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瞿 秋白--从书生到领袖 >

第30章

瞿 秋白--从书生到领袖-第30章

小说: 瞿 秋白--从书生到领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命。

当天,瞿秋白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组织反对国民党右派暴行的行动委
员会,指挥全上海人民起来抗议这种暴行①。上海大学学生会于10 月15 日
通电全国,指出:“黄君之死,实为反对帝国主义而死,为反对军阀而死,
为党义而死,为谋全国人民之利益而死”。

②“黄君。。乃先全国人民而死者之一人,民与贼不两立,望我同胞
从速联合起来,向帝国主义与军阀下猛烈之总攻击”。③10 月27 日,在上
海大学举行黄仁烈士追悼大会,到会人数众多。瞿秋白、沈玄庐、恽代英等
及各公团代表,都发表了演说。会议进行了三个小时,“会场演说极悲壮激
昂之至,闻者色动”④。①杨之华:《秋白同志年谱》,未刊稿。
②③《黄仁惨死之抗议声》,《民国日报》1924 年10 月17 日。

④《黄仁烈士追悼会纪事》,《民国日报》1924 年10 月28 日。
黄仁被害事件,影响所及,使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共产党员、左派国
民党人与英国文学系的国民党右派之间的斗争激化起来。社会学系学生反对
英文系主任、右派何世桢,英文系学生反对社会学系主任瞿秋白。结果,何
世桢和瞿秋白双双辞去系主任职务。此后,瞿秋白仍然常来上海大学讲课。
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共产党人毛泽东、恽代英、施存统、沈泽民、邓中夏、
杨之华等联名上书孙中山,指斥叶楚伧“主持不力,(对右派)迹近纵容”。

①在《民国日报》编辑部,反击右派叶楚伧等人的斗争也很激烈。瞿秋白上
书孙中山,指出上海《民国日报》“言论诧异”,要求改组,孙中山把瞿秋白
来书批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讨论②。革命力量在《民国日报》逐渐占据
优势,迫使右派领袖叶楚伧退出报社。①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第323
页。
②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六十次会议记录,1924 年12 月11 日。
11 月,孙中山自广州北上途经上海。上海大学师生到黄浦江边欢迎,
并暗中加以警卫。当上海大学迎接队伍返校途经嵩山路时,法租界巡捕将校
旗夺走,后经交涉,才由法巡房送回。帝国主义对上海大学师生的革命活动,
十分恐慌。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日报》记载说:“最近几个月来,
中国布尔什维克之活动有显著之复活,颇堪注意。这些过激分子的总机关设
在西摩路132 号上海大学内,彼等在该处出版排外之报纸——《向导》,贮
藏社会主义之书籍以供出售,如《中国青年》、《前锋》。该大学之大部分教
授均系公开的共产党人,彼等正逐渐引导学生走向该政治信仰。教授中计有:
邵仲辉,又名邵力子,《民国日报》编辑,彼系共产党人已几年了;社会学
系教授瞿秋白,瞿系中国布尔什维克领袖之密切友人;施存统,于1921 年
因共产党活动在日本被驱逐出境。其地位较低之教授而为《向导》写稿的则
有:蒋光赤、张太雷、刘含初。”①12 月9 日下午,在会审公廨授意下,工


部局警务处刑事处及静安寺巡捕房包探,突然对上海大学和师生宿舍进行公
开搜查,搜去“排外性质书籍三百册”②,“社会主义性质之俄文书籍三百
四十本”③。警务处在报告中说:“所发现的证据都明显地说明了该校的三
百个学生的大部分是共产主义的信徒。他们所受的训练,无疑地是企图使他
们成为有智力的共产主义宣传家的。”④“从发现的书籍中可以看出,教授
中有些人是熟谙俄国语言及文学的。”⑤会审公廨传讯了代理校长邵力子,
并判将抄获书刊一律销毁。租界当局下令通缉瞿秋白,并将在上海大学图书
馆值班的学生李炳祥带到捕房,包探问他:“瞿秋白在哪里?”李炳祥回答:
“我在书报流通社工作,可不知道瞿秋白是谁,更不知他在哪里。”⑥幸好,
瞿秋白已于一个月前由慕尔鸣路搬到闸北宝通路顺泰里十二号,这时又隐居
于先施公司职员孙瑞贤的家中,得以逃避捕房的缉拿。当杨之华告诉他家中
和学校被搜查,书刊(其中的俄文书,是他在莫斯科节省了自己的食糖换来
的)被焚毁的消息时,他轻轻放下手中的笔,站起身来,冷静地在桌子周围
来回地走着。然后,他停下来说:“书烧了,但是进步的思想是毁灭不了的!”

⑦。。 ①②③④⑤上
⑥⑦杨之华:《忆秋白》,《红旗飘飘》第8 期。
同志,战友,妻子
1924 年11 月18 日①,瞿秋白第二次结婚,爱人是他的学生和战友杨
之华。①过去一向说,瞿杨于1924 年11 月7 日结婚。据上海《民国日报》
1924 年11 月27— 29 日连续三天刊登的沈剑龙、杨之华启事:“自一九二四
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脱离恋爱的关系”,则瞿杨结婚时间不应在此
以前。

在极端尖锐的斗争中,许多青年的革命者,往往深感孤身力薄,而需
要聚集大批战斗的勇士,也需要志趣相投、道义相合的朋友。在这个革命情
谊交融的大家庭中,一些男女战友之间,会逐渐加深情谊,甚至很快便会发
展到互相爱慕,而结合起来。瞿秋白和杨之华之间的爱情,就是这种超平常
态的快速的结合。

杨之华又名小华、杏花,别名文君、文尹、杜宁,浙江省肖山县人,1900
年生于肖山县坎山街三岔路。在这个小镇上,杨家曾经是当地首富,地中之
外兼营米丝生意,后来家道虽然衰落,但在乡里仍然有些地位。杨之华幼时
聪敏好学,性格温柔,又有超群的美貌;家人亲友宠爱地叫她“小猫姑娘”。
但是这位小姑娘却很有个性,很有同情心。

家中长辈一向重男轻女,哥哥们可以在专门为他们办的家塾读书,却
不许女儿读书。杨之华常常躲在书房门外偷听塾师授课。塾师见她好学,便
请求家长允许,让她与男孩一起读书。那时,女子缠足,是天经地义,杨之
华屡次反抗,终于使母亲让步。五四运动前后,杨之华冲破封建藩篱,来到
杭州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求学,深受新文化运动的薰陶。

从杭州回到家里,她毅然剪掉长发,还下水游泳,上街骑自行车,一
时轰动,传为奇闻。

1920 年她与沈剑龙结婚,去夫家时只穿一套粉红色衣服,既不坐轿也
不带嫁妆,不请酒设宴。当时,她听说上海《星期评论》社要组织一批青年
到苏俄去学习,便来到上海,结果没有去成,留在《星期评论》社工作。1921
年,当时还是共产党人的沈玄庐在肖山县衙前镇与当地农民领袖李成虎一起
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为了促进农民运动的发展,沈玄庐仿效党在


城市中从办工人夜校入手开展工人运动的方法,邀请宣中华、徐白民、杨之
华等人,兴办衙前农民小学,学际上成为发动和团结衙前农民的活动中心。

肖山农民运动,1921 年秋冬达到高潮,掀开了中国新型的农民运动史
的第一页。杨之华在农民运动中受到教育,不久就参加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这一时期,妇女解放问题引起了杨之华的重视,从1922 年7 月到11
月,她先后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妇女评论》上发表了《社交和恋爱》、
《对于“争论‘社交和恋爱’”的争论》、《离婚问题的我见》、《谈女子职业》
等文章,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喊出了千万妇女要求自由解放的心声。她
写道:“男女社交在社会上自然是很重要的问题。

自五四运动以来,提倡公开的人也很多。可是终不易实行。。。依我
个人想起来,是因社交男女自己造成的障碍。一面说要社交公开,一面又做
得不要社交公开。自相矛盾,自己搬了石堆,充塞了自己进行的路。”①这
时,有一个人向杨之华求爱,遭到拒绝,他竟背地里散布说杨之华同意与他
恋爱。他对真正的爱情全然无知,却说“吊膀子”是“无产阶级的恋爱方式”。

②杨之华著文揭露了这个人的嘴脸,鞭挞了他的丑恶的灵魂。
她写道:“‘吊膀子’是不生产者虚伪的没廉耻的诱骗异性的专有名词,
所以社会上都认吊膀子是两性间一种恶行为,而这位先生竟把吊膀子当作恋
爱!”“真正无相当知识的无产阶级的人,可怜他们一天到晚做工都来不及,
还有什么工夫去吊膀子?这位先生凭空拖了无产阶级来掩护他公然鼓吹吊膀
子的主张,并且把知识、名望、人格蕴藏在漂亮衣服、特别言动堆里,不但
污蔑了知识、名望、人格,简直污蔑了纯洁的无产阶级”。

③旧社会里妇女地位低下,杨之华痛感于妇女一生“何等枯燥!何等
不幸!”大声疾呼妇女要独立,不做男人的寄生虫,“我们终要靠着
自己的力量去做,不要仍旧去依赖男子;对于女子,我们应当有互
助的心”。④妇女们应该起来奋斗,争取自己应得的权利,那时她们
“将由被压迫被支配的地位,由自觉而进到自主的地位了。”⑤ 
①《社交和恋爱》。1922 年7 月《民国日报》副刊《妇女评论》。
②《对于“争论‘社交和恋爱’”的争论》。1922 年8 月11 日《民国日
报》副刊《妇女评论》。
③《对于“争论‘社交和恋爱’”的争论》。1922 年8 月11 日《民国日
报》副刊《妇女评论》。
④《谈女子职业》。1922 年11 月《民国日报》副刊《妇女评论》。
⑤《保定女师学潮给我们的希望》。《妇女周报》第34 期,1924 年4 月。
1923 年底,杨之华报考上海大学,录取后在社会学系学习。她学习刻
苦,追求真理,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她是上海大学学生会负责人之一,同
时参加工人运动和妇女运动。

国共合作中,她被派往国民党上海执行部青年妇女部工作。在那里,
她认识了向警予。

向警予担任该部助理,杨之华和张琴秋两人协助她工作。杨之华最初
认识瞿秋白,仅仅是在课堂上。平时,瞿秋白严肃沉静,不苟言笑。因此,
有人说他是“骄傲的”、“冷酷的”。不久,在鲍罗廷家中的一次会见,使她
对他有了新的认识。

有一天,苏联顾问鲍罗廷夫妇要了解上海妇女运动的情况。向警予因
事离沪,上海大学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通知杨之华到鲍罗廷那里去汇报。她


到了那里时,意外地遇见了瞿秋白,原来忐忑不安的心情顿时平静下来。瞿
秋白担任她们谈话的翻译,在他的帮助下,她顺利完成了汇报任务。她后来
说:“从这次工作接触后,我觉得他很诚恳,很愿意帮助别人。他不但不骄
傲,而是很谦虚;不但不冷酷,而是很热情。他的热情,不是浮在表面,而
是蕴藏在内心,只有当人们和他在一起工作时,才能深切感觉到这种热情的
力量。”①不久,在向警予、瞿秋白的帮助下,杨之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她的入党介绍人就是瞿秋白。①杨之华:《忆秋白》。

杨之华的第一次婚姻是由家庭包办的。杨、沈两家是世交,杨之华和
沈剑龙在幼年时,便由双方的家长杨父杨羹梅和沈父沈玄庐定了亲。结婚时,
沈剑龙还在学校念书。

表面上看,沈剑龙俊俏聪明,但实际上是个贪图色欲,腐化堕落,而
且思想变得越来越反动的花花公子,连他父亲也不满意这个放荡的儿子。沈
玄庐支持杨之华到上海求学。

沈玄庐与邵力子也是世交,杨之华到上海,常常住在邵家,她的女儿
沈晓光就是住在邵家生的。沈剑龙在杨之华去上海大学求学期间,生活更加
糜烂,在家乡愈发闹得不象样子。杨之华写给他的大量信件,他连看也不看,
气得沈玄庐把这些信寄回给杨之华,说他儿子根本没有看。从生活方式到思
想境界,这一对夫妻,从结婚的那一天起,就出现了裂痕,并且分岐越来越
大,最后到了不得不分离的地步。杨之华把女儿的名字改为独伊,意思是只
生这一个,以此表明她对沈剑龙的怨恨和决裂。杨之华要求与沈剑龙离婚,
得到了沈玄庐的支持。

关于杨沈的离婚,瞿杨的结婚,还有一段佳话,下面是杨之英的回忆
①:。。 ①杨之英:《纪念我的姐姐杨之华》。《回忆杨之华》第147— 148 页。
李文宜也有同样的回忆,唯情节稍有出入,见同书第57 页。

我第一次见到秋白是1924 年11 月,姐姐同他一起到肖山家中来的时
候。当时姐姐已决定与沈剑龙离婚,她和秋白来家就是为商议这件事的。秋
白给我的印象是文质彬彬,说话斯文,十分有礼貌。他们到家后,立即派人
把沈剑龙请来,三个人关在房间里谈了差不多一整夜。

临别时,我看他们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