻一些,我们的身心才能够轻安,自在! 
 
第二章 断欲绝求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前面第一章讲出家与证果,本章及第三章,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告诉大家:出了家以后,应该怎么样修持,这两章都是说明这个道理的。
  「佛言」,就是佛告诉我们。
  「出家沙门」,我上次已经说过,本经最主要的听众(当机众),是出家人,当然也包括了在家的居士。在这个地方,一个出家沙门,做一个出家人,跟随释迦牟尼佛出家的,应该要怎么样修学呢?
  我们出了家,做一个沙门,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断欲」。欲,是欲望,简单地说,是希望的意思。在佛教唯识学上,欲是五十一个心所之一。
  什么是心所?据佛教的心理学唯识学说,我们有八个识(眼耳鼻舌身等识,叫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称为心王,这八个心王以外,还有属于心王所统管的、所有的,是五十一种心所有法,也就是我们的心理活动,有五十一种作用,欲是其中的一个。
  在佛学上,欲分为三类:
  一、善欲:好的希望,好象我们现在动了一个念头,感觉到人生太痛苦了,我们要修行,要了生脱死;我们每天的所作所为,要止恶行善,尽量做好的事情,自利利人;所有的坏事,损害他人的事,都不要去做了。有这么一个希望的话,就是善欲,好的欲望了。
  二、恶欲:从善欲的反面来说,假如我们时时刻刻生起贪心,或者害人的心理,就是我们的欲望当中,渗杂了损人利己的成份,有了这样的念头,不管贪心也好, 心也好,都是属于恶欲,不好的欲望。
  三、无记欲:是中庸性,既不是善,也不是恶的欲望,因此称为无记欲。在我们的观念当中,也讲到善与恶,无记却往往被忽略了。无记,可说是任运而行,自然而然的一种心理状态。只因这种心念非常微细,不容易给我们觉察罢了。
  「断欲」,就是要把恶欲和不善不恶的无记欲望断除,当然,好的一定要保留。
  讲到欲望,佛学中有所谓五欲,五种的欲望,可以分为两方面来说明:
  一、与外境五尘相应而生起的:外境,称为尘境,五尘是:色、声、香、味、触。五尘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接触(相应)时,我们的眼睛,所面对的是形状、颜色;耳朵,是听声音的;鼻子,是嗅香味的;舌头,是尝滋味的;身体,是用来感触的。当眼耳鼻舌身,对待着色声香味触五尘,会有五种的欲望产生。
  当眼睛对着外面的色尘时,一切形形色色的物质(色),眼睛希望看到好看的。譬如看到兰花非常的漂亮、清雅,就想多看它几眼;反过来说,要是看到丑陋的,就不屑一顾,这就是五欲之一,眼睛要看好的色。耳朵也喜欢听好的声音,鼻子要嗅好的气味,舌头要尝可口的食品饮料,我们身体所感触到的,希望它是很舒服的,要是粗糙,让我们痛苦的,就排拒了它,要是按摩,让我们舒适的触觉,总是很喜欢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五尘所希望,所要求的是这些。这种爱欲,本来是无记欲,可是由于我们内心的贪和 的念头,起了种种好恶的分别,变成为不善欲了。
  二、与内心的五欲相应而生起的:五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