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汉生指南 >

第47章

汉生指南-第47章

小说: 汉生指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好,那他就可以提前升级,四年,甚至三年就可以升级。

在一级的时候,他可以得到自己收成的一成,二级就可以得到一成多一点儿,依此类推,谁干的好,谁就得的多……”

张王氏点点头,示意听明白了,她不动声色地算计了下,觉得张家不会吃亏,短期内增加的收成肯定要比张家支出的多。不过,时间长了会如何,张王氏还有些拿不准。

“更重要的是,这个标准是张家制订的标准,有张家才会有标准,才会有这个待遇,家里的下人经过努力后,取得了较好的待遇。与此同时,也就把他和他的家庭利益,与张家的兴衰联系到了一起……

对了,还要在所有农庄里提供日常用品——指不能自己生产的那些,张家商队不用白不用,这个不是为了挣钱,质量一定要保证,价钱也不能贵了,我建议,定在市价的九成就可以了……”

在后世,张涵看多了一直与国企靠下去的职工,也仅仅是为了企业的一点级别待遇什么的,他们都舍不得放弃的话,难道大汉国的下人们会比他们还有眼力和觉悟?

如此这般,自然就把张家团结成一个整体了。张涵生为地主,不能杀富济贫,收买人心,把家中上下的利益绑在一起,总不会错了。自然,张家下人的日子也比一般贫民好过,不愁吃穿,生病了还有大夫,这是要对比过去的生活(忆苦思甜),截断了对外交流,再深入宣传的,要令下人们都知道,是张家给了他们好日子,谁为张家努力干活,张家就不会忘了他。

张涵越说颇感到熟悉,有种在张家推行社会主义的感觉——土地张家有,工矿业张家有,商业流通也被张家垄断了……

张涵正说的兴起,忽然听见一个声音。

“这事恐怕不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此事或可行于一时,而不可行一世,时间长了,高等级的多了,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张涵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半晌合不上嘴,真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看项让的话越来越少,几乎年辈子也不说一句,还以为他老糊涂,没想到头脑愈发犀利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管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对这眼光,张涵也只能说一声——‘变态!’

“项爷爷真是好眼光,可是,我们并不需要多长时间……”

张涵微微一笑,笑容中大是狡猾——这政策他可是亲身经历过,缺点他清楚,却能集中所有的力量,可以说,古往今来效率第一。

“哦……”

项让点点头,不再说话了。

熹平五年(176年)十一月,大汉国驺县张家跑步进入社会主义。

【做人要厚道,看书要砸票】

PS:票啊~

白竹猪大喊一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记住,以后三天都要把票票投过来(^x^)

第四十一章 财源'上'

“这一生一世,我们就是一家人了,要在一起过一辈子,……,孩子们的事情,你们不要多想,都是我的孩子,该给的,我绝对不会吝啬,不该给的,我也不会给他们,……,我每天从早晨忙到晚上,你们待在一起的时间,只怕比我与你们在一起的时间还要长,何必……”

戈培尔曾经说过,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显而易见,这思想过于超前了,大汉人拒绝接受。当张涵第四十七回,呃,好吧,也许是五十七回(张涵也记不清了)重复上述论调的时候,一直面带微笑听着张涵讲这番话的王眸终于有了不同的反映。她引经据典,反复运用暗喻、比拟说明了一个意思——“好话不说二遍。”

若若的反映则比较直接,她紧紧握着张涵的手,“一听你说这话,我就难过,我就会想起我奶奶……”

若若的奶奶?张涵回忆起一个牙都掉光了,瘪着嘴,满脸皱纹的老太太,每次看到人,她就会抓住他/她,说起来没完没了……这么严重的诬蔑,张涵怒了,大怒着扑了上去,之后的事情便不足为外人道了。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张涵恶狠狠地想到。但他现在一点力气也没有,一连‘打’了两个人,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有点困难。不过,效果显著。王眸‘怕’了,整个人都藏在被里,许久才偷偷露出一条缝隙来,小声嘀咕着“荒淫”什么的,若若也只敢露出来半张小脸,满面通红,听说了王眸这话,连连点头——这是她们第二次达成共识。

……

——————————————————————————————

“小心着点儿……”

张涵无奈地挽住若若的纤手。若若示威地扬了扬下巴,王眸气的掐了她一下,就抱着儿子张宁,跑到了另一边,拉住张涵的左手。若若怒目而视,王眸得意洋洋,若若有了身孕,不利于行动,便对着张涵撒娇。张涵“嗯嗯啊啊”地答应着,啥也不说。两年下来,张涵早就学会了装聋作哑,两女间的明争暗斗,他都一概装作没看见了。这种事情不劝还好,越劝两女越来劲,说到最后,他往往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张涵没少吃亏,早学乖了。别说是张涵,连张慎都学乖了,小小的人儿牵着妈妈的手,装作没看见。

尽管在某些方面,两女达成共识,但瘦田无人耕,耕开有人争。两女一夫,争宠是必然结果,欲使之融洽共处,实非人力所能及也。其中的酸甜苦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也不必多说。好在两女争来斗去都保持在精神层面上,幻想某一日神功大成,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张涵磕磕拌拌、跟头把式的,也就过来了。

生活多么美好,空气多么新鲜,远看田野无穷碧,近听大麻叶婆娑,张涵深深吸了口气,一时间,顿觉神清气爽,魂游天外。

结婚了也挺不错,作为新一代主妇,在张王氏的鼓励下,王眸接管了卞南庄,张涵做起事来,更能放开手脚,随心所欲了。在婆婆的好印象,及丈夫的好感中,王眸明智地选择了后者,对张涵的行动,一律积极配合。从这方面看,张涵觉得,竞争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远远近近的田野里,远处的山野里种的都是苜蓿,近处的田地里种的全是大麻。早熟的大麻此时已有一人多高,微风袭来,枝叶沙沙作响,行在路上,似走在林中。

从去年——熹平六年(177年)——开始,在张涵的要求下,王眸很乖巧的答应在卞南庄全都种了麻。“反正,种的是麻,这里多种,别处少种就是,不是什么大事。万一真出了问题,张王氏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不管怎样,她都不会落下埋怨”——若若如是说。张涵听过就算,并不放在心上。不过,这样的挑拨行为不能鼓励,张涵教训了她一番,白白圆圆的屁股,在手掌的击打下,泛起一丝丝红纹,这个景象有点儿淫靡……

汉代的纺车是由一个大绳轮和一根插置纱锭的铤子组成,绳轮和铤子分装在木架的两端,以绳带传动。有手摇,也有脚踏的,张家使用的是先进的脚踏纺车。当然,这种先进,只是针对手摇纺车而言,在张涵的眼里依然是十分落后的。

小作坊一成立,张涵就要求改良纺织机械。要求就两点:一是采用水力作动力,二是增加纱锭的数量。另外,张涵不知道,珍尼纺纱机的结构,但他恍惚记得纱锭是竖立的,看到纺车横置的纱锭后,他肯定了这一点。

有了张涵指明方向,纺车的研究一帆风顺。一年以后,木匠赵乙就拿出了一种九个纱锭的脚踏纺车,把纺纱效率提高了九倍。不过,新纺车纺出来的纱细而不结实,只能作纬纱。然而,张涵已是十分欢喜,宣布重奖赵乙,同时可以自选一子入学。丰厚的奖励,大大激发了工匠们的工作热情。

不久以后,一台粗糙的水力大纺车出现在张涵的面前,纱锭增加到三十六个,纺出的纱更粗更结实,速度更快。不过,这一次的纱又太粗了,只能用在粗布或者麻绳上。张涵照例奖励了发明工匠钱三,小作坊的工匠们都快疯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工匠们匆匆忙忙的快节奏,或者思考问题时梦游般的走路姿势,都是小作坊独特的风景。

织机的改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张涵观察了几天,也只对织布过程有了个概念。织布时需要两手同时投接梭子,打纬、送经、卷布、伸子等工序时还必须停止打梭,由于受到双手投梭腕力的限制,布幅宽度不能超过两尺半。

张涵对织布机一点概念也没有,但来自机器时代的他,对机器有种迷信——能使用机器的,他就不希望用手操作。因为人力是有限度的,而机器则可以不断地改进完善。依照这个原则,木匠们进行了刻苦地研究,设计了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织布机。

周山林是个幸运的人,他一开始就选择了对梭子进行改良,终于在所有人中脱颖而出,率先发明了新织机。老实说,周山林的改动很小,他就是在织机的两边装上了梭盒,然后用绳子来牵引梭子。结构非常简单,却大大提高了织机的效率,使梭子的操纵一只手即可完成,打纬等工序不必停止打梭,不仅提高了织布速度,还可以织造布幅更宽的布。

张涵没有像以往一样,把这些事情告诉祖父。当然,这些东西都还不成熟,各有缺陷,他是想等完善后再说。但是,张涵私心里也有了不足为外人道的想法。他做事前每每向祖父请教,是一种学习,也是非此不可。做事情无非两点:人才和钱财。张涵如今有了人手,却还没有充足的钱财。做起事来,难免有些缚手缚脚。

如果把这些告诉了祖父,自然少不了夸奖。然而,夸奖不能当钱用。想要收买人心,不是光感情就可以的,钱财也很重要。之前,张涵可以用族学的待遇来施行,惠而不费。如今,毕业离开族学的学子渐渐多了起来,张涵就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财源,以保持他的影响力,进行他的计划。权力的滋味如此甘美,张涵不知不觉沉醉其中。一切转变自然而然,没有丝毫异样,就如同“春天发芽,秋天结果”一样理所当然。

【做人要厚道,看书要砸票】

PS:开了两座精楼,有需要的,去那里发贴吧!和原来一样,每人两只脚,请留下两个脚印就好。

第四十一章 财源'下'

小作坊的激烈竞争,很快引起了张涵的注意。工匠们把每个人都当成竞争对手,彼此之间,奉行严格保密政策。张涵对工匠们的警惕性很满意。他很重视保密,小作坊单独成区,非得准许不得进入,不同课题也会受到限制的。简单地说,不该知道的,就不要打听。可是,保密成这样,就过分了。张涵是想建立一个集众人智慧的研究中心,他可没期望过会遇到一群爱迪生。

于是,根据自愿的原则,在鼓励政策的支持下。小作坊二百多工匠,被分成三十几个小组。这些小组多半是根据血缘和师徒关系划分的,张涵对此没有意见,只是严格了实验记录,以尽量确保奖励的客观公正。像在卞东做的那样,张涵也安排工匠及子弟们学习识字和算数。

去年年初,木匠们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制成了合乎张涵要求的纺车和织机。新式纺车以水力为动力,有64个纱锭,纺出的纱既细又结实。使用这种纺车,一个熟练工人每天可以纺纱三百多斤,效率提高了百倍。新式织机同样采用水力作动力,一个熟练工人每天能织布一百三十尺。综合考虑,效率也提升了四十几倍。

其实,使用新式织机织布的幅宽可以翻倍,效率也等于双倍了。然而,那样做的话,张家发明了新式纺车和织机的事,就相当于公开了——原来的织机依靠手腕的力量抛接引线的梭子,不可能织出太宽的布来。张涵不想引人瞩目,就把此事省略了。在制造织机的时候,依然还把幅宽限制在原来尺寸。张涵用自己的私房钱在卞南庄里建了座纺织作坊,使用家里的土地、人员和原料,作坊自然要给家中分上一半,然张涵已经满足了,手里终于有了一个稳定而丰厚的财源。

机织麻布质量稳定,细密平整柔软光洁,是上好的细麻布,每匹约值五六百钱。除去原料等各方面成本,去年下半年,仅仅七个月时间,纺织作坊的纯利润就高达二千七百万之巨。张涵乐的合不拢嘴,“这哪里是纺织作坊,分明是造钱厂。”

布帛是大汉国的流通货币之一,可以直接当钱来用。张涵谨慎地控制着产量的提升。依托张家商队形成的良好的网络,麻布不声不响出现在南北各地。在大汉国的日常交易里,使用布帛交易的,大约有四层多,而大汉国铸造的五铢钱超过六百万万。这么大的交易额,张家的麻布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又分散开来,就更不起眼了。

张涵盘算着眼前着一片葱绿能换成多少钱,他又能从中分多少,正算的高兴,忽觉腰间微痛,原来若若嘀咕了许久,见张涵也不吱声,气得若若捏了他一把,算是出气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