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英 作者:斯仁_2-第1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天晚上,光绪皇帝一回到寝宫,皇后便亲热地迎上来,叫一声:“皇上,奴才给皇上请安!”
“嗯!”光绪皇帝爱理不理地答应一声。看见皇后,他的心情又变得心烦意乱起来了。
“皇上累了一天了,奴才给皇上捶捶背吧。”皇后仍然搭讪地说着。
“算了吧,我也不腰痛。”光绪皇帝说道。他想起了瑾嫔和珍嫔,“自己这几天一直忙乎,还从没见过这两姐妹呢。”皇帝心里想道,“不知道这两位姐妹到底心地如何。既然自己看着皇后就不高兴,何不趁这个时间去看看这两位姐妹呢?”
光绪皇帝打定主意,便对皇后说道:“你先自己在这里呆一会,我还有点事没有办完,需要出去办一下。可能要回来很晚,不行的话,你就先睡吧!”
“什么事这么紧急,明天再办不行吗?”皇后问道。
“我主意已定,你就不要说了。”
“既然皇上非要去,奴才也不拦你,你去吧。”皇后说道,“我等着皇上回来!”
“不用等了,说不定我会很晚才回来。你又何苦呢?”皇帝说完就走了出去。
皇帝走后,皇后越想越不对劲,“难道皇上到那儿去了?”
她自言自语道。她在想是不是皇上去长叙家的两姐妹那儿去了。“金生!”
“奴才在,皇后娘娘有什么吩咐?”金生应声而至,说道。
“你过来!”金生过来后,皇后在他耳边说了一些什么,金生领命而去。
皇后猜得不错。皇帝从寝宫出来后,便对随侍太监说道:
“你速去通知敬事房首领太监,我要去翊坤宫去看瑾嫔和珍嫔两姐妹。”
翊坤宫的两姐妹,一直还没见过皇帝。王有估量至少也得几天以后皇帝才会驾临翊坤宫,所以这几天也没有太多的准备。
哪知就在这天宫门将要下锁之时,敬事房首领太监匆匆赶来通知:皇帝马上就要驾临翊坤宫,瑾嫔和珍嫔两姐妹准备朝见皇帝。
这一下王有可慌了手脚。他一面禀报两位主子,一面传召宫女,伺候两姐妹穿好衣服。
两姐妹刚刚准备好,皇帝已经来到了翊坤宫。两姐妹赶快迎出来,见着皇帝,先行三跪九叩的大礼,说道:“奴才给万岁爷请安。”
“起来吧!”光绪皇帝说道。
“是!”瑾嫔答应一声,站起身来。珍嫔也学着她姐姐的样子,站起身子,落落大方地看了皇帝一眼。
这一看,倒把皇帝看得有些不自在起来,不由自主地把落在珍嫔身上的视线转移到了瑾嫔身上。
瑾嫔端庄大方,而且谨守礼法,此时低着头,两眼看着自己的前下方,因此能让皇帝从容平视。
“你多大了?”皇帝问瑾嫔道。
“奴才今年十五岁。”瑾嫔回答道。
“你住在什么地方?”皇帝又问道。
“奴才住东厢庆去斋。”
光绪皇帝此刻又把视线转向了珍嫔,看珍嫔也正在看他,便问道:“你今年多大了?”
珍嫔没有回答,而是俏皮地说道:“皇上猜猜看。”
万岁爷问话,不赶紧回答,还说让猜猜看,这是劾大不敬的事。瑾嫔一听吓坏了,便连连咳嗽示意。
然而光绪皇帝听了不但不生气,反而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光绪皇帝整日生活在宫中压抑的气氛里,还从没有人用如此轻松的语气跟他说过话,所以饶有兴趣地说道:“你姐姐十五岁,我看你顶多也不过十三四岁吧?”
“皇上猜得不错,奴才今年十三岁。”珍嫔高兴地说道。
“那你住在什么地方呢?”
“奴才住在西厢道德堂。”珍嫔答道,“只不过看起来没有东厢新罢了。”
“是没有东厢新。”光绪皇帝以前从没有听过这样的话,不过并无诧异之感,“前年因为修理储秀宫,皇太后在那里住过。
不过,在住之前,肯定要经过一番修葺的。待会我到你那儿去看看。”
“是!”珍嫔答应道。
一行人于是向道德堂进发。到了道德堂以后,皇帝向众人挥挥后道:“你们就呆在这儿吧。”说完便只和瑾、珍二嫔进入了屋子。
皇帝摆脱了那些寸步不离左右的执事太监,顿觉身上有一种解除了束缚的轻松之感,说话也变得随便起来了。
“你们看我活得自在吗?”皇帝问瑾、珍二嫔道。
“皇上身为一国之主,万乘之尊,哪有活得不自在之理?
奴才认为皇上活得很自在。”年长的瑾嫔赶紧说道,同时看了看她的妹妹,示意她不要多说话,以免言多出了差错。
珍嫔却似乎是不理解她姐姐的一片苦心,很天真地说道:
“奴才认为皇上活得不太自在。”
“哦?”皇帝很惊异地说道,“那你说说为什么?”
“就从皇上选皇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来,皇上活得并不自在。”珍嫔可能是因为年纪小,还不太懂事,居然说到了选皇后这件事上。
“妹妹!”瑾嫔听妹妹居然说到了选皇后这件事上,不但自己听了觉得不好意思,而且她觉得这件事也不应该说,于是对她妹妹说道:“别瞎说了!”
皇帝看了看瑾嫔,挥挥手制止了她,同时对珍嫔说道:
“你再说说。不要有什么顾虑,这里就只有我们三个人,说了也不会向外传出去的。”
“皇上选的皇后满意吗?”珍嫔问道。
皇帝无声地摇了摇头,同时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受别人的强迫选的皇后,当然不会觉得满意。”珍嫔说道,“皇上选后时,我全看在眼里了,也许别的人低着头不敢看。奴才当时真为皇上感到不平啊!”
一句话触到了光绪皇帝的痛处,使他想到了自己不如意处境,不禁两行清泪扑籁籁而下。
瑾嫔和珍嫔一看皇帝这个样子,都吓坏了;尤其是瑾嫔,更觉得有大祸临头似的,于是赶紧向皇帝跪下磕头请罪道:
“准是小孩子说话不当,惹皇上生气了,请皇上恕罪!”
珍嫔一看自己的姐姐跪下了,也赶紧跪下说道:“准是奴才说话重了,奴才该死,请皇上不要挂在心上。”
光绪皇帝一手一个扶起她们道:“是我想得太多,不关你们的事。”然后又抚摸着年小的珍嫔说道,“别看你年纪最小,却只有你最理解我的心。”
姐妹俩相对看了看,没有说什么。
“好了,时间不早了,我也该走了。”光绪皇帝说完,又用袖子擦了擦眼上的泪痕,以免让外面的人看出来自己掉过眼泪。
皇帝起身离去,翊坤宫上上下下,跪送如仪。回进宫来,瑾嫔将珍嫔拉到一边,悄悄埋怨。
“从刚一开始我就不让你乱说话。你看这次,差点闹出一个大乱子来。”
珍嫔也有些懊悔自己说话太轻率,但她向来争强好胜,不肯认错:“你看皇上很厚道,也很体恤人的吗!”
瑾嫔认为不出什么事,这固然很好,但她还是不放心,提醒她妹妹道:“以后说话还是要注意些得好。”
却说金生听了皇后的吩咐,便一直悄悄跟在皇帝的后边,看他到底到什么地方去。后来看皇帝到了翊坤宫,好久也没有出来,便回去向皇后复命。
“果然是到那儿去了。”皇后听了金生的话大叫一声道,“这两个狐猸子,我早晚要收拾收拾她们。还有这个皇上,也未免太欺负人了吧。好,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与光绪皇帝大婚紧锣密鼓同时进行的是慈禧太后向皇帝归政问题。当然,李莲英在经办皇帝大婚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抽出一点时间去过问一下这件事。
“老佛爷如今要归政了,归政之前是不是有什么打算?”李莲英问慈禧太后道。
“打算?是有一点。”慈禧太后说道,“不过还没向皇帝说过。”
“什么打算?说出来也让奴才知道知道,好给老佛爷出个主意。”
“就是我自从第一次垂帘听政以来,已经二十多年了。如今我就要归政皇帝了,也可以说是功成身退了吧,可在二十多年中,对国家出过力的人,总得有个交代吧。”
“是该有个交代,不但活着的人应该有个交代,就是那些已经去了的人,也应该有个交代。”
“去了的人也应该有个交代,那怎么交待法?”
“还不容易,建一座祠堂,或者只设一个祭坛就行了。”
“说得很好!”
“老佛爷是不是听说过,湖南有个巡抚叫汪祺祥,在湖南做得不错。”
“是吗?我怎么一直没有听说过。”
“老佛爷是不一定听说过。我知道这个人特别谦虚,做出了成绩自己也不会大加张扬的。不过既然做出了成绩,即使他自己不说,别人也会看得到,也会说出来的。”
“那你说,对这样的人,是不是应该好好地褒奖一下?”
“那自然了,对做出成绩的人进行褒奖,也是对别人的一种鼓励。”
“好,那时候我向皇帝提一下。”
这天慈禧太后召见军机,光绪皇帝也在场。慈禧太后对皇帝说道:“我垂帘听政了二十多年。在这二十多年中,我经历了多少大风大浪,也很有些人为国家出了力,也算是帮了我的忙。如今我可以说是就要功成身退了,想想如果不对为国家出了力,帮过我的忙的人有个交代,也确实对不住他们。
皇帝,你说呢?”
“是!”光绪皇帝建议道,“可以开出单子,用皇额娘的名义通令褒奖他们。”
“说得也是,世铎,这单子就由你们来开了。不过我还要建议几个。”
“第一个应该是醇亲王。”
“是!”世铎答道。
“恭王现在虽然被罢黜了,但以前确实出过很大的力,也应该开上去。还有从咸丰十一年冬到现在的军机大臣,都开上去。现任的在前,以前的在后。”
“是!”世铎又答道。
“曾国藩、左宗棠两人为国家出生入死,驰骋疆场,也要特别褒奖。”
“去世的人也要褒奖?”世铎不解地问道。
“对,去世的人也要褒奖。”慈禧太后说道,“这也是对生人的一种勉励。”
“是,遵旨。”世铎不敢再辩了。
“另外,湖南巡抚汪祺祥,听说在任上做得不错,也要特意提出褒奖。”
“是!”世铎答道,但心里却感到非常奇怪:这个汪祺祥,只听说在湖南贪污受贿,搞得民怨沸腾的,只不知老佛爷从哪里听说他做得很好,真是邪了门了!不过他觉得也无所谓,反正对自己也没多大关系,让嘉奖就嘉奖吧,说不定一争再争出个差错来,那样反倒不好了。
“那剩下的你们就看着办吧,不过不要漏掉了好人!”慈禧太后最后一句话说得很重,意思大概是多多益善。
世铎回到军机处,与同僚商议着,一共开了九张单子,这些人有醇亲王、僧王、头品顶戴赏花翎的总税务司赫德。另外还有现任及前任军机大臣;现任及前任军机章京;各国驻京公使;殉难的将帅及一二品大员;现任各省封疆大吏;以及已经去世的大学士、督抚、将帅。总数有三百人之多,生者加官晋爵,赏赐珍物;死者或建祠堂、或赐祭坛。真是恩惠普施,泽及枯骨。
慈禧太后一切准备就绪以后,便于二月初三在太和殿为光绪皇帝举行了正式“亲政”典礼。
巳时三刻,慈禧太后对光绪皇帝说:“午时一到,亲政典礼就要开始,到时候你就要自己来处理一些政事了。你还有什么话要说的吗?”
“亲爸爸住在颐和园后,儿臣每天去给亲爸爸请安!”
“难为你的一片孝心,有你这话,我就放心多了。”
“儿臣自己独立处理政事,只怕有些事会处理不好。”光绪皇帝诚惶诚恐地说道。
“小事你就自己处理,有拿不准的大事,你就到颐和园去,让我给你拿个主意还是可以的。”
“是!遇有大事,儿臣自然要秉命办理。就怕有时候逼得儿子非立即拿主意不可,会有些把不住分寸。”
“这也是实话,我也遇见过这样的情形。”慈禧太后说道,“这个时候,只要你心硬一点就行了。不然,那怕是至亲,也会有意见。”
“心硬?”
“对了,心要硬。国事是国事,家事是家事;君臣是君巨,叔侄是叔侄。别把这一切都搅和在一起,做起事来就会有分寸了。”
这几句话,皇帝听了有一种惊心动魄之感。怪不得满朝文武亲贵大臣,正直的也好,有才干的也好,都对慈禧太后那么畏惧、那么驯顺?而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