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f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 >

第21章

f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第1-300集-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句,「於光明中,雨摩尼宝。」这是依智慧的教学,惠以众生真实的利益。这个真实的利益就好比圆明的法宝一样,圆明是圆满光明,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佛法教学没有别的,都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迷,它的果报是苦;悟了,这个果报就乐。离苦得乐,是从事上说的,从果上讲的;破迷开悟,是从因上说的。我们苦,苦从哪里来的?苦从迷惑颠倒;乐从那里来的?乐从大彻大悟。所以佛法教学真正的目的,是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手段,那个果上没有法子,因上就能下手,所以在因上教大家破迷开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的思考、我们的言论、我们的造作,才能够与真相相应,与事实真相,现在这个社会上有个术语「自然生态」,有点接近,与自然生态相应。实在讲佛家的术语高明,与清净平等觉相应,与「大方广」相应,这样才能够破迷开悟。
  「摩尼宝内,有诸菩萨,其众如云,俱时出现」,这句是讲教学的成果。就像一个老师教一群学生一样,教了一段时期,成绩要拿出来;没有成绩那不行,一定要拿出成绩出来,这个成绩就是超凡入圣。你看看,原来是凡夫,现在都变成菩萨。怎么说变成菩萨?原来没有信心,没有慈悲心,没有智慧,现在接受佛陀的教诲,信心生起来,慈悲心现前,智慧也现前,转凡成圣,这个就是菩萨,所以说菩萨现前。菩萨心清净,远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他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都放下了,自自然然成就,自他二利。佛家常讲「自利利他,自行化他」,是自自然然的,所以像云出一样,云出岫而无心,不是有意去造作。用一个浅显的话来讲,不是攀缘造的,是随缘成就的。随缘成就,就如云出一样。攀缘,是我们有心有意、有计划,先设计好的,我们应当怎么做怎么做,那就不相应。诸佛如来说法,决定没有先想一想这个法今天要怎么讲法,没有。如果有这个意念,有这么一个准备,他就是攀缘说;他不是随缘,不是自在说的,不是真实智慧的流露。真实智慧不是造作的,是自自然然流露的。我们今天智慧没有开,讲经之前要作准备。佛与大菩萨讲经之前不要准备,不但不要准备,连个经文也没有。经文怎么来的?释迦牟尼佛讲完之后,人家把它记录下来才变成经文;不是释迦牟尼佛先写成经文,然后再来开讲,不是的。你看他多自在,所以是自性般若智慧的自然流露。我们听到了非常羡慕,光羡慕也没用处,希望我们自己也能跟佛菩萨一样。那你一定就要真正去修信种、慈悲根,成就智慧之身,然后自然枝叶花果表现在自受用、他受用当中,生无量真实智慧。这是真理,永远不能改变的原理原则。
  末后这一条很要紧,决定不能疏忽。
  【又以如来威神力故。其菩提树恒出妙音。说种种法。无有尽极。】
  这就是说明,我们必须要得佛力加持。前面所讲,如果就感应这个意思来讲,能感。由此可知,我们要有信心、有慈悲心,有定有慧,念念利益一切众生,就得佛的感应。不必天天在佛菩萨形像面前哀求祷告,你保佑我,不必。我们能这样做,这是真正在佛前面哀求祷告,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也正是黄念祖老居士过去讲,我们的修学著重在实质,不著重在形式。他为什么说这个话?现在大多数学佛的人都著重在形式,没有实质,所以路走偏差,得不到真实的受用。如果我们重实质,当然也要重形式;不能说形式我们就不要了,这个不可以的。形式,形式是表法的,有这些形像摆在面前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我们这一堂课上的就有价值。今天讲菩提树这一段,以后无论在什么地方看到树,你就会想起来,你想那个树不管长多大,它有种,你就晓得我要有信心,信是种,它有根,我要有慈悲心,这一堂课就没有白上了。
  你观这个树得受用,你也能够讲解给别人听,教别人。特别是现代人喜欢度假观光旅游,都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中国观光旅游的资源非常丰富,黄山是天下第一山,我没去过,我看过录相带,风景确实是非常美,树木多。你要对游客介绍,这是树,树的种子是信心,树的根是大慈大悲,树的身是般若智慧,树的枝条表布施五度。你不就藉这个树讲经说法了吗?那些观光旅游的人,随机教育,这是机会教育,哪个地方不是道场?哪个地方不度众生?自己做出好榜样给他看,口里面就流智慧的教光,就如同大树树荫的荫凉遍覆一切众生,加持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得真实的利益。他观光旅游,还学到佛法了。我们要处处布施佛法,得佛力的加持,佛力是我们修学传法的真因缘。
  流是流布的意思,我们佛门里面讲流通,这是说法法音普遍的流传。在过去这个音只能够周遍十方,所以古时候重视写作,因为你言教只能令现代人得利益,如果把它写成书流传於后世,十方三世。现代科学技术发达,我们的音声、光影不但同时能够流布十方,也能够流传到后世。光影、音声都做佛事,要靠佛力加持;不离开诸佛如来教给我们的原理原则,这就是得佛力加持。如果我们离开佛所讲的原理原则,古德讲那是魔说,那就不是佛说。佛法弘传确实不容易,世间法尚且如是,何况佛法。世间人常讲好事多磨,你要想做一桩好事,障碍重重。世间的好事往往都不容易成就,如果没有智慧,没有定力。有智慧能解决障难,有定力不怕折磨,这个世间的事业能成就。佛法的大事业更是如此,弘法利生这桩事情魔来干扰,我们不能不知道。魔来干扰,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处理?还是遵循佛的教诲,不理他就好了,不必跟他去争执。这是真实智慧慈悲的流露,我们一般世间人往往见不到。
  在台湾早年的时候,基督教非常兴旺,对於佛教不仅仅是障难,毁谤、侮辱、种种的破坏。道场讲经的时候,他来干扰,带来一群人大叫大闹,这种事情常常有。后来我们佛门有一位法师,煮云法师,跟我也是老朋友,他写了一本小册子《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写得很好,对於基督教很不客气,严厉的批判。这本书流通得很快,没有多久就在台湾流通,印了十几版。那个时候我刚刚学佛,我看这本书写得有道理,对煮云法师很佩服。有一天,我带这个小册子装在口袋里,去见章嘉大师。章嘉大师看到我口袋里一本书,他就问我∶你看什么东西?我就把这个事情向大师报告,大师听了摇头。我说:这个说得很对。章嘉大师笑了笑,举个比喻∶「基督教像二、三岁的小孩,佛教是个五、六十岁的老先生。小朋友小拳头打几拳,老先生还真生气跟他打一架吗?」我听了这个比喻,章嘉大师确实跟别人不一样。不理他就算了!如果你要是批判他,两个人程度一般高;一个高,一个低,打不起来的。五、六十岁的人会跟二、三岁小孩打架吗?哪有这个道理!从来没有听说过。只有二、三岁跟二、三岁才会打架,五、六十岁跟五、六十岁会吵嘴、会打架,一样的。我听了这个,我才知道章嘉大师确实是比人家高一等,没有话说。所以他说这个不必,一笑了之,世间人会有聪明人,何必跟他计较?真是慈悲、智慧的流露。我回过头来看到煮云法师年轻就沉不住气,那比章嘉大师的功力要差好大一截。
  所以魔王外道来扰乱,不理他就没事。他来扰乱,我们更应该要反省,反省来扰乱必然是业障;自己要没有业障,自己过去生中没有跟这些人结恶缘,他为什么不扰乱别人要扰乱我?所以就应当像印光大师一样。印光大师这是示现给我们看,年轻的时候,功力还不够的时候,也常常被蚊子咬,跳蚤也咬他,可是他从来不伤害这些小动物,咬就随它咬,供养它,它大概也是饿了,没地方吃饭,供养它一顿。印光大师作如是想,供养这些小动物跟供养佛没有两样,生佛平等。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印光法师七十岁以后就再也没有了。七十岁以后有这么一个现象,这个房间里面有蚊虫、有跳蚤,有这些小动物,他老人家住在这个房间,这些小动物都搬家,迁单,都搬走了,都不会去干扰他。你看看慈悲心能感动这些小动物,他怎么不感动人?所以说,诚则灵,至诚感通。我们上求诸佛菩萨感应,下同样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无论是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智慧的流露。
  「无有尽极」,无尽无极。这是讲广多无尽,从空间上讲,从时间上讲,无极。无有间断,才称之为「恒」。我们在这段经文里面所学习到,以后在任何地方看到树木花草,就想起世尊在《华严经》上这一段的教诲。岂不是一切树都在说法吗?那我们这一堂课的效应多么广大,真正是经上所讲无尽无极,我们一生受用无穷。
  再看下面这一段,第三段「宫殿严」。经文十句,也分作四段。第一段「总明分量」:
  【如来所处宫殿楼阁。广博严丽。充遍十方。】
  这一句。宫殿是居住的地方,古时候接待大众这个地方称之为『殿』,殿跟堂一样,我们现在讲客厅。自己的卧房,这叫『宫』,就是私人居住的地方称为宫;接待大众,办公集会的场所就叫殿,这是古时候的称呼。现在多半称为堂,讲堂、会堂,这是殿的意思;自己的住宅,就称之为宫。宫,它这个形相有覆盖,使我们避免日晒雨淋,我们造这个房舍遮蔽烈日、遮蔽风雨,使我们自己身心能够得到安稳,这就是慈悲的意思,居住的房子表慈悲。殿堂,如来的殿堂是讲经说法用的,聚集大众在一起,就是讲堂,殿就是讲堂。在从前帝王时代,殿是帝王处理国家大事的一个场所,大殿是会议厅。从前皇帝每天早晨早朝,早朝是什么意思?就是现在讲的会报,各个单位今天有些什么事情要处理,都要报告给皇帝听;哪些单位需要别的单位来互相协助的,在这里面处治。所以是会报办事的一个场所。我们群众集会的地方也叫殿堂,但是习惯上我们都称为堂,而不称为殿,只有帝王的时候才称为殿,殿跟堂一个意思。佛在此地用殿堂来表圆寂。圆是圆满,你看在这里办事情就办得很圆满。寂是心地清净寂灭,不生烦恼,不生忧虑,事情都办好了。殿堂代表圆寂,这是表法的意思。
  『楼』跟『阁』实在讲是一样的意思。阁,两层以上的就叫阁,所以楼跟阁意思相同。楼,决定是两层以上。阁,形式上可以有两层,实际上未必有两层;在外面它造的是两层,里面是一层,那也叫阁,它表的是慈悲跟智慧要合起来用。两层,一个是表慈悲,一个是表智慧,这两个要相辅相成,用智来帮助慈悲,慈悲来帮助智慧,就像楼阁相依一样;楼阁上面一层要依底下一层,底下一层要衬托上面一层,取这个意思。
  下面这四个字是形容宫殿楼阁的壮丽。『广』,智慧跟慈悲都是广大无边,充满法界,随他的心量来扩张。我们凡夫心量小,所以慈悲智慧就很小,起心动念想著自己一身、自己一个家,所以怎么想,问题都解决不了。现在许许多多国家都有贤明的领导,依旧是不能解决问题。原因在哪里?那个国是一个界限,我只想到我们自己国家利益,没有想到别人国家的利益。於是国与国之间利益相冲突,那怎么能解决问题?如果每个领导人眼光都看到全世界,想到自己国家,也想到全世界一切众生,这个问题好办、好解决。诸佛菩萨的心量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世出世法无论什么问题到他这个地方,没有不圆满解决的道理。所以把殿堂比作圆寂,很有道理,真的是圆满解决,广大无边!『博』,博是不狭、不窄狭。这是说内空寂,外无边际;内里面清净寂灭,博。广博两个字可以连起来讲,连起来广跟博意思相同;分开来讲,广对外,博对内。『严』是庄严,庄严是从形相上说、从事相上说,我们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自己住宅以及殿堂里面种种的装饰都是属於严,庄严这个字里面。我们现在是讲室内的设计,室内设计在此地就是一个「严」字。『丽』是讲华美。庄严是十法界统统具足。丽者华美,法跟义统统具足。
  末后这一句,『充遍十方』。为什么充遍十方?称性,换句话说,与性德相应,在我们这个经题上就是「大方广」。大是自性的本体,方是自性的现相,广是自性的作用,这三个字可以说成为体、相、用。如果用现在哲学里面名词,也能够彷佛,当然不能像佛家这个意思这么样的深,这么样的广。哲学里面也说宇宙万有的本体,等於本体论,很像他们所说的宇宙万有的本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