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大国崛起_德国 >

第11章

大国崛起_德国-第11章

小说: 大国崛起_德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游的年轻女子,当他还在对是否求婚进行哲学论证的时候,这位女子离开了柯尼斯堡,从此芳踪难觅,只能不了了之。海涅对此评价说:“康德的生平履历很难描写,因为他既没有生活过,也没有经历什么。”

    这是一个褒贬难定的评价,也许康德的生活平淡了些,但他在精神领域的生活实在是太丰富了。

    跟德意志哲学在世界上的影响相衬,德意志音乐创造了世界艺术的奇观。

    巴赫,亨德尔,格鲁克,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这7位音乐巨人就像一场接力赛的运动员一样,将音乐的火种代代相传,而且火光越来越旺,足以照亮黑暗年代德意志颓唐的心灵。

    亨德尔的华丽,海顿的自然,莫扎特的优雅,舒伯特的抒情,巴赫对永恒的理解,格鲁克对英雄的崇拜,贝多芬对命运的抗争,构成了一代代壮丽的音乐风景。他们的音乐灵魂都来自德意志底层人民的心声,这七位大师都出身于中下层,巴赫和贝多芬、莫扎特的父亲都是穷乐师,不被人尊敬,海顿的母亲是厨娘,舒伯特的父亲是穷教员。在讲究地位和出身的年代,在虚弱的德意志被人嘲笑的年代,他们的音乐生涯中因此充满了艰辛与痛苦,但是他们像英雄一样在音乐领域吹响了冲锋号,创造了德意志民族的光荣和尊严,并用艺术的方式将德意志联系在一起。

    当德意志的暴君们忙于争权夺利,压榨人民的时候,很少有人给予这些音乐大师应有的尊敬和帮助,却把他们视为提供享乐或者附庸风雅的仆役。在魏玛公国,大公竟让巴赫与仆从、厨师呆在一起,当他被叫到莱比锡时,一位自以为很有鉴赏力的官员居然说:“由于我们找不到最好的音乐家,因此只好退而求其次。”

    同样的命运也落到莫扎特头上,一个伯爵在他20岁时打了他,他跟一位大主教去维也纳,就餐的时候却不得不坐在仆役的下首,而他离开的时候,这位主教大人居然大骂他是无赖、流氓。

    心灵受过类似伤害的贝多芬因此刻意保持自己的尊严,一位德国作家写道:“他处处希望自己的行为像一位君王那样,实际上他确实是。”

    贝多芬是古典音乐的顶峰,是音乐世界的帝王,拿破仑用刀剑和炮火征服世界,而他用音乐和激情征服人心。他是战士,他用音乐挑战命运,在那首《命运交响曲》中,心灵的旋律化作战士的灵魂,不被狰狞的命运所压服,“扼住命运的咽喉”,抗争到底,用火一样的激情追求永远的胜利,而这一点和拿破仑太相似了。

    1803年,贝多芬这个不屈的战士刚刚从死亡一样的打击中复苏过来,因为此前他的耳朵聋了,对音乐家来说,再也听不到音乐,听不到旋律,就像战士失去持剑的双手,画家失去观察世界的双眸,而他居然能从这样的打击中活过来,不能不说他具有德意志性格中的顽强与勇悍,失去了辨别声音的双耳,他只能用心去感知,但是他最伟大的作品恰恰都是在他耳聋之后诞生的,这实在是人类音乐史上的奇迹,他的确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贝多芬本人反对诸侯专制,拥护共和主义,他对所有君王不屑一顾,即使对拿破仑也是如此。

    1803年底,贝多芬开始创作《第三交响曲》,他用铅笔在第一页写着:“为拿破仑而作”,同时将两个人的名字并列在一起:“拿破仑-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此时的拿破仑正在欧洲横冲直撞,一个个封建王朝被他的战马踏得粉碎,贝多芬为他的每一场胜利而欢呼,他从拿破仑身上汲取斗志和音乐养分,所以这首交响曲是献给拿破仑的。但是很快情况发生了变化。

大国崛起·德国 第二部分 分裂(8)

    一年后的一天,贝多芬的一个学生冲进他的房间,大声喊:“拿破仑要做皇帝了。”

    贝多芬惊呆了,他大喊道:“他难道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凡夫俗子吗?现在他也开始践踏*,肆意妄为了!他希望居于万人之上,成为一个暴君”。于是他拿起《第三交响曲》,把第一页撕得粉碎,改名为《英雄交响曲》,在下面用意大利文写道:“为纪念一位伟大人物而作”。此后,他拒绝了拿破仑请他到巴黎的邀请。

    德意志的心灵是复杂的。对此,没有谁比歌德的认识更深入了。

    在一间烟雾腾腾,摆满各种实验器具的书房里,一个满脸络腮胡的男子穿着灰色的长袍,一会书写,一会沉思,一会激情四射,一会又颓废得想自杀,书房既是他生命中的战场,又好像是束缚他的牢笼。

    他既信仰上帝,又怀疑上帝,他是魔鬼撒旦的门徒,有时又极度讨厌魔鬼。他对世界充满疑问和好奇,却总是找不到自己。他就是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德意志灵魂最大也是最贴切的象征,一个充满激情而永远找不到安宁的证明。

    魔鬼默菲斯特与上帝打了个赌,认为人类无法满足的追求终必导致其自身的堕落。而上帝却认为人类尽管会在追求中犯错误,但最终能够得到真理。于是魔鬼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50岁的老学者浮士德接受了魔鬼的契约,默菲斯特成为浮士德的仆人,帮他获得一切;但当浮士德表示满足的一瞬间奴役解除,浮士德的灵魂归恶魔所有。

    浮士德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当他最后面对自己征服世界、移山填海的伟大功绩,不由自主地说:“真美呀,请停留一下!”一言既出,他倒地死去,灵魂眼看要被魔鬼占有,终被天使拯救,天使们高歌:“自强不息者,到头皆能救”。

    德国作家路德维希这样评价浮士德:“在他身上集中了德国人精神世界的主要因素:雄心勃勃,又时有怀疑;坚信奇迹,又——人们几乎要说,富于浪漫主义。对于永远也不会成为信念的无穷世界的追求,以及思想上从逻辑,清醒到神秘,不可知的不断变化飞跃,这是德国人在思考问题和驱除恶魔中的两股同样的力量,构成了德国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对外梦想统治世界,对内转向音乐。”

    是的,在歌德笔下的浮士德集中了德意志灵魂的秘密,他们在精神上激情勃发、无拘无束,在生活中却喜欢循规蹈矩、一丝不苟,在精神上他们在上帝与魔鬼之间摇摆,在现实世界,他们却绝对服从上司的命令;他在精神上为人性而歌唱,但在实际上却残暴不仁,为了所谓的胜利不择手段。德意志民族尚武的传统,追求力量和权势的本能,以及上千年来形成的深埋于德意志灵魂深处的不安全感,再加上辉煌的过去与长期分裂的政治现实以及倍受压抑的生活,这三者之间产生的强烈反差,这一切都撕扯着德意志的灵魂,让他的从心灵到举止都充满了分裂、矛盾,但是无穷的欲望又将这些统一到一具躯体内。

    德意志的欲望无论在精神世界还是在现实世界,都产生了让人瞠目结舌的结果。在精神领域,对精神权力的不懈追求使德意志人创造了无数的精神成果和文化成就,而在现实世界,他们的欲望成为对权力和征服的渴望,体现到行动上就是神经质的战斗和对领土攫取的冲动,当然他们美其名曰:“拓展生存空间”。

    歌德说,弱点和长处,黑暗与光明来自于一种力量,一个根源。德意志民族也是这样。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德意志的性格一方面向黑影和混乱发展,直到它的国家政权成为世界的罪人,另一方面,它又使德国人发展到如此成功的高度,以至全世界都不停地发出惊叹。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德意志人炉火纯青的创造力和毁灭力,而且这两点居然集中在一具躯体上。

大国崛起·德国 第二部分 分裂(9)

    歌德对浮士德的描写具有寓言性,其实不管是查理曼、亨利四世、路德还是后世的德意志人,包括歌德本人身上都有着浮士德的影子。只是他比浮士德更有自由精神。

    在对待拿破仑的问题上,歌德跟贝多芬就有许多不同之处。他没有撕掉献给拿破仑的作品,因为他根本没写过。但当他出现在拿破仑面前时,却让这位欧洲霸王惊呼:“天哪,一个真正的人!”拿破仑从未给予任何人如此高的评价,他把歌德视为伟人,他也从未想到过匍匐在他脚下的德意志居然还有如此人物。

    即使歌德三次顶撞了他,拿破仑依然钦佩他,即使这是拿破仑十几年来第一次遭人抢白,他还邀请歌德去巴黎,歌德却像贝多芬一样拒绝了。

    可以说,在德意志全体都处在被征服的沮丧时,是歌德和贝多芬这些文化艺术大师用自己的作品,挽回了德意志的尊严。在他们以前,德意志的文化不被人重视,自他们之后,德意志的地位难以毁灭,因为世界文明殿堂里有他们光辉的贡献。而德意志民族的凝聚力,就在他们所创造的文化血脉里。

    是的,思想和文化的统一是一个民族国家形成的最根本基础,而一点,德意志的文化巨人们做得实在是太出色了。

    一位法国历史学家如此评价:“能够发现普遍的思想,这是德国知识分子的能力。德国人在1780年到1830年提出了我们时代的思想。没有一个国家或一个时期,能出现像德国人把思想发展到如此高度的能力。”

    侧文6:歌德

    歌德出身于法兰克福的名门,父亲是议员。25岁就以《少年维特的烦恼》而一举成名,声动欧洲。当时的青年男子都以“维特”为摹仿对象,穿着维特式的服装,摆出维特式的忧郁表情,甚至学维特自死。

    26岁,歌德就成为魏玛公国的枢密顾问,他像浮士德一样力图改革,却同浮士德一样遭遇失败,而且在十年里埋首琐碎的事务,无法创作。于是十年之后,他不辞而别,游历意大利,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重拾创作的快乐,德国画家笛斯白还以歌德为对象,创作了一幅名画《歌德在罗马郊外的坎帕尼亚》。两年后,歌德重回魏玛,辞去大部分宫廷官职,潜心于文学创作。此时他开始写《浮士德》这部世界文学宝库中经典中的经典。

    他一生中一件重要的事情是与席勒长达十年的合作,他们合作写诗、办杂志,造就了整个德意志文学长达十年的辉煌时期,歌德自己也说这是“一件幸运的事”,后来席勒的去世让他感到失去了自己“生命的一半”。

    但是歌德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即使在74岁的时候,他还萌发了一段恋情,就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一样热情地追求一位少女,当然歌德对于爱情的态度是严肅的,他甚至逼着魏玛公国的奥古斯特公爵在胸前挂满勋章、全副礼仪地去替他求婚,但是被委婉的拒绝,为了尽量少伤害这颗“德意志伟大的心”,少女一家还在他生日的时候送给他礼物。

    歌德已经知道事不可为,不禁悲从中来,在马车的车厢里和驿站上,写下他晚年最著名的爱情诗篇《玛丽恩巴德悲歌》,他像一个失恋的少年一样,亲手把诗稿装订成册,配上红色的头皮封面,用一根丝带捆好。

    十年之后,也就是1832年3月22日,伟大的心灵停止跳动,德意志的“歌德时代”结束。有人说,只要有歌德,就能部分地补偿德国人的剑带给世界的创伤。

大国崛起·德国 第二部分 战斗(1)

    1806年,一个矮个子的巨人带着大批军官来到柏林郊外,用马鞭指着一座墓碑对部下说:“要是他还活着,我们就不可能站在这里了。”说话的人是拿破仑,而墓碑的主人是腓特烈大帝。这两个人都对德国的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腓特烈其实一生都没称帝,他只是普鲁士的国王,皇帝的称号是人民赋予他的。他做了什么,以至于目空一切的拿破仑会如此评价他?

    1、我的事业后继有人,我死而无憾。

    【图片:菲特烈二世,七年战争,菲特烈演奏长笛】

    在三十年战争之后,德国有一些诸候雄心勃勃,渴望着统一的荣耀之冠落在自己头上。这其中,一个叫普鲁士的邦国显露出来。

    1643年,弗里德里希?威廉带着600人马直奔柏林城下,要求柏林市民对自己效忠,他发誓:“我一定要把勃兰登堡—普鲁士建成强权国家”。三十年战争使威廉明白,要想有所作为,就要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权,拥有一支强大的常备军。

    在此后的岁月里,普鲁士的历代君王通过承认容克地主对农民的特权,而换取他们对王权的支持,普鲁士建立枢密顾问委员会作为中央权力机构,在城市设立税务委员,并逐步控制城市的行政,而这些行政长官一般都由国王委派,由此建立了一个官僚机构,同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