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 >

第3章

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第3章

小说: 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傍晚时分,蚩尤全军覆设,孤身浴血奋战,突围南出,恰遇应龙拦截。蚩尤奋力一跃,猛地一头撞去,只听得一声响亮,那应龙跌落尘埃。跌落尘埃的应龙负了重伤,再也无力振翅高飞,回归天堂,它悄然来到南方,蛰居在山泽里。龙属水性,所居之地,云气水分自然而然汇聚而来,这就是南方多雨的缘故。许多年后,应龙复出,助禹探水脉,开江河,也成为治水功臣之一。 
  再说蚩尤,蚩尤的头跟铜铸的一样硬,且能在空中飞行,在悬崖峭壁上如走平地,黄帝怎么也捉不住他。追到冀州中部时,黄帝灵感突现,命人把夔牛皮鼓使劲连擂九下,这一下,蚩尤顿时魂丧魄散,不能行走,还没来得及喘口气,黄帝麾下的五虎将、八骠骑就纷纷杀到,挠钩齐出,把他拖翻,一条铁索绑了,黄帝怕日久生变,降旨就地斩首。 
  为了预防蚩尤日后成精作怪,再起兵祸,就将他的身、首分葬两处:一处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坟高七丈,平日常有红色云气从坟内直冲天穹,形似一匹绛红色的锦帛,当地人叫它作“蚩尤旗”。另一处在山阳郡巨野县重聚乡,坟墩大小和阚乡城的差不多。因蚩尤身、首分离,所以斩首的那个地方取名叫“解”,直到如今,解州还有口大盐池,池里的卤水是殷红的,老乡们呼之为“蚩尤血”。黄帝杀蚩尤时怕他挣脱,不敢卸去手拷脚镣,直到蚩尤死后,才摘下沾满血迹的枷铐抛掷在大荒之中的宋山上。后来枷铐长成一大片枫林,枷铐上的斑斑血迹化作了鲜红如血的枫叶。至今在枫叶上还可看到蚩尤枷栲上的斑斑血迹。 
  战后,黄帝族乘胜东进,一直进抵泰山附近,在那里举行“封泰山”仪式,即在山顶祭天,在“亭亭”山祭地,然后凯旋西归。同时“命少皞清正司马鸟师”,即在东夷集团中选择一位能附众的氏族首长名叫少皞清的继续统领九夷部众,并强迫东夷集团同自己华夏集团互结为同盟。 
  黄帝战胜蚩尤后,威信更高了,被中原各部落尊为共同的领袖。炎帝虽然被蚩尤打败,实力尚存。他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与黄帝争做盟主,双方又发生冲突。黄帝收服民心,整治军备,多积五谷,并教熊罴、貔、貅、驱、虎参战,与炎帝大战。三战之后,炎帝大败。牛仔联手,既可以搭配简单的T恤 
  从此,黄帝族、炎帝族与九黎族的一部分相互融合,在中原黄河、长江流域定居下来,形成了华夏民族。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也得以最终确立,号令天下,凡是不顺从的部落,他都以天子的身分去加以讨伐。由于中原地处四方之中,故又称中华。华夏族就是中华民族的前身。因此中华民族将黄帝奉为始祖,世世代代把自己称作炎黄子孙。 
  这之后还有一个插曲,据说炎帝手下有一个特别忠实的臣子刑天,是个身材高大的巨人,他一直为炎帝抱不平,就独自跑去向黄帝挑战。刑天左手握着盾牌,右手拿着板斧,气昂昂地冲到黄帝的宫殿。黄帝听说有个巨人杀进来,立即手提宝剑,出来应战。 
  一场大战开始了。巨人抡着板斧,黄帝挥着宝剑,两人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他们从天上打到地下,又从人间打到天庭,当他们打到炎帝的出生地常羊山时,厮杀更加激烈了。突然,黄帝趁巨人不注意,一剑砍到他的脖子上,巨人的头颅应声落地。巨人发现头没了,急忙蹲下身子在地上寻找。黄帝怕巨人安上头颅再与自己交战,就举起宝剑,用力向常羊山一劈,只听一声巨响,大山顿时分成两半,巨人的头颅随着滚了进去,大山也立即又合上了。 
  巨人找不到自己的头颅,非常愤怒。他站起来,用胸口的双乳当作眼睛,用腹部的肚脐当作嘴巴,继续大声吼叫,手里还挥舞着板斧和盾牌,做不屈的厮杀,可是黄帝早已离开了。 
  巨人虽然失败了,但他的英雄气概惊天地,泣鬼神,人们常用“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诗句,来赞美巨人顽强不屈的精神。 
  此后,黄帝“经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一统天下局面。黄帝开拓边疆,实行“靖边”,把燧人氏后裔古匈奴人赶走,使北方的威胁解除之后,便会盟于釜山(在今汲鹿县保岱乡窑子头村后,形似翻扣之釜),并立会盟石在山上。会盟石呈立体方形,高二尺边长各五尺,方内一圆,直径如边长,圆内雕凿有一个凹平的与四方形的四角相对的交叉点是一个圆窝,直径一尺,其含义是:普天之下,四域疆土,天地交叉,皆归于中。中央为黄帝之土。 
  釜山会盟时,黄帝把天下诸侯的符信没收,统一制作有等级的、太极旋纹龟形四脚勾云玉佩,发给各诸侯作为信物。黄帝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第一个共主。 
  黄帝统一中国后,建都今河南省新郑县。他到处视察,带领部下迁徙往来,没有固定的住所,环绕着军队构营以自卫,百官都用云命名,军队叫云师,并且设置左大监、右大监,监督各地诸侯。 
  黄帝又在今河南灵宝铸鼎原采首山铜,铸造九鼎于荆山下。鼎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正如一位诗人所说的:“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问鼎于河洛。”黄帝宝鼎置于宝鼎坛的中宫位置,其他八鼎分别为爱鼎、寿鼎、财鼎、仕鼎、安鼎、丰鼎、智鼎、嗣鼎,按八卦之位放置。 
  在传说中,黄帝是个非常聪明能干的人物,集文化英雄之大成,是智慧的化身。人们把掘井、熟食、铸鼎、衣裳、冠冕、灶具、陶器、酿酒、舟揖、车辆、柞臼、宫室、历法、算数、镜子、货币、几案、嫁娶、礼仪、兵法、弓箭、文字、图画、音乐、中医等等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诸多器械、政治领域中的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中的婚丧嫁娶等等,都归功于黄帝或他妻子、臣下的发明。黄帝还别尊卑,定礼乐,创官制、财产、嫁娶和丧葬等制度,在制度文化方面把我们的先民带入了文明的门槛。所以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 
  传说他既会推算天文,制定出中国最早的历法,又会制造车、船,还精通医术,和神医岐伯一起研究出一套诊治方法。他和岐伯关于医学的对话,被后人编成我国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他还能种五谷,能驯化鸟兽和虫类,会种桑树,发明了布帛,能用石制造武器,开采了铜矿造刀……简直是位万能之神。 
  古代的人受饮水限制,居者靠河流,牧者逐水草,很不方便。黄帝发明了井,人们才有可能到远离河流的地方去开发。当时的人还不会盖房子,穴居野处,构木为巢;又是黄帝教给人们“伐木构材,筑作宫宝,上栋下宇,以避风雨”。 
  黄帝有四妃十嫔。正妃为西陵氏,名嫘祖。次妃为方雷氏,名女节。又次妃为彤鱼氏。最次妃名嫫母,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的敬重。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蒧(草花头下面咸)、任、荀、僖、佶、儇、衣。 
  黄帝的正妃嫘祖出生在今四川省盐亭县金鸡镇嫘祖村金鸡青龙山。她在任西陵部落酋长和西蜀聪明首领时,就因安邦治国有方而深受人民爱戴,嫁黄帝为正妃后,嫘祖不仅温柔贤淑,而且心眼灵巧、能干,“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本来,蚕只有野生的,人们还不知道蚕的用处,缧祖教人民养蚕,总结出一套喂蚕、缫丝、织帛的经验,因此人们称她为“先蚕”。从此人们既会制衣,又会作冕,还能制鞋,从上到下都装束起来,彻底改变了上古时代穿树叶兽皮的原始习惯。她生了玄器侯、昌意侯二子。昌意侯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是五帝中的“颛顼帝”。 
  在黄帝周游巡视天下时,嫘祖病逝,黄帝谥嫘祖为“祖神”。根据嫘祖遗嘱,将其运回她的出生地,并命令嫫母指挥祀事,监护灵柩。嫫母不但有非凡的组织能力,黄帝还授给她“方相氏”的官位,利用她的相貌来驱邪。 
  黄帝手下集中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他们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比如,文字学家仓颉,造出了象形文字;音乐家伶伦分出十二音阶,配成乐曲;精通数学的隶首,制定了各种度量衡等等。 
  关于仓颉造字还有一个令人嘘唏不已的故事。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在他发明汉字之前,人们是用结绳的办法来记事的。最初,仓颉也是这样做的,他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不同的牲口、食物等,用绳子打的结代表一个数目,但时间一长,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绳结都记了些什么,连他自己也忘记了。于是,仓颉就想造出一种简单易记的符号,记下某件事情。 
  这样,仓颉就在当时的洧水河南岸的一个高台上的屋子里住下来,专心致志地造起字来。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长时间也没造出字来。有一天,仓颉正在思索的时候,突然看见天上飞来一只凤凰,嘴里叼着的一件东西掉了下来,正好掉在了仓颉面前。仓颉拾起来一看,上面有一个蹄印,可仓颉认不出这是什么野兽的蹄印,就问正巧走来的一个猎人。猎人看了看说:“这是貔貅的蹄印,它与别的野兽的蹄印不一样,别的野兽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 
  仓颉听了猎人的话很受启发。他想,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画出图像,大家都能认识,这不就是字吗? 
  从此,仓颉便注意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来,譬如日、月、星、云、山、河、湖、海,以及各种飞禽走兽、应用器物等。他按照这些东西的特征,画出图形,这样就造出了许多象形字来。比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的模样绘的;“月”字,是仿照着月牙儿的形态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爪”字,是观察着鸟兽的爪印涂的……这样日积月累,时间长了,仓颉造的字也就多了。 
  仓颉把他造的这些象形字献给黄帝,黄帝非常高兴,立即召集九州酋长,让仓颉把造的字传授给他们,于是,这些象形字便开始流行起来。有了文字,就方便多了,同时,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了。 
  据说仓颉造字以后,惊动了天地鬼神,上帝感动得投下了大米白面,鬼神则惊吓得在夜里大声哭叫起来。 
  当然,这些发明,掺杂着许多神话传说的成份,实际上任何一项发明,都绝不会是一两个人的功劳。历史上的这些记载,只不过反映了黄帝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黄帝,因为是古代学者一致承认的华夏始祖,所以人们就把一切文明制度都推源于他。 
  关于黄帝之死,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据说,他并没有死,而是乘龙升天了。传说黄帝活了110岁,天宫中的玉皇大帝派了一条巨龙接轩辕黄帝升天。人们把黄帝连同巨龙团团围住,依依难舍。巨龙驮着黄帝昂首腾空。慌乱间,有人扯住黄帝一块衣襟,有人拽下一只靴子,有人拉住了黄帝佩剑。后来,把这些黄帝的遗物埋葬在桥山之巅,这就是黄帝陵的由来。这说明黄帝受到人们无比的崇敬,人们不希望他死,希望他永生。这个神话,表达了他的部族和后代们的美好愿望。 
  也有的说,黄帝巡视到黄陵的桥山之颠时,突然天上一陨石从天而降,火光耀眼,宛如一条巨大的火龙从天而来,正打在黄帝队伍附近,巨型陨石呈磨盘状插入黄土之中,埋入黄土,天崩地裂,火光冲天,在场的大臣、随从、侍女和黄帝被巨大的气流冲出很远的地方,活着的只有几人,黄帝由于年事已高,就这样被巨型陨石的气流震成九段而逝! 
  黄帝陵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陵前的围墙正面,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桥山龙驭”四个大字,指的就是这个故事。后人把这个原称为“中部”的县,改名为黄陵县。 
  黄帝陵壮丽威武,古书记载说,它坐山环水:“其山势如桥,沮水环绕之”。黄陵的周围是峰峦起伏的陕北高原,山上古柏成林,郁郁葱葱,参天耸立,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挺拔、苍劲。 
  传说这座黄帝陵汉朝时就已存在了。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说:“黄帝葬于桥山。”西汉著名的皇帝汉武帝曾经来到这里祭祀。关于这事还有一段小小的插曲:汉武帝北巡朔方(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南归,带着十余万大军,路过桥山。当他看到黄帝陵时,突然想起了一个问题,对臣下说:“我听说黄帝并没有死,现在又出现了他的坟,这是什么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