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

第4章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第4章

小说: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市),其疆域仅限于秦岭、淮河以南,东南沿海的澎湖列岛始见于南宋赵汝适《诸蕃志》,当时属晋江县(今泉州)。西南方面,唐代的蒙氏南诏国,历经250余年,于902年为郑氏所篡夺,后又为赵氏、杨氏所夺,先后改国号为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至公元937年又为白蛮大姓段思平所取代;建号大理,辖今云南除昭通东北数县外全境、四川大渡河以南,贵州西边数县,西南面还远及今缅甸、老挝辖境和越南、泰国各一部分。而吐蕃自9世纪中分裂后;成为青藏高原上许多分散的部族,历史上仍称为吐蕃或西蕃。             
元明清时期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又一次扩展时期。其与汉唐不同者,是由边区少数民族占有了全部汉族地区的统一帝国。正因为将广大边区加入了统一大家庭,故其所建帝国的疆域十分辽阔。本文述及的元朝疆域是指元朝皇帝直接统治的版图,不是指整个蒙古帝国。       
  元帝国统一前,中国分成7个部分: 蒙古高原诸部、西辽、金、西夏、南宋、吐蕃、大理。13世纪初,蒙古部统一了蒙古高原。公元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奉铁木真为大□,尊号成吉思□。此后至1279年蒙古先后征服西辽、西夏、金、吐蕃、大理,最后灭南宋。元世祖忽必烈以前,自成吉思□至蒙哥□(宪宗),蒙古帝国以蒙古高原为根据地。窝阔台□以后建都于鄂尔浑河上游的哈□和林。1259年蒙哥□死。次年忽必烈即大□位于漠南的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1264年改汉地燕京为中都,1267年改筑中都新城于旧城东北(即今北京城前身),遂定都于此。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次年改中都为大都。从此这个政权便继承宋金成为中国史上一个中原王朝。 
  当元世祖忽必烈征服南宋时,蒙古帝国已分裂。西辽故土在元朝和窝阔台、察合台二□国三方争夺之下,结果大部分为察哈台□国所有。今新疆地区的大部分在13世纪时属于元朝直辖,元世祖曾在阿力麻里(今霍城县水定镇西北)、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北破城子)、火州(今吐鲁番东南)、斡端(今和田)等地设置行政机构。但14世纪以后,这些地区终于被并入察合台□国。 
  元朝在东北置辽阳行省,其南界抵达辽东半岛南端,东南与高丽接壤。元与高丽边界线东段,一度曾达铁岭(今朝鲜元山南),13世纪末,双城(今朝鲜永兴)以南为高丽收复,此后遂以双城为国界,西段一度以慈悲岭(今朝鲜黄海北道中部)为界山,以后又恢复到元初以鸭绿江南岸一部分辖境分界。东至于海,在黑龙江口奴儿干地置征东元帅府。1286年前还征服了今库页岛上的骨嵬。在北方设置了岭北行省,辖有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西伯利亚中部和中国内蒙古东部、北部和黑龙江部分地区。西南方面统一吐蕃地区(包括今藏、青大部、川西以及不丹、锡金和克什米尔部分地),置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和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属中央宣政院统辖,使青藏高原第一次成为中原王朝的直属版图。1254年灭大理国,建立云南行省,辖境除今滇及黔、川部分地外,南界还到了缅甸、泰国境内。脱离了中原王朝数百年之久的云贵高原又加入了统一的大家庭。在海疆方面第1次在澎湖列岛设立行政机构巡检司,属晋江县(一说属同安县)管辖。 
  1368年元顺帝在北伐的明军威逼之下;北遁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 明兵进入大都(今北京市),元作为中原的统治王朝至此结束(残余势力保据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后改称鞑靼)。继之而起的明朝直接统治了原来的南宋、大理和西夏、金的大部分地区,对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吐蕃地区则采用羁縻统治的方式,漠北仍为蒙古后裔靼鞑、瓦□所有。今新疆地区为察合台后裔亦力把里的领土,而介于亦力把里和甘肃之间的嘉峪关以外哈密等卫,则也在明朝的羁縻统治之下,其版图远较元朝为小。       
  明初洪武年间,北界大致维持在阴山、大青山和西拉木伦河一线。永乐初年弃西拉木伦河以南的北平行都司诸卫所于兀良哈,又内移捍卫河套地区的东胜卫,宣德初又弃守建立于元上都故址的开平卫;至嘉靖中叶;遂尽弃河套,形成以长城(时称边墙)一线为限的北界。 
  东北方面;明初疆域到达了黑龙江口和库页岛。1409年(永乐七年)在黑龙江口的特林地方设置了奴儿干都司;下设130多羁縻卫所。1413年(永乐十一年)、1433年(宣德八年)中央两次派大员至该地巡视,并建永宁寺碑。两碑至今尚存。至万历年间(16世纪下半叶)增至384个卫。以后控制日衰,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居于今浑河、苏子河流域的建州女真酋长努尔哈赤崛起,统一女真诸部,原建立于诸部的羁縻卫所遂归消亡。1616年努尔哈赤称帝,以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西老城)为根据地,建国号为金(史称后金)。未几即攻破辽东边墙,占领了辽东都司的大部分土地。 
  西北方面在洪武、永乐年间,明朝势力最远到达了新疆东部的哈密和青海柴达木盆地,在该地设置了哈密等7个羁縻卫。15世纪下半叶开始;由于瓦□和吐鲁番的侵扰,1529年(嘉靖八年)明朝放弃了这些地区,退守嘉峪关。 
  明朝在今藏、 青、 川西置乌斯藏都司和朵甘都司,并分封阐教、阐化、辅教、赞善、护教五王;在今阿里和拉达克设有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封建古格等三王。明朝前期滇省辖境很大,在今国境外的有缅甸、木邦、孟养、大古刺、底马撒等宣慰司在今缅甸境内,有老挝宣慰司在今老挝境内,有八百大甸宣慰司在今泰国境内。但明朝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力比较薄弱,不同于内地土司。万历以后基本上都脱离了与明朝的羁縻关系。此外;1407年(永乐五年)又将宋元以来安南地(今越南北、中部)收入版图,设置府州县200多个;统以交趾布政使司,推行与内地完全相同的统治。当地于1427年(宣德二年)撤兵弃守。明统治越南北、中部前后凡20年。 
  明在澎湖设置的巡检司置罢不常。嘉靖以后台湾岛上先后已有汉人林道乾、林凤、颜思齐、郑芝龙等建立过政权。17世纪20年代为荷兰人、西班牙人所据。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设置了府州县,沿海漳、泉、惠、潮等地人民大量移入,对台湾的开发影响很大。 
  清代疆域的形成是秦汉以来中华各兄弟民族长期交往、融洽的结果。清代的统一不仅是依靠军事力量的强大,主要是各地区经济发展中相互依赖,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帝国,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清代的疆域是由3大部分组成的:以狩猎为主的女真区、以畜牧为主的蒙古区和以农业为主的明朝区。 
  清代先世是活动在明朝边墙以东的建州女真部落之一。16世纪下半叶开始逐渐扩张,统一了建州女真,又并吞了海西、东海诸部。1616年建国号为金,旋即起兵反明,占领了辽东都司的大部分土地。1636年改国号曰清。1644年明亡于李自成农民军,清军在击败农民军后乘机入据北京城,建立了继承明代的中原王朝。此后在大陆上的南明势力,经历了20年相继被扑灭。又20年至1683年,统治了台湾岛22年奉明正朔的郑氏政权亦被攻破投降,设1府3县于岛上,隶属福建省。于是统一了明朝全部疆土。 
  清朝合并蒙古诸部及其统治下的回部、西藏、青海等地,历时达130余年之久。17世纪20~30年代;漠南蒙古诸部先后归附后金。17世纪下半叶,活动在天山北路的准噶尔强大,1688年袭击漠北的喀尔喀蒙古。喀尔喀部众降清,移牧漠南。1690年准噶尔又进扰漠南,清兵开始反击,准噶尔败退。1696年破准噶尔于漠北,次年喀尔喀蒙古还牧漠北,漠北遂入版图。套西、青海和硕特蒙古于1688、1698年先后降清。1717年准噶尔夺和硕特部所据西藏,1720年清军护送达赖入藏;准部败退;西藏入清。 1755年平定天山北路准噶尔本部, 未几又叛,1757年再次平定。1759年又平定本在准噶尔统治下乘准部覆灭、图谋独立的天山南路的回部(维吾尔)。于是天山南北路全入版图。至是,17世纪以前的明朝、女真诸部和东西蒙古组成了一个统一的帝国。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即乾隆中叶至道光初期是清朝疆域极盛时期。道光以后,外来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遂使疆土日蹙,这是近代中国疆域变迁的一大特点。 
  在清太宗时代(1627~1643),自贝加尔湖以东、外兴安岭以南整个黑龙江流域东至库页岛本已收入清朝版图。17世纪40年代清兵主力入关经略汉地,俄罗斯势力乘机侵入这一地区,在石勒喀河北岸原蒙古族茂明安部牧地建尼布楚城(今涅尔琴斯基),在黑龙江北岸原索伦部达斡尔族地建雅克萨城(今阿巴金),甚至到额尔古纳河东岸立寨,作为侵略的据点。清廷在平定台湾、三藩之后才用兵抗击俄军的侵略,1685年攻下了雅克萨。但其时准噶尔势力正在向东扩张,清廷只得放弃尼布楚和石勒喀河流域,于1689年在尼布楚与俄罗斯订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西面沿额尔古纳河、石勒喀河和格尔必齐河为界,北岸以外兴安岭为界,东面乌第河以南、外兴安岭以北为待议地区。以后俄国人向东发展,待议地区为其所占。19世纪前期(清嘉庆、道光时),俄人侵入外兴安岭。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俄人强迫清政府订立瑷珲条约(1858),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俄国(仅瑗珲对岸江东64屯中国仍保留居住权,义和团运动后,亦为其侵占),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的土地改为中俄共管。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又将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土地也割让给帝俄。唯库页岛自18世纪中叶俄日已分自南北擅自输送囚犯或移民其地,清廷置之不问。但19世纪前期土人仍向三姓副都统(驻今黑龙江依兰)纳贡,自北京条约割弃乌苏里江东岸后,始断绝关系。1875年日俄协议,俄以千岛群岛换日占库页岛南部,遂占有全岛。1905年日俄之战,俄国战败。又割让北纬50°以南于日;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全岛又归苏联(今俄罗斯)。 
  17世纪20~30年代,漠南蒙古归附后金。1696年清军大战准噶尔于漠北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图拉河上游南岸),准噶尔撤退。次年,先后附清的喀尔喀蒙古还牧漠北。此后中俄间遂存在一条蒙古高原与西伯利亚间的边界,但未经划定。1727年中俄订立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规定中俄中段边界东起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口对岸的阿巴该图界碑,西经恰克图循色楞格河北分水岭和萨彦岭,至沙宾达巴哈山口止。此后遂相沿为清一代北界。辛亥革命后,喀尔喀蒙古独立,唐努乌梁海为沙俄所占领,此线中段、东段至今成为俄蒙边界,西段成为俄罗斯图瓦自治州的北界。 
  18世纪中叶清廷平定准部、回部时,俄国势力还未到达中亚。当时葱岭(帕米尔)以西诸游牧部族和一些封建小国相继降清,成为藩属。清廷设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准、回2部旧地, 以巴尔喀什湖北岸、楚河中游、塔拉斯河下游与藩部左右哈萨克为界,西南以葱岭、喀□昆仑山与藩部布鲁特、藩属浩罕、拔达克山、博格尔相接。19世纪沙俄侵入中亚,清朝的藩部属国先后被占,遂即发生了中俄之间的西北边界问题。1864年沙俄乘新疆内部战乱,要挟清廷签订了“塔城条约”。1871年又乘乱强占伊犁,至1881年归还伊犁时,又签订了“改订伊犁条约”。以引二约为根据,又陆续签订了许多分段具体界约,陆续都被割去若干领土。最后于1884年订立“喀什噶尔界约”,中俄西北边界才划定。但此约所定边界南止于乌孜别里山口,自此以南的帕米尔高原并未具体划定;条约只说自下中国界向南;俄国向西南。此后俄国又擅自占领了乌孜别里山口以南包括东南方面的大片帕米尔;英国也从阿富□向北侵占了部分帕米尔。1895年英俄在伦敦订约私分帕米尔,中国政府始终未予承认。 
  中印边界上的重大变迁分东西二段。西段喜马拉雅山以北的拉达克地区,原是西藏的一部分,首府在列城。1842年西藏地方政府和克什米尔订约,将拉达克地区让与克什米尔。清政府未予承认。19世纪70年代英国取得克什米尔,拉达克地区即随同被占。东段原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