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沃黄龙石-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萧何看过后,揉了揉太阳穴,说:“先生所言,极是,何何尝不知。些许小节,该当正视,正所谓防微杜渐,然,两位可知,现实战乱,正是用人之际,兵以胜仗为用,若因小而失大,致使兵心涣散,得失相参,必有所为有所不为。沛县之理,亦此也,先生可得以悟。先生之心,先生之情,何自明,审时度势,应时权变,机之要也。先生此番,尽心竭力,何定当在主公面前褒扬,他日定有功劳。这核定人员之事,断不可再提。各营领粮,且循前例,非为过份,不必计较。粮可再产,兵心不可再得,知否?先生为主公之心,何已知,主公已知,何只不欲节外生枝,谢过先生,请回。若得有闲,何当亲自上门拜望,听先生高见。”
我与张心从萧何的大帐里出来,张心有些郁闷,这是他辛苦了一晚才完成,结果却给人以多事了结。
我安慰他说:“萧何都说了,你张心做事,有能力,也做得好,只是现在属于战乱,有些规矩就只能暂时松一松,正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当兵的,能打胜仗就行,管他浪不浪费。”
张心也能自我安慰,到这天晚上,他说:“也是我冒失,你想,一个军队,人数都是秘密,怎么会为了一点粮草就公之于众呢?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要进攻东吴,结果有多少,这都是些虚数,真正的数据只能掌握在最高的决策层大脑里面。如果我们也能进入决策层,那么,自然就能得到这些数据,自然也能把这些事情做好。如果我们将各营粮食的份额公布出来,那不出乱子才怪,几个情况相同的营一看,咦,他们跟我们一样,为什么多领这么多,好嘛,我们也要这样领才行。这样的话,我们的麻烦可就大了,哪个营的人我们惹得起?看来,我们以后做事,还真得好好掂量着,好心并不能办好事,好事也不一定能起到好的作用,还要避免造成我们自己不好过,也给萧何增加麻烦。”
过了两天,萧何果然到后营来看了一趟,他对我们的管理赞不绝口,对张心的能力更是表示认可。最后,他让我们准备一百辆牛车,随时准备向前线运送物资。
第一百二十三章 开小差
刘邦的军队所向披靡,前进的速度很快,我们在萧何的指导下,基本达到了能及时将粮草运送到最前线,保证前方有力气打仗。后来,前方占领的地盘越来越多,我们就停止了从后方运粮,而是就地取材料,直接将各地的粮草集中起来,再分发给各个营。一方面这些地方临近咸阳,积粮本来就多,刘邦夺城,很少经过大战,所以粮草大多得以完好保存,另一方面,张心的调配很是周到,无论在哪个城池,总能及时得到补充。那些以前对我们有成见的将领,也在这些周到的服务中转变了态度,有的,还主动送我们一些前方缴获的战利品,当然,最多的就是酒。我们自己用不着,又转赠给那些来领粮的人,那些人一高兴,就在主子面前称赞我们,使我们的关系更进了一步。
当刘邦占领宛城后,进军的速度就更快,我们跟在后面,已经有些力不从心,好在前方能够自己就地解决粮草,所以我们的作用反而不大了。萧何命我们暂时留在宛城,听候差遣。
这段时间以来,我们马不停蹄地往返于前线后方,基本没有得到休息,趁这个机会,也可以睡几个安稳觉,但张心却高兴不起来。
张心说:“眼见前面就是咸阳,历史上最有名的阿房宫是不是真有,马上就可以得到证实;鸿门宴,历史最精彩的片断,我们本可以参与其中,但现在,我们却耗在这个小地方,所谓的战略要地,只不过是一座小城而已。”
张心这样一说,倒还真提起了我的兴趣,是啊,课本里的那座让人充满想象的阿房宫,那场惊心动魄的鸿门宴,离我们这么近,我们却无法见证,如果回到我们的时空,那不被人笑话死。
如果依我的脾气,找匹快马,三两天就一个来回。鸿门宴那是肯定看不了的,人家两个巨头会面,非请莫入,除非我是间谍,渗透进去,但也没必要为此花太多的时间,事后,这总能打听出来。但阿房宫却是非瞻仰一下不可,我记得最清楚的不过那个词——勾心斗角,我一向以为这词是形容那些品格低下的有为之人,但没想到,这词最早居然用来形容建筑的设计巧妙。
张心的学识自是非我所能及,他静静地算计着,他告诉我,见证鸿门宴,既没有这个必要,可能性也比较小,刘邦自己都不可能带太多的人去赴会,以我们的资历,肯定更不可能带上我们。但如果能赶在项羽屠城毁宫之前赶到咸阳,那就真是不虚此行,这个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谜就能由我们来解开。
张心给我算了一笔账,他记得,刘邦是在汉元年四月被项羽封为汉王,然后就国汉中,而现在,还没有到农历的十月。这样算来,从刘邦占领咸阳起,就有大约半年的和平时期,作斗争的只是各路诸侯,而且主要是文战,争夺胜利果实。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有充足的时间来开小差。
“开小差?”亏张心想得出这样的主意。
“如果我们要想见识阿房宫,只有开小差这一条路可走。就像我刚才分析的那样,这段时间为和平时期,不会有大的军事行动,没有大的军事行动,就没有军队的调动或者集结,就不会有我们什么事情。十几二十天的时间不在岗位,只要我们安排恰当,也误不了大事?就算萧何或者刘邦追究起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你说的也有道理,但值得吗?”
“有什么不值得,我们又不是这个时代的人,对这个时代没有责任。”
“是啊,有了责任反而不行。”
“反正还有段时间,在十一月前我们出发,都来得及,只是我们要趁这段时间收集更多的信息,设计更好的线路,保证我们此行的安全。还有,我们这段时间要多关注,选出两个可靠的人来,让他们作好接替我们的准备。”
接下来,我们首先选出十来个能干、机灵的人,排成班让他们到前方打探消息,他们只需要到刘邦的中军所在地停留一天,然后就往回赶,两人组成一班,两天一班,这样我们就能及时知道前方较为全面的动态。后来,考虑到马匹太少,不敷使用,只能每班一人。再后来,又担心营里本来就没几匹马,万一有紧急任务,就没法支应,所以就改成两人蹲点,两人传递消息的模式。两人先到,当后者骑马到时,就换一个人回来汇报,后到的人留下,再组成两人组,如此一来,全程就只需要四人。马与人手都可以替换,但总数只要保证四人就行了,本来三人也可,但为了稳妥,还是采用了四人。为了联系方便,我们让他们在住宿的地方挂上红布条,如果没有联系上,就在中军正营门前接头。
我们还是担心万一有个什么事儿,就教他们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说是我们派他们去了解前方的战况,好及时作好送粮准备。
果然,四五天后,第一级消息传回来,说刘邦正在进军霸上,仅有一天的路程就可以到达那个地方。
再过两天,回来的人报告说刘邦的军队已经到达霸上,没什么战斗,咸阳城就在前面不远,刘邦正积极与咸阳的秦军联系,要他们投降。
又过了两天,我们没有等到回来报信的人,我们能够理解,兵慌马乱的,哪能时时、事事都得到保障。
第二天,果然出现我们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回来的不仅有我们派出的人,还有萧何派来的人。
我们知道这人只是萧何身边的一个普通侍卫长,官职比我们小很多,但架子却非常大,就像钦差一样,趾高气扬,目空一切。张心自觉理亏,自然低声下气,百般讨好,这是我见过张心到目前为止最为令人不耻的表现。但也能理解他,表现好,什么事儿都没有,实是假公济私,但我们完全可以谈到公上。
果然,经过张心一面解释,一面送上礼物,这件事就算了了,那人好像真成了我们的朋友似的。吃过中饭,他就要回去,我们自然送他到城门外,他转告萧何告诫我们的话:专心做事故然好,但三思而后行,难免节外生枝,招人不快。
那人走后,我与张心一起咀嚼萧何的话,觉出他话里对我们有着信任,他觉得我们做事太过认真,没有考虑到与人相处之道。这反倒让张心非常高兴,他觉得,一个读书人,要让人觉得你原则性强,那是多么高的评价。
我们不再向前线派人,而是选了两个能干、机灵的人来替我们打理日常的事务,我们以到乡下了解今秋庄稼收成情况为理由,几个白天都在城外的农村转悠。
因为这些城池都是以和平的方式获取的,所以租税并不用我们操心,原有管理者自会按照惯例收来按比例交送军粮。从各处田里依然残留的稻茬判断,它们整齐、均匀,稻谷的收获并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军粮应该会有保障。
走在乡间小路上,到处能见到新稻草垛子,散发着带有芒刺的干草香味,蹲下身来,你会看到田里的稻茬又发出了一些新绿。小孩子可高兴了,原来的一片水田,现在成了超级宽阔的操场,平坦而又富有弹性,比现代的塑胶要强很多倍。而且,田里到处都是草垛,很适合追打、捉迷藏,或者将大垛子挖空,做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
回到营地,一查账本,全部符合规范,相信有我们前面立下的规矩,做下的样本,只要能写会算的人,没有私心,一定都能将事情做好。
一连几天,没有出现一例错误,那两人做得非常认真,也非常仔细。我们得定好计划,准备去尚未验证的世界奇迹旅游观光。
第一百二十四章 阿房宫在哪里
我们没有地图可查,但据张心估计,宛城距咸阳大约六百多里,我们骑马快行,两三天就可以到达,最多在咸阳停留一天,再两天就能回到这里,全部耗时不会超过八天。
头天晚上,我们告诉那两个人,我们两要出趟远门,想要看看周边各个城市的军粮管理情况,如果遇到萧何或者任何上级派来的任务,照着执行就行了;如果没有明确批示,按惯例安排人手,没必要等我们回来;如果事关重大,但不需要立即处理的,十天内,我们会回来处理。最后,张心和我将腰牌取下来,慎重地交到这两人手中,叮嘱他们一定行事小心,按惯例处理就行。
第二天,一早,我们带上足够的干粮,城门刚开,我们就从西门出发,然后转向西北,朝武关进发。
一路上,我们无心观赏路上的风光,不停地催马前进,夜里,我们随便找了一户农家借宿,天刚亮,又开始赶路。
中午,我们已经感觉到路两边的山越挤越高,越挤靠得越近,张心说,大概武关就要到了。顺着山沟走,果然,刚过正午,武关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武关的样子有些像现代的水坝,只不过它不拦水而是拦人,关口卡在两座山之间,截断了南北的唯一通道。关高大,由夯土与石头混合而成,高约有二三十米,关门却很窄小,四米左右宽,五六米高。关上有座七八米高的土楼,盖的却是草。
我们在关内休息了一下,这两天在马上赶路,两股被巅得十分疼痛,走路时,两腿要想挨紧一些都难。喝了些茶水,缓了口气,觉得全身更加酸软。
碰到一个从咸阳来的人,说两方剑拔弩张,随时可能暴发大战,那人问我们为什么还往那里赶。我们告诉他,我们有非常重要的事情,不得不赶去。
张心问那人知不知道阿房宫,那人告诉我们,咸阳城里有很多宫殿,他只从远处看过几处,但知名的他全都知道,但却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个叫阿房宫的,他反倒问我们是不是记错了。
只是这一句话,就让张心的心凉了半截,从这人所数的宫殿名字来看,他应当是非常熟悉咸阳的宫殿,如果连他都不知道,那只能有一个原因,那座或那片宫殿根本就不存在。
不过,那人最后还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消息,在咸阳城外不远,渭河以南的上林苑,据说正在修建一座朝宫。他没有去看过,但听说那里的开发规模十分的大,把山边的坪坝都占完。但到底建设情况怎么样,他没有亲自去过,没法告诉我们确切的消息。
张心判断,这可能就是阿房宫,他说他以前曾经看过一些资料,上面说经过考古发掘,没有发现阿房宫遗址有被烧过的痕迹,因此判断,阿房宫根本就没有修成。但他当时并不相信,因为司马迁作为一名严谨的史学家,不可能将一件完全没有谱的事情写到史书里面,因为司马迁自己曾经说过,很多没有经过验证的事件,他都舍弃不用。如果司马迁的史学著作都有作假的成份,那么,我们的历史记录中还有多少值得人相信?
张心的表情有些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