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4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堕在烦恼里面,我们比他更糟糕。云谷禅师看到这种人是可造之才,他能够接受教训,把因缘果报的道理跟他说清楚、说明白。原来命运是可以改造的,是可以改变的,你命里的财富是可以增加的,你的寿命是可以延长的,你有很多心愿是可以能够满足的。这说了之后,了凡才大彻大悟、才明白,他这个悟不是从心性里觉悟,他明白是因果上的开悟,原来是这么回事情。所以反过头来,认真努力,积善修德,他命运改变了。每年所得的俸禄,财富的收入增加了;去参加考试,他命里没有功名,去考试也考中了,官也愈做愈大;命里没有儿女,他得两个好儿子;都是求来的,命里没有,求来的,那是真正求得的,命里有的那不是你求得的。寿命五十三岁,他活了七十多岁,整个都改变了。
诸位要晓得,这个改变是世间法,还不是清净心,如果修清净心,那个改变就大了,就不可思议,他这个不过是小的改变。正是佛家所说的,财富是果报,财布施是因行,修财布施就得财富,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修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三种果报都是世间人所希求的,你要不修因,你怎么会有果报?有因必有果,有果必定有因。我们看到世间人种种果报,你从果上求他的因,善果报一定有善因,我们要想得善果报,咱们修因。所以不必羡慕人,羡慕人没有用处,要找到他善果的因在什么地方,我们也照这个样子来修因,果就一定得到。世间这些果报,能解决一世的问题,不能解决生死问题。所以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了生死这个问题,「福不能救」。别说人间富贵不能解决问题,天上的富贵也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六道里面富贵到了极处,人间的帝王怎么比也比不上,可是他不能出三界,不能超越六道,死了以后还是要搞轮回,这就说明三界的福报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是净福,什么叫净福?清净心修善,积德累功,清净心修,那就是净福。净福所修的就不叫福德,叫功德。功德跟福德有差别,差别在用心,事相上没有差别,心里不一样。净福,修福而不求报,这就是净福。
释迦牟尼佛率先做一个表率,释迦牟尼佛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一生从事於社会教学工作,不求报酬,完全做义工,完全是义务的。生活的需求,每天吃一餐饭而已。印度是热带,衣服不需要多,三衣一钵,过这样的生活。这是示现什么?示现净福。他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这是积功累德,不求世间的果报,所以他福报就大,他所得的是尽虚空遍法界,成就圆满的智慧,得到称性的德能,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智慧。净福才能够解决问题,这叫功德。所以佛教给我们,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断恶修善不希求果报,用清净心来修,就对了。清净心是无私的心;有一念私心,心就不清净,你所修的是世间的福报,讲经说法也是世间福报。为什么?心不清净。在佛门里面,无论修积什么样的功德,其实全是福德,不是功德。在中国,在家人修福,历史上记载大概最大的是梁武帝,还没有人能超过梁武帝。梁武帝建寺庙,总共建了四百八十所,我们世间人建道场,大概一生当中不可能建那么多,建四百八十所。帮助人出家,供养出家人,有十几万人,真的是大护法;可是他心不清净,他求世间果报。那个时候遇到达摩祖师,他向达摩祖师夸耀他自己的功德,说他替佛教做多少多少事。问达摩祖师:我的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浇了他一盆凉水:并无功德。真的没有功德,为什么没有功德?你果报那个心没有忘掉。所以功德难,太难太难!功德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还要问我做的时候后面结果如何,就落在福报里面去。梁武帝如果是问达摩:我的福报大不大?达摩祖师一定说:「很大很大!」功德没有,你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搞错了。
这些地方,实在讲都是教训我们的,我们要辨别清楚。梁武帝的心不清净,所以没有功德。要清净心、断恶修善,才是功德。我们今天心不清净,念佛都是福德,都不是功德,念佛也不能往生,所以清净心是比什么都重要。清净心是一切放下,诸位进念佛堂,堂主照顾大家,常常提醒大家「放下万缘,一心念佛」。一心是清净心,二心就不清净了。一心,心里只有一句佛号,除一句佛号之外,统统放下,统统都没有,这个念佛是功德,这个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就好像打电报一样,我们这边发出去,他那里就收到。如果是掺杂著杂念,你这里发出去,那里收不到,跟佛没有感应。
什么叫「普清净」?普清净的意思是念念都清净,这就普了。事事都清净,以日常生活来看,穿衣清净,吃饭清净,无论做什么事情,没有一样不清净,这是普的意思。穿衣不著穿衣的相,世间人穿衣要选料子、要选款式,还要特别找什么高明的裁缝,那就不清净。清净心穿衣,衣穿上就好了,什么都不过问,用清净心穿衣,从穿衣里头修清净心。吃饭要挑剔色香味,讲求这些,你的心就不清净,就被污染。所以说有一丝毫分别执著,我们的心早就不清净了。清净心就是无分别心、无执著心、无希求心,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都要与清净相应,那叫「普净」。点点滴滴,就是一切众生。「一切众」是多的意思,众多;「生」是什么?生是起心动念。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那叫众生。每一个生灭念头都清净,都没有分别、都没有执著,这才是普净自性众生,这个样子自性众生才得度。有能力度自性众生,才能够度其他一切众生,怎么度法?只要你做出这个样子就行了;换句话说,只要你自性众生清净,就能够影响到别人。一时影响,见不到效果,长时间就见到了。别人天天看,时间看久了,总有一天觉悟过来。
我们看经典上记载,释迦牟尼佛修行的生活,我们学佛几十年,几十年才觉悟,才想释迦牟尼佛这个方式,我们才看出门道出来,才知道这个殊胜、这个好处,才起心动念想跟他学习。为什么初学佛的时候看到经典,那个念头根本就没动过,他是他的生活方式,我过我的生活方式,咱们两个不相干。搞了几十年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一生表演是给我看的,是教我觉悟、是教我学习的,是跟我息息相关,不是毫无关系。我们根性很迟钝,几十年才看出门道,根性利的人一见面就明了。这就释迦牟尼佛对我们,我们搞几十年这才觉悟过来;我们今天也学释迦牟尼佛,表演给别人看,人家看几十年才觉悟过来,有什么希奇?不是很正常的现象吗?自己修行,帮助别人,都是一个长时间的工作,不是短时间的,短时间收不到效果。收不到效果就退心,那样的人决定不能成就。自己修行,要发长远心,要有恒心,要有毅力。
有很多同修跟我说,念佛,杂念还是很多,问我怎么办。我告诉他,再念下去。为什么杂念还这么多?你的功夫还不得力,功夫不够,不到家。再用功、再努力,绝不放弃,一直念下去,总有一天烦恼轻了、烦恼少了、烦恼没有了,你才能看到效果。决定不可以说,我已经念三年了,我已经念了十年、八年。不行!你烦恼习气太重了。一面要念佛,一面要放下,功夫才容易得力。会念佛,不肯放下,那有什么用处?小小的境界风就受不了,这个人还有什么成就?这个境界风,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一接触就变心,就起心动念,那怎么行?听人家说了几句话,听了不舒服,就发脾气、就闹情绪,这种人怎么能修行?真正修行人,这种境界正是他用功的时候。所以成败在一念之间,就是一念觉迷;一念觉,听到这些话忍耐下去,清净心现前。佛教给菩萨六门功课: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门功课,境界现前的时候,这六门功课忘得干干净净。佛在经典上也常说「火烧功德林」,功德是你的清净心、是你的定慧,一发脾气就完了,哪来的清净心?瞋恚是火,火会烧功德林,诸位要晓得,水会淹功德林。佛说一句话,我们要能够举一反三,水会把功德林淹掉,水是什么?水是贪爱、贪心。风会把功德林吹掉,台风来了连树根都拔掉,风是愚痴。所以贪瞋痴慢都会把你所修的功德摧毁得干干净净,你要想成就功德、保持功德,你要把贪瞋痴慢除得干干净净,远远的离开,这是功夫。内要修功,外能够抗拒境界;顺境不起贪爱,逆境不起瞋恚;面对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了了分明、清清楚楚,不愚痴。接触外面境界,这个境界的体、相、作用,因缘果报,样样清楚、样样明了,我们功夫才得力,清净心才能现前。这个理跟事都要清楚、都要明了。
世尊为我们而示现,修行要经无量劫,菩萨成佛还要修三大阿僧只劫,哪有几个月能成就的?三年五载就能成就的?不可能的事情。成就之后还不舍弃因行,诸佛如来都已经成就,圆满成就了,他还示现种种身分,来帮助一切在学之中的这些众生。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这些天王,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乘愿再来的,他还没有放弃修行。善目天王还在修普净一切众生行,净化自己的身心,这是自性众生誓愿度。净化自己就是净化一切众生,像释迦牟尼佛示现的,他的生活那么清净,就是教导我们。他一句话不说,让我们天天看、常常看,总有一天看出门道出来,觉悟了。
在《金刚经》上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那是帮助我们、促进我们觉悟,可是我们念《金刚经》还是不觉悟。《金刚经》上讲,须菩提尊者天天跟著释迦牟尼佛,也跟了不少年,般若是第四个阶段讲的。第一个阶段讲《华严》,那是佛在定中讲的,那个我们不算它。阿含、方等二十年,至少须菩提尊者跟释迦牟尼佛二十年,二十年没看出来。般若会上,般若讲了二十二年,《金刚经》也不是一开端讲的,中段时候讲的;换句话说,须菩提尊者跟释迦牟尼佛三十年才看出门道,才看出释迦牟尼佛这个生活,一举一动是教化众生的,为众生示现的;他生活不是为自己,是为别人。很可惜,一天到晚围绕在他身边的人都没有看出来,须菩提这个时候才看出来,才赞叹「希有世尊」。什么稀有?释迦牟尼佛表现太稀有,他一生所证的、所学的、所悟的、所入的境界,全部都在生活当中。不但是释迦牟尼佛自己一个人,无量劫修行证果都表现在生活里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修、所证的,释迦牟尼佛日常生活表现无遗,全盘显示出来,没有一丝毫隐藏,这个真正稀有。须菩提才看出门道,才发心想学。
学从哪里下手?请教世尊两个问题,那两个问题就是入门之处,也是此地善目天王普净一切众生的诀窍。一个是「云何降伏其心」,一个是「应云何住」,《金刚经》上就这两个问题。对我们来讲,真的是我们迫切需要知道的这两个问题。我们的心太乱,念头太多、太复杂,怎样能够把复杂的念头、杂乱的念头把它伏住,恢复我们的清净心?我们的心到底应该住在什么地方?我们凡夫的心住在烦恼上、住在杂念上,苦不堪言。心到底要安住在哪里?释迦牟尼佛答覆得好,答覆的是:就像我这个样子降伏,就像我这个样子安住。他都表现出来了,实际完全落实了。这个答覆须菩提体会不到,体会不到,佛再跟他详细说明、再跟他解释,《金刚经》是这么来的。所以你所学的、所修的、所证的,都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皆是!吃饭,圆圆满满的佛法就在吃饭里面,就显示出来;喝茶,整个佛法,无量劫的修持,就在喝茶里头表现出来。所以人家生活里,点点滴滴是无上道;我们在生活里,点点滴滴是大烦恼。我们显露出来是无尽的烦恼,人家显露出来是无上的大道,我们从这个地方能够体会、能够看得出来,那是很大的长进。於是我们也就明白了,修行在哪里修行?就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当中修行,点点滴滴当中体会无上道,点点滴滴当中展现无上菩提、究竟涅盘。
佛法没有一丝毫隐瞒,世法也没有一丝毫隐瞒。我们回过头来看世间人,看人比较容易,看自己很难;但是看人,反过来照自己,就看到自己了,人就是我们一面镜子。凡夫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反应出他无量劫的烦恼习气;诸佛如来生活当中,点点滴滴反应他无量劫修行的功德,德是成就,他的功夫,他的成就。我们如果能够看出这一点,你对於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