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横扫世界的航母军团 >

第1224章

横扫世界的航母军团-第1224章

小说: 横扫世界的航母军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过了四**规模的战略轰炸之后,纽约几乎变成了一座死城。当时到底有多少人死于轰炸,战后一直争论不下,美国方面公布的数据是死亡554218人,伤1832144人。而唐帝国公布的数字是死亡314287人,伤875321人。这两个数据之间的差距很大,也许美国是将因伤死亡的平民,以及部分轻伤人员都算了进去吧。

不管到底有多少人死在了这四次大规模的战略轰炸中,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在遭到了近4万吨燃烧弹与炸弹的轰炸之后,纽约已经由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坟墓。包括帝国大厦在内的大部分建筑都在轰炸中被摧毁,据美国在战后公布的数据,当时纽约有八成以上的房屋被摧毁,总数量超过了180万栋。最神奇的是,位于上纽约湾里的自由女神像却在四次轰炸中安然无恙,而且一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遭到轰炸。大概当时的轰炸机飞行员也没有对这个没有生命的雕像产生兴趣吧。

战后,纽约修建了一座战争受害者纪念馆,其中的标志建筑就是一条刻着数十万个受害者名字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被称为“百万墓碑”,以此让后人永远都记住战争带来的巨大伤害,与巨大的损失!

第三十四章 沸腾的钢铁之都

自波士顿之后,纽约再次成为了敦促美国投降的警钟。二月二十八日,也就是在收到罗云冲的最后战报之后大概四个小时,薛希岳就代表同盟国集团,发表了一份敦促美国无条件投降的宣言。同时,驻哥伦比亚的帝国大使通过哥伦比亚外交部向美国大使转交了敦促投降的书面文件,在没有得到美国政府的任何答复之后,当天晚上,薛希岳给罗云冲发去了电报,让罗云冲继续发动大规模战略轰炸。

此时,罗云冲已经选定了下一个打击目标,那就是素有“美国钢铁之都”称誉的巴尔迪摩。

在芝加哥成为了美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城市之前,巴尔迪摩一直拥有美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其中以坐落在帕塔普斯科河北岸,斯帕罗斯波因特的伯利恒钢铁公司为主。这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钢铁公司之一,在第二次全球战争期间,还是向美国海军与陆军最大的特种钢材供货商,是名副其实的战争机器。

早在28年底的时候,罗云冲就收到了海军司令部的请求,希望他能够尽快安排轰炸机去炸毁伯利恒钢铁厂,可是当时罗云冲根本就没有办法安排针对巴尔迪摩的大规模战略轰炸。

在谈仁皓的联合舰队歼灭了大西洋舰队之后,帝国的情报部门很快就获得消息,美国正在加快两艘“蒙大拿”级战列舰,以及第二批三艘“中途岛”级航母的建造工作,如果不加以阻止的话,这些战舰都有可能在29年中期服役。很明显,当时这份情报并不完全准确,就算美国有足够的资源来建造这些战舰,其服役的时间也不可能在29年中期,能够在29年底建成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可问题是,不管是29年中期,还是29年底,对帝国海军来说,这绝对是件不能容忍的事情。

也正是在这一情况下,甘永兴才给罗云冲发去了请求。当时,这五艘主力舰所需要的绝大部分钢材都是由伯利恒钢铁厂提供的,而且美国东海岸地区没有第二家钢铁厂能够提供建造战舰所需要的大型装甲钢板。虽然芝加哥与底特律都有钢铁厂可以生产战舰用大型装甲钢板,但是通过陆路是很难运送这些大尺寸的货物的,不管是铁路,还是公路,都无法直接运送,而当时的运输机承载能力也达不到要求,货舱的尺寸更是达不到要求。也就是说,只要炸掉了伯利恒钢铁厂,就算美国可以设法把芝加哥与底特律生产的装甲钢板运送到造船厂去,也会极大的延迟战舰的建造进度,让这几艘主力舰无法在战争结束前完成建造工作。

罗云冲很清楚轰炸伯利恒钢铁厂的战略价值,而且巴尔迪摩还有另外好几家钢铁厂,化工厂,另外还有美国海军的一家大型造船厂。在市区的西北部,还有一家车辆厂与飞机厂。当时,部署在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很多作战飞机,特别是战斗机都是在巴尔迪摩的飞机厂进行维修的,而且这家飞机厂生产的零备件还保证了上千架作战飞机能够正常使用。不管是为了海军,还是为了战略航空兵自身,轰炸巴尔迪摩都势在必行,只是在此之前,罗云冲也确实是腾不出力量来对付这座美国东北地区最大的重工业城市。

在将纽约变成了废墟之后,二十八日上午,罗云冲就让参谋开始策划轰炸巴尔迪摩的行动。大部分计划都是照搬了轰炸纽约的行动计划,只是在最后进入的航线上有所差别,同时在轰炸目标的顺序上也有所差别,这次首先要摧毁的不是居民区,而是工业区,特别是钢铁厂,造船厂,车辆厂,以及飞机厂。当然,轰炸机携带的弹种也会有所变化,按照当时参谋策划的轰炸行动,至少要首先进行两次大规模轰炸行动才能够摧毁巴尔迪摩的重工业生产基地,然后对市区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覆盖式轰炸,就足以保证摧毁整个巴尔迪摩了。

当晚,在收到了首相发来的电报后,罗云冲就下达了作战命令,轰炸时间订在了3月1日。当时主要的问题是该怎么配制弹药。

在对英国工业城市的战略轰炸中,罗云冲就总结出,燃烧弹对工厂仍然有巨大的破坏力,只是不能确保彻底摧毁工厂,特别是对某些工厂来说,仅仅用燃烧弹进行轰炸的话,效果不够明显。因此,在对英轰炸的时候,罗云冲就首先采用了混合配制弹药的轰炸方式。即首先用普通炸弹进行轰炸,然后再投下燃烧弹扩大轰炸效果。通过数十次的实战检验,这套轰炸理论被证明是相当有效的,只是,在针对不同的目标时,炸弹与燃烧弹的搭配比例,以及该用100公斤的小炸弹,250公斤的炸弹,还是500公斤的大炸弹的问题上,当时还没有相关的成套的理论,只能由指挥官根据自己的判断,甚至是感觉来决定。

因为美国与英国的重工厂比较类似,规模都很庞大,一般的小炸弹的威胁很小。所以罗云冲决定采用在英国获得的现成经验,即主要使用250公斤的航空炸弹,对付一些坚固目标使用500公斤的大型炸弹。这就需要在任务分配这做到尽量的准确,让执行不同任务的轰炸机群按时到达,而且轰炸顺序不能出现错误。如果首先投下燃烧弹的话,产生的浓烟就会遮挡住飞行员的视线,那么就很难将炸弹扔到目标上了。

这次,有了舰载侦察机的帮助,加上部署在百慕大群岛上的战斗机也可以为轰炸机提供护航,罗云冲的信心增加了不少。到2月30日的时候,罗云冲组织了180个中队的重型轰炸机,其中40个中队携带250公斤的炸弹,20个中队携带500公斤的炸弹,其他的携带燃烧弹。轰炸机群将分成24个小机群分别进入,首先轰炸的就是8座重工厂。

当天晚上,罗云冲联系了百慕大群岛航空指挥部,以及郝东觉。岸基航空兵将出动5个中队的护航战斗机,第二特混舰队将出动9个中队的护航战斗机,顶替了第1支援舰队的第2支援舰队将出动10个中队的护航战斗机。护航战斗机的总数达到了24个中队,可以保证为每支轰炸机群提供一个中队的护航战斗机。另外,第二特混舰队还将出动30架“侦察鹰”负责引导24个轰炸机群,因为在轰炸纽约的行动中,曾经因为引导的侦察机被击落而导致轰炸机群没有能够到达正确的轰炸区域上空,这次郝东觉特别多安排了6架侦察机,以备不时之需。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30日上午,轰炸机群陆续起飞。罗云冲仍然选择了昼间轰炸,主要是当时他还没有获得夜间护航战斗机,如果有护航战斗机,昼间轰炸的损失要比没有护航战斗机的夜间轰炸低得多。

罗云冲已经多次催促陆军司令部,尽快将夜间护航战斗机送过来。按照以往轰炸的经验,在有护航战斗机的情况下,夜间轰炸的损失率绝对是最低的。另外,在夜间轰炸时,轰炸机还可以低空投弹,提高命中率,也就提高了轰炸效率,可以出动更少的轰炸机,使用更少的弹药达到更好的效果。

问题本身不在陆军司令部,安排给罗云冲的第一批夜间战斗机已经起运了,而船队的速度是快不起来的,从帝国本土到圣地亚哥,怎么都得花上一个月的时间。而货轮是在二月初出发的,大概要三月上旬,或者中旬才能到达。然后还得花上时间将飞机组装起来,进行测试,让夜间战斗机飞行员适应一下战场上的情况,怎么说,也要到四月份的时候,罗云冲才能够获得足够数量的夜间护航战斗机,也才能转为夜间轰炸。

实际上此时战损率方面的压力已经降低了很多。在四次对纽约的大规模集中轰炸之后,轰炸机的损失率已经降低到了1。5%以下,特别是在第四次轰炸中,损失率才0。7%,创了战略轰炸以来的新低。

护航战斗机的作用已经完全表现了出来,特别是舰载护航战斗机的效率要比岸基护航战斗机高得多,主要的原因就是舰载航空兵的战斗机飞行员的素质要高得多。当时,参加护航作战的是第二特混舰队的航空兵,为首的就是江文翰这批“老鸟”。在第二特混舰队全部换装战斗机之后,安士乐等一批其他特混舰队的飞行员也申请转调了过来。当时集中在第二特混舰队的500多名战斗机飞行员中,有352名空战王牌,其中有184名战绩超过20个的超级王牌,战绩在50个以上的有38人,而帝国海军航空兵排名前十的空战王牌中,有6个人在第二特混舰队!

可以说,第二特混舰队当时集中了帝国海军航空兵战斗机部队的大部分精英,搞到最后,因为申请转调第二特混舰队的飞行员太多了,除了江文翰,安士乐,王志华这几个力争头号空战王牌的飞行员之外,郝东觉不得不安排其他的飞行员两人共用一架战斗机。战后,在这批战斗机飞行员中,有三分之一转投空军,诞生了54名将军,其中江文翰在退役的时候已经是空军上将了,而安士乐在退役的时候也是海军航空兵上将。

与以往一样,在轰炸机群出发之后,罗云冲就等待着消息,只是这次他并不是很焦虑。如果24个中队的800多架战斗机仍然无法掩护轰炸机群的话,那他就不可能继续降低损失率。而且前面的四次轰炸已经证明了护航战斗机的有效性。对罗云冲来说,现在他应该关心的是轰炸取得的效果。准确的说,不是一次轰炸取得的效果,而是数次轰炸最后所取得的效果。

在1日的轰炸中,大部分机群都发回了红色信号,只是后来确定,有些机群的领航长机没有做出准确的判断,大概是因为燃烧弹遮挡住了视线,让飞行员无法看清楚地面上的情况,也就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不过,轰炸行动仍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只有18架轰炸机被击落,损失率低于1%。

三天后,4日轰炸机群再次出动,这是针对工业目标的补充轰炸,而且罗云冲提高了普通炸弹的比重,有一半的轰炸机携带普通炸弹,特别是250公斤级的航空炸弹。而在这天的轰炸中,只有16架轰炸机被击落,损失率仍然在1%以下。

6日,侦察机拍下了巴尔迪摩几个工业区的照片,确认必须要摧毁的八个重工业基地已经全部完蛋后,罗云冲下达了轰炸市区的命令。次日,轰炸机全部挂上了燃烧弹,再次奔袭巴尔迪摩,四个小时内,在市区上空投下了12000余吨燃烧弹,几乎摧毁了巴尔迪摩市所有的居民区。

因为之前已经遭到了两次针对工业区的轰炸,加上纽约的惨痛教训,从2日开始,美军就协助巴尔迪摩市的平民进行疏散,到7日的时候,已经有三分之二的市民疏散到了郊区,或者是内陆城市。因此,在这次轰炸中,只有不到10万人伤亡,比起波士顿与纽约,人员损失相对要轻得多。

轰炸巴尔迪摩的主要目的不是杀伤平民,而是摧毁该市的重工业。直到美国投降,巴尔迪摩的主要重工厂都没有能够恢复生产,可以说,轰炸行动取得了完全的成功,目标已经达到了。也正因为如此,后来该市再也没有遭到过战略轰炸。

拿到最后的结果时,罗云冲也立即把这一“好消息”转发给了海军,至少现在他可以向海军司令部交差了,怎么说,海军也对他有知遇之恩,如果没有当初海军的重用,恐怕现在罗云冲还在陆航的某个地区司令部里当个普通的参谋军官吧。同样的,对罗云冲来说,至少现在美国的战斗机失去了一个维修基地,已经零备件生产厂,这也算是好事!

第三十五章 军港末日

在巴尔迪摩遭殃后,美国政府也迅速意识到,唐帝国战略航空兵的打击重点已经转移到了美国本土东北部地区,而且以轰炸大城市为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