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并非由地球生物进化而成-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炎黄传说,被后世附会,难以得知原貌。然而,黄帝身处母系氏族部落,夏朝之前,男人无“姓”仅有“氏”……等等均是事实。因此,黄帝是女性统治者的可能性更高。不管如何,华夏文明是世界的奇迹,“炎黄联合”,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我们均以身为“炎黄子孙”而倍感自豪。
二十八、人类为何要直立行走
人类起源演变,是一个多姿多彩的领域,你无法不感激围绕人体数之不尽的未解之谜。以英国为首的欧洲科学家,崇拜“夏娃假说”无以复加,因此对“人为什么直立行走”这个首席谜题避之则吉。美国科学家稍为开明,虽然大部分也坚持着“纯陆地进化论”,但还是对“直立行走”的课题认真对待。根据他们最新的研究,假如以人类和大猩猩做样本,发现人类两足行走比四肢行走要节省四分三的能量。由此推论:人类的直立行走更省力,因此所需的食物也就更加节省;兼且由于人类肉食性强于素食性,他们未必能轻易捉到野鹿,勤俭节约确有必要。
如果说当初的人类知道两足行走更省能量,继而做出翻天覆地的改变,应该说是十分牵强。更何况,直立之后,你的力量变弱了,被攻击面增加了,此时,假如你是手握一支冲锋枪,恐怕能在野兽环伺的环境生存,兼且顺便找到食物,直接拿枪射杀野鹿就可以。人类的直立行走是与食性改变相连的课题,人类放弃了追逐野鹿的速度,决意用两只脚来跑——是因为恐防追不到野鹿,担心饿肚子,所以放弃四足奔跑节省能量?这完全陷入了逻辑混乱。
幸好美国科学家还不算厚面皮,同时公布了大猩猩的研究结果。大猩猩无论是两足行走还是四足行走,所消耗的能量是完全一样的。科学家无奈加以一个旁述:估计长期进行两足行走的猩猩会比短期进行两足行走的猩猩更节省能量。这样的说法可以接受,参与研究的一名科学家无心之下说了一句话:训练大猩猩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你想,这些猩猩跟你一样重,力量却是你的五倍,因此,如果他们不想合作的话,你根本无法强迫他们训练。
确实,大猩猩的力量超出人类太远,假如是雄性大猩猩,手臂力量更为恐怖,折断碗口大的竹子,就象人类轻松折断一根牙签。为何人类在直立行走之后,明显放弃了上臂力量?既然是节省了能量,并空余两只手,为何不好好利用前肢?反而让它的力量削弱了?这是与“直立行走”相互关联的一个谜题。
运用“能量学”来探寻人类起源,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方向。参与研究的科学家,最后给出一个结论,这个结论还算客观。他们认为:尽管这项研究能够显示双足行走的优势,但是在解释为何人猿祖先由四肢着地行走,突然进化到双足直立行走——回答这个问题时还是显得毫无说服力。
值得向这些客观的科学家致敬,实际上他们已解决了一个关键,就是“人类为何不从双足行走,重新回复到四足行走?”这其实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因为从考古学研究得知:人科动物的“直走”历史远超六百万年,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岁月。假如“直走”没有任何优势,相信“人”这种动物,早就回复到四足爬行的状态了。
众所周知,我们的前臂太短了,假如是俯身而行,双腿必定要屈膝,否则手掌无法触地。这样的四足爬行,当然是大量耗费能量。我们再度关注手臂,引申出更多疑问:曾经的树栖动物,为何将手臂进化成如此短小纤细?偏偏又向着杂食性演变,这样的前臂如何捕捉猎物?象狮虎豺狼一般用犬齿?抱歉,人类的犬齿已退化得相当精巧,不再具有杀伤力。人类的手臂最适合捡东西,难道他的日常工作是赶走鬣狗,拾起腐肉塞进嘴里?咬腐肉恐怕不需要强壮的尖牙,因此索性限制了犬齿?
由此可见,“直立行走”纠缠着是一大串相当困难的课题。因此,欧洲科学家从不在这方面动脑筋,他们只热衷于如何将欧亚等地发现的古人类化石,通过“合理”的想象,将其“移”回非洲,从而誓死维护“夏娃假说”。或许始终是基督徒的国度,因此也抱着一种“宗教式”的科学心态。
其实,以宗教或者科学来解决自然之谜,都是一种方法。宗教就象“童话”一般,能够满足部分社会功能。但宗教的解释方式无疑相当草率兼无趣,例如“人是怎么来的?”,它就说是“上帝造的”,完全省略了过程,如何有“进化”、“演变”这样的奇趣横生?更何况,科学原本就属于大众,它指导人们如何去研究、推测;而宗教则定死条条框框,让人只有逆来顺受。
达尔文的进化论,从正面反击了宗教,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但他的理论仍有商榷的余地。达尔文创建的人类演化学说,其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那就是气候必须产生巨变使森林大片消失,由此迫使古猿从树上移居到大草原,放弃四肢攀援选择两足行走。由于发掘了不少化石,科学家将古猿“成人礼”的洗礼教堂,确定在“东非大裂谷”。推断数百万年前,该处气候突然变冷,大片的热带雨林消失无踪,由猿到人的进化大典在此拉开帷幕。
近年科学家通过同位素检测,发现一千五百万年以来,东非大裂谷的雨林和草原一直保持原状,非洲各处曾发现古人类化石的地点,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也甚微。无奈之下,惟有承认是现代人“虚拟”了场景,强迫古猿接受“洗礼”。古尔德是近代著名的博学家,一个典型的达尔文主义者,但他提出的“间断平衡”进化理论,却几乎将达尔文学说逼入绝境,引发科学界对达尔文学说的怀疑。“间断平衡”理论并不认可进化是一个缓慢渐变过程,而认为是长期的恒定不变与短暂的剧变交替的一个复合过程,因而在地质记录中留下许多空白阶段。大意是说:古猿在某一阶段突然变成了人,因此难以留下过渡期的化石。
古尔德原本是希望用“间断平衡”将达尔文学说与现实情况巧妙地串联一起,但却适得其反。不过古尔德和达尔文一样,是我们值得敬重的科学家,正因为有他们,人类的演变历程,才变得如此的光怪陆离、百态千姿。以下我们尝试放弃“宗教式”的思维,用全新的角度,为“两足人”之谜进行一段“精彩回放”。
首先指挥镜头来一段“蒙太奇”剪辑。这原本是四足爬行的动物,经过了一段岁月的空白期……屏幕上尽是“雪花”……突然之间,镜头切换:他成了一种拥有强健长腿、细短上肢的直立行走动物!我们现在只要搜寻空白阶段的摄像资料,即可解读当中的过程;但为了使观众更有投入感,中途将进行“科普问答”。
主持人提问:哪一种运动姿态需要长而有力的下肢?一位观众抢答:跑步!众人均投以鄙视的目光……为表现自己的思想并不落伍,很多观众争先恐后的踊跃回答:那是游泳!可惜,主持人严肃地告诉观众:你们的答案全是错的。事实上很多四肢动物都懂得游泳,它们并不需要长长的下肢。游泳对人类日后的双足奔跑提供了帮助——它无意中琢磨了平衡能力,然而这并非不可或缺。
主持人让众人重新关注镜头,现在的画面转向浩瀚的海洋,逐渐沉入水底,千姿百态的珊瑚礁在屏幕出现,主持人正式宣布:真正的答案是“潜泳”。但凡有过潜水经历的朋友都知道,能够下潜至海底,主要是靠下肢力量,一双长腿并拢以海豚式拨水,“钻探”下潜,否则你无法对抗海水浮力。因此下肢的“长度”与“力度”均属必须,海洋人类也逐渐进化出这样一双长腿。潜游过程中,空余的上肢,当然也有用,就算捉不到鱼虾蟹,总可以伸手捡几个鲍鱼、生蚝等,也算不枉此“潜”。
无可否认,当人类返回近海的年代,已彻底告别“处女下海”时的脆弱,经历了无数惊涛骇浪的锤炼,这种动物已脱胎换骨。拥有实力等同于拥有选择权,陆地生活的诱惑相当明显,始终人类和众多海兽一样,是用肺部呼吸;就算是海狮、海豹已演变成难以适应陆地的体形,一生中仍有大量的时间留在海岸上。最终海人决定登陆,但这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在近海的徘徊时期,海人逐渐熟习了双足站立——既可在浅海行走,又可轻松地呼吸,于是人体作出了进一步适应性的改变。沙滩上遗留下一串串脚印,终于有一天,一种伟岸敏捷的双足动物,呈现在天下众生的眼前。这个放弃四足爬、采用双足走的“海军陆战队”,至此成功登陆,开启了霸权统治的新时代。
我们必须庆幸人类是“海归一族”。不妨假设人类始祖在陆地直接尝试双足行走,或者在海洋里只折腾了较短的时间,就返回陆地“学行”——那么人类必定变成“企鹅人”,走路姿态与摇曳生姿的企鹅相互媲美。然而人类不能象企鹅般潇洒,他还必须在陆地猎食,基于腰胯未能伸展,尾巴绝对应该保留,下一步是将尾巴进化得更强壮,配合双足在奔跑时实现平衡,“双足一尾”构成“铁三角”。纵使尾巴退化了也必须重新长出来,否则没有“站起来”的资格——霸王龙的模样就是“陆地学行”人类的标准像。
假如不希望长得象霸王龙,那惟有尽量使重心下降,保持走姿平稳,双腿必定缩短;就象大猩猩一样,双臂长而强壮,下肢稍短。大猩猩事实上也可以直立行走,它不作此选择,是因为这种移动方式有缺憾。“海归”的人类则没有办法,双腿太长了,双手又太短,惟有努力克服直立行走的劣势,竭尽全力发扬其优势。既然空出了纤弱的双手,就尽量开发更强的工具。即使没有冲锋枪,但起码拥有木头削制的标枪!既有此“枪”,彼“枪”也就不会太远。聪明的大脑,使人体全面提升了一个境界。
古尔德提出的“熊猫的拇指”就是经典的借鉴例子,“本来是起另一个作用,可是同时有一个或几个副作用,到了环境变化时,副作用却成了主要作用,主要作用反而用不到了。”熊猫的拇指用来抓竹子固定竹子非常管用,有谁知道当初它们是用来撕裂肌肉的呢?人类的双足极长兼且肌肉发达,原本因潜水进化而成,有谁知道最后人类用它来走路?
二十九、人类为何要脱海登陆
“模拟进化竞赛”中的十大悍兽,是本文力捧的明星,几乎每一个都有亮相的机会,或者担纲主演,或者成为衬托红花的绿叶。逆戟鲸经常以正派英雄的身份登场,然而戏分不及大白鲨来得抢眼。大白鲨这一个著名的反派,在人类的海洋生涯里数次出场,均有不俗的表现,无愧于“性格小生”的称号。至于大象、犀牛,甚至河马,均能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使本文的叙述更出彩。老虎与狮子无须说,鹰也凭“鹰胸”得以露面,担当群众演员。数来数去,好象遗漏了谁……对了,就是“鹰熊”之中的熊,位列“塔尖生物”,熊竟然没有出场的机会,无疑说不过去。基于人道主义原则,本篇即以“熊”为主角,启动新一幕华章。
熊类的首席代表是棕熊,这是一个怪异的种族,它们似乎“误入歧路”的陆生构造,并不符合达尔文体系的进化论。棕熊与北极熊亲缘贴近,北极熊闻名遐迩,无须介绍,棕熊却投入陆地竞争——别具一格的棕熊是如何起源?确实是一个趣味横生的课题。恐怕有朋友不满意,我们不是论述“人类起源”吗?怎么突然变成了“熊类起源”?
少安毋躁,其实人类与熊类很相似。按照传统分类学,人位列“人科”,熊位列“熊科”,各自主宰一科,拥有相同的地位。人能双足站立,熊也能双足站立;人的尾巴退化,熊也尾巴退化;人头圆呼呼,熊头圆嘟嘟,确实珠联璧合!此外,熊是杂食性偏肉食型,人也是杂食性偏肉食型;熊喜欢蜂蜜,人也喜欢蜂蜜;熊喜欢“人肝”,人喜欢“熊胆”;可谓“肝胆相照”,一时瑜亮!
在进化的历程里,人类和熊类还拥有相同的敌人,它们是十大悍兽中最原始的一类生物,同时也是历史最悠久的霸主,自恐龙时代已霸占海岸线,至今仍位于湿地食物链的最高层次。假如问:人类为何要脱海登陆?其实与另一个问题相关联:初次入海的人类为何要离开海岸线?这两个疑问可以合二为一,因为海岸线由始至终有一名霸主盘踞,它的大名是: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