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幻之盛唐 作者:猫痞(起点vip2013.09.21完结) >

第93章

幻之盛唐 作者:猫痞(起点vip2013.09.21完结)-第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此物到战场上却用处不大,因为刀身的轻薄,很难砍透铁缀的甲胄,也就是民间所用”。

  还有些弧背刀、曲刃剑、月牙刀、蛇形刃、裂齿刀等的,也都是西域四十四国、天竺诸国的什物,亦是各有特色的犀利之物。也算开了眼界。

  至于那些游牧民族,由于草原上铁器稀缺,军民兵器制式很乱,反倒是没有什么太过出名的武器。

  “虽说,这些都是当世的名刀,不过由于精工所制,所费颇高的,倾尽匠力做也月出不过百数,也仅有那些王公贵族家的赏玩的起,普通的军将也未必使不起的,要说大军兵甲之利,还是我朝啊”他在结尾小小的自夸了一下。“加上大人传回来的大食锻造之艺,已经可以日产过千”

  看了这么多,我最欣赏的,却是所谓的浪刀,也就是后来被称做缅刀的苗式薄刃弯刀,柔韧锋利轻巧。最适合藏做腰带式的武器,当下猫了下来。

  后半厅则全是衣甲。

  我忽然看见一件全身甲卯合的相当严实,有些惊讶,这有些貌似西方的骑士甲,连架上还有马刺横钉的和连马全身甲的。要知道骑士制度的萌芽在9世纪,西方这东西还没出现才对啊。

  见到我的疑惑,他解释到“这人马一体的披挂,是前朝骁果军的事物”,我心中了然,原来这就是和金国铁浮屠齐名的,中国历史上昙花一现的重装骑兵,连马都用甲片包裹起来,虽然看似执坚辟锐勇不可挡,但是缺陷也很明显,遇上来去如风的游牧骑兵就很容易会被累跨拖死,当年隋炀帝被突厥大军困于雁门,骁果军突围屡战不利。反倒是在三征高丽和镇压隋末农民起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而据说当年往援雁门的数十家公卿子弟兵,就有本朝太宗,作为世系国公的将门子弟,年方十六却已经习于军中数年,当时亦随武卫大将军云定兴往勤王之,乃至深感其弊,后来建立大名鼎鼎的玄甲太岁军时,就吸取这般教训。连带这大唐往后的马军,都屏弃了这种连人带马的披甲重装。

  战场撕杀之中的生死,往往一个冲锋的照面就决定了,绝少出现武侠电视叮叮铛铛打上半天屁个结果都没有的事情,因此将士的甲胄和武器好坏此时就成为胜负的关键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唐朝的军队有很大的优势。作为普通士兵的标配都有紧身胸衣甲、前后下摆,左右筒·板肩胄,和圆尖头盔。

  若是攻坚用的重装步军,以及马军骑兵,则还有护手,护膝、前后心要害加贴的护圆、链环战裙(骑兵是方便骑马左右对襟)、銮兜(带有护颈包颊和后脑链披的全包式头盔,往往顶上有铸槽可以插小枪尖、缨络、稚羽、狐獭尾等物。)

  另外重骑甲马还有防刺的铁叶胸档,防箭的铁环前档,一身完整穿戴下来有几十斤乃至近百斤的分量。

  自火头以上士官的穿戴又分为戎服和甲胄,其中戎服可以贴身藏甲更兼顾美观有大礼仪仗的功能。甲胄多以皮为衬底,其中甲片越小越密越多,工艺越复杂技巧,防护和轻便柔软程度上往往也越好,成本也越高,这也是军官身份的标志。

  而唐代的武器装备之丰富,让人咋舌的,光铠甲就有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大类之分。

  其中不但有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等金属甲,还有“布背、皂娟”这类传说中的帛甲、棉甲,我甚至还看见了自战争中缴获的“木甲”,也就是南荒特产的藤甲。当然那些皮和布做的甲胄用的不是普通的材料,特殊处理过不怕水浸雨淋,而在诸多护甲中,自然以明光甲最为有名,但是却以镶金属的皮甲最为普及。

  就是这最寻常皮甲的质地和材料上,也有许多分类和讲究,其中以犀皮为最上(犀牛灭绝的原因?),次为鲨皮,再次为蛟皮(疑为鲸皮或者鱼皮),又次之为鳄皮,次之象皮。而最普遍也最常见的自然是黄牛皮和水牛皮。其中每类又可以依不同成色,可以分为的若干种、若干等。

  让我感兴趣还有所谓“白布、皂娟”的类似牛仔布的密纹强织物的软甲,据说防箭难穿,可惜成本过高,反而成为少数人的配备。

  为此,我还按照关于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介绍,给将做监他们说了高产的珍尼纺织机、水力纺织机的原理,让他们去的鼓捣出结实耐用的帆布去。

  此时制造铠甲的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了,对于此道我也是外行,所以我只是从制甲的原料上考虑,稍做加强就可以了。

  我这里正看的津津有味,外头高声唱和,一群工匠推拉抬抱着一些事物,鱼贯而入,排列成行,恭谨恭敬的齐声行礼。

  “大人需要的甲衣已经备齐了,请选用”

  由于我对传统式的铠甲不适应的体质,所以用了主官特权让他们给我量身特制了装备。

  首先拿出来看的,披在架子上的一件软甲一件硬甲。

  软甲就是通常称为“皂娟”帛甲,看起来只是一件很普通的薄外披,掂起来也不觉得比正常的外披重多少,但比帆布结实的布甲里面还织进了一些据说特别坚韧的稀有藤罗植物纤维,内衬是安息特产的火烷布,据说对飞矢的防御效果比普通将士镶嵌甲还要好。

  另一件同样也是用南昭特产韧性极好的钢母为材料,绞丝编成的细网为骨架,织上帛甲的原料,用硬化药水灌浆夯紧塑形,如此反复双层,最后再以钢线网为基础,覆上以精钢反复迭打成的光滑细鳞钢片为最外层,用起来不是很沉重,却相当明光铠的效果。

  据说除非直接拿床弩来射,五十步内不然大多数箭石都在鳞钢片滑开。自然造价当然不会低了。工匠的技艺和材料成本大概可以抵的上数十件乃至上百件明光铠的价值。

  为了证明所言不虚,那工匠又讨了左右卫士的横刀,让力气最大的一个抽刀猛斩再劈拖下来,只听令人牙酸的咯吱声,雪亮刀口在鳞钢上狠狠错滑了开来,只在表面留下浅浅的拖痕。

  看的我满意,又掏出一包沙沙做响的事物。

  “这是小的们的一点心意”他邀好的说“上回听大人说钢丝背心的事儿,小的们琢磨了时日,用了新法冶炼缎制出来的软钢,再经大人所说的抽丝法,卷出的钢线,饺合无数细小的钢环,编织成丝网内衬,可说是软硬俱佳,分量也不大,就是所费甚大”。

  他们口中所谓的钢母,其实就是一些特殊铁胚,只要少量的加入铁器后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品质的,据说是南沼的特产,中原稀有的,但我很就看出了卯端,这其实就是一些铁矿伴生的诸如锰、钨等元素的副矿,再经高温熔炼后的半成品,不过由于古人不识货,当成铁矿的一种,也没有控制不了其中的成分和用量。

  随又拿了一支狭长的事物出来,却是貌似西班牙击刺剑的一支细剑,河池世间中,那刺客留下的那只细银剑的确犀利,削起号称枪木铁的白蜡枪杆居然一点都不费力,而且斩了那么多兵器居然一点损口都没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后,就被我以追查贼赃为名,私留下来“详细研究”。

  在成都安定 下来后,有了条件,交给军匠们改造了一番,按照西式斗剑和仪仗军刀的样式,装上护手握漕,本来弹性极好的剑背上加了两条细线边,缕上精细的花纹变成特殊的血槽,剑身虽然变厚,但更抗击性更强,也比普通剑轻,正合缺少臂健和勇力的我用的顺手,钢丝缕空护手,古银磨纱指槽的柄连,其中还藏了小小一对狭锋刺刃。分量反比原来轻了许多,挥斩出手却不会轻飘飘,划起革甲如割纸。

  左右殷情又侍侯穿戴起来,就算套上外袍,也是紧而不塞的,一点都不露行迹,手脚活动起来也相当的利索。

  我满意地道“那纸甲做的如何了?”,这东西却是我的创举。

  唐朝造纸业极是发达,天下产地有数百处之多,而其中又以蜀地最盛,是为着名的纸业中心地区,于是我萌生了仿造宋朝试造纸甲的念头。

  “已经有些成就了”

  卢延凯当下,唤人抱了一卷进来,在案上摊开来,宗黄色的半身套甲,那为首的匠人开口道,“小得先后试过了会稽产的炎藤纸、宣州产的宣纸、河东产的蒲纸、罗州产的香皮纸、南海产的谷纸、巨鹿产的和纸,还有本郡特有的双流纸、鱼子戋等等的方子,才调浆出应大人意思里的纸样”

  又用把里头翻了出来,用力撕扯刮插了几下,纹丝不动的。

  “手下的匠人们又按照大人的吩咐炮制,用水力巨锤十层打成一成的。倒是韧胜牛革的,分量还要轻巧些,不过这十迭一打似已极限,再打薄下去,就发脆不堪用了”

  又拿刀费力的割下去。

  “这纸亦是个配甲最好的底衬子,可以如果不镶上鳞片甲叶,改用钢线、铁环的话,那还会省俭许多……不过还有些小毛病,不耐水,虽说浸油防雨过,但是长久浸水,还是会脆软不堪用了……“他很得意自己的结果,絮絮叨叨说了一堆。

  “无妨,这北方干旱少雨的正好大量派上用场,就不知道在严寒霜冻条件下,是否还行”。我记得历史上布帛、纸甲这样的装备都用在干旱少雨的北方,虽然浸油防水处置过了,但长期处在潮湿多雨的环境中,还是会变的松脆。不过这东西最大的优点就是便宜啊,成本还有降低的空间,我是希望能够可以低廉到,让那些团练、义勇也能人手一件的。

  兴致起来,又让工匠领看了其他的成品。



第一百二十一章 名门之后

  兴致起来,又让工匠领看了其他的成品。当然我在军器监也不是都没有收获,虽然老子不是工业专家枪炮这些火器暂时没有指望,但至少改进了一些兵器。

  比如新法锻造中的军刀。要比原来用横刀的样式更狭长细直,握手却是更沉重一些。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刀剑这种最普遍的兵器,从样式到制造一直随着时代发展而演变,至今唐刀的技术已经相当的成熟。

  但是由当时的技术所决定的,早期的刀,缺乏足够的强度和韧性,就只能通过加阔刀身刀背和分量来弥补,特别马背上反复激烈冲撞抗击的需要。如若刀窄了,长期使用容易折断,如果太薄,则连续砍斩后也容易反卷变形,这也就是为什么宽刃厚背的大刀片,能够长期流行于古代的历史战争中。直到近代的钢铁技术发展日益成熟了,硬度和韧性都与日俱增,军刀才变 日益狭小轻便。而这些各式标号的样刀,便是新的锻治法的产物,唯一的要求就是在冶炼技术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产量化和廉价化。

  还有正在改良中的陌刀,这种历史上号称“墙撸成林,当者粉碎”的长段兼用的兵器,相当的犀利,可惜打造不易,又成本居高,其长度和分量,都对士兵的臂力和技巧,也有相对的要求,因此只有部分边军和一些精锐部队,才有装备,以至于倒了宋朝已经失传了。我改良工艺,降低成本,做到普及化的打算。

  又如,渗碳处理黝黑的一把短刃,与寻常匕首不同,刀背上做成锐利的缺槽和锯齿等形状,可以做锯撬剪钳之用的。手柄亦是铁皮中空的,可以藏一些零碎事物。

  空阔的校验场中,不时可以看见沿墙一些老军摸样的,大汗淋漓斩刺劈击各种材料做成人马排盾等模型,轮番上阵,达到一定次数后,才有有人叫停,验看武器,做出评估,却是在做武器实用性,以及类似人体工程学的手感、技法等适应性的测试。

  另一端,间连不断的呼啸和穿刺声,

  整个军器改良计划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弓弩。

  所谓南军不善马而强于弩,此时的弩造技术发展相当成熟,作为步射的专用武器,上面甚至刻有根据抛物线计算射程的标尺“望山”,据说最远的神力弩可达千余步换算现代大概四五百米,我记的现代各国陆军标准配备的枪族系列的有效杀伤距离大概也就五百米。不知道真的还是假的。不过在古代的条件下,这东西一超过一定的距离就没有准度和精度可言了。

  作为一个重要的弩产地,原剑南行营下的成都军器署和武库里的弩类不可谓不繁多。从单手掌发三寸毫发弩到可以放在轮驾上二马拖拉五弦四托的巨型床弩一应俱全。

  在这里。我直到真正见了元戎弩的实物,后我才知道为什么这个东西会消失在历史中,问题出在弦线上,就好象把发射一只箭的弹射力,分给十只,必然变的绵软无力,通常的材料又有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